妻为大都督 第183节
“所谓农业经济,简而言之就是发展农业生产力,使得农业供给既合理,又需求旺盛。”
苏轼大概明白了崔文卿的话,言道:“文卿兄的意思,莫非是你想要发展府州农业经济?”
“对。”崔文卿点头道,“以大齐目前的条件,最简单,也是最为直接的发展农业经济唯有一条路可选,那就是增加农业人口,只要有人,生产力便会得到提高,所产的粮食也就会更多。”
吕惠卿皱眉言道:“行长是想要增加府州人口?但人从何来?”
崔文卿笑道:“目前府州可谓是有田有钱单单缺人,而江南道,却是无田无钱灾民人满为患,两者之间完全可以得到互补,我的意思是,朝廷可以安排一部分江南道灾民前来府州异地安置,灾民们前来途中所耗所需,均由我们府州一力承当,而他们安置所需的田地、房屋、家什、耕牛等等,也由我们府州来出,这样一来,既解决了江南道灾民安置问题,又增加充实了府州人口,实乃何乐而不为。”
一席话听完,饶是苏轼的镇定从容,也露出了震撼不已的神情,傻乎乎的望着崔文卿,半响都没有回过神来。
崔文卿所想的这个“异地安置”之策,当真是一个绝妙非凡的办法,朝廷不花一文钱,就能让府州江南两地互补解决问题,实乃旷世之举!
细细思忖半响,苏轼再也忍不住心内激动的心情,猛然狠狠一掌拍在了座案案面,振奋高声道:“文卿兄,你他娘的还真是一个天才,这样的办法也能想出来!”
吕惠卿亦是一脸崇拜的言道:“行长这个办法当真大妙,既把咱们府库内的钱财用了出去,为灾民们置田置房,又能增加府州人口,还能够勃兴府州的农业生产,实乃一举三得。”
苏轼兴奋补充道:“而且最为关键的是,此法施行若能异地安置五十万户,江南道灾民人数必定会大幅度削减,朝廷赈灾救灾也会轻松不少,甚至还能多出钱粮来应对西北战事,我想政事堂的诸位相公得知此法,必定全都会振奋不已的。”
崔文卿摇手笑道:“好了,你们先不要尽说好的方面,也需要说说异地安置的不足,崔兄,你身居庙堂,不知你觉得异地安置可有什么问题?”
苏轼颔首露出思忖之色,想得一阵,这才言道:“在下觉得此策有一个十分麻烦的问题,那就是背井离乡。相信文卿兄也应该知道,大多数黔首百姓所讲究的是生在家乡,活在家乡,死在家乡,要他们从江南道前来数千里之远的府州,相信不少人都会心存顾忌,再则,江南道乃富裕风华之地,而府州毗邻北方边陲,与西夏辽国接壤,时刻都有被敌国入侵之危,只怕百姓们更会有所迟疑。”
苏轼的话可谓十分中肯,也说出了异地安置之策的不同,崔文卿微微颔首,不由露出了深思之色。
第二二三章 震撼不已
窗外的嘈杂声熙熙攘攘,崔文卿丝毫没有受到半分影响,脑海中的念头翻转不休。
过了许久,他笑着开口道:“苏兄之言可谓是一针见血,直击异地安置的诸多弊端,其实说起来,又有谁愿意背井离乡前往一个陌生之地,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呢?”说到这里,笑容忽敛,神色渐渐变作了凝重,“然对于江南道许多灾民来说,家园早就已经被洪水化为了乌有,所耕种的田地也已经满是淤泥,不可耕种,若是朝廷稍微放松对灾民们的救济,必定会饿殍遍地,人人易子相食,我觉得在此时候,当以活下去为目标,而非是留恋故土,不肯离开,只要朝廷愿意支持府州的行动,我相信应该不会是太大的难事。”
崔文卿这番话还是有着一些道理。
的确,在大灾面前活下去才是唯一的标准,也只有活下去才能保持生命的延续,何必固守故乡,饿死于此。
在清朝末年的湖广填四川,就是一次非常伟大的移民,极大的解决了当时四川人口不足的问题。
而后来二十世纪新疆解放,建设兵团无数儿女扎根新疆稳固疆土,也是移民政策非常成功的一种体现。
故此,异地安置虽则很困难,但也并非是不能实施。
见到苏轼露出了深思之色,崔文卿不由笑语言道:“苏兄,都督娘子现在不在这里,我权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倘若江南道的百姓愿意前来振武军所管辖的府州、麟州,隩州、丰州四地,那么振武军可以给出极大的优惠,第一,振武军可以免费为移民盖房置田,所有费用均由我们振武军一力承当,不花朝廷以及灾民一文钱;第二,振武军可以承诺免除移民粮税数年,甚至可以做到用不对移民加赋,当然,这需要朝廷的支持;第三,振武军可以给出移民许多优惠政策,例如减免兵役,减免徭役,甚至河东银行还可以为移民给出一部分无息借款,只要愿意前来,振武军一定不会亏待他们。”
苏轼听得连连颔首,满是敬佩的言道:“若是按照文卿兄这么说,异地安置倒是有了几分极大的可行性,府州得利,江南得利,朝廷也可免除持续救灾之苦。”
崔文卿颔首一笑,言道:“但是这一切都是我纸上谈兵而已,娘子是否同意,还有朝廷是否同意乃未知之数。”
苏轼斟酌半响,正容言道:“在下觉得崔兄当把异地安置之事对折大都督仔细言明,请求大都督上书朝廷,容政事堂诸位相公进行决断。”
崔文卿想了想,欣然点头道:“那好吧,待会回去,我会把这件事对娘子说明的。”
“行长,另外还有一事。”吕惠卿又启话题。
崔文卿笑问道:“何事?惠卿兄但说无妨。”
吕惠卿微微颔首,却又瞟了坐在旁边的苏轼一眼,显然心存忌惮。
苏轼心知吕惠卿必定是有涉及河东银行秘密的事情禀告,自己留在这里多有不妥,连忙起身笑道:“既然两位还有要事商量,那我就不打扰了。”
崔文卿一把拉住欲走的苏轼,毫不在意的笑言道:“苏兄乃是在下高朋,有什么东西听不得的,无妨,坐下便是。”
其实苏轼也想多了解一下河东银行的运作,见到崔文卿没有见外,自然也不会拒绝,顺势就坐。
吕惠卿再无顾忌,连忙沉声禀告道:“其实在下这次前来府州,除了向行长你禀告银行最近的运行情况外,还有一件大事须得请行长定夺,童相公对发行银票之事念念不忘,托在下询问行长,不知这银票多久能够正式发行?”
“银票?”一听此话,苏轼顿时露出了不解之色,自然不懂得银票为何,连忙出言询问。
崔文卿轻轻一笑,也不瞒他,将银票的作用一五一十的讲了起来。
及至听完,苏轼整个人目瞪口呆,显然陷入了呆滞当中。
过得半响,恍然回过神来,苏轼面泛惊容,结结巴巴的言道:“文卿兄,你,你的意思是想要另外发行一种货币,这这这,能行吗?”
“滥发货币乃是死罪,当然不行!”崔文卿一笑,继而解释道,“不过我们发行的这种银票,非是货币,你可以将之理解为一种兑换钱劵,百姓们在我们银行用真金白银进行存钱,我们将与之等额的银票兑换给他们,待到他们需要钱的时候,再用银票前来我们银行进行兑换,如此一来,可解决银两太多难以携带的问题,特别是在大宗货物的采买上面,更是非常方便,何乐而不为。”
苏轼本就聪明过人,将此话听完,面颊泛出了几丝震撼的红色,显然非常激动,颤声言道:“但以实际情况来说,这银票虽然非是货币,却具有货币的功效,文卿兄你这么做,当真是在直接造钱啊,实乃暴利。”
苏轼想了想,震撼不已的继续言道:“而且朝廷造就银两铜钱,均会受到材料的限制,如果没有充足的白银黄铜,自然不能造出货币,但河东银行所发行的这种钱劵,宣纸一张不受材料限制,光凭此点,你们河东银行就能够赚的盆丰钵满,照我看来,你们是在用纸换百姓们的真金白银啊!”
崔文卿哈哈笑道:“苏兄,银票的功效在下现在也不多谈,但我觉得,此物将来必定会成为货币改革的方向,既然如此,我们银行自当可以身先士卒,为朝廷探索一下纸质货币的可能性,倘若可行,朝廷在将发行银票的权利上收,亦是不晚。”
苏轼默然半响,只得轻轻颔首,然心内却又一团火焰在燃烧不止。
不行,我得立即回去将银票之事禀告给安石相公知晓,这可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啊!
还有那异地安置之策,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创举,相信安石相公得知,一定会震撼不已的。
心念及此,苏轼目光更是一片火热,连忙向崔文卿告辞,屁颠屁颠的回去书写奏折去了。
第二二四章 书写奏折
待崔文卿返回大都督府,折昭早就已经回来了,张口便言道:“夫君,刚才苏轼告诉我你提出了一个什么异地安置的办法,说是可以既让府州增加人口,又可以减轻江南路救灾压力,不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见到折昭美目怔怔的望着自己,俏脸满是好奇之色,崔文卿也不迟疑,便将异地安置的作用讲述了起来。
听完之后,折昭愣愣半响,眼眸中泛出了奇异之光,历来平稳的嗓音也不禁带上了一丝轻微的颤抖:“夫君真是奇思妙想,你觉得以我们目前的财力,可以迁移多少灾民前来府州安置?”
崔文卿略微估算了一番,言道:“目前河东银行有银八百万两,属于咱们振武军的共计六百万两,以灾民从前来府州到就此安居,每人用度五两计算,大概能够移民安置一百二十万人,足足三十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