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大汉重生 第455节
司马懿和孟获走后的这几天高定时不时的派兵出城与刘汉大军过招,他在试探并寻求破敌之策。
同样,他的行动也给诸葛亮分析的机会。
“叛军更换了指挥官!”
这是诸葛亮这几天观察下来作出的判断。
邛都并非没有影密卫设立的情报网点。但确实没有象中原地区以及江东地区长期经营以来布置的那么完善。
而且以司马懿与刘汉势力多年的交手经验来说,他不可能不知道刘汉势力在各地都有情报网路。所以他在出手反刘前的第一件事便是拔出所以可疑势力。
这也是诸葛亮南下后便很少收到从南中地区内部传出来消息的原因。
临阵应变,是一个合格统帅必备的素质。
很显然,在这一点上,诸葛亮比高定高出的不只是一星半点。
诸葛亮生性谨慎,他又怎么会不知道粮道的重要性?
没有内部出来的消息,他又怎么会放过战场上的每一点每一丝资讯?
可以说,如果只要诸葛亮愿意,高定派出来的斥侯可能一个都回不去,更别说支打探刘汉大军的军情及粮道情况。
第425章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将军,面对一群乌合之众,我们为何要退让,平请三千人,定拿下邛都城来!”关平还是有些忍不住。
“将军,末将亦愿往!”初上战场的张殷也迫切地想立功。
“坦之,你自幼随汝父追随主公,难道还不明白主公对待战争的态度吗?”诸葛亮抬头留看了看这个自己带出来的年轻将领,微微一笑。
关平短暂陷入沉思。
想了想答道:“主公常说战争是一件流血与牺牲的事,但他希望自己参与的战争,要让自己的士兵少流血,少牺牲。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嗯!”诸葛亮满意的点点头:“这也是主公强力支持我军装备革新,加强部队日常训练的本意所在。”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就是这么个理!”
张殷:“将军,我等该如何破城?”
诸葛亮轻摇羽扇:“等!”
“等?”关平、张殷二人甚是不解。明明是比自己弱的对手,为什么诸葛亮如此谨慎。
诸葛亮当然有自己的理由,他不但是在等敌人露出破绽,同时在等消息。
敌人一上来先堵死了城内外的联系,证明确实有高人坐镇。
如此心思缜密的人,敢鼓动一方蛮夷反叛如日中天的刘琦,让诸葛亮忍不住想到一个人,当年自己刚出道时在江夏的老对手——司马懿!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越想不明白就越容易钻牛角尖。若突然灵光一现,抓住了要点,一下子就会变得豁然开朗。
就算对面不是司马懿又如何?诸葛亮把对手当着司马懿来对待,谨慎对待每一个敌人,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确实,司马懿给诸葛亮来了个出奇不意,也没把人怎么地。那他走了,平时的用兵调度,诸葛亮自然能从细节中发现一些端倪。
这不,他又一次向城中派出了手中可以调动的影卫。
影卫的潜伏能力虽然不如密卫来得高明,但是基本都是史阿调教出来的,武艺更加高强。单是用来战前刺探军情,那可绰绰有余了。
诸葛亮安抚好众人骚动的情绪后,当夜便接到影卫的回报。
果然不出所料,确实是司马懿出现了,而且这几天的不寻常是因为司马懿离开了越嶲,指挥权交到了高定手中。
这下就好办多了!
所谓神机妙算,不过是比别人下了更多的工夫罢了!
诸葛亮花了一夜的工夫仔细研究了周边的地型以及敌人的动向,包括对方斥侯的打探重点。当夜便定下计策。
翌日天刚蒙蒙亮,张殷便带五百人从后营悄悄地离去。
诸葛亮叫来关平、杨仪、龚禄,布置任务。
来来回回地推演、讨论……
直到天色渐暗大家才散去。
月色朦胧,本就不太明亮的光根本无法穿透那厚密的南方丛林。
朦胧之中有一队人马在丛林中穿梭,似乎他们本就属于这片丛林,丝毫不受夜色与荆棘的影响。
“将军,他们来了!”
夜色里,传出一阵低沉的声音。
“有多少人马?”
“约两千人!”
“让兄弟们藏好了,别发出声音,一个都别放过!”
“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