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在70年代/重生在1978 第138节
吃完饭,问问小丫头还想去哪,小丫头想了半天也没说出来啥,张兴明就拉着他,领大伙往八一路走。
他的目的是八一路的解放军剧院。
到2013年,解放碑这片方圆几公里成了cbd中心,几乎都建成了摩天大厦,但在这一大片几十层的现代建筑中,特别中临近解放碑这个中心点的位置,唯一还存在的老建筑,就只有这个剧院。
话说八十年代的巴渝,在整个西部地区那是相当的牛逼,有兴趣的可以上网查查,看看当时个老照片,那个时候巴渝就已经是相当发达的城市了,从城市规划到城市建设,到建筑的本身,都是西部第一,全国也能排到前十的。
有一些建筑在如今这个时候也不丢份,可想而之在当时是一种什么概念。大田湾体育场是当时全国唯一一个标准足球场,山城电影院是当时国内第一个宽屏幕电影院,甚至在世界宽屏幕电影史上都能占一席之地。
巴渝百货大楼是当时西部第一百货,当时的大坪第一高楼现在还在使用,就是大坪正街设计院那栋楼,甚至那个时候就有了商住楼概念,就在较场口得意世界原址。
别的像南岸工贸大厦,两路口人民医院等等,数不胜数。更牛逼的是这种发展还是在要把三分之一财政上缴承都的基础上达到的。
第163章 南开中学(3)
解放碑到解放军剧院也就是百十米距离,几步路就到了,这个时候剧院在这片绝对是高大上的建筑,非常显眼。
张兴明的想法是即然来了巴渝,肯定不能空手回去,而且巴渝未来的发展也是相当有看点的,不如就趁现在占块地,先弄个商场超市,等将来解放碑地区发展起来了,也少不了自己的一块收益。
至于上来就找上解放军剧院,主要就是对它印像深啊,想想,整个解放碑地区,唯一能完完整整保存到2013而且还在正常使用的,也就只有这了,把这块地占下来,即不会影响以后解放碑地区地任何发展,又能保证自己在这个地区的长远利益。
话说解放军影剧院,大田湾体育场和大礼堂这三个知名建筑,可是贺龙元帅给巴渝留下的礼物哦。
一行人找到剧院办公室,接待他们的是一名军官,看衣服应该是个团职干部,姓秦。
85年部队换装,当时流行的口头语是团级以上换料子,营级以下换扣子,普通士兵换帽子,全军不配带军衔,但从服装上还是很好分辩的。
张兴明的想法是把这块占地接近一万平米的建筑直接买下来,在表明了身份说明来意以后,被人家客气的拒绝送了出来,张兴明才知道,军产是不对港澳台居民和外国人的,自然人和企业都不行,甚至租用都不行。
灰溜溜的出来,站在马路边再回头看,无形中这建筑就伟岸了不少啊,部队就是牛,怪不得后世直到2013还在。
几个人回到酒店,休息了一下,张兴明派了一台车拿着公司的公函去找市中区政府,自己则是坐上车奔向沙坪。市中区就是后来的渝中区。张兴明想即然来了就谈谈,合适的话先在解放碑占块地,97后巴渝的腾飞怎么能没有自己。
沙坪南开中学。
现在是放假期间,整个学校都是空的,好在这个年代的人那是真的热心又真诚,和门卫室说慕名而来要拜访肖校长,门卫室在看了介绍信和护照后就开始打电话联系,张兴明就站在门卫室外等着,打量着学校的大门和里面的一些景物。
巴渝南开大学在中国教育史上是非常著名的一所学校,周总理自承校友,贺龙元帅多次到校参观考察,培养了院士及科学大拿无数,在国际上获奖无数,学校的牌子更是国家荣誉主席宋庆龄先生亲笔手书。
可惜,由于是放假期间,张兴明没能见到这个时期的肖校长,来接待他们的是一名李姓副校长。
张兴明到南开来只为一件事,郭永红的上学问题,他想让她完全脱离原来的生活轨迹。
以一个香岗同胞的身份在李副校长陪同下简单的参观一下校内,张兴明以捐建一栋实验楼的代价换来了对郭永红同学的特召,话说郭同学学习也不是很差,毕业成绩还是相当可观的。
其实中国最不缺少的就是好学生,只是因为地域人文等等原因产生了巨大的差异,无数人被埋没了,只能浑浑噩噩的过完一生。
签了捐建合同,签下香岗恒生200万元港币的支票,郭永红同学就拿到了南开中学初中部的入学通知函。
学校是提供住宿的,但是考虑到吃饭以及假期的安排,张兴明又委托李副校长帮忙在学校附近买个院子,李副校长领着他们几个直奔居委会。
这个年代还没有房产中介,或者说这个年代还没有私人的住房买卖,一般房主想卖房都会委托给居委会,就是没人住的空房子也可以委托居委会帮着看护照顾。到了居委会,果然有卖房的,还不少,有五六家,张兴明在李副校长陪同下,跟着居委会的一个大妈去看院子。
叫院子,真的是一个独门独户的小院,不是京城那种宽大的四合院,但也是有院子的。
最后张兴明看中了一套占地有300多个平方的院子,除了二层的正房外还有个西厢,一共有大小六间卧室,一个厨房,一个库房,厕所一二楼都有,房主要价是三万块。
张兴明里外上下看了一圈,房子整体修茸的还可以,瓦换过,木头的部位大部分都经过修护加固,漆面一看就是新的。不过三万块的叫价有点高了,一半还差不多,就和居委会人讲了下。
居委会的人解释说这房子房主是打算自用的,半年前才重新修整的,然后不知道为什么就一直空在了这里,5月底的时候房主回来托付给居委会卖掉。
屋里床和家具都是请老师付新打的,还没用过,卫生间厨房也改造了,上下水很方便,二楼还装了个抽水马桶,然后居委会的人就手舞足蹈的给张兴明讲做这个下水当初是怎么的花钱费力,挖下水管道就挖了多远埋管修路就花费了多少,巴啦巴啦巴啦。
最后还是三万块钱成交,一分钱也没讲下来。
房子的证件就在居委会,居委会大妈非常热情,看来和原业主关系也是相当好,张罗着一样一样把手续表格弄了一遍,又领着几个人到房产管理所,找了熟人,因为买卖双方目的明确现金交易,当时就给盖了章出了证明,这套院子就归了南开中学了。
然后几个人告别了热情的居委会大妈,回到南开,李副校长给张兴明开具了赠送证明:因为感谢香港爱国商人对南开中学的捐助,特将学校名下老宅一处回赠给香港爱国商人张兴明,已示友谊长存之类的,盖了章,这套院子才真正归张兴明所有了。
之所以绕这么大个圈,主要是因为外国人在国内不准买房,而且80年代都是福利房,私人买房很麻烦,国家就没有政策支持,办理起来需要耗的时间就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你上网查查看,到2010年以后,80年代住房的产权问题到处都是。
处理好了房子,告别了李副校长,派了一台车去巴渝饭店办理退房,顺便去接到政府联络的几个人后,张兴明拉着郭永红再回到院子里,再看这房子,感觉都不一样了。再次麻烦居委会大妈,找了几个人来对院子进行了清洁和简单维护,换了锁,又跑到商场去采购了一圈,把被子啥的日用品买全,采购了灶具餐具,就直接入住了。
第164章 为她买一个新的未来(4)
傍晚,两台车回到院子这边,停在院子外的街道边,另一台车的后边。
张兴明和郭永红拉着手到旁边的菜市买了米菜调味品,买了几条鱼和肉,回到院子里一起做饭。巴渝这边和辽东不太一样,农民进城卖菜的挺多的,挑着萝筐蹲在马路边上,也不吆喝,菜啊鱼啊都有,米也有,不多,还有卖柴的。贸易市场已经成型,市场里人潮如涌,买和卖都很多,人们也不再像几前年那样沉郁,脸上都带着笑容,脸色也都是红润的。
院子里氛围很奇怪,七个东北大汉尴尬的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桌子上摆着茶,而两个小孩子在厨房里嘻笑着洗菜煮饭,张兴明从未接触过巴渝这种老式的煮饭方式,蛮有兴趣的看着郭永红手脚不停的忙活着,帮着搭搭下手。
郭永红独立生活了好几年,家里活计已经十分熟练了,四十分钟,饭菜已经上桌,九个人围着老式餐桌直接在院子里的树下吃饭。张兴明还好一些,七个大老爷们吃的满头冒汗,呲牙咧嘴的,不停的抽着凉气,又忍不住吃的欲望,这就是川渝美食的魅力,麻辣过瘾。
吃罢饭,大伙一起七手八脚的收拾了,又泡了茶,坐在树下休息。有几个抽烟的开始吞云吐雾。
柳干事吐了口烟,说:“哎呀,这舌头还是麻的呢,这边的花椒放的太多了,不过吃着感觉就是不一样,说不出来,挺痛快的。就像这河鱼,这么做比咱那边就好吃,嫩的要命。肉就有点难受,感觉还是咱那边好吃点。”东北管所有的淡水鱼都叫河鱼。
另外六个人因为是从属关系,也不是很熟悉,说话上就有点放不开,不太敢说话,张兴明也不强求。
张兴明说:“做起来很简单,主要是调料的问题,柳大哥你要是喜欢,咱走的时候带点调料,回去你自己家里就能做。”柳干事摇摇头,说:“算了,太麻烦了,吃着就行了,啥好吃的也不能天天吃啊。”
去联络政府的安保员叫刘琴,很女人味的名字。张兴明说:“刘哥,那边咋说的?”
刘琴说:“欢迎呗,这边知道咱们公司,挺热情的,说随时可以进行联络考察,本来说是明天有人到巴渝饭店去拜访你的,这,搬这来了,咋整啊?”
张兴明挺惊讶,说:“这边咋知道咱们的?他们在辽东政府有人啊?”
柳干事把烟头按在烟灰缸里,喝了口茶,说:“现在全国各省包括一二线地级市,都知道你们。中央下了文的。巴渝这边是副省级地级市,肯定是有文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