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奋斗在新明朝

奋斗在新明朝 第472节

  李佑先让张三走在前头去传信,免得让属下们猝不及防,产生什么差错。他不想搞突然袭击的把戏,这会让属下很反感。在目前急需收取人心的状况下,不适合如此。

  不到半个时辰,李佥宪一行便抵达仁寿坊地界。在坊东端的兵马司大门外,李佑下了轿子环顾几眼,却见此处静悄悄,除了门丁就是几个偶尔路过的行人,其余再无别人。

  没有出迎的人?李大人意想不到,极其诧异。他这顶头上司驾到,不求人群蜂拥的夹道欢迎,但总要出来几条阿猫阿狗迎接罢?怎会有如此不懂规矩的?

  打前站的张三从大门里闪出来,气愤地对李佑道:“小的到了衙中报信,他们却声称眼下一个老爷也无!”

  李佑脸色平静,转头问门丁道:“此言属实?”

  那门丁叩首道:“回这位老爷的话,衙中各位老爷确实不在,都去巡视各坊了。”

  李佑又问道:“现今这兵马司衙门里,一个指挥,四个副指挥,还有吏目,全都没在?”

  “是的……”

  李佑冷哼一声,“那就去找人报信!就说本官在这里等!”说罢,他迈步走上大堂,坐在当中,一言不发地静静等待。

  时间不知过去多久,天色近黄昏,中城兵马司正副指挥五人,仍旧没有出现在李佑面前。

  根本不消猜测,必定是故意慢待。兵马司的正副指挥从职责上确实是各自负责一片,但怎么可能衙署中一个当值的也没有?

  李大人心里默想中城兵马司指挥的履历,姓名苟绯,武安伯次子,国子监监生出身……

  这个苟绯究竟是谁授意的?李佑多疑地与钱太后要特简提督巡捕五营这件事结合起来想了想,感到仿佛有一张无形的网啊。

第四百六十七章 退一步海阔天空

  被这位苟指挥扫了面子,李大人虽然很恼火,但他不会将气撒在留守的小吏门丁身上。他在官场这么几年,不知经历过多少风雨,稍加思索便有了报复法子。

  李佑回家后,连夜写了奏本,次日便带着奏折送去通政司。路过礼部附近时,却偶遇上衙的朱放鹤先生。

  朱部郎很关切地问道:“昨日你去了中城兵马司?”

  李佑忍不住苦笑,“这点上不得台面的事情,传的如此快么?朱兄是如何得知的?”

  “昨晚与人喝酒,席间有人说起此事。那苟指挥是武安伯次子,在京师权贵中交际甚广,传出消息来不足为怪。你打算如何?要不要我……”

  李佑便将奏本递给朱放鹤看,朱放鹤打开扫了几眼,大略内容为:“臣观中城兵马司衙署既有全城地利之便,所辖之处又较为贵重,故奏请将兵马司总院进驻该署,总控五城,并直管中城地方。

  至于中城兵马指挥司,尽可裁撤,原有吏卒均留用于兵马司总院。此举简便易行,既免重复骚扰地方,又可为国家节流,不需额外划拨银两人力衙署。”

  意思很简单,请朝廷裁撤中城兵马司,并将原有中城兵马司衙署改为他李佑这个五城提督的衙门,至于中城九坊,因为地位重要,便由五城提督衙门直辖,不再设中城兵马司。

  若是这封奏请能够获准,好处自然很多。一来为朝廷节约了人财物;二来他李佑能够在顷刻之间,便具备成型的衙署和吏卒,可以迅速摆脱空头佥宪的被动局面。

  其实在李佑心里还有第三点好处,有了现成的衙署吏卒,那就不必继续去六部与官僚机器磨嘴皮了,他自认性格不适合去干这个。

  这次又换为朱放鹤苦笑了,李佑的反击,一如既往的犀利。对于现任中城兵马指挥司指挥苟绯而言,这就是李佑硬生生地要鸠占鹊巢啊。

  没了中城兵马司,苟绯这个指挥就失去了实职,成了待选官员。一个国子监出身的人,再经铨选又能选出什么像样的官职?更别说吏部是由李佑的老关系们把持的,晾他几年都有可能。

  朱放鹤又想了想,决定不劝李佑息事宁人了,受了那等羞辱,怎么可能不让他反击。苟绯身为下属,昨日的做法实在有些不识上下尊卑,即便是受人指使也显得张狂无忌了。

  他只是委婉地提醒道:“如今情势不同与往,你这奏本进了内廷亦不见得有用……还有,苟指挥当年可能是受归德千岁荐任的。”

  “先试上一试。”李佑表面不动声色地答道。心里却吃了一惊,原来还有这层内幕,难怪苟绯能以勋贵之后出任中城兵马指挥。如此看来,在京师无数大衙门中不算起眼的中城兵马司是长公主掌控的地盘?

  “若是被驳回呢?”

  告辞朱放鹤,李大人施施然去了通政司投进奏本。再次日,就是八月十五中秋节了。在这个重大节日中,李佑自然不会将官场中的不顺带到家中,只与妻妾儿女其乐融融的共度佳节。

  过了八月十五,闲得无聊的李大人每日去吏部大堂蹲守,几乎成了吏部的编外官员。

  按照正常程序,奏本入了内廷,由内阁票拟后呈送天子,再经天子朱批(常常是司礼监代劳),随后发回内阁,然后内阁草拟诏旨,完毕发到六科。最终由六科给事中审核备案后,转给该办部门,并督查办理情况。

  李大人中秋节前的那本奏章,涉及到官职衙门的裁撤,如果发出来就该由吏部接着,所以李佑才会很勤快地在吏部蹲守。

  数日一晃而过,奏本却杳如黄鹤,没有任何来自于内廷的回音。对此李佑很不满,无论是准奏也好,否决也好,总该有个说法。不然面对一团空气,叫他如何去见机应对?

  “大人你的奏本必然是被留中不发了。”吏部大堂老吏很有经验地分析道,“除了军情、灾情、任免等紧急事项必须要及时朱批,其他不紧急事项被留中不发很常见。尤其是大人你这样虽有几分道理却又不合天家心意,而且批不批都不影响什么的奏本。”

  是么……李佑立在大堂檐下,远眺帝都秋季的高爽晴空,一时间思绪联翩。这是被太后留中不发了吗?

  内廷中枢秉持机要,没有许次辅和归德长公主,他就缺乏影响中枢获利的能力。这两人对他而言,最大的意义就在于此了,眼下缺了此二人,果然立刻不通达了。

  当年卑微之时,自家之事惊动不了中枢,时任天官的许靠山足以包办一切。

  开始发迹时,差事是在内阁分票,他亲自位居中枢而手柄机要,自然不存在通达不通达的问题。

  在扬州时,貌似远离了朝堂,可有许次辅这个势力强大的靠山坐镇中枢,还有距离产生美的长公主当内应,各种奏请自然又是上下通达,得心应手。

  如今人在京师,距离紫禁城不过几步路,却又仿佛遥远如千万里。

  虽然能与文渊阁大学士杨阁老说得上话,但杨阁老本身资望偏浅,又是势孤力单,在内阁中力量不足。同时,他李佑与杨阁老的关系也到不了如同许次辅般亲近的地步,不可能大事小事不厌其烦地去叨扰杨阁老。

  却说李佑时常骄傲的自认是有本事之人,眼下远离了中枢后,忽然感觉自己什么都不是了。

  应该说这是天下绝大多数官员的常态,心想不一定事成,多数时间只能仰望九重。只是李大人过往习惯了手眼通天、为所欲为、大刀阔斧,一时不能适应而已。

  想至此,李佑长叹道,今日始知近臣之清贵矣!所以他下了决心,今后还得想法子,多多接近天子才好,据他目测当今天子危险性不是很大。

  从这个角度说,许次辅丁忧返乡,反而是有利于他去靠近天子的,因为不必再去考虑靠山的立场,没有什么顾忌了。

  交结其他派别大佬,只怕要被怀疑是跳槽背叛,而靠近天子,只能说是人之常情,别忘了李大人是首议天子亲政的大臣。

  忽然有杂役来传话,道是吏部尚书赵良仁要见他。李佑赶紧收回了秋日情怀,向吏部内院而去。

  赵天官对李佑这几日的动向颇有所知,“年轻人知上进是好事,不过你进取心过于强烈了,此时逆势而上,不为善策,须知退一步海阔天空。”

首节 上一节 472/6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之特工皇帝

下一篇:穿越全能系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