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望族风流

望族风流 第443节

《孟子?告子》的内容,主要是孟子和告子两个人在学术和政见上不同的一种讨论,因为告子这个人在历史上并不是很出名,以至于此人都没留下什么著作,他在历史中的最大作用,是提出了几个让孟子觉得难以接受的理论,被孟子拿来好一顿抨击,于是乎告子就成为了《孟子》中的一位关键的反派人物,他所提出的任何观点都是在孟子看来不正确,或者是有失偏颇的,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孟子的言论正确,而且做出了合情合理的解释。

连在这种四书的书籍中,也尽是这种“奥特曼打小怪兽”,大学问家用言论打败了无名之辈的例子。

在《孟子?告子上》的第二节 中,孟子也充当了这么一个“奥特曼”的角色。

孟子之所以会做出这样一番“人性本善”的言论,是因为告子认为,人的性格好似是流水,流水的开口如果是在东面,那水就会往东流,而水的开口如果在西面,水就会往西流,所以告子认为人的性格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就好像水流没有东西之分。

原文的内容,是:“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但孟子却认为,虽然人性跟水流相似这个观点他接受,但他认为水流不分东西,但分上下,水永远是从高处往低处流,他得出一个结论:“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在儒家思想中,一直在强调“人性本善”的概念,甚至在三字经中就以“人之初,性本善”为开篇,可以说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总结,但在纪宁看来,这思想也并非是完全正确的。

因为在人性中,很多都是“恶”的,因为在物竞天择的法则中,很多人性都是在争夺生存资源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人有贪婪之心和占有之心,在这基础上,会显得对酒色财气有自己的贪欲,这都是自然现象,至于为何一个君子能恪守本份而克制这种贪欲,其实主要还是由社会舆论、道德、法律等等因素来约束,而不是靠所谓的“人本善”来约束。

如果没有这些道德思想的约束,人很可能会进入到古代社会,随心所欲,为了占有生存和繁衍生息的资格,会杀害同伴,把其中的弱者淘汰,弱肉强食的生活环境中,只有最强者才能生存。

纪宁虽然有了如此思想,但他仍旧不能按照自己的思想来作答。

因为儒学思想,尤其是儒家中四部经典中的《孟子》题,如果把“人性本善”这个主旨给否定了,那纪宁基本也不用参加会试了,别人会攻讦他,直到他忍不住这种社会舆论而避世,或者自杀。

这就是一个时代的残酷,看似百家争鸣,但其实还是用舆论框架来约束人的心理。

既然是不合自己观点的,纪宁写起来也就不能随心所欲了,但即便如此,这样一篇题目,对他来说也太过于简单。

论述“人性本善”,其实并不困难,困难的是纪宁要掌握其中是否有隐藏的别的意味的含义。

纪宁要想到的,就是张玉珏出这道题的目的。

如果说张玉珏出《中庸》题是为了彰显“纯孝”这个主题,那张玉珏出《孟子》题,则显得意味难以捉摸。

纪宁在没想明白这件事之前,他没有贸然动笔去写第一道题目,甚至连第二道《中庸》题他也没急着动笔,他先去完成《尚书》的五经题,虽然那边有三道题目,而且每道题目要写四百字左右,但始终那边所考察的内容很浅,让纪宁觉得有自信能很好的完成。

索性一次考试有三天时间,与其在没想明白的时候就动笔,还不如等所有都考虑清楚,再一次完成。

(快要过年了,说一下春节的更新计划:继续保持每天三更,大年初五(2月1日)将爆发一次,最少八更。谢谢大家支持。)

第518章 会试(中)

贡院之中,一万一千多名考生,仍旧在完成他们最关键的一场考试,也是会试的第一场考试,四书五经的五道题目,最关键的也是前两道的四书文题目。

在初九开考的第一天,光是一个上午,他就把三篇五经文的底稿写好,顺带检查完毕,剩下的两天半时间,他便可以全力准备最后的两篇四书文。

尽管他心中想了很多的思路,但归根结底,他必须要万千切题才可,不但要自己认为切题,还必须要让主考官觉得非常切题。

因为《孟子》题带着稍微的偏颇,他的注意力,转到了第二道题目上,也是最容易被人误解,认为第二道题目是出自于苏中愈,但本身也是出自张玉珏的这道题目。

第二道题目:“舜其大孝也与!”

语出《中庸》第十七章 ,先由孔子来发表感慨,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舜该是个最孝顺的人了吧?由此来展开议论,认为上古大帝舜,在德行方面是个圣人,地位上到了最高的天子,而财富上是富有四海,宗庙社稷祭祀他,子孙传承他的基业。

由此得到一个论断,认为只要有“大德”的人,就会有成就,甚至可以成为一个伟人。

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故大德者必受命。”

如果是一般的考生来做这道题目,考虑到是苏中愈所出的题目,议论的重点,已经不在纯孝方面,而认为纯孝只是“大德”的一部分,他们考虑到苏中愈对于古文雅好的欣赏,他们必然会极尽歌颂之能事,会尽量去突出“故大德者必受命”这样一个主题,而把彰显纯孝的主旨给带偏了。

这也是会试中最容易迷惑人的地方。

从纯孝,议论到大德,在大多数时候都会被看作是考生有远见卓识的表现,但因为出题人所考察的方向不同,也容易引起考生的一种误解,很多考生认为是议论的越深越容易被欣赏、得高分,但有些题目必须要考虑到主考官考察的方向,这样才能获得主考官的欣赏。

很显然这道题目,不是在考“大德”,而是在考“纯孝”。

历史上的舜,就是以纯孝而闻名的人,因此舜才能得到江山基业而被受让帝位,纪宁自己很清楚这道题目是出自于张玉珏,既然张玉珏有纯孝的思想,他就不能把议题议论的很深,而只是深入浅出地把“纯孝”这个主旨给议论好便可。

本身议论的范围就窄,他知道要想让自己的文章出类拔萃,就必须在文采方面入手。

考虑到张玉珏对中庸思想的一种抵触,以及张玉珏对法家、杂家思想的一种推崇,纪宁就要往这方面来着手,写出让张玉珏觉得满意的文章,那就必须确定一个主旨:“世人必须要纯孝,朝廷和官府也要保证对世人纯孝的舆论导向,甚至要用国家机器,以法律来维持这种思想的延续”

纪宁这也是考虑到一个对法家思想推崇的人,是如何保证对纯孝的推崇,一个认为一切当有法度来解决的人,对法家思想格外推崇,就想利用他所学的东西,来维持社会上对道德标准的一种维持。

虽然纪宁不推荐这样强硬的手段,但现实的情况是,在这时代中,不孝也是一种罪过,甚至要背负罪责,社会对于孝义礼法的一种规范,仍旧未做到对世人的完全规范。

纪宁在草稿纸上所写下的内容,也就是根据这方面来写。

“世人以孝而立于身,方以至善而闻达于诸侯,以孝善故君子,以非罪人之明”

有了一个主旨,纪宁要写文章也顺手的多,本身也只是一篇三百字左右的作文,以他手头上的才学,别说是是三百字,就算是写三千字和三万字也不用花多少时间。

一篇文章要取其精华,在写完之后,就要仔细推敲,纪宁没打算特立独行在这样的考试中一蹴而就,他也很懂得对草稿纸的运用,文章写出来之后,就是要不断检查,把文章确定,再反复推敲,终于写出自己的文章来。

但他仍旧不急着将文章书写于试卷之上,这些事是第三天要做的事情。

在第二篇题目完成之后,纪宁再反过头去研究第一篇《孟子》题。

纪宁感觉这道《孟子》题,自己想发挥的非常完美是很难的,因为他在思想中已经不接受这种“人性本善”的思想,他甚至觉得跟孟子学说中的小怪兽角色,告子的形象很相似。

告子作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最著名的思想,就是:“性无善无不善。”

意思是,人的本性,没有善良或者不善之分。

纪宁认为,自己的观点跟他相似之处很多,在人的本性之中,的确有很多美好的东西,诸如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等,但人性中又会有贪婪和残忍的一面,这些跟儒家所推崇的“善”,还是有本质区别。

如果单纯从孟子的角度出发,人性都是善良的,那最多只能说是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没有窃取他人生存资源的能力,一旦他们有了,他们也会懂得霸占,也会懂得贪婪而无所顾忌。

连思想都不能接受“人性本善”,那纪宁也就自然感觉这道题目他陷入到误区之中,想把这题目写的很好,就要有很多言论是违心之言,既然是违心之言也就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这是一个悖论。

违心写一篇文章,就不可能把文章写的淋漓尽致,连自己都不喜欢的文章,如何去巴望别人欣赏?

首节 上一节 443/94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穿越全能系统

下一篇:穿越雍正之极品后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