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望族风流

望族风流 第495节

皇帝到来,在他身后还带着十几名的朝中大臣,有尚书省的,也有六部的,在朝廷中应该都可算是能呼风唤雨的大臣,这些人是朝廷所派出的殿试阅卷官,除此之外,文庙也会派出一个殿试阅卷官的阵容,但这个阵容并不会出现在奉天殿外,而是要等考试结束之后,一起到文华殿或者是掖安宫侧殿去批阅考卷。

皇帝在为他准备的龙椅上坐下来,而后十几名朝廷的殿试阅卷官就坐,而后才是众应考的贡士和在前监督的庶吉士和文庙学士,最后才是陪考的小太监。

“发考题!”

随着传话太监的一声喊,考题分发也终于开始。

虽然还没到殿试正式开始,但在场考生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

所有的考生求学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进入到皇宫参加殿试,获得进士的文名,现在等于是梦想只差最后一步,需要用平稳的姿态过了殿试这一关,就可以获得进士的文名。但考生也会有进取心,他们不甘心自己做个三甲进士,自然会争取成为二甲甚至是一甲进士,如此就不能在殿试中求稳,而是要尽量发挥出自己的才学。

考卷很薄,因为当天所要写的策问,近乎于一问一答的形势,考生需要把策问的答案写出来,也没有固定的答案,就是看考生临场的反应力。

但没人会出来说什么,策问的问题也是誊录在考卷之上,考生把答卷完成之后,只要过了中午,便可以出宫,未必需要参加一天的考试,但一般没有考生会提前退场。

皇帝监考的时间也不会太久,毕竟皇帝也有自己的事,不能一整天都留下陪考生,最多是开始的时候来一趟,走个过长形式,剩下的事情还是要交给礼部等职司衙门负责。

第591章 殿试(上)

巳时正,殿试考试正式开始。

在文庙礼乐的伴奏之下,由皇帝亲自站起身来,宣布道:“朕宣布,殿试开始!”

从后殿两侧,各自出来两队宫廷侍卫,这些侍卫分成四排,一路前进到每个座位前站定一人,这些侍卫将作为朝廷所派出的监考之人,负责毫不分神地观察和监督考生之人,至于文庙和朝廷的官员,将会作为巡场官员。

也就是说,一名考生光是盯着自己的监考者就有两人,一个宫廷侍卫,一个小太监,而后还有文庙和朝廷的巡场之人,这殿试的严谨程度可见一斑。

到此时,所有考生这才可以打开自己眼前的考卷,那考卷的两侧是由硬纸所成,里面是软质的纸张,跟普通上奏的奏折很是相似,打开书折之后,里面是用印刷体所印制出来的文字,都是密密麻麻的小字,大概光是题目就有三四百字之多,最后才是一片留白的地方,考生将在留白的地方完成自己的文章。

虽然策问,是以一问一答的形势来进行考试的,但所有的题目都会连在一起,考生需要从以皇帝口吻所写的一篇感怀文章中,找到文章中的问句,再从这些问句中找到回答的方法,再写成自己的一篇文章,殿试的题目就可以完成。

殿试的题目大概有三四百字之多,而作答的文章,应该也有上千字,在这时代中,并没有标点符号一说,其实要从那连在一起的文字中找到问题,再写成一篇连标点符号都没有的文章,对纪宁来说还是有一定挑战性的。

也好在他自己经历过这方面的培训,要写这样的文章也就没那么难了。

纪宁先打开之过考卷的格式,而后再去看文章的内容:“制曰:朕惟天子,父天母地而为之子,凡天下之民皆同胞一气靡所不统,故曰,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宗子继承父母,君主天下其责甚大,必养之有道,必教子有方,举天下之民,无一不得其所,责斯尽焉子诸生饱经饫史,以待问必有灼然之见,其详著于篇,朕将亲览焉!”

跟前面科举考试中考四书文和五经文不同,殿试所考的文章,严格来说应该是由皇帝亲自来出题,不用遵循四书五经中的内容,而是要靠皇帝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的文章,问出的问题,来做出答案,在回答中,也不用遵循一些特殊的骈体文格式,自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是不能用浅白的文字来回答,所写的文章,也必须遵循古代文章的基本原则。

当纪宁乍一看到这题目,大概便明白,这是一篇关于“孝道”的问题。

皇帝以自己为典范,表明了孝义礼法在人伦关系中的作用,并且由此来提出问题,策问所有的贡士关于孝道的问题。

策问题目的最后,皇帝说的也很是明白,说在场的诸考生都是饱读诗书,对于皇帝的问题应该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让考生根据策问文章中的内容,写一篇文章出来,皇帝将御览,并且从中找出好的文章来。

纪宁看文章审视题目的速度是很快的,基本很快便能扫一遍,然后知道文章说的是什么,议论点是从哪里下手。

而在场的考生就未必有他这样的审题能力。

等考生们逐渐将文章审读结束之后,所有的考生也都在犯难,不是因为这题目有多难,而是这题目在很多人看来有些太简单了,简单到不知道该从什么方向入手去回答和议论。

百善孝为先,在一个推崇封建礼教的时代,孝义是被皇家以及文庙所推崇的,历来所推崇出来的人物,很多都是以孝义而闻名于世,纪宁参加过的乡试和会试中,也都有相关的题目,甚至提到过舜帝的至孝和纯孝。

从舜帝来议论,看起来是最合适不过的,如果在场的考生中对于自己在殿试中的发挥没什么期待,而只是想平稳完成文章,获得一个三甲进士的头衔,大可就从舜帝的角度来议论,这样是最稳妥也是最切题的,不至于走题不说,如果文章写的好,说不定还能直接中个二甲进士回来,至于一甲进士基本就不用想了,因为你议论舜帝,就算你说的再好,那也是在老生常谈,很难写出让考官觉得绝顶的文章。

而古代先贤中,以孝义闻名于世的人仍旧不少,在孔圣人的众多弟子中,就有以孝道而闻名之人,其中不乏在二十四孝中就提到过的闵子骞,就连孔子都称颂的孝义之人,想来也应该是国之典范了。

就因为这样以孝义而著称的人实在太多,而策问的问题中,又让考生以古代先贤的例子来进行议论,以至于在场的考生都不知道该从何入手。

纪宁自己也在思考这问题,他也没急着动笔。

按照以往殿试的经验来说,巳时开考,差不多就是上午九点,到午时结束这四个小时的时间里,考生基本都在思考文章怎么写,怎么入手,或者是在草稿纸上写出自己的稿子,而没有直接下笔去写文章的,一直等午时之后,到天黑之前这四个小时的时间里,才是真正写文章,誊录文章到试卷上的时间。

对于纪宁来说,他不想做太久的拖延,主要是因,他不想在皇宫这种地方停留太久。

在纪宁看来,文章的好坏不是靠时间多寡来决定的,不是说一篇文章写的时间长,就一定写的好,只要文章好,就算是没有底稿,直接下笔去写,也会成为精品文章,甚至可以中状元。

开场不到一刻钟,皇帝便起身离开,在场的殿试读卷官起身相送,而在场的考生都没心思去管前面发生了什么,因为皇帝走的无声无息,除了纪宁之外,别的考生也都不知皇帝已经离开。

纪宁抬头看完一眼,低下头,却发现那小太监还在好奇打量他,这让他很尴尬。

他心想:“这小太监也是的,为什么总觉得他身上有一股灵气?难道他真的是女儿身?”

第592章 殿试(下)

殿试仍旧在继续中。

以往的考生,无论繁简,必然会有人一开场就在奋笔疾书,也都不知道他在写什么,反正就是要先把气势保持下去,但在殿试这种场合,却没人去贸然动笔,哪怕写草稿的人都没有。

照理说到了殿试,每个考生都应该很轻松,毕竟殿试不涉及到录取率的问题,所有的考生考完了殿试,都是进士,所不同的就是一甲二甲三甲的问题,那些在朝中有关系,或者是家底殷实的,无论考几甲进士,将来都不愁当官,那些寒门学子,即便是考的好能中状元,将来也很可能在朝中仍旧碌碌无为。

说到底,这还是个靠关系和人情所构建起来的社会,想打破这种门户和出身的偏见,就只有改变一个社会,在一个大的历史潮流之下,这是很困难的,尤其在华夏之地,这种难度更大。

纪宁自己不算是寒门出身,相反,他还是豪门望族出身,但现在可没人承认他是什么望族子弟,但他背后的师公,是称号大学士沈康,就这一条门路,就足以让人羡慕嫉妒恨,在很多人看来,这也是纪宁为什么选择去文庙而不去朝廷的原因,就因纪宁背后有沈康这样一个强大的靠山。

在皇帝离开之后,纪宁算算时间,也差不多了,他觉得没必要在皇宫中停留太久。

这种考试环境压力还是很大的,为了准备科举考试,他从来到这世界之后就一直在努力奋斗,到今天殿试,也算是他科举之路的最后一站,他也不会去考虑之后庶吉士和学士的考试,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先把自己殿试的文章完成,让自己的科举之路彻底画上一个句点。

他拿起笔来,准备开写他的文章。

连文章的主旨立意他都想好了,既然在策问中,是以孝义礼法为议论点,还要写古代先贤,想不出写哪个人物,那就不妨多写几个人,而纪宁所模仿的模式,就是《二十四孝》中的内容,自己多陈列几个人,由此来为大永朝的国民树立一个孝义礼法的典范。

在这时空中,虽然大永朝的人一直很推崇孝道,对于那些有孝义之人,也会著述立传,但缺乏系统的整理,没有像“二十四孝”这样可以称之为系统论述孝义的文章和典故典籍,使得国民缺少有效的孝义学习模版。

纪宁自己就是开书院的,他之前在三味书院中,也推崇过去写一些小的故事,让学生学习其中的知识,再从中学习一些文字和人生感悟,增强考生的理解能力,不至于让学生成为书呆子。

这可比让学生直接去学习《论语》、《孟子》这些儒家典籍要更有意义。

首节 上一节 495/94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穿越全能系统

下一篇:穿越雍正之极品后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