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四合院里的读书人

四合院里的读书人 第1454节

  盐碱地种玉米,绝不会长的这么整齐。

  应该是那种三三两两散落着,长的矮小西窄的玉米,怎会这样,不应该是这样的。

  王胡子有些怀疑,这里是不是盐碱地。

  不过,看着地上的颜色,他毫不怀疑,这里就是一片盐碱地。

  可,看着面前两米多高的玉米杆子,一排排长的齐整,上面还挂着长长的玉米棒子,王胡子不敢信也得信啊。

  马三行看到王胡子的震惊,老脸上就绽放出笑容。

  “首长,这就是先前杨老师带来的种子,他说可以在盐碱地上生长的种子。”

  “太神奇了,我老汉种了这么多年的地,头一次发现在盐碱地里还能长出这么好的玉米。”

  “您看,这棒子,看着里面的粒子,一个个不都不比普通玉米差啊。”

  马三行这段时间几乎是每天来一次,就为了亲眼看着,看这些能够在盐碱地上生长的玉米。

  王胡子忍住内心的震撼,没有多说,径直走进玉米地里。

  也不理会玉米叶子的纠缠,不时摸摸这个,捏捏那个,最后更是掰下来一个,亲自剥开,用力的啃了一口。

  生!却有嚼头!

  “嗯,好吃,哈哈,不错。”

  身后小吴跟几个警卫见了守在一旁,直到王胡子拎着两个玉米棒子出来,才上前接着。

  “这一片,都是那个,血玉?”

  “对,杨老师搞得血玉,因为当时种的晚,加上可能与品种有关,这血玉开花授粉比一般玉米晚一些,所以成熟的晚。”

  “但,这产量,首长,绝对比普通玉米强啊。”

  “这么一亩下来,少说也得三四百斤的收成。”

  “以前这里都是没法种的盐碱地啊,就是种了也不见得有百十斤,还不够本呢。”

  马三行感慨着,王胡子也是心情激荡。

  广袤的西北大地上,有大片的盐碱地,这上面不适合人类开垦种植,所以只有一小部分被农场利用起来。

  而现在,有了这种子,就意味着农场的规模可以扩大一倍,乃至数倍。

  今后,西北这里不仅可以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还能种这种玉米,将成为全国的粮食仓库,将养活更多的人口,安稳边防。

  “我记得杨小涛说这种子要单独存放,跟其他的不能混?”

  “对,杨老师说,这是特殊的种子,要单独存放,到时候还不能与那些玉米靠近种,就跟育种一样。”

  马三行郑重说着,王胡子点头。

  “今年这样,等明年开始,这些种子都种上,今后有了拖拉机,种地会更容易,这育种的事,你们要多上心。”

  马三行点头明白。

  两人有围着玉米地走了圈,王胡子立马回到农场。

  王胡子再次拿起电话,汇报这里的情况。

  “老钱,啊?拖拉机很好,非常不错,我同意搞一批试试。”

  “对,动力强,有劲,在这环境下很适合。”

  “这次还有件事要跟你说。”

  王胡子压制住心理的激动,将血玉的事情告诉钱书记,电话那边久久沉默。

  直到最后才说了一句,“我去跟上级汇报。”

  而就在王胡子准备回去计划的时候,四九城,天色已经黯淡下来。

  杨小涛也终于有空,从钢铁厂出来,开着车来到了杨家庄。

  回到庄子里,却发现大大队部里人声鼎沸。

  待走进去后,才发现原来是在过。

  这次收获的玉米已经晒干准备入库,看众人的神态,应该是个丰收年。

  “太爷,九叔,叔大壮叔。”

  “哎,小涛回来了。”

  杨小涛走进来,对着一屋子人打着招呼,众人也都笑着回应,随后就看到洪老师拿着本子不断读者数字,上面写的是这次玉米的收获数量,身旁九叔还摆着一个算盘,正不断的拨打着。

  丁胖子更是搓着手,能不能完成上级的任务,就看这次了。

  “出来了!”

  随着九叔最后的左手大拇指往上一推,算盘上出现一个六位数字。

  杨小涛伸头看了一眼,最左边的上面那颗珠子加上下面的一个,正好是个六。

  六十多万。

  不少了。

  记得杨家庄原先也就只有六百亩地,这还是好坏加起来的,再算上其他两个村子,农庄里的可用耕地也就一千六七百亩,按照亩产来算,这一亩三四百斤的产量,很符合普通玉米的产量。

  毕竟,这些都是育种的。

  若是种上杨村一号,估计产量能翻一倍。

  初步数据出来,屋子里笑呵呵的一片。

  丁胖子更是上前仔细抄录数据,杨大壮则是在一旁检查着。

  杨小涛靠近洪老师身边,说说笑笑,顺手将冉秋叶嘱咐带来的水果袋子递过去。

  洪老师见了也不客气,接过袋子笑着,“我家小张说了,每次回来都能沾你们家的光,等这孩子出来了,可不得认个干亲。”

  “哈哈,那就认呗,反正都熟。”

  杨小涛无所谓的说着,甚至觉得跟洪老师成了干亲也不错。

  毕竟,这位可是未来的六星啊!

  “对了,过两天就上去观礼了,怎样,是不是特激动?”

  “激动?还行吧,不过说起来,您上去过几次?”

  “我啊,应该四、五次吧。”

  “都是啥感觉?”

  “感觉?没啥感觉啊!”

  “我觉得你是在炫耀。”

  “哈哈。”

  两人说笑着,另一边,杨小涛就看到地上摆放的两个白色面袋子。

  “你回来的正好,这两袋子是村里每家出了两斤面合一块的,走的时候带上车,记得给我送上去啊。”

  杨太爷正跟九叔说着什么,看到杨小涛郑重说着,杨小涛点头。

  他这次回来就是干这个的,虽然,心理有些难为情。

  “这次收获不少啊。”

  “庄子里种的都是良种,因为今年扩大了规模,比去年良种增加了一多半,明年再种的时候,周围会有更多的村子可以用上杨村一号。”

  “那就好,对了,这些玉米面,不会是杨村一号吧。”

  杨小涛突然问起来,杨太爷站在一旁直接来了一脑瓜仁,杨小涛赶紧捂着脑袋站一旁,就听杨大壮几人笑起来,“这么好的种子我们哪舍得磨面啊。”

  “咱们村里每人都有份额,这是上次说好的,周围几个村子一起给。”

  “哦,原来是这样啊,哈哈。”

  杨小涛笑着,“那接下来种小麦?”

  “嗯,过了十一就开干。对了,这次村里的拖拉机都换成柴油的了,那速度真快啊。”

  杨大壮感慨着,这柴油的比起蒸汽的就是快,而且也没有那么多毛病,不用跑着跑着停下加煤加水的,就是费油。

  “配套的设备齐全吗?”

  “齐全,以前蒸汽拖拉机用的这些都能用,你不知道,周围村子都想着搞一台,这一台顶半个大队呢。”

  “对啊,小涛,你们机械厂要多生产些啊,这机器越多,我们干的越多啊。”

  杨九叔几人也在说着,见识到拖拉机的好处,便宜,众人对以前的那种劳作方式都看不上眼了。

  “放心吧,机械厂整合后,拖拉机的生产与日俱增,用不了多久,全国上下都会用上的。”

  “那可太好了。”

  众人笑着,杨小涛还要赶紧回去,便将两袋子结结实实的玉米面拎上车,然后将杨太爷接上车,一起回四九城,这次杨太爷要去现场看看。

  车上,杨太爷将一个小本子递给杨小涛。

  “这是啥?”

  “自己看。”

  杨小涛惊奇不已,打开一看,只见第一页上开头写着一句话。

  看字迹,像是个学生的字。

  “赠给最亲的人。”

  “尊敬的首长,我们是杨家庄的村民,我们村子原本是”

  “现在,我们已经能够做到自给自足,我们每个孩子都能吃饱饭,快乐的生长在红旗下”

  “爷爷们告诉我们,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有今天的好日子,都是因为有你们,为我们提供一片无忧无虑的蓝天”

  “所以,我们将这收获的硕果,送给最亲的你们,愿您身体健康。”

  “这,这”

  “这是乡亲们要求的,他怕你送去,人家不收,有了这个,谁也说不着。”

  “好吧。”

首节 上一节 1454/18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让你普法,你给法官判十年?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