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第136节

  郭阳看着恢复了正常神态的赖敏君,心情也平复了些。

  “嘉禾目前对转基因的研究主要是在退化草地的改良牧草品种上,荒漠里存在着一些抗逆性极强的植物,

  嘉禾正试着把植物中的抗旱基因克隆出来,转入到乡土草种之中,这就好比给乡土种换了个心脏,让其更好的适应干旱、盐碱化和贫瘠的土壤。

  但苜禾1号却是有它独特的抗盐机理,和人一样,植物有不爱吃盐的,也有‘嗜盐如命’者。”

  郭阳有条不紊的回答着。

  之所以耐心的解释,主要还是为育种研发实验室做准备,后续可要拿出一大批特性各异的牧草种子呢。

  也只有掌握了转基因技术才能说得过去。

  听了郭阳的解释,几人不置可否,你是育种者,你说了算。

  “苜禾1号口味挺重的。”徐小雪感慨着。

  郭阳嘴角微微上翘,“确实,喜盐也是一种生理需要嘛。”

  一上午的时间,郭阳带着几人从草场,到实验室,加工厂,奶牛场,乃至于原种扩繁田,都挨个的看了遍。

  期间,赖敏君还在旁敲侧击的打听着嘉禾转基因技术研究的事。

  郭阳不耐烦了,反手甩了份早准备好的资料给她。

  “用于宣传的技术资料我们也准备了一份,有需要的话直接复制粘贴就行。”

  随后,郭阳又拿出一张光盘递给纪纲。

  “这里面有20万亩盐碱地改良前的影像资料,改良过程中的工程记录,改良后紫花苜蓿种植一年、两年的成效对比,以及今年的航拍资料。”

  纪纲惊诧的接过光盘,“现在能看吗?”

  徐小雪也露出了像猫一样好奇的表情,盐碱地改良项目早就如雷贯耳。

  “当然可以。”

  十几分钟后,

  良久的沉默。

  这份资料,很多苜禾的员工也是头一次看到,老员工的回忆涌上心头,和新来的人不断吹嘘着过往。

  纪纲深吸了口气,“郭董,我想我知道该怎么写这篇报道了。”

  徐小雪眼睛里也冒着小星星,天玉1号带来的震撼还未消散,苜禾1号又来了。

  郭阳年轻的身影突然就变得伟岸了。

  走之前,她忍不住翘起了大拇指:“真棒!华夏需要你这样的企业家!”

  郭阳有点懵,

  “这是多了个小迷妹吗?”

  ……

  几天后。

  京城,某座大院里。

  傍晚6点58分,徐廷像往常样,泡了杯枸杞大枣水,便坐在沙发上等着看陆台新闻。

  让他意外的是,女儿和媳妇宁彩娟也在客厅,一边吃着水果,一边候着电视。

  难得啊!

  “小雪,你要看啥?我给你换。”

  “那可别,我就跟着看看新闻。”

  徐挺打趣着,“哟,今儿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你明天倒着看,我保准太阳是从西边出来的。”

  “呵呵。”

  “说不准等会儿我还能上镜呢!”

  闲聊了一会儿,新闻便开始了。

  前面十分钟,依然是领导们很忙,不是出国就是下乡。

  徐廷倒是看得津津有味,徐小雪则是心不在焉的看着电视,宁彩娟则是观察着女儿。

  很快过了前十分钟,

  中间十分钟的剧情通常都是全国人民很幸福,不是致富就是丰收。

  徐小雪对这老熟了,目光转移到电视上。

  不一会儿,就到了那熟悉的一幕,她一会儿看看电视,一会儿看看老父亲,竟莫名的有点激动。

  主持人说着字正圆腔的开场白,

  “满园春色关不住,盐碱地变‘聚宝盆’,从曾经的戈壁荒凉,到如今的满目青绿。

  嘉禾集团在陇省九泉探索出了一条牧草‘吃盐’的道路,在几乎所有作物都无法正常生长的重度盐碱地上,每亩收获2.5吨干草,并带走四百多斤盐。”

  徐小雪看到她的老父亲坐直了身体,一扭头,便看到审视着她的宁彩娟。

  得!嘴角翘太高了。

  陆台的镜头从一片辽阔的盐碱滩开始,远远的望去,地里白花花的一片,像下雪了一样。

  但随着镜头的拉近,才看清,那是盐。

  随后某一天,地里突然多出了几百台工程机械和众多工人劳作的身影。

  田块成方,沟壑纵横的灌排水渠,像是血管一样匍匐在大地上。

  镜头的进度很快。

  不知何时,

  初夏的盐碱滩上就被铺上了一层绿色,翠绿的苜禾1号从厚实的土壤破土而出。

  数台大型收割机正繁忙而有序的穿梭于牧草基地进行收割作业。

  仓储区,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将各类饲草产品打捆装车,发往世界各地。

  规划整齐的牧草基地绵延数十里,如巨龙般俯卧的指针式喷灌机游走于田间地头,返青的苜蓿草翠绿旺盛。

  主持人的声音不断传来,

  “深耕荒漠,励精图治,砥砺奋进,短短几年间,嘉禾集团硬是将茫茫戈壁变成了二十万亩人工草原。”

第151章 愿不毛之地都变得波浪起伏

  “……短短几年间,嘉禾集团硬是将茫茫戈壁变成了二十万亩人工草原。”

  “耕地,是我们端牢华夏饭碗的根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应有之义。

  但当前,我国耕地质量‘先天不足’‘后天欠账’的问题仍很突出。

  盐碱地作为耕地扩容、提质、增效的重要战略后备资源,如何从荒芜到沃土?

  面对盐碱地改造成本高、维护难的问题,嘉禾集团从‘以种适地’角度出手,培育出了苜禾1号,如今,‘吃盐植物’的名头响彻神州大地。

  风正帆悬,征鼓催人。

  日前,农业部牵头组织在鲁省东营,蒙省五原,浙省慈溪,苏省盐城等多地开展了盐碱地改良项目。

  耕地退化、盐碱地的形成,是时间与空间的累积,是自然与认为因素的交杂。

  因此,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也必定是一个攻坚战、持久战,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协同助力,方能在未来开拓出更大的产能。

  耕地如金,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珍惜每一寸耕地,使每一寸耕地都成为聚宝盆,使每一垄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

  主持人字慷慨激昂的声音传遍电视机前的千家万户,铿锵有力的语调不断的调动着众人的情绪。

  配合上电视里不断传来的航拍画面,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和生机勃勃的草原,不毛之地和生态绿洲,强烈的反差形成了极大的视觉冲击。

  田成方,树成林,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盐能降。

  牛羊,农机,工厂,汽车,还有土生土长的西北农民最朴实的笑容。

  沉睡的大地被植物的力量唤醒,干旱贫瘠的土壤被一片片整齐的牧草所占据。

  现代化的人工草原在荒漠戈壁落地,并逐渐的改变着这里固有的颜色。

  没有人不为之动容。

  央视新闻从1978年开播至今,风雨无阻,雷打不动的陪伴了国人许多年。

  受众极为的广泛。

  此时此刻,电视机前各个年龄层、地域层、教育层的广大群体全都目不转睛的盯着屏幕上的画面。

  生怕落下了每一个细节。

  有些有过垦荒经历的老人,农垦农场的老职工,无不心跳加速,甚至动容落泪。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地上无寸草……”老一辈人回忆着西北地区被沙漠化侵蚀的场景。

  电视上的西北却平原着绿,荒山披锦,不禁潸然泪下。

  “我们战斗在祖国边疆,用胸膛融化了千年的冰霜。在我们走过的地方,荒原掀起了黑色的波浪……”

  冰城,已经71岁的罗树清轻轻吟唱起了这首歌,她回想起了青春的力量。

  50年前,罗树清作为青年志愿垦荒队的一员来到黑省北部的共青农场垦荒,与她一样的青年有2600余名。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

  时间不会回到历史的原点,但重溯历史、接续历史,却能让人感受到当年那种青春的激情。

  她想起领导来荒原视察时说过的一句话,“下次再来时,我要听到鸡叫狗咬、孩子哭。”

  如今她看到了新世纪的开荒,现代化的设备,同样的火热朝天。

  西北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也备受鼓舞,戈壁大漠独有的茫茫黄褐色,是亘古以来荒漠化、半荒漠气候所留下的不折不扣的印痕。

  但从嘉禾集团的身上,他们看到了成功的可能。

  西北大地上存在着几百种盐碱植物,这些盐碱地上的原住民是大自然的馈赠。

首节 上一节 136/1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影视:开局夺舍陆小千,爆炒何蓝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