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

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 第264节

  两人坐上小车直奔雍和宫,小车停在街道外面,方明华和余桦直奔史铁声的住的大杂院。

  史铁声夫妇已经准备做好住院的准备,现在看到方明华过来,史铁声一脸感激。

  “明华,我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

  “好了,都是朋友不说这些。”方明华打断他的话,很快转移话题:“铁声,我给你介绍个朋友,他叫余桦,浙省人,现在在鲁院讲习班学习,也是一名作家。”

  “余桦?就是写《1986年》的作者?我看过你写的这篇小说,还看过你写的《十八岁出门远行》。

  “铁声,我也看过你写的《遥远的清平湾》和散文《合欢树》,里面充满了浓浓的情谊。”

  两人竟然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

第356章 人生本不应该如此受罪

  第356章 355人生本不应该如此受罪

  “喂,余桦,现在不是聊文学的时候,赶紧送铁声去医院,等他病好出院,你们聊上三天三夜!”

  方明华催促道。

  两人这才停止聊天,大家动手帮陈西米拿东西,推着史铁声出了大杂院,又想法子抬上小车,赶往位于复兴路的301医院。

  方明华先住院部肾病内科找到王教授,有认识人就是好办事,王教授让他们去给史铁声办住院手续,由于陈西米腿微瘸,上下楼不是很方便,于是余桦自告奋勇,跑上跑下,史铁声终于住进了301医院。

  下午六点多,史铁声的父亲下班也赶到医院,看到这边一切都安顿下来,两人就告辞离开。

  出了医院大门,方明华看看手表已经六点多,于是说道:“余华,咱们找个地方吃顿饭,回到鲁院估计啥都没了。”

  余华自然没有意见,两人就在附近随便找了个饭馆,方明华知道余桦是南方人,就没有吃杂酱面,而是要了米饭,还点了两个菜。

  忙了一下午,两人肚子都饿了,风卷残云一顿饭很快吃完,方明华当了钱两人出了饭店,来到附近的公交车等到八里桥方向的的车。

  这时候天已经黑了。

  燕京的夜晚似乎比白天还热闹,华灯初上,街上车辆川流不息,人行道上行人摩肩接踵,街道对面的一家服装店里还放着一首最新流行的歌曲。

  在很久很久以前

  你拥有我我拥有你

  在很久很久以前

  伱离开我去远空翱翔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齐秦的最新歌曲:《外面的世界》

  两人默默听着。

  “抽支烟?”

  余桦从口袋里摸出一包蓝色“西湖”香烟,抽出一支递给方明华。

  见到方明华摇摇头,余桦也没劝,自己拿出火柴点上一支,深深吸了口,看着这夜色,突然冒出一句。

  “燕京真是好地方啊。”

  “怎么?想一直呆这里?”方明华扭头看他一眼,问道。

  “不瞒你说,真想。”或许是熟了,余桦也没有隐藏内心的想法。

  “我小时候,一直生活在海盐那个小地方,23岁那年,就是83年底你在申城开会,我为了投稿坐车赶到申城。”

  “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大都市,高楼大厦看的我头晕目眩,这外面的世界,远比我想的精彩。”余桦笑道:“去年又去你们西京,今年又到燕京,走的城市越多,越觉得海盐那个地方实在呆不下去。”

  “那就好好努力,将媳妇带出来,在这里安家落户。”方明华笑道。

  “我媳妇?”余桦听了摇摇头。

  “她喜欢海盐那个地方,因为那里有她的父母亲戚,熟悉的环境,生活安逸.怎么会跟我来燕京漂泊?”

  “燕京米贵,居大不易啊。”

  余桦叹了口气。

  方明华默默听着,没说什么。

  这时候看到一辆通往八里桥方向的公交车徐徐驶来,两人停止对话挤上公交车。

  史铁声顺利住进医院,方明华放下心来,虽然住院不能完全解决史铁声的病,但是如果没有后来的尿毒症,史铁声活的是不是要舒服点?

  人生本不应该如此受罪。

  现在,史铁声的事情安排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已经寄给路遥,方明华感到浑身轻松。

  至于《雪中悍刀行》.对方明华来说不是个事。不过他也不想恢复到以前一周写五万的码字速度。

  自己又不是苦逼写手不想这么累,反正自己还在鲁院上课。

  现在方明华在等待陆遥的回信,听听他对自己写的第三部意见,没啥大问题就让赵红军着手准备出版事宜。

  而且,第三部也不用找别的杂志社,《延河》连载完《平凡》第二部后继续连载。

  编辑部的事,自己说了算。

  不过,方明华还没等待陆遥的回信,却等到白苗寄来一封信。

  方明华从学院门口传达室王大爷那里取这封信后,回到宿舍撕开认真看起来。

  原来,莫岩写的一个中篇小说在文坛上引起不小的争论。

  今年,《延河》杂志在第一期主编推荐栏目刊登里莫岩写的一个中篇《欢乐》。作者用异常残酷的笔法描写了乡村中学复读生齐文栋参加高考的悲惨故事。

  他像千千万万个农村孩子一样,希望通过高考,跳出农门,摆脱贫穷与落后。可5次高考,5次败北。

  希望化为泡影,努力成为乌有。他烦闷、压抑、痛苦、无助……老母的拳拳之心,生活重压下哥哥和无奈、嫂子及众人的蔑视,未来的无望……一切一切压迫着他,万般无奈,只好逃出家门,踏上“欢乐”的不归之路。

  《欢乐》是一篇典型的意识流小说,打乱了时空的顺序界限,叙述随着永乐(齐文栋的小名)的意识自由的流动,高举标新立异的大旗,将语言上的探索和实验推向极致。

  只不过在小说中对于人物的描写特别是母亲,文字显得过于大胆,当初方明华接到莫岩投稿,也犹豫了良久才决定刊发。

  他已经想到,某些读者和文学评论家对此估计会提出批评,现在看来果然如此。

  批评的内容集中在两点:大段对于文学“禁忌”的描写和所谓的不加节制的意识流写法,被视作对母亲形象和文学传统的亵渎与冒犯。

  还好,没有上纲上线。

  对于作品的批评,在这个时代非常常见,一般情况下杂志社都是冷处理——不反驳和争辩。

  其实,白苗来信中也说了对此事的观点:不加入争论当中。只是作为临时负责编辑部工作的他,要把重磅推出的小说文坛上的反馈及时汇报给远在鲁院教书的方明华。

  对此,方明华准备写封回信,告诉自己已经知晓,就按照咱们当初讨论的办,不必过于担心。

  方明华拿出信纸刚写好,装进信封准备到邮局寄出去,还没出门就听到外面传来敲门声。

  “请进。”

  原来是李虹颖和陈虹两个学员。

  两个姑娘走进来还背着书包。

  “方老师,您布置的作业我们已经做完,您看看。”

第357章 方老师布置的作业

  原来,在上一节课结束后,方明华布置了一份作业:让每个学员分析阅读的那六篇小说中任意一篇。

  除过在课堂上重点讲述的《墙上的斑点》《太阳终将升起》。

  要分析小说的结构、写作手法,如何运用意识流写作等等,谁写好以后可以直接拿给他看。

  这个两个姑娘就为此事而来。

  见此情景,方明华也不急着寄信,招呼两人进屋,拿起她们写的文章看起来。

  陈虹分析的是刘以鬯《对倒》,而李虹颖分析的是方明华写的《路边野餐》。

  刘以鬯《对倒》的有两个版本,1972年写的长篇,后来作者又浓缩为一个短篇小说,方明华让他们看的是短篇。

  小说写的是一个是上海移居香港,在回忆中怀旧的中年男子;一个是香港土生土长,在幻想中憧憬的青春少女,他们互不相识,各自游荡在70年代的香港街头,带着各自的见闻和感受迎面而行,又背向远去,仅有的一次邂逅,也是擦肩而过。

  方明华先拿过陈虹写的文章,认真看着。

  在文中,陈虹详细分析了《对倒》写作手法,指出:小说采取双线并进,纯主观视角展现变化,并且经常男女对调。

  男表达对女的看法,女发表对男的看法,共同表述对所见所闻的看法,暗示意识流动,形成种奇妙的互动,整体形成复杂的心理结构

  还不错,看来是真的看懂了。

  方明华看完以后抬起头问道:“陈虹,你为什么要选这篇小说作为分析对象?”

  “因为我是申城人,小说中回忆旧申城那些时光我感觉很美,很亲切,如果拍成电影肯定好看!陈虹回答道。

  方明华听了点点头。

  没错,十多年以后,香江的墨镜王拍成了《花样年华》。

  他又拿过李虹颖写的文章。

  姑娘分析的是《路边野餐》。

  “我是重庆人,你小说中描写的虽然是黔省的一个地方,但我觉得环境和我们老家非常相似,小说中描写的人物风土人情,我感到很亲切。”

  方明华没说话,李虹颖主动解释起来:“这点我和陈虹想法一样,当然,这是方老师你写的小说,我喜欢看啦。”

  呵?

  后面这个理由?

  方明华没有回答,而是认真读起来。

  《路边野餐》是方明华将电影改变成小说,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时间线看上去有些紊乱。

  时间,存在于电影的每一个环节。墙上的钟、倒着开动的火车,只是一种象征式的表现方法。而时间更多时候的流动,都是在不觉之间,而这恰恰就是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在李虹颖的文章中,很明显也抓住了这点,分析得丝丝入扣,比陈虹理解的还要深刻。

  看来姑娘对意识流创作很有灵性。

  “伱喜欢意识流小说?”方明华看完问了句。

首节 上一节 264/2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离婚后,谁谈恋爱啊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