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从赶山开始建农场

从赶山开始建农场 第220节

  切好的三角形小块西瓜几口就吃完,拿起一块递过去:“阿姨你尝尝。”

  等人家接过去,她又拿起一块开吃,连吃六七块才抬头打个饱嗝,见妇女楞楞的看着,她问道:“阿姨你咋不吃呢?可甜了!”

  妇女瞅着她脸上的西瓜汁忍不住笑道:“你是真能吃!”

  小豆包有些不好意思的低下头,拍拍自己小肚皮低声说:“早上饭吃多了,还能吃几块的。”

  “哈哈。”妇女被她逗笑了,这孩子挺有意思,尝尝西瓜点点头:“这瓜不错,给我挑个大的。”

  “好嘞!”小豆包站起来看向旁边的大西瓜,歪头想想又坐下了,笑吟吟说道:“阿姨你自己挑,我拿不动。”

  她对自己的力量很清楚。

  妇女笑道:“行,我自己挑。”

  这时旁边走过来一个大叔问:“多少钱一斤?能不能便宜点?”

  “两毛五一斤。”小豆包说完挠头想了想才伸出一根小手指说:“能便宜一分钱。”

  十斤就是便宜一毛钱,也不少了,大叔打量下汽车问:“你是谁家的?”

  小豆包一昂头:“我是老吴家的小地主。”

  她又换名了。

  大叔笑道:“我知道谁家了,我也挑个大的。”

  这车一看就是老毛子风格的,全镇子就那个吴炮手有一辆,大家都知道的事。

  也就他的车,才敢在镇里想停哪就停哪。

  小豆包站起来抻着脖子看见人就笑吟吟的说:“大爷买个西瓜啊,叔叔买个西瓜啊,小姐姐买个西瓜啊,可甜可好吃了...”

  四岁小孩甜甜的喊,换个人,老头都会摆手不买,看见这么可爱的小丫头有些不好意思拒绝。

  暗骂一声:“大人真不是东西!”

  走过来跟小丫头聊两句才开始挑西瓜。

  过来的人多了,吴昊下车帮忙称重,还收到不少白眼,年纪大的会埋怨他让孩子干活。

  年轻人会笑着打招呼,跟他装逼的一个没有。

  中午商店出来的人多,卖出去不少西瓜,大院里的人吃过西瓜知道挺甜,不管从哪方面考虑都会买一个。

  香瓜卖的同样挺快,不到黑天把瓜卖完,他领妹妹买点东西开车回家。

  第三天去镇子另一边换两个地方卖瓜,第四天回到乡里卖一上午,家里的瓜基本卖完。

  去掉要分给屯子里的,还有一点没成熟的留着自己吃。

  乔迁新居放完鞭炮,第二天中午,关子龙哥俩骑自行车来到他家新房子前方赞叹道:“出山路口就能看见一排砖瓦房,真阔气!”

  “好好干以后都能盖更好的。”吴昊说完招呼他俩进屋。

  关子龙领弟弟跟在后面暗自点头,跟着人家好好干都能赚钱。

  这里可不是一个意思,他听懂了,进屋参观一圈,坐下唠会嗑才问:“咱们啥时候进山?”

  吴昊回道:“明天早上就去。”

  这时候进山最危险,万物复苏,林子里到处都是鲜花的气味,还有树叶腐败味,狗鼻子根本没用。

  刮风时它们也听不清,除非去荒山打猎,那里灌木丛少树木也少,同样的动物更少。

  只有等到天气冷了,树叶掉落时才可以秋猎一直到要入夏。

  现在进山采集,去四个人拿四把枪才安全,也能背出来更多山货。

  晚上都住在新房子里,早上吃完饭,吴昊说道:“爹啊,开车送我一趟。”

第235章 野果林

  吴卫国听见说送他进山,不仅没动反而靠在墙上问:“你这个季节进山,遇到大叶拿不拿?”

  吴昊点头:“如果遇到了棒槌肯定要抬。”

  挖参,东北民间也有叫“赶山”,“背大叶的”。

  大兴安岭北面这片地方的赶山人什么都采,遇到人参,行话叫抬棒槌和拿大叶。

  进山抬棒槌的规矩最多,非常多……

  先要烧香上供,敬挖参人的开山鼻祖”老把头”,以求吉利。

  赶山人进山如果只为了抬棒槌,那么抽烟叫“拿火”,做饭叫“端锅”,都谐“大货”之音,象征采得“大货”人参。

  饿了吃饭,不能说吃饭,得说拿饭。累了想坐,那叫拿墩。困了睡觉,叫做拿觉。

  压山即寻参时,不准随便说话,不准随意停下休息和抽烟。

  过去若有人”起黑票”,偷跑了人参,抓回来后,扒光衣服,绑在树上,让”小蚊”叮死。

  赶山人最讲究做梦,如梦见死人、出殡、白胡子老头、穿红衣绿裤的大姑娘、老太太。

  如果是吉梦,有时甚至按梦指示的方向去压山。

  如果这些人不指引反而露出不满的神色或者是噩梦,那么就是不吉利,需要马上下山。

  赶山人搜寻人参叫压山,压山又称开山、巡山、压趟子、撒目草,压山前,由把头“观山景”选定去哪片山林。

  吴卫国神情严肃的问:“你们几个人拉帮,修老爷府不?”

  吴昊皱眉,他不信这玩意,但是爷爷打过仗也信这些,他跟爷爷抬过两次人参,抬出几苗小的都泡酒喝了。

  大兴安岭人参很少,但不代表没有,比如一片林子有二三十平方公里。

  他知道里面有熊仓子已经很了不起了,不可能丈量每一片土地。

  摇摇头说道:“四个人加小棕和两只貂去,修老爷府,等遇到人参再说,遇不到,我可不守那些规矩。”

  专门去压山抬棒槌的人才会修座老爷府,“把头”在东北方选棵大树,把树根部砍成凹型,挂块红布。

  让这“神仙老爷”进来,人家进来了,这赶山人才能开眼(有找到人参的可能)。

  修完老爷府,那还得请人吃饭不是,可不能让神仙饿肚子。

  “把头”端着饭,朝四面八方举起,口中念道:“山神爷老把头,请您老人家用饭。”

  接着跪在老爷府前,其他人也跟着跪下,上香升纸码,开始磕头,祈求保佑。

  赶山之前就要先“拉帮”,所为的“拉帮”,自由组合,临时入队,或者一些地主雇佣人员。

  团队人数一般为三、五、七、九,讲究“去单回双”(回双就是挖到人参带回来),忌讳二人组团(预防见财起意,谋财害命),忌讳四人组队(避讳四死同音)。

  一般有一个“领棍”安排放山时的次序和分工,一个“边棍”处理小团体的日常事务,其他成员都叫“腰棍”,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成员,叫做“端锅”,负责烧水做饭等工作。

  当然也有单干的也叫单棍,不过比较少,深山老林里什么危险都有。

  一个人没点真本事,出了意外,除了等死,啥招没有。

  还要选黄道吉日才能进山。

  吴卫国听懂了,家里的狗和貂也算人数,认可道:“你遇到棒槌建地戗子再修老爷府,其他规矩能免就免吧,快当都带上。”

  “知道了。”这些事吴昊没法跟他爹顶嘴,都是爷爷交代过的,进隔壁屋里打开柜子,拿一些上山用的东西。

  这个季节不能在山里躺地上睡觉,潮湿容易得病,地戗子就是地窝棚。

  他不想挖地窝棚,嫌那玩意费劲。

  以前赶山抬棒槌的人多,有的晚上想寻找有人住的地戗子,那就大声的吆喝:“有亮子吗”?

  要是里面有人回答:“放上瓦,台供着”,这就是受到邀请了,同意晚上可以在这借宿。

  快当就是进山抬人参的工具,快当的称呼寓意着吉利。

  比如,随身携带的“斧头”冠以“快当斧”之称,取其谐音则是“快得富”、“快得福”,寓意不言自明。

  关子龙哥俩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收山货的自然懂一些规矩,看见新柜子里摆放的工具就知道老吴家是行家。

  关子龙拿起一双鞋说道:“冬天穿的靰鞡鞋不用拿了,我俩穿鹿皮靴来的,也带了些能用的工具。”

  赶山人脚上穿的靰鞡,靰鞡为突厥语,革履之意。

  进山抬参,要天天钻林子、过烂石窖、爬砬子,那是很费鞋脚的,穿草鞋、胶鞋几天就得磨坏一双,买不起那么多,只好买靰鞡省钱。

  在旧社会一些穷苦人,买不起牛皮靰鞡,只好缝个猪皮的穿着。

  在关东民间有一谜语:

  老头老头你别笑,

  破个闷儿你不知道;

  什么解下它不走

  绳子一绑它就跑?

  这条谜语的谜底就是靰鞡。

  靰鞡本是满语,是指北方满族先民发明并制造出的鞋子,因这两个字不好写而常常写成“乌拉。

  而用来垫这种鞋的一种关东小草,民间称靰鞡草。

  穿靰鞡,需要光脚,用细麻绳使劲捆绑在小腿上。

  乌拉鞋是乾隆那逼起的名字。

  关子龙拿起根一米六左右的棍子看了看,这个他认识,叫索拨棍,索宝棍,旧称索罗棍。

  是用来扒拉草找人参的,多用木质坚硬的桃木或梨木制作,可用来避邪。

  在“叫棍”时敲起来哇哇响,声音能传出一里多地远。

  棍子顶端是用红毛线搓成的“快当绳”,约二尺多长,两头拴着铜大钱。

  最好的是乾隆通宝或嘉庆通宝,最不好的是道光通宝,道光不吉利。

  人参是宝,有人说乾隆的隆,是“真龙天子”的“龙”,能压住宝,特别是大山参。

  吴昊让关子龙哥俩在家等着,他去韩财子家拿两张熊皮,到卖店拿三把枪和四颗手榴弹,又找到吴猛让他回家带点东西一起进山。

  四个人在院子里集合,每人背着一个大篓子,里面装的干粮和工具。

  篓子上面是熊皮,吴昊篓子里有个快当兜子,里面装的各种抬棒槌的工具。

首节 上一节 220/35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