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新时代艺术家

新时代艺术家 第828节

  观众们被电影中绚丽的视觉奇观,和深刻的哲学叙事所吸引,纷纷走进影院。

  沉浸在充满奇幻色彩的生存寓言中,欣赏影片中的荧光水母海、飞鱼群袭击、鲸鱼跃出夜幕等场景。

  这些场景给观众带来了不错的视觉体验,而派与老虎共存的故事情节,也让人们开始思考信仰、人性和生存的意义。

  当然了,隐隐约约觉得有点问题,但又说不上是什么问题。

  哪怕有人认为电影视角有些不对劲,除了三通系平台,在大部分网站上分享会被嘲弄,甚至扣上阴谋论的帽子。

  纵使观众思想获得了解放,陆钏、冯晓刚、张一谋被一一审视,但李铵能一样吗?

  李铵是国际知名大导演,是获得了多座国际大奖的大导演。

  一个普通观众,就算买票了,也配质疑?

  别看某些人嘴里念叨着“平等”、“自由”,但是最崇尚等级制度的,恰恰是这些人。

  但是在某一刻,零散的声音开始慢慢变大,然后汇聚。

  而后形成一道洪流。

  洞天影评区、洞天微博等不受外部叙事影响平台,出现一些电影大V的解构分析。

  观众们意识到,《少年派》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生存与信仰的寓言,它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意识形态操控。

  电影中的“共生”叙事,表面上是在讲述派与老虎的共存,实际上却隐喻了西方霸权主义对第三世界的掠夺与压迫。

  这种解读角度让许多观众感到震惊,甚至生出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原本以为自己在欣赏一部关于人性与信仰的深刻电影,结果却发现它背后隐藏着如此复杂的政治隐喻。

  观众们开始反思,李铵之前的电影,是否也具有类似的特质。

  社交媒体上,观众们热烈讨论着《少年派》的象征意义。

  不只是基于电影的讨论,还有一种隐藏的快感。

  在13年,三通娱乐的出现撕开了一道口子,但是话语权依然被某些人牢牢把控。

  审视《少年派》,解构《少年派》,审视李铵,不只是打狗,直接越过了六代代理人,直接打主人的狗,打主人。

  是争夺审美和叙事的定义权。

  网民不一定懂深层次的激烈博弈,但是最直观的,夺回定义权,就是夺回定价权,夺回被蚣蜘被一些所谓“权威”垄断并借此牟利的自身权益。

  事关所有人的切身利益。

  随着解构的深入,观众们逐渐从最初的震惊中走出,大家开始在微博上热烈讨论,试图揭开电影背后的每一层隐喻。

  这场解构不仅让观众重新审视了《少年派》,也让大家对好莱坞的叙事策略有了更深的理解。

  许多观众意识到,好莱坞电影不仅仅是娱乐产品,它们往往承载着特定的意识形态,通过普世价值和个体化的生存叙事,掩盖了结构性矛盾和权力关系。

  随着深挖,很多事也露了出来。

  当年《色,戒》时,沈三通就出来说话。

  此刻再去看,《色,戒》不是隐喻,是明晃晃的恶意。

  从产业角度再去回看。

  《金陵十三钗》、《南京南京》等电影,甚至包括《1942》,或多或少都是沿着《色,戒》这条路在前行。

  时间线再往前呢?

  张一谋的古装大片、冯晓刚的古装大片,甚至包括陆钏的《王的盛宴》,也是沿着当年《卧虎藏龙》的路在走。

  是不是《色,戒》在叙事处理上的直白、粗暴,不是李铵能力不行,而是有些力量需要他在限定时间,推出这样的戏?

  回看这条线的话,早年,新生代电影导演没有崛起,沈三通没有出现之前,中国电影全靠三大导,主要靠张一谋。

  06年的时候,恰恰是三大导集体趴窝!

  《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海外收益全部斩断!古装大片全部趴窝!

  巧不巧?

  巧合?

  在又一个关键时间点,中国商业片道路又一次面临选择。

  李铵继《卧虎藏龙》之后,送来了《色,戒》。

  恰好在古装大片海外利益全部切断,三大导全部趴窝的时候。

  只是巧合吗?

  从结果来看,把李铵当做西方意识形态的红花双辊来看,恰好能把不好解释的解释清楚,严丝合缝。

  结合李铵在大陆的地位,受到的追捧,再去看《少年派》,不少观众有一种看恐怖片的感觉。

  派最终选择讲述老虎的故事,而隐藏“人吃人”的真相,像不像李铵在台面上文质彬彬讲述电影艺术,而隐藏了其作为好莱坞打手,要将国产电影吹灯拔蜡、“生吞活剥”的故事?

  而对《少年派》流于表面的美学探讨、哲学探讨,恰恰正如东大观众对于李铵流于表面的电影艺术的美好想象。

  那个有点艺术家文弱气息,说话和和气气,甚至带点弱气的李铵,却是在“人吃人”决斗中活下来的“少年派”。

  电影和现实形成了一种对照,许多观众生出了毛骨悚然的感觉。

  就像揭开了一层华丽的面纱,看到了背后赤裸裸的现实。

  残酷冲击着身心,不断震颤着神经,不过也带来了清醒的感觉。

  痛并快乐着。

  然而,有人不快乐。

  啪!

  王晓帅摔碎了第三只红酒杯。

  竟然有人用“殖民主义肛门期人格”,来形容他的电影《我11》里的三线建设叙事。

  王晓帅不由想起,九十年代在圣丹斯学会的生存法则:想得到西方策展人赏识,必须把镜头对准锈蚀的工厂铁门,而非轰鸣的数控机床。

  “这是在谋杀电影美学!这是多数人的暴动!”

  娄叶看着微博上网友的留言,感到无比的愤怒和羞恼,大声咆哮。

  从来只有他用手持摄影去解构体制,此刻却遭受了同样的解构。

  当年在鹿特丹电影节夸耀《苏州河》是对上海浦东的祛魅,化为回旋镖飞了回来。

  鼓楼胡同里的一场文化沙龙。

  烟雾缭绕的包厢里,影评人陈默抖了抖烟灰,将手机屏转向众人:“微博上这帮小孩在沈三通鼓噪下,把《少年派》解构成新殖民主义教材,倒也有趣。”

  他刻意把“有趣”二字咬得轻佻。

  不少人悄然看向旁边最大咖的贾章科,作为第六代的代表人物,他也难逃解构的风波。

  贾章科平静分析:“这次是沈三通发动的后现代犬儒主义的暴乱,是要把我们的文艺阵地彻底掀翻,观众的民粹正在朝着我们猛烈袭来。”

  连《少年派》都敢解构,这样的观众再也不是听从他们叙事指挥棒的观众了。

  这次风波,把很多事摆在了台面上。

  越是禁忌的东方叙事,越有全球流通的溢价空间。

  用艺术电影语法包装的伤痕,本质是向西方兜售政治猎奇。

  第六代的美学符号,全成了新自由主义世界养的狗。

  六代导演基本靠这个吃饭的敢把这种事摆在台面上,岂有此理!

  纪录片导演周满立刻附和:“将《少年派》这样的大师之作,污蔑为东方主义糖衣下的殖民叙事,这是何等的荒谬啊!”

  独立制片人老秦说道:“是啊,当年《十七岁的单车》被柏林选中时,都夸这是超越意识形态的人性之光,现在倒成了原罪,这是翻旧账,这种风气绝不可以起来!”

  在场有些电影人,已经在国际电影节上崭露头角,或者正在努力进入西方市场。

  有些更是舔了有年头了,他们也知道,要想在国际上获得认可,就必须采用西方认可的叙事语法。

  但是这是能说的吗?

  而且这种解构直接越过了他们,直接对李铵和西方叙事出手,这才是让他们感到不安,甚至恐惧所在。

  不仅会破坏他们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影响他们的职业发展,更是连同国内的市场空间和生存空间也一并掀了。

  有人开玩笑道:“按照这个说法,李铵是打手,我们是什么?难道咱们都成了好莱坞文化代理人的伥鬼?谁要是有在外面赚钱的渠道,不妨给我介绍介绍?”

  周满眉头一皱:“你这是什么意思,谁规定不能赚外媒的钱了?娄叶能拿着髪国电影基金,贾章科导演的片子行销海外,能赚外汇,是本事!”

  贾章科不悦的目光扫了过去。

  最近这些年,不少艺术电影人叛变了。

  见大家都望过来,开口那人压力骤然增加,讪讪一笑,倒了一杯威士忌,一饮而尽道:“是是是,我自罚一杯。”

  本来有不同意见的人,见此纷纷选择了沉默。

  今天表达不同意见,明天也许就传了出去。

  会得罪一些重要的合作伙伴,甚至影响他们的项目融资和发行。

  沙龙主人电影学院王教授端着普洱打圆场:“艺术本就该超越意识形态嘛。”

  他背后的书架上,《文明的冲突》与《世界是平的》并排而立:“就说食人岛那段,明明是普世的人性困境.”

  “王老师说得对!”

  周满拔高音调激动道,“这些阴谋论者根本不懂电影美学,用孟加拉虎替代暴力,正是叙事的精妙.”

  老秦啐了口,不再掩饰道:“操!让这帮傻逼观众解构,解构的越狠,李铵的版权费越高。贾科长一部电影的版权费,就够他们一辈子赚的。”

  贾章科矜持一笑,他没有外面传的那么赚,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海外发行合同里,有文化折损条款,但他没必要解释什么。

  “哪里,哪里。”

  大家又聊了聊电影创作,贾章科《天注定》还在做后期,出来也是互相通通气,很快达成了一致,一起给电影局写一封联名信。

  李铵的成功是凭借其卓越的才华和对电影艺术的深刻理解,而不是对西方话语体系的迎合。

  民粹主义的反智浪潮不能助长,这样对电影事业有大害!

  更不能任由阴谋论泛滥!

  也许传出去很搞笑,一帮人解构、批判、反体制电影人,最后要找电影局来拉架,但基本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对。

首节 上一节 828/8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娱乐:送快递从女明星的绯闻男友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