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 第249节
原著:刘慈欣同名科幻小说
制片人:温岚
技术引擎:时光科技“河图”引擎及全新子模块“流形”(独家研发)
核心剧情:太阳即将氦闪,人类启动“流浪地球”计划,建造一万座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逃离太阳系,开启两千五百年的宇宙流浪之旅……
“拾光映画,首部3D大制作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即将起航!带你推开那扇更大的门!”
这则公告像一道无声的冲击波,瞬间席卷了各大影视公司、制片人办公室和导演工作室。
尽管之前就有很多小道消息在流传,但始终没有得到官方确认。
直到这一刻,拾光正式官宣的消息,迅速屠版了各大新闻,报社和网站热搜。
也让整个影视圈彻底陷入了疯狂!
“3D?还是科幻?还是《流浪地球》?”
这是许多业内人士脑海中第一时间冒出的三个惊叹号。
“疯了!拾光这是要把自己架在火上烤?”
某资深制片人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屏幕喃喃自语,3D技术本身在好莱坞都还处于探索阶段,IMAX影厅在国内更是屈指可数。
投入巨资做一部纯国产的3D科幻大片?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像是一场豪赌。
“他们的‘流形’引擎是什么东西?听都没听过。是噱头还是真家伙?”
特效领域的专家们第一时间捕捉到了技术细节。
“河图”引擎凭借《源代码》的视效已证明了实力,但“3D实时渲染核心”?这几乎是在挑战当前主流软硬件的极限。
怀疑的声音在专业技术论坛上悄然蔓延:
“硬件支持得了吗?会不会到时候只有几个镜头勉强算3D?”
不少同行带着审视和些许看好戏的心态,这也是当前的主流观点。
“《流浪地球》?选这个IP改编,是不是太夸张了?”
一些熟悉刘慈欣作品的圈内人则是忧心忡忡。
书中跨越千年的宏大叙事、冰冷的宇宙法则、残酷的社会选择,浓缩成一部两小时的商业电影?难度系数堪称地狱级。
更别提它还打出了“国产首部3D科幻巨制”的名头,甚至背负着“科幻崛起”的沉重期望……一旦失利,结果恐怕会让洛珞跌落神坛。
公告发布后的数小时内,相关词条如“流浪地球”、“洛珞新作3D科幻”、“拾光映画新项目”如火箭般冲上热搜榜顶端,稳稳占据了前五名。
“3D科幻电影”这一关键词本身甚至空降热搜前二十,彰显着其稀缺性带来的爆炸性话题度。
主流媒体的谨慎报道:
权威媒体以“重磅官宣”、“开创性尝试”、“华语科幻新篇章”等词汇进行报道,行文虽振奋却也带着审慎的观察口吻:
“…该项目旨在挑战前所未有的技术高度,有望填补国产3D科幻电影空白,但其面临的制作、市场及审美接受度挑战亦不容忽视。”
娱乐新闻则热闹得多。
“洛刘二搭!奔赴星际之恋还是末日拯救?”
“独家探秘‘流形引擎’,拾光黑科技如何颠覆3D观影?”
各种吸睛标题层出不穷,焦点集中在主创阵容、技术噱头和未来可能的市场影响上,挖掘着任何可能的蛛丝马迹。
让人意外的是,科技媒体的关注度丝毫不弱于娱乐媒体。
“河图引擎再进化?独家解析拾光‘流形’子模块对实时3D渲染的意义”、“国产3D电影技术破局?拾光新片背后的挑战”等报道。
尝试从专业角度解读“流形”引擎可能的技术路径和市场潜力,引发了技术爱好者和从业者的热烈讨论。
不少IT行业的人也加入了讨论:原来时光科技除了河图,还在搞更猛的?!
而最为激动的还要是原著党的书粉和科幻迷了。
“啊啊啊!洛神你终于对它出手了!”
“居然是《流浪地球》!原著粉狂喜!”
“洛珞+刘艺菲+大刘!这是什么神仙组合!”
“3D!国产!硬核科幻!哭了!终于等到这一天!”
洛珞和刘艺菲的粉丝群陷入集体狂欢,公告截图被疯狂转发,#洛珞流浪地球##刘艺菲高亚楠后新角色#等话题迅速形成。
相比那些懂行的圈内人,这些粉丝观众则要更加看好。
拾光过往作品建立起的信任感,让他们对这部开山之作充满信心和期待,无条件的支持声浪最高。
第316章 意料之外的选择
而除去粉丝外,真正的科幻迷则在激动之余,分裂出巨大的担忧浪潮。
原著党最忧虑的就是剧情魔改:
“千万别拍成披着科幻皮的爱情片!”
“希望能保留原著的硬核和残酷感!”
部分“科技迷”对3D技术的不信任:
“国产3D?还是科幻?先例太少了,谨慎不看好。”
“硬件跟不上,再好的技术也是空中楼阁,国内有几块合格的3D银幕?”
对刘慈欣参与度的疑问:
“大刘老师是‘编剧顾问’?具体顾问到什么程度?原著灵魂把握在他手上吗?”
整个影视圈都知道洛神的剧向来是他的一言堂,甭管多大的腕,在他的片场也是老老实实的听安排。
他这说一不二的风格,也让众人不由担心,会不会大刘压根就没有什么决定权,剧本还是洛神一个人改的啊。
虽然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看过洛珞的作品,对他的编剧也是信得过的,但在这件事情上,他们还是更相信大刘的水准。
以至于公告中的措辞引发了强烈的讨论。
可以说是期待与压力的并存。
而另一边对于圈内人来说,更多的则是震惊之后涌起的复杂情绪。
“拾光这资源,这魄力……”
首先羡慕甚至嫉妒都是必然的。
洛珞亲自执导并主演,刘艺菲几乎锁定了女主角,原作者刘慈欣深度参与——这阵容背后透露的掌控力令人咋舌。
其次就是目前拾光已经透露出来的制作成本和投资金额,打底五个亿!
上限……没有上限。
当初拍摄《源代码》时,洛珞的大手笔就已经让不知道多少人咬牙切齿的嫉妒,这一次甚至让他们有点绝望。
这狗大户拾光也太有钱了吧,关键是洛珞还真舍得。
原本《源代码》已经大获成功,他只需要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就同类型的电影拍他个两三部,或者直接搞个《源代码2》三四五六出来,都一定会有大把的观众买账,简直就是躺着赚钱。
但洛珞似乎对于已经达成的目标毫无驱动力,就想挑战点高难度的。
非要在这时候把什么3D电影搞出来,这怎么可能呢?
且不说它的制作难度有多大,上映的成本有多高,以及剧情和特效是否能达到观众的期望。
即便是全国所有电影人都对他的这部戏满意,也愿意走进电影院去支持他,以国内的电影市场,充其量能有多少票房?
这都不是可能赔钱的问题了,以国内目前的票房,压根就没可能负担起这个庞大的投资,他们实在搞不懂洛珞在干什么。
不过,那些导演制片们可能还会站在影视圈本身去考虑,演员们可不管你那个。
电影本身是赔是赚,都不影响他们拿属于自己的那份片酬,更何况盯着这部戏的又有几个人是为了片酬的,倒贴钱去也不是不行啊。
公告虽未公布配角名单,但敏感的演员经纪公司早已提前嗅到气息,摩拳擦掌的准备起来。
一些成名已久、寻求突破或巩固地位的戏骨们,其经纪人的电话开始悄悄活跃,通过各种渠道向拾光核心团队试探可能的配角机会。
年轻演员和正处于上升期的艺人团队更是铆足了劲,一些重要配角等潜在人选分析帖子在粉丝群内部层出不穷。
各大经纪公司发动人脉,希望能将自己旗下的艺人塞进这个注定万众瞩目的剧组,哪怕是小角色,露脸即是镀金。
《流浪地球》的这场选角风暴瞬间席卷整个影视圈,一线演员挤破头只求一个配角名额。
拾光映画编辑部,还有筹备中心的门槛几乎要人踏破。
在这个大家没有门路找到洛珞的时候,温岚的办公桌成了竞争的最大战场。
一封封精心装订的演员资料,带着不同公司的Logo和恳切的推荐信,沉默地堆叠成小山,信里开出的条件也是一个比一个丰厚,每一页都承载着沉甸甸的野心。
怀柔基地的空气里,除了道具车间新送来的零件散发的冰冷金属气息,还弥漫着一种无声的焦灼。
那不仅仅是工业级别的精确带来的压力,更是无数颗跃跃欲试的心被“3D科幻巨制”这个词点燃后的狂热。
业内人都清楚,踏上这艘船,意味着什么——不仅仅是曝光,是咖位,更是有可能在国产电影的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毕竟不仅仅是演员、导演那几个有限的主创可以声名鹊起,即便是道具师,做出了这一单,那在业内也是叫的响的成就。
风声鹤唳,却又目标明确。
刘培强这个角色,剧本摘要里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个复杂的轮廓:空间站的孤胆英雄,连接天地的桥梁,饱含理想主义光芒却深藏对地球家人的愧疚与挚爱。
年龄要求精准地定位在四十岁上下,既要有历经风雨的成熟沉稳,又需要留存青年将官的锐气与担当,更重要的是,眼神里必须拥有那份理想主义的光芒。
这也是无数道目光最先射向的位置,因为这一角色整个拾光都没有一个合适的演员,而且又是主演,很大可能是这部电影放出来戏份最多的角色了。
许多被视为“一线中生代”的实力派演员,他们的内心独白在无声上演。
某个早已在电视剧领域封神的影帝级人物,经纪人递上的橄榄枝被打回,反馈委婉却清晰:
导演组在寻求一种更具国际化视野和现代感的形象,那与他在小屏幕上的厚重家国形象略有偏差。
他在家中翻阅着剧本摘要,指尖划过“空间站”、“百年守护”这些字眼,心里那份对突破戏路的渴望,最终化成一丝难以言喻的失落。
另几位同样星光熠熠的候选人,或在思考角色的张力,或在分析竞争对手的优劣势。
有人特意收集了国际空间站相关的影像资料,试图捕捉那些宇航员长时间在失重环境下的特质。
就连互联网上都开始大肆的“选角”,各种网站自发搞起了投票,选出他们心中最适合演这部戏的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