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 第275节
他的语气陡然加重:
“我们的EAST是托卡马克,走的是稳态磁约束的路子!而这‘夸父逐日’……”
他猛地摇头,仿佛要甩掉某种荒诞感:
“这方案的核心物理基础和技术路径,与我们攻关了十几年、倾注了无数心血的托卡马克路线——它俩几乎是背道而驰,是彻底的南辕北辙!托卡马克追求稳态约束,目标是长时间‘燃烧’。”
“这磁箍缩惯性约束,走的却是快速、高功率、脉冲式的点火路径!您现在问我,就像是拿长跑运动员的训练方案去指导短跑冲刺!”
他快速地翻到介绍液态金属冷却回路的部分,指着一组复杂的流场分布模拟图。
“再看这个闭环液态LiPb流体系统!我们的EAST在探索液态锂包层概念,但那更多是针对包层材料和氚增殖的局部研究。”
“而这方案,竟然把它作为整个聚变能传递转换的核心循环系统,直接耦合到约束磁场和聚变腔室的实时控制中?它的动态稳定性和抗辐照能力……”
“这其中的工程难度和材料挑战,比EAST目前面对的,高了不止一个维度!”
万院士放下文件,眼神凝重地看向张云超:
“张书记,这个‘夸父逐日’方案的构想,很‘科幻’,很大胆,它瞄准的是超高能量密度下的高效能量提取和微型化,这确实是‘星辰大海’级的思路,但是……”
他顿了顿,组织着最严谨的语言:
“它基于的理论模型虽然有其物理依据,但它的技术细节——尤其是涉及极端条件下的材料性能、微观界面控制、强磁场与高温导电流体的复杂多物理场耦合——许多关键参数直接来自于‘精妙但缺乏实验验证的推演假设’。”
“我没有在现有任何一个顶级期刊或国际核聚变会议上看到过关于‘夸父’方案中描述的这种集成度和性能的具体报道,它脱离了目前国际聚变研究的主流认知和技术积累轨道。”
科研者的责任感完全压倒了最初的震惊:
“所以,您问我方案是否可靠?我只能说,从物理原理层面,磁箍缩惯性约束有其内在逻辑自洽性,并非空中楼阁,但是!”
他突然加重了语气:
“这份方案的工程可行性、特别是其核心控制参数的准确性,我无法基于这份文件和现有知识储备给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他直视张云超的眼睛,目光十分锐利:
“这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这是需要大量——极其庞大的——专门性物理实验、材料极限性能测试、以及海量的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拟才能开始逐步验证的东西,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他想到了张书记之前从他这调资料是给另一支团队,为的肯定也是可控核聚变的研发。
只是,他想到了这一点,却完全没能预料到,这支团队的研究方向居然跟他们截然相反。
更让他震惊的是,方案里的许多内容有理有据,其中描绘的精密液态金属流型拓扑图和其与约束磁场的耦合反馈机制,思路清晰的令人发指!
还有关于高温高压强辐照下,液态金属对蜂巢基板“浸润-热传导-抗冲击”动态平衡的临界曲线图。
这些曲线图精准地描绘了极端工况下材料界面的生死线,其参数之精确、逻辑之严密,简直像是通过某种不可思议的手段“亲测”所得!
其实无论从他在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上,沉浸数十年研究的专业性,还是以他作为这一项目负责人的私心来讲,他都很想说这个方向根本不靠谱。
但那逻辑缜密的方案,他看了许久都没有找到错漏,甚至还想为之拍案叫绝的理论分析,都让他没法违背作为学者的本心说出这种话。
他从事聚变研究数十年,从未见过如此高屋建瓴、细节却又精密到令人窒息的设计。
它就像一个完全成熟、经过无数次验证的“成品”蓝图,而非需要反复摸索的初步概念。
“这份方案……里面蕴含的物理思想、工程构想,尤其那些动态关联图谱的精妙程度……国内现有的理论水平和试验条件,恐怕难以支撑起来。”
他思虑再三,只能如此说道。
既表示了对这一方式的不看好,同时也不算什么违心之言,因为方案的许多设想确实前所未有,难度极大。
办公室内的气氛沉重得几乎令人窒息。
张云超的心沉了沉,他最担心的就是这个——方案的“非主流”和高度复杂性带来的巨大验证壁垒。
“那么,你认为初步论证的重点在哪里?”
他继续问道。
“验证逻辑!”
万院士语气十分肯定:
“方案本身的自洽性、内部逻辑的严密性、以及它提出的核心物理概念的创新性与前沿性,这是第一步!特别是这些控制逻辑和参数窗口……”
“它们看起来无懈可击,但需要最顶尖的理论物理学家来验证,看它是否能在最纯粹的理论层面站得住脚,是否隐藏着我们暂时看不出的致命悖论或漏洞!”
“那您要验证这一理论需要多久?”
张云超继续问道。
在他看来还有比面前这位更顶尖的理论物理学家吗?
然而万院士闻言顿时苦笑着摇了摇头:
“那你可找错人了,这里面很多理论我至今都还没有吃透,更别提验证可行性了。”
他没有强行揽下这个工作。
虽然道不同,但他也不至于在这种事上做什么手脚,硬说其中理论有问题。
事实就是他确实不具备验证这一理论的能力。
作为EAST项目的负责人,他要涉及到的内容实在是太多,在这一点上,比起那些纯粹的数学物理学家,理论物理学家,要吃亏很多。
尤其是近两年理论物理界几乎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尽管他也想努力的跟上脚步,但有些东西注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许多先进的理论,以及衍生出一系列的内容,他都已经消化不了了。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他还是一方学术带头人,但主要作用还是在于经验丰富和掌控全局上。
这种开拓进取的事,早就是那些四五十岁的年轻人的天下了。
“那您觉得谁来验证这一理论部分最为合适。”
张云超继续问道。
万院士闻言几乎是毫不犹豫地说道:
“最佳人选只有一个——水木大学的洛珞教授!”
随即,似乎是担心张云超对其不了解,或者因为对方的年轻有所轻视,他说完便立刻继续解释道:
“别看这位洛教授才二十多岁,但是作为N-S方程的证明者,他对复杂非线性系统、湍流物理、微分几何这些流体和动力学的根基有着无与伦比的深刻理解和掌控力!”
“而这,正是这份方案里最核心的灵魂!那液态金属的流控,那撕裂模抑制的频率锁定,哪一个不是湍流和复杂相互作用的极致?光凭这一点,他的理论能力已经站在了人类智力的巅峰!”
万院士滔滔不绝的说着:
“他那篇证明我反复看过,逻辑之严密、视野之宏大,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推演!这份设计方案同样需要这种既能宏观把握架构又能微观洞察细节的能力!”
“再者,他虽然年轻,但思维活跃,没有被传统聚变研究路径所固化束缚,我们需要的是跳出框架、敢于挑战权威的人!”
“聚变堆工程?洛教授大概没亲自接触过,这反而可能是优势!一个思维清晰、锐利到极致的大脑,不被经验所束缚,更能看出这份方案的道是否成立!”
万院士停下脚步,转身盯着张云超,语气是前所未有地笃定:
“张书记,理论层面,‘拷问’这份方案的理论部分是否可靠……能担此任者,非洛珞教授莫属!”
然而张云超听着万院士那情真意切的推荐,脸上不由的微微抽动了一下,嘴角也露出了一丝玩味的笑容。
找洛教授验证可还行……
他看着万院士那纯粹是出于学术判断的推崇与坚信,眼中燃烧着对这位年轻数学天才能力的绝对信任。
浑然不知他极力推荐的这把尺子……正是画出这幅宏伟蓝图的那支“笔”。
第340章 一个方案策划书引发的风波
最终张云超也没能从万院士这里得到理论验证的最佳方法。
至于万院士所说的“让洛教授检验理论部分”……比让裁判下场踢球还过分的事,就是出题人亲自答题。
不……是考生自己批自己的试卷。
不过他在万院士这里也并非没有收获,除了理论方面的可行性外,试验步骤的精确外,还收获了一份名单。
一份接下来用于初步论证方案里各个试验步骤的负责人名单。
而刚才办公室里,在张书记离开后,万院士则是依旧回味着刚才方案里的那些论证部分:
“真是惊才绝艳啊!”
万明远先是赞叹了一声,随即又回忆起了对方的信息:
“24岁,不仅仅在理论研究上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在应用方面更是出神入化啊。”
虽然他对于许多前沿理论没有吃的特别透,但N-S方程这么重要的东西,别说他还是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的负责人,就算他现在退了,也很难抵制住了解它的诱惑。
过去的一年里,他没少研究洛珞的那篇论文。
要说完全融会贯通那对他来说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但凭借几十年的经验,他还是在看到方案理论部分的那一刻起,就判断出了出自谁的手笔。
放眼整个华国乃至全世界,恐怕也不会有第二个人能把流体构型应用的如此纯熟,除了那位解开N-S方程的天才少年。
方案的原件张书记当然不可能留给他,他也不会违反纪律抄写一部分下来,不过仅凭刚才翻看的过程,他也能依稀回忆起来一些。
物理界质疑“洛氏证明未经验证”的声浪犹在耳边,而方案里的《第一壁界面热应力分布图》,分明是洛珞对全世界最铿锵的回击。
当传统模型在亿度高温前溃不成军时,洛珞用N-S方程独有的光滑性定理,构建出颠覆认知的蜂巢形自愈结构。
那些优雅的连续函数,精确标注出每纳米材料在强辐射下的形变阈值,宛若一个个卫士在划定界限。
是的,他早就猜到了这个方案中理论部分必定有那位洛教授的手笔。
不过,他知道张云超的担忧,也知道这份方案的提出方式有多敏感,所以才并未点破。
至于最后张书记问及理论部分的论证人选,他推荐了洛教授本人,那也是他的心里话。
如果这份方案中真的没有洛教授的参与,而是组织上秘密培养的新团队里的能人,那么洛教授自然是检验这一理论的不二人选。
如果理论部分确实是他本人的手笔,那么……恐怕也没有第二个人有资格提出异议了。
单就N-S方程在等离子体流动建模与物理预测、控制策略、多物理场耦合与集成模拟等方面,即便是放眼全世界,把ITER、NIF的人都算上,也无能出其右了。
在N-S方程早已经得到数学界承认,物理界也几乎没有了质疑声音的今天,又有谁有资格对那位洛教授在这一领域的观点进行评判呢。
……
另一边张云超回到首都后,立马开始根据万院士的名单,秘密召集相关领域的顶尖专家。
会议在科工委深层保密会议室进行,投影仪将名单投在幕布上:
王启明(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特种材料抗辐照性能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