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 第294节
本就正值奥运期间,民族自豪感空前高涨的时候,这时候的支持声更加热烈了。
无数学生留言:
“泪目,这才是偶像!”
各大门户网站的科技和教育板块被血洗。
头版头条无不挂着洛珞冷静睿智的照片,配上“震惊!24岁天才数学家拒百万美元!”、“风骨卓然!中国学者视名利如浮云”等标题。
高校BBS、学生论坛瞬间爆炸。
“珞神威武!”、“什么叫格局?这就叫格局!”、“这才是我们要追的星!”类似的帖子铺天盖地。
数学系的学生们尤其激动,将洛珞奉为新一代学术偶像和精神领袖。
他证明了世界级难题却淡泊名利的故事,被反复传颂,成为激励学子投身基础科研的绝佳教材。
主流媒体社论纷纷发声,基调高度一致地赞扬洛珞展现出的“崇高科学精神”和“纯粹的学术追求”,将其视作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完美体现。
他拒绝的不是金钱,而是对浮躁的鞭笞,是对真理殿堂的纯粹皈依。
这种解读,完美契合了奥运后昂扬向上的国民心态。
理性的声音与现实的考量:
在如潮的赞誉中,也混杂着一些冷静甚至略带“现实”的声音。
一位资深老教授在某个专业论坛发帖:
“洛珞的成就毋庸置疑,但拒绝百万美金是否过于……理想化?这笔钱如果能用于资助国内的数学研究、设立奖学金、改善实验室条件,对急需资源的领域是否更有意义?纯粹的清高对解决现实问题帮助有限。”
帖子引发了一场小型辩论,有人认同资源应物尽其用,也有人反驳“精神价值无价”、“科学家有权支配自己的荣誉”。
部分财经博主则从“时光科技创始人”的角度切入:
“洛珞身价百亿,看不上这一百万也正常,他在用行动诠释:真正的价值创造者,不依赖外部奖项证明自己,本身就是成功的定义者。”
这种解读,将洛珞塑造成了影视科技双重大佬的另类典范。
“阴谋论”与不解的杂音,自然少不了各种猜想。
有帖子神秘兮兮地说:
“肯定不方便出国呗,懂的都懂。”
洛珞早期参与过风洞设计,歼11等型号研发的事,那时候还没有那么隐秘,仔细寻找还是可以翻出来的,因此有心之人如此联想倒也不算奇怪。
但刚一发出便立刻被反驳和删除,最终演变成模糊的“可能涉及国家重点项目”的传言,在极小范围内被揣测,没能翻起丝毫浪花。
虽然洛珞手里掌管着流量最大的几个网站,但对于新闻热点向来是放任讨论的态度,即便是骂他的热点新闻,他也从来没有过手动干预。
当然了,往往都会有他的粉丝团以更加汹涌的态势回怼过去,把对方骂的狗血临头,哑口无言才算完。
但这次不行了……涉及夸父工程,只能删贴禁言。
然而即便时光不这么做,更多普通网民对这种“阴谋论”嗤之以鼻:
“人家就是境界高,哪来那么多弯弯绕绕?”
但一片维护和赞誉声中也夹杂着零星质疑,小部分网民直言不解:
“一百万美金啊!换成我一辈子都花不完,为啥不要?”
“装清高呗?显得自己与众不同,爱国也不能这样啊!。”
“天才的脑回路果然和我们不一样。”
这类声音虽然存在,但在铺天盖地的正面舆论中很快被淹没,成为浩瀚赞歌中的几声喑哑杂音。
漩涡中心的寂静:
身处舆论风暴眼的洛珞,此刻正走在连接实验楼和行政楼的保密通道里,特制的玻璃阻隔了外界的声光,通道内只有他沉稳的脚步声。
“教授,舆论……有点厉害。”
身旁的秦浩低声汇报,递上一个经过严格筛选和脱敏处理的舆情简报摘要,上面只有对整体风向的高度概括和需要警惕的不当揣测。
洛珞目光掠过简报,脸上没有丝毫波澜。
他看到那些“清高”、“风骨”、“偶像”的字眼,微微摇了摇头。
他知道克雷研究所的困惑,也理解民众的热情或不解,但这些情绪并不能对他造成丝毫的干扰。
对现在的他而言,时间才是真正的货币。
于公,越快打造出示范堆,甚至是商用的聚变堆,对于国家的电力、能源、乃至世界局势都是一个极大的改变。
于私,只有在剩下的两年时间里,点燃聚变之火,他才能拿到首个传说级任务的奖励,他肯定要拼上一把。
至于那些在网络上喧嚣的“海啸”,于他,不过是寂静深海表面掠过的微风,带不起核心处一丝一毫的波澜。
他将简报随手还给秦浩,迈步走向下一个实验室。
身后的电子闸门无声合拢,将他与外界的滔天巨浪再次隔绝,只有通道尽头,“绝密”的红色指示灯恒久而醒目地亮着。
第353章 夸父工程首遇难题
外界的喧嚣没有给洛珞造成哪怕一丁点的影响。
早已感受过近二十年后网络舆论厉害的他,对现在这所谓的“热点”完全不感冒,即便网上目前是对他一边倒的支持。
但他太清楚网友的习惯了……如果真的信以为真,那用不了多久,就是他被这股风反噬的时候。
……虽然所谓的反噬,对他来说也谈不上痛痒。
只是人心难测,还是实验室的数据让他感觉更亲和一点,起码数据骗不了人。
只不过……没想到的事,从立项开始一直顺风顺水,即便有些小问题,也很快解决,有些甚至都烦不到他的头上。
顺利的让他都感觉有些不可思议,搞不好项目还真的可以在两年之内完成。
当然了,这个想法在他的心里也就是一闪而逝,他可没敢抱着这么积极乐观的态度。
毕竟作为一个影视剧的演员、导演和编剧,他太清楚,这种时候,往往是项目给他迎头痛击的时候了。
事实也果然如此,平静了两个多月的夸父工程,终于是给他搞出了一个大问题。
“星火”指挥中心的环形主屏上,代表成都基地“强磁场液态金属实验回路的数据流,骤然由代表稳定的青蓝转为刺目的猩红!警报声瞬间撕裂了指挥中心的平静。
“洛总师!周建军教授紧急通讯!”
总师助理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洛珞回过头看向加密终端屏幕上那几条狰狞的数据曲线——代表着“强磁场液态金属实验回路”中液态锂铅合金在临界状态下的疯狂脉动:
流速剧烈振荡,温度尖峰陡起,指向基板入口处发生了灾难性的流场撕裂。
那套精心设计的仿生蜂巢基板,此刻承受着超越预期的冲击。
通讯接通,周建军略显疲惫但此刻满是焦虑的面孔出现在屏幕上:
“洛总!大问题!第一回路在目标磁场强度15特斯拉、流速达到设计要求70%时,液态LiPb在仿生蜂巢基板入口处发生了极端不规则流变!”
“磁雷诺数太高了!湍流结构在强洛伦兹力和惯性力耦合下,演变出了全新的、我们未曾捕捉或理解的失稳模态,现有商业软件和我们的经验数据库…都失效了。”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还带着一丝不可置信。
“流体已经甩出预定路径,基板表面温度监测点三处飙升超过阈值,紧急熔断机制已经启动,实验被迫中止!”
投影屏幕上,高速摄影捕捉下的影像令人心惊:
银灰色的锂铅共晶合金在强大的磁场束缚下,本该顺畅地沿着蜂巢结构的微细管道流动,进行热量交换和氚增殖。
但在那个关键的流速与磁强节点上,液态金属却像一头挣脱束缚的野兽,猛烈地撞击着基板内壁,甚至产生了明显的液体“剥离”现象,部分区域直接暴露出来,导致温度失控。
周建军的声音沉重:
“数据分析显示,这是强磁场耦合高流速引发的复杂湍流失稳,核心问题在于……我们缺乏预测和解析这种极端条件下流体行为的工具。”
他顿了顿,带着一丝苦涩:
“尤其是磁流体动力学效应和剧烈湍流混合纠缠下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行为,理论层面证明了光滑解的存在性,但在超高雷诺数和磁雷诺数叠加的混沌世界里,方程的非线性恶魔露出了獠牙。”
“我们现有的模拟软件无法精确捕捉这种尺度的涡旋演变和能量耗散,实验数据又不足以建立可靠的半经验模型。”
洛珞瞬间眯起了眼睛,他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在《流浪地球》剧本游戏里应对类似问题的“简单”场景——那个超导磁体箍缩场的“应急手动干预闸”控制面板。
在未来的设定里,解决这种问题几乎是一种“条件反射”般的操作,只需依据系统提示或“角色本能”,调整几个基础参数,可能是液态金属流速、磁场梯度补偿或者微循环压力,就能轻易地将濒临失控的磁笼和流体重新稳定下来。
因为在那个时代,N-S方程早已成为被彻底驯服、融入工程骨髓的基础工具,相关的理论和实验体系无比成熟,处理这种“小问题”就像拧紧一个松动的螺丝。
但这是2008年的现实!
N-S方程的光滑解存在性,是他自己仅仅在两年前证明的惊天突破,相关论文还在引发全球数学界的激辩和消化,更遑论工程化的应用。
实验流体力学面对这样的极端湍流,如同盲人摸象,理论和计算工具都远远落后于需求。
更关键的是,他手上宝贵的系统积分已经见底,无法再通过【剧本游戏】、【头脑风暴】等道具获得直接的“手感”引导或思维加速。
难题的本质清晰而冷酷:在没有积分、没有成熟计算模型、缺乏足够实验数据的“荒野”中,仅凭他对N-S方程的深层理解以及剧本游戏残留的模糊直觉,如何找到驯服眼前这头“磁流恶魔”的缰绳?
洛珞没有立刻回答。
他对着全息屏上的周建军缓缓点头,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数据链,特别是失稳瞬间前后的所有高速影像、温度、压力、磁场畸变、涡量谱的所有原始数据,以最高优先级发送到我的加密终端,暂时不要再进行高风险边界探索性实验。”
关闭通讯,洛珞没有返回他的总师指挥台,而是走向了“星火”中心深处一间被特殊屏蔽的静默室。
这里没有超级计算机的嗡鸣,只有冰冷的钛合金墙壁、一张硬木书桌、一面巨大的白板,以及堆积如山的特种演算稿纸。
这是他进行深度纯粹逻辑推演的地方,独属于他一个人的“办公室”。
门在他身后无声合拢。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马克笔开始书写。
笔尖在白板上划过,发出细微的沙沙声,成了屋子里唯一的背景音。
时间似乎失去了意义。
墙壁上迅速爬满了符号的丛林:
惯性项——湍流涡旋产生的根源,混沌的种子。
粘性应力张量——试图平息混乱的粘性之力,但在强磁场和极高雷诺数下,常规的牛顿流体模型显得苍白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