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大唐:开局捡个小兕子公主

大唐:开局捡个小兕子公主 第348节

  “去去去!”郑玄昶忙不迭应下,“我这就去跟父亲说,让他改派你去。反正你在长安也闷得慌,正好出去散散心。”

  “谁要你改派?”郑丽婉转身要走,裙角扫过廊下的茉莉,“我本就打算替你跑这一趟。”

  “哎——”郑玄昶追上来,“你方才不是说不去么?”

  “方才?”郑丽婉侧过脸,月光落在她眼尾,“方才我还没想明白。”

  “想明白什么?”

  “想明白你为何这么急着让我查账。”郑丽婉脚步微顿,“江南现在是各家的必争之地,尤其是出海事宜。你怕我被靳言那边的人缠住,才让我替你去?”

  郑玄昶张了张嘴,被她看得耳尖发烫:“我……我就是怕你无聊!”

  “是么?”郑丽婉轻笑一声,继续往前走,“那你可要做好准备,若我在江南查到什么,定要如实禀报父亲。”.

  “那是自然!”郑玄昶忙点头,望着她的背影喊,“你……你可别故意给我找麻烦!”

  “找麻烦?”郑丽婉回头,眼波流转,“我什么时候找过你麻烦?”

  夜风吹起她的裙裾,像一朵摇曳的玉兰。

  郑玄昶望着那抹身影消失在月门后,摸着下巴嘀咕:“她不会……怕是早就算计好了要南下。”

  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已是亥时三刻。

  郑玄昶望着庭院里的竹影,忽然想起靳言那张总是带着三分笑的脸,说起海外奇珍时眼里闪着光,倒真像个怀揣理想的读书人。

  “罢了罢了。”他摇着头往书房走,“反正有阿姐在,量你也翻不出什么浪。”

  而在另一处,郑丽婉站在郑府角门的梧桐树下,仰头望着缀满星子的夜空。

  贴身丫鬟小桃捧着披风过来:“姑娘,夜露重,该添件衣裳了。”

  “不必。”郑丽婉伸手接住一片飘落的梅花,“我让马车在城南驿站等我,明日一早就出发。”

  “那……公子那边?”小桃犹豫着问。

  “他?”郑丽婉轻笑,“他此刻怕是还在书房里纠结,等明日发现我留了书信,怕是要急得跳脚。”

  小桃噗嗤笑出声:“姑娘这张嘴,当真是比刀子还利。”

  “刀子?”郑丽婉将梅花夹进袖中,“我不过是说了实话罢了。”

  夜更深了,远处传来三更梆子。

  郑丽婉望着靳家庄的方向,眼底泛起温柔的光,靳言,这一次,我倒要看看,你能掀起多大的风浪。

  靳言派人出海这件事,在长安城里没掀起什么大波澜,可在世家大族当中却引发了不小的震动。

  有人为此焦急,也有人为此欢喜。

  就在靳言的人沿着水路一路向东时,另一支声势浩大的车队正朝着长安赶来。

  出征的侯君集终于率领大军凯旋归来,长安城顿时沸腾了,礼部在郊外举办了凯旋大典。

  虽说李世民和朝中一众重臣最看重的是一年三熟的水稻种子,但这毕竟是一场灭国之战,是足以永载史册的大胜。

  皇帝带着朝中众臣,声势浩大地出城了,长安城里更是万人空巷,都去围观这一盛事。

  靳言作为这次出征的发起者,自然也随驾一同出去迎接,而且他还走出了班位,紧跟在李世民身后,站的位置比李靖、房玄龄等人还要靠前。

  这可是极为难得的荣耀。

  身后的一众臣子对此并没有什么异议,就连向来严肃古板的魏征也没说什么。

  虽然侯君集领军灭掉林邑国,还搜集到了水稻种子,立下了大功,但大家都觉得最大的功劳应该属于靳言。

  尤其是程咬金、尉迟恭等一众武将,更是对此深信不疑,在他们看来,攻打林邑国难吗?

  那简直就跟出去活动活动身体差不多,除了路途远点儿,还有什么难的?

  所以在他们眼中,侯君集那算不上功劳,顶多算是苦劳,要是林邑国路途再近点儿,连苦劳都算不上,简直就是去度假了。

  冗长的礼仪过程中,靳言始终面带微笑地站在李世民身后,心里深深觉得做皇帝实在是太累了,真挺同情李世民的。

  侯君集带着一众将领下马,朝着皇帝和文武百官走来。

  侯君集走在最前面,薛万彻紧随其后,接着是苏定方和薛仁贵。

  薛仁贵虽然带领着两千火枪兵,职位也只是个中郎将,却站在一众将领的前面。

  一方面是因为神机营的特殊地位,另一方面,何尝不是因为靳言在朝中的地位呢?

  而且侯君集之所以这么安排,也是因为皇帝本身就十分关注神机营在出征时的表现。

  可以说,这次出征,皇帝最关心的就两件事,一是水稻种子,二是火枪在战场上的发挥。

  至于灭掉并占领林邑国,以及林邑国的财物,皇帝自始至终都没怎么提过。

  “臣岭南道行军总管侯君集奉命出征林邑国,现已领军凯旋,向陛下复命。此次出征,跨越数千里,将士们个个奋勇争先……”

  “好!将士们奋勇争先,战胜敌人凯旋归来,扬我大唐国威,朕十分欣慰!你们是我大唐最英勇的将士,今日长安万人空巷,就是为了迎接你们,朕以及大唐所有官民百姓,都为你们感到骄傲……”李世民说得慷慨激昂。

  靳言的目光扫过薛仁贵,又看向远处的神机营将士们,心里感到格外亲切。

  但在亲切的同时,他也不禁有些紧张。

  虽然知道火枪在战场上经受住了考验,还大放异彩,心里松了口气,可还是忍不住担心神机营将士们的伤亡情况。

  上了战场就难免有伤亡,虽说身为将领必须心硬,但这些将士都是他一手训练出来的啊!

  冗长的凯旋大典终于结束了,李世民迫不及待地问:“君集啊,水稻的种子呢?”

  侯君集自然清楚皇帝对白叠花种子的重视,连忙说道:“陛下,水稻的种子都在这里!”.

第738章 大典上抢风头

  不光是李世民激动期待,朝中一众臣子也都满怀期待。

  在不知道有一年三熟的水稻的时候,他们倒也没觉得有什么,毕竟自古以来挨饿似乎就是天经地义的事。

  时不时的来个天灾大旱,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所以对于挨饿受冻,几乎所有人都习以为常了,可现在靳言突然告诉他们,根本不用挨饿受冻,世上有一种东西叫白叠花,他叫棉花,还有一年三熟的水稻。

  一年三熟啊,白叠花还十分保暖,谁能不激动呢?

  要知道,这时候最让人难受的两件事,一是挨饿,二是受冻,而且这可不是好受不好受的问题,是会出人命的!

  所以魏征、孔颖达、虞世南等朝中一众文臣,对白叠花和三熟水稻格外期待。

  因此,听到侯君集率领大军凯旋的消息,他们都感到格外惊喜,在他们心里,得到三熟水稻种子比开疆扩土重要一万倍!

  这是功在千秋万代的功绩,能惠及无数百姓。所以他们也迫不及待地想亲眼看看种子。

  来到马车旁,侯君集连忙上前打开缠着红绸的箱子,又解开里面系着的布袋,露出了里面密密麻麻的种子.

  “没错,这就是三熟水稻的种子!林邑国果然有三熟水稻的种子!”李世民伸手插进箱子里,捧起一把种子,心中激动万分。

  魏征感慨道:“原来林邑国就有一年三熟的水稻,可叹我们中原百姓却一直不知道,不然这些年也不会挨饿了!”

  孔颖达赞叹道:“这还要多亏了武安郡公啊,要是不是他发现了白叠花和三熟水稻,世上的人还都蒙在鼓里呢!”

  虞世南也附和道:“是啊,不光有白叠花,还有三熟稻,一年能收获三次,就在林邑国,可惜也没人注意到,不然江南能多产出多少稻米啊!”

  孔颖达称赞道:“武安郡公对大唐对百姓的确有大功,而且是造福千秋万代的大功啊!”

  虞世南、孔颖达等人对靳言赞不绝口。

  虽说这位大才子没成文臣反倒成了勋贵,让他们略感惋惜,可对靳言本人却极为认可——既认可他的才华,更认可他的功绩。

  旁边的侯君集听着这些称赞,心里郁闷极了。今天本是他最荣耀的时刻,可这些老臣却都在夸靳言。

  他固然清楚靳言功劳不小,可自己带着大军长途奔袭灭掉林邑国,带回这么多种子,难道功绩还比不上靳言?

  毕竟靳言不过是动了动嘴,真正出力的可是他侯君集!

  可这些老臣全程都在夸靳言,连皇帝都一脸认同,这让他实在费解。

  李世民确实认同靳言的功绩,听着众人的夸赞还觉得倍儿有面子,毕竟靳言是他的女婿。

  侯君集的目光扫过昔日秦王府的同僚,程咬金、尉迟恭、李绩等人竟然也个个点头赞同。

  侯君集既无语又无奈:这是我的凯旋大典啊!你们在我的凯旋大典上一个劲夸靳言算怎么回事?

  这可是灭国之功,足以载入史册的功绩,难道不值得你们夸一夸吗?

  靳言虽然也有灭国之功,毕竟那时候的大总管是李靖,被分走不少。

  先前被皇帝任命为岭南道大总管时,侯君集还为自己受宠而骄傲,知道很多人都羡慕他。

  可现在,他却羡慕起靳言的圣眷,不止是圣眷,还有靳言在朝中的地位。

  他自己虽说也受宠,位居国公,可朝中国公众多,还有不少资历深厚、开国时功勋卓著的老臣,所以他在朝中地位并不算高,对此他也认了。

  但说起后起之秀,就不得不提靳言了。

  靳言比他晚出道得多,也年轻得多,却大有凌驾于他之上的势头。

  在自己的凯旋大典上,侯君集心里竟有些发酸。

  “好,好!这么多种子,今年春天种下去,秋天定能结出足够多的种子,明年就能种满整个大唐!朕的百姓再也不用挨饿了!”李世民激动地说。

  除了白叠花,今年春天关中还会种满玉米,明年种满三熟水稻,可想而知,到了秋天又是个丰收的好时节。

  孔颖达摸着花白的胡子,笑得满脸皱纹:“再过两年,咱们大唐就再也没有饥寒了!”

  虞世南赞叹道:“有圣明的君主在位,又有靳言这样的贤臣辅佐,才能迎来这天下无饥寒的盛世!”

  侯君集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这可是他的凯旋大典,不能让靳言抢了风头!

  于是大声邀功:“陛下,臣知道咱们大唐从没种过三熟水稻,不清楚种植方法,所以从林邑国押回来了几百个熟悉水稻的农夫……”

  正捧着种子的李世民听了,顿时又惊又喜。

  虽说得了种子,可他本还担心怎么种,没想到侯君集竟带来了有经验的农夫,这连他都没料到!

  李世民惊喜地大笑:“好,很好!侯君集你有心了!朕正担心怎么种,你就把有经验的农夫带来了,这比活捉林邑王还让朕惊喜!”

  不光李世民惊喜,魏征等一众文臣也很惊喜。

  原本大家都担心司农寺的人不懂种植方法,没想到侯君集带回了林邑国的农夫。

  皇帝说得对,带回有经验的农夫,可比带回林邑王让人惊喜多了!真没想到侯君集这个粗人还挺有先见之明!

  听着皇帝和众重臣的夸赞,侯君集心里得意极了,总算抢回了风采,挽回了颜面。

首节 上一节 348/35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重生:我是县城婆罗门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