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重生朱允熥,打造大明巅峰

重生朱允熥,打造大明巅峰 第12节

“这几天怎么不见你找我玩呀!我舅舅送进来两只斗鸡,可厉害啦!”

沈王在朱允熥后背小声嘀咕道,“回头我让他们斗起来给你看看,你是没看到,他们一斗起来,全身的毛,刷刷地掉!”

唐王朱桱也凑过来小声道,“我舅舅也送了两条细狗进来,回头我让他们抓兔子给你看!”

孩子的天性就是贪玩,朱元璋对于成年的皇子要求严格,但是对这些老来庶出的皇子们却多有纵容。

如今大明统一天下,朱元璋也不指望这些小孩子将来冲锋陷阵,母族出身又不高,做个富贵闲人就行。

再加上皇帝实在事多,有时候对他们的顽劣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年纪最小,还挂着鼻涕的朱栋也奶声奶气的说道,“我我有西洋送来的望远镜,回头送给熥哥儿玩!”说着,小手拉了一下朱允熥的衣袖,“你莫难过了,笑一笑!”

朱允熥顿时笑了起来,很温暖的笑了。

原来,这些小屁孩之所以在自己耳边说那些好玩的东西,是因为自己刚死了爹,这些孩子怕自己不开心,在变着法的让自己的高兴。

记忆中和这些孩子在一起调皮捣蛋的时光,让朱允熥心头温暖,看着他们点点头。

再回头目视前方的时候,发现朱允炆也在看着他们这边,眼神中多少有些羡慕。

羡慕他们的亲近,羡慕他们的亲热。

历来天家最无情,他这个庶出却有个正妃母亲的太子长子,一向被大家敬而远之。

“肃静!”

大学堂里,翰林学士齐泰走到台前,手里的戒尺敲打桌面,屋里很快安静起来。

“诸位王爷,今天臣给诸位讲解大学。”说着,翻开手中的书,“请跟臣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顿时大学堂中,响起了嘹亮的读书声。

看着身边人的摇头晃脑,却满脸苦涩念着书。

朱允熥心道,这玩意对于这些小屁孩是不是难了点儿?

自己这岁数的学这个可以,那些藩王小屁孩不是该学什么弟子规,百家姓吗?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大声点!”齐泰在读书声中,朗声说道。

朱允熥立志做一个好学生,也跟着大声的朗读起来。

但是读着读着,却见身边的沈王忽然对自己做了一个鬼脸。小屁孩光嘎巴嘴儿,不出声,摇头晃脑得瑟。

“呵!”朱允熥笑了下。

但就是这一笑,被齐泰听到了。

“吴王早上还说要迎头赶上学业,现在居然如此的不庄重!”

齐泰心中生出几分恼怒,走到朱允熥身边,“吴王殿下,你可知书中所说何意呀?”

霎那间,所有皇子的目光都看过来。

在门口监视诸王读书的太监,和写着文章的刘三吾等人,也看了过来。

“这要是答不上来,怪丢人的!”

朱允熥暗道,不过这些东西他还真的学过。

虽然他出身一个普通家庭,但是父母和天下所有父母一样,望子成龙。

而且他上学的时候,正赶上百家讲坛国学热,也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参加了两学期的课外国学班。

“回师傅,这段话的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里的大学,是指博学”

看着朱允熥侃侃而谈,众人渐渐眼神变了。

几个不务正业的小屁孩,崇拜的看着朱允熥。

朱允炆眼里也是不可思议,门外的刘三吾和几位翰林学士都是连连点头。

齐泰心中怒气尽去,脸上挂满笑容。

“很好,吴王殿下说的很对!”齐泰笑道,“小到一个人,到一个家庭,再到一个国家,光明正大的品德都是很重要的。”说着,齐泰背着手,摇头晃脑地说道,“前朝蒙元就是不重德行,致使朝纲混乱,民不聊生,丢了天下”

“这人是个书呆子!”朱允熥佩服这个翰林学士的才学,但也给他下了定论。

作为生在信息爆炸时代的现代人,对于古代的朝代更迭,他有着自己的见解。

横扫世界的蒙古帝国在中原建立了大元,大元之所以会灭亡,归根到底的原因,无非两个字。

他正想着,齐泰忽然回头,见他皱眉思索,似乎有所不信。

心中又有些怒气,“殿下,难道臣说的不对吗?”

朱允熥回神,站起来说道,“师父说的肯定是对的,但是学生看,大元亡国归根到底还是两个字,暴政!”

“古人云,苛政猛于虎也!”

第15章 朱家千里驹

“回万岁爷的话,吴王殿下天不亮就起床了!”

御案上奏折堆积如山,朱元璋埋首在浩瀚的奏折里,一边看着奏折,边听着宫人的回报。

他是万人之上的皇帝,大明的宫城在他这里没有秘密,只要他想知道。

“天不亮就起来了?”朱元璋看着奏折的手一顿,问道,“他起那么早干什么?”

回话的宫人说道,“当时王八耻问吴王,殿下为何起的如此早。吴王说:古人闻鸡起舞,身为皇明嫡孙,不敢放纵倦怠!”

“呵呵!臭小子!”朱元璋脸上露出慈爱的笑容,随后又有些骄傲,“闻鸡起舞,这股自律的劲头,随咱!”

宫人继续说道,“吴王殿下起床后,先是用冷水洗漱一番。”说着,看看朱元璋,继续说道,“殿下说,冷水洗了有精神,当年陛下征战之时,哪有热水毛巾可用?寒冬腊月都是冷水!”

“呵!”朱元璋又笑了起来,“咱打仗那时候,哪有功夫洗脸!”

宫人低头笑笑,继续说道,“随后,吴王开始在院中练武,练的什么奴婢说不上来,但听说是为了强身健骨,锻炼肌肉的法子。练了差不多半个时辰,又打了一通拳法!”

“什么拳法?”朱元璋看着奏折问道。

“奴婢该死,吴王练的什么拳,奴婢也说不上来。但是奴婢看着,有杀气!”

“呵!”朱元璋再次笑出声,“你一个深宫中的阉人,知道什么是杀气?”

“练完之后,吴王喝了一碗小米粥,吃了三个素馅的包子”

“素的?”朱元璋放下奏折抬头,“御膳房干什么吃地?给皇孙送素包子,胆大包天!”

“陛下!”宫人跪下磕头说道,“吴王殿下的早餐一共十六种,奴婢几个胆子敢怠慢,是殿下说,如今身在孝中,不能吃荤的,要给太子”说着,看看朱元璋,继续小声道,“吴王说,虽然不能给太子守孝三年,但是吃素也可以替”

“胡说八道!”朱元璋直接把奏折扔在御案上,站起身,“他正是长身子的时候,早起练武强健筋骨,不吃荤的怎么行?”说着,咬牙骂道,“混小子,这股子犟劲儿和他爹一个样!”

又看看瑟瑟发抖的宫人,“你接着说!”

“后来吴王换好了袍服,没坐软轿,带着几个侍卫去了大学堂。”

“吴王和几位学士说,以前辜负了祖父期望,辜负了年华,也辜负了老师,以后要迎头赶上。还给几位学士,行了弟子礼。”

说着,宫人顿了顿,继续说道,“几位学士都夸赞吴王!”

“夸什么?”朱元璋问道。

“夸吴王为人谦逊,是贤王!”

“哦?”朱元璋可是知道这几位翰林学士的脾气,软硬不吃的读书人,朱允熥几句话就被他们如此夸奖?

接着,朱元璋站起身,“走,去大学堂看看!”

“来人,陛下出门,赶紧伺候!”

太监总管黄狗儿,赶紧招呼宫人上前。

“一边去!”朱元璋不耐烦的赶走,背着手,带着侍卫大步流星的出门。

轿子,朱元璋一辈子都没坐过那个玩意。

他这辈子,要么是骑马,要么是走路。

年少时用双腿游历大好河山,化缘。

成年后策动战马奔腾四方,征战。

轿子,娘们才坐那玩意儿!

尽管已是须发皆白,六十多岁的年纪,但是朱元璋龙行虎步,一点不比年轻人脚步慢。

没一会就到了 皇子皇孙读书的大学堂,刚迈步进门,就听里面传来朱允熥的声音。

苛政,猛于虎也!

朱允熥看着面前,对他的表现有些惊奇的齐泰继续说道。

“元之亡在于苛政,横征暴敛。不知民间疾苦,不顾百姓死活。当年我朱家定居在淮西,天灾人祸颗粒无收,可是官府不但不救济灾民,反而继续加税,最终导致民不聊生,盗贼四起!”

“面对各路义军,朝廷不但不招抚,不怀柔,反而一地反杀一地,一城反屠一城,如此暴政天下百姓寒心,岂能不反!”

“至于齐先生所说的 不修德行也是一方面,大元打压汉人,防备汉人。原金国境内的汉人为北人,宋朝之内的汉人为南人,无论是科举还是做官,南人皆难上加难。”

“士人得不到上升的途径,汉人长期被歧视对待。官府腐败不堪,中枢不管黎民百姓的死活,只知道奢侈享乐,加税加税。土地都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百姓动辄成为流民。”

“这些流民聚在各路义军之下,成为取之不尽的兵员。地方的豪强和朝廷离心离德,最终导致了大元分崩离析!”

“一个国家,要让底层的人民有向上的通道,要保持社会的稳定让百姓有饭吃,要开展基础建设,治理水患积极屯田。一个国家,要有包容四海的胸怀,皇爷爷曾说过,无论蒙汉苗黎都是大明的子民,要一视同仁”

朱允熥侃侃而谈,周围人越听越是心惊。

这些翰林学士如何不懂得元亡的道理,若论追究元朝灭亡的根源,他们说的比朱允熥好。

可是朱允熥的观点和眼界却超过了他们,甚至许多是他们都没想到的方面。而且,他们是从臣子的角度考虑,朱允熥此时所说,似乎是站在君王的角度一样。

想想以前的朱允熥,再看看现在的朱允熥。

翰林学士们啧啧称奇,窗外方孝孺连连点头,看着朱允熥眼神中的欣赏溢于言表。

中枢舍人刘三吾捋着长须若有所思的同时,也在暗暗赞叹。

吴王这番话,怕是那些六部尚书也不一定能在仓促之间说出来。

见解独到,眼光长远,心思缜密,看清了大元的问题,看清了民间的问题,总结了大元的弊政。

皇族子弟,学问只是一方面,但是治国的才能和眼光才是最重要的。

首节 上一节 12/5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雪豹当战神

下一篇:三国:继母何太后,跪求我救她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