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重生朱允熥,打造大明巅峰

重生朱允熥,打造大明巅峰 第149节

“几十万大军花钱如流水,还要打造战舰,劳民伤财要耗费钱粮?天下打了这么多年,刚刚消停下来,要给百姓休养生息的时间,一个北元就够头疼了,再远征倭国,咱大明的家底不就空了吗?”

“咱心里也有气,可是别看你爷爷出身不高,咱也明白天子一怒不是啥好事!咱朱家人坐了天下,要来点实际的,让北元再不能南犯中原,让百姓过上几天好日子!”

“倭国那粮食都种不出来的地方,要他干啥?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乃易乱之源!(出自明太祖实录)”

“好比那个谁,隋炀帝。他把琉球打下来了,把人家琉球国王百官都给宰了,结果呢?那地方有啥用,鸟不拉屎,还不是劳民伤财!”

不能说老爷子的想法是错的,这个年代的国家看似强盛,其实实在是经不起折腾。而且隋炀帝,忽必烈的前车之鉴,让老爷子不免有些谨慎。

再者,这年代的人,对于不能种地的土地,嗤之以鼻。即便是打胜了,能有什么好处?用老爷子的话说,那鸟不拉屎的地方,还得大明倒贴粮食,要他干啥?

而且现在的倭国虽然有些张狂,但依然在中华文明体系之下,表面奉行朝贡政策,上表称臣。

“孙儿没说要打倭国!”朱允熥笑着说道,“孙儿说打倭寇!倭寇杀的抢的可是咱们大明的百姓,空有百万雄师,却拿海盗无可奈何,多丢人!”

老爷子又端起茶碗,沉思道,“你想怎么打?”

“孙儿看了过去几年的兵部存档,洪武十六年您亲自下旨,福建广东造船,剿灭倭寇。现在那些船也都在沿海卫所用着,稍稍再造几艘大船就行。”朱允熥一听,有门儿,赶紧说道,“组成舰队,扫荡倭寇藏匿的海岛,抓着一个淹死一个,看他们谁还敢来!”

“你是不是心里已经有了主意?”老爷子眨眨眼,“大概是连用谁做统帅,怎么打都想好了吧!”

“皇爷爷英明!”朱允熥笑道,“孙儿什么都瞒不住您!”说着,他一屁股坐在老爷子身旁,“孙儿想,选拔沿海熟悉水战,和倭寇见过血的将士,单独成军,专门扫荡海外诸岛!”

老爷子喝口茶,皱眉道,“军费从哪出?”说着,马上又道,“去年户部刚有点结余,你别打那个主意,来年九边也要开战,各地春耕还要防旱防涝,一文钱都不能乱动!”

“能花多少钱!”朱允熥笑道,“无非是再造几艘船的事,将士们领着大明的俸禄军饷,也不用额外给钱!”

说着,他看了看老爷子,小声道,“孙儿这两天算了下,宫里的花费其实每年可以省下二十多万两银子,再不济孙儿还有点私房”

“俭朴持家是好事,但俭朴不是抠。咱可以省,可是不能省到儿孙头上,不能省在后宫的女人头上。咱们是天家,天家气度不能落!”老爷子开口道。

直男,倔强的直男。

自己省吃俭用,却死要面子。

“不是省,也不是抠!”朱允熥继续笑道,“而是宫里不必要的花费”

“那赏赐将士的钱,从哪里出?”老爷子又道,“皇帝不差饿兵,虽然有军饷,可是茫茫大海打仗,不得让将士们安心吗?”

“不用赏!”朱允熥笑道,“海外诸岛,随他们抢”说漏嘴了,赶紧改口,“战利品都给他们!”

“哼!还不是抢!”老爷子笑骂一句,想了片刻,“这是你第一次说军国大事,你有这个心,咱高兴。这么着吧,回头你给户部下个手谕,让户部从两淮盐税中,截出来三十五十万两。但是清剿海盗倭寇这事,还要五军都督府仔细商议。他们打了一辈子仗,知道怎么打!”

“皇爷爷万岁!”朱允熥马上送上马屁,“孙儿想徐辉祖把头,召沿海军卫的将领进京,再仔细的商议,争取永绝倭寇!”

“他是个稳当人!”老爷子笑道,“那你以为,谁可以为帅呀!”

朱允熥想想,“皇爷爷,信国公如何?”

“汤和?”老爷子一怔,“他那个岁数了,还让他出师远征,太不厚道了!”

“信国公早年清剿倭寇有功,有经验。孙儿以为,他不用出海,而是坐镇沿海,指定方略,指挥协同!”

老爷子沉思良久,“就怕他的身体!”

“不如,孙儿问问他?”朱允熥笑道。

~~~~~

晚饭之时,朱允熥在宫中召见汤和。

闲言少语,朱允熥把心中所想所图,全盘托出。

坐在朱允熥对面,汤和陷入沉默。

“殿下看得起臣,是臣的福分,只是臣已年老!”汤和笑道,“您看,臣的头发胡子都白了!”

“廉颇老矣,亦能饭之!”朱允熥笑道,“老国公当年在沿海筑城,抵抗倭寇,是国朝最通晓倭寇之人。”说着,顿了顿,“再说,老国公身体若真是不行,孤岂会勉强于你?”

“孤也不要老国公冲锋陷阵,而是各军组建完毕之时,老国公坐镇沿海,指挥即可。”

汤和又笑笑,“殿下,臣已多年不问军事,怕是”

“老国公,这里只有你我二人!”朱允熥笑道,“你打了一辈子仗,金戈铁马,真想老死在病榻之上吗?你担心什么孤心知肚明,难道你觉得孤不能保全于你!”

汤和,陷入沉默。

“臣从没想过能活这么久!”半晌之后,汤和开口,“当年从军的兄弟,只剩下臣自己了。多少回梦里,都是和兄弟们一起纵马杀敌。”

“殿下说的对,臣最怕的,就是老死在病榻之上。垂死之人不似人,受尽痛苦折磨,想死都死不痛快。臣年轻时候说过,与其那样憋闷而死,不如死在战阵之上!”

说着,汤和捋了下花白的头发,微笑道,“殿下既知臣心,臣又如何能藏私心。这大明也是老臣跟着陛下浴血打下来的,老臣虽老,大明有用臣之处,臣一如既往!”

说到这里,汤和原本故作浑浊的目光中,反射出阵阵精光,“若能战死沙场,功配太庙,老臣汤和,才不负大好男儿的名头。”

“这个差事老臣接了,坐镇沿海而已,老臣还能胜任!”说着,汤和又道,“唯望殿下,将来若还请回护汤家!”

“老国公说哪里话!”朱允熥笑道,“一切都在孤的心中!”

殿中,两人相视一笑。

偏殿中,侧耳倾听的朱元璋,无声长叹。

似乎是想起了什么,脸上露出些稍纵即逝的悔意。

~~~ 这是二合一大章,我要去换药了。

第96章 喧嚣

翌日,皇太孙下旨,着五军都督府选沿海诸卫,四营将士单成一军。由信国公汤和为总兵官,专用于剿灭倭寇海盗事宜,军号靖海军。

并令广州泉州造船厂,再打造大舰三艘,快船十艘。户部拨银子五十万两,皇太孙内库之中,赏布三千匹,充作军资。

旨意简简单单,却震撼朝野。

剿倭寇不是什么大事,朝廷早晚要动手。微妙的是,这道旨意不是出自老皇帝,而是出自年轻的皇太孙。

选拔将官,挑选士卒,启用老将,拨款军资等等,这一系列都表明皇太孙已经开始插手军事。而太孙旨意下达之后,无论是五军都督府还是兵部,哪怕是负责拨款的户部,还有造船的工部,也都理所当然的接旨。

这其中的含义,更让人耐人寻味。

古往今来,皇储固然身份贵重,但是有几人直接能给六部中枢下旨?即便是下了,谁又会听?

更有消息传出,年后太孙殿下,将会秉承圣意,署理朝政!

储君已是半君,署理朝政是在半数之上,更进一步。日后皇太孙殿下不再只是有着尊贵的身份,还有着主宰朝政天下的权柄。

大明朝堂暗流涌动,亲近朱允熥一派的官员自然是欢欣鼓舞。

与此同时,另一道老爷子亲下的圣旨,却没引起多大的浪花。

“选大理寺少卿之女马氏,为淮王妃。正月十七宜婚嫁,淮王大婚之后,即赴淮安就藩。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三千等等!”

故太子之庶长子淮王朱允炆,将成为太子诸子之中,第一位就藩的藩王。虽然有传言说淮王不知为何恶了皇爷,但是亲王该有的东西,皇帝一概赏之。其中光金银的比例,甚至还超过了当初几位成年藩王。

而且淮安乃是运河大镇,商贸繁华,封在这里,就意味着淮王世代富贵。

在臣子们看来,藩王越早出去就藩越好。宫内只能有皇帝和储君,可是朱允熥看着老爷子赏赐朱允炆的礼单,却是心疼不已。

靖海军专门用来剿灭海盗的,也不过是五十万银子。而赏赐朱允炆,光是在淮安的良田,就多达两千顷,更别说营造王府,如山的金银玉器等物。

粗粗算一下,朱允炆大婚加上就藩,所耗费的银钱高达三十余万。

再穷不能穷儿孙,老爷子真是把这句话,做到了极致。

当然,朱允熥这边也看到了他自己大婚的花费,礼部的礼单已经呈上,皇太孙大婚的花费,大约需要银钱七十余万,还不算为了表示普天同庆,豁免赋税赏赐京城百姓的花费。

据说,老爷子看了礼单之后,还有些不甚满意,觉得还是有些不够排场。最后在礼单上御笔朱批,皇太孙大婚当日,赏应天府,凤阳中都,五十岁以上男酒十斤,肉五斤。五十岁以上女子,布三尺,绢三尺。老弱孤寡,酒肉粮米若干,务必使天下百姓,与天家同乐。

心疼,真是心疼!这么一来一回,一百多万两银子没有了。

那得是多少军舰?多少火炮?

但这事上不能和老爷子犟,他说什么朱允熥就要听什么。用老爷子的话来说,赏赐百姓,豁免赋税是为了朱允熥祈福。百姓爱戴,感天动地,将来天上神明自然会保佑朱允熥的儿孙。

心疼归心疼,但是生日这天,也落了不少的进项。

朱允熥选妃的圣旨早就明发天下,又赶上他寿辰,各地藩王的礼品也在生日当天,快马传递进京。

秦晋二王领衔,金五百,银五千,更有宝马古玩无数。

其他各地藩王也不甘示弱,其中郭惠妃所出的蜀王,光是蜀锦就送了两千多匹。

看着库房里堆积如山的礼品,朱允熥心中只有一个想法。

“这些藩王,这么有钱?”

这些礼物中,燕王朱棣的贺礼最为特别。貂皮狐狸皮东珠海东青,这些辽东珍贵的物产,流水一般的送来。其中,还有塞外胡人奴隶一百八十人。都是俘虏中挑选出来的孩童,阉割之后充做阉人使用。

拿着燕王的礼单,朱允熥陷入沉思。

朱棣的礼物看着贵重,但都是华而不实的东西而已。真正有大用的金银之物,却是一概没有,甚至良马都没送几匹。

算算日子,铁铉和解缙这时候应该已经到了北平,不知他们对于燕藩真正的 实力,能窥到几分。

朱允熥的生日没有大操大办,但是生日当天,宫里也是一片忙碌。没有外臣参加,宫内所有未就藩的皇子。未出嫁的公主。还有已经出嫁的公主,都带着孩子丈夫,回到宫中,参加家宴。

平日有些冷清的宫中,顿时热闹起来。尤其是那些宫中闲到五脊六兽的小王爷们,见到这么多人,顿时一蹦三个高。而且这些人中,大多还是他们的晚辈,有结婚当爹的公主之子,都要叫他们一声舅舅。

一群小屁孩很快打成一片,在宫里乌烟瘴气,老爷子乐呵呵的也不管。其中永嘉公主的儿子,也正是撒尿和泥的年纪。跟着唐王朱栋,朱楠等,满皇宫的折腾。

又是一次骨肉团圆,朱允熥的生日,但是他甘愿让老爷子做主角。老爷子岁数大了,这样的 团圆有一次少一次。不单是老爷子,公主们进宫,他们的生母也能破例的见上女儿和外孙一面,欢喜中带着些苦涩。

众公主之中,宁国公主和安庆公主,和朱允熥最为亲厚。给朱允熥带来的礼物是亲手所做的衣服,礼轻情意重。他们和太子朱标,都是一母同胞,是朱允熥货真价实的姑母。

而安庆公主的驸马,还是淮安总兵官领五军都督府都督一职的梅殷。虽然和朱允熥没有过多的来往,但绝对是他这条线上的人。

这个驸马颇得老爷子的信重,手握大权身居高位。在原本时空中,他也是老爷子去世之后,留给建文帝的托孤之臣。

不过建文识人不明,只信任儒臣还有李景隆那个草包,对于老爷子留给他的人,都当作了摆设。

一众公主之中,唯有一人显得有些貌合神离。

老爷子的长女,临安公主。不过才四十多岁年纪,已经头发半白,坐在席上虽然挑不出毛病,但是看着就是格格不入。

临安公主,李善长的儿媳,老爷子把李善长全家都杀了,一家七十余口。只留临安公主的丈夫孩子,可是丈夫孩子也被流放,只有她一人孤零零的住在公主府中。

席间,朱允熥看到老爷子偷偷的往长女那边瞄了几眼,不过那边看都没看他。老爷子眼底,露出一丝怅然。

当年的驸马都尉李祺,老爷子也是多有信任,爱之如子,可是一旦涉及到权力斗争,就是这么残忍。

不过临安公主的老态,还有郁郁寡欢的模样,到底是刺痛了老爷子的内心。他这一生,谁都可以不在乎,唯独儿女放不下。

历朝历代的君主,对于驸马外戚都是防范甚深,老爷子却是当一家人来看,只要有才能,不吝重用,各个都在军中带兵。

酒宴摆在东宫景仁殿,举家团聚热闹非凡。没有外臣在,就没那么多的礼法规矩,朱允熥也放下身段,亲自和几个年长的姑父,喝了几杯。

首节 上一节 149/5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雪豹当战神

下一篇:三国:继母何太后,跪求我救她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