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挽天倾

红楼之挽天倾 第248节

这时,一道道目光都是投来,期待地看向贾珩。

贾珩想了想,道:“大军前锋先行,我明日会率中军押后,姨妈若是不嫌麻烦,可在后面半里路外坠行着。”

他也不是不能派兵卒护送薛家人,但对薛蟠这人生不出太多好感,这样一来,就容易壮了他的声势,不定惹出什么祸事。

薛姨妈闻言欢喜不胜,说道:“那可真是劳烦珩哥儿了。”

说是三辅无寇,但谁敢拍着胸脯打保票?

哪有这大军一路护送着安心?

贾珩又是叙了几句话,约好了明日启程之期,薛蟠笑了笑,热情相邀道:“表兄,我整治了酒菜,一起用过再走罢。”

贾珩转头看了一眼天色,说道:“时候也不早了,明日开拔在即,我回营尚有军务处理,不好多做盘桓,文龙兄弟和姨妈、表妹,咱们神京城再叙话罢,那时,我在一尽地主之谊。”

说着,起身站起,就欲告辞。

这趟亲戚道左相逢,叙话一场已算尽到礼数,也就没有必要多留。

当然,红楼梦中微胖界的天花板,他见也见过了,别的都好,就是有些沉默寡言。

薛姨妈闻听贾珩军务在身,也不好挽留,就是唤着薛蟠送着贾珩下了客栈二楼。

在贾珩离去后,宝钗拧了拧秀眉,面色幽幽,语气多少有些嗔怪道:“妈,方才怎么问起了舅舅?”

方才她听着,都觉得臊得慌,也就是人家有涵养,不生恼。

“乖囡,这不是话赶话儿,你哥哥要问的吗?我寻思着亲里亲戚的,请教人家这些,也不打紧是吧?再说他才多大?比你舅舅官儿小都是正常不过的事,问起来,也不算是什么埋汰人的事儿。”薛姨妈笑了笑,轻声道:“再说人家也没恼不是。”

宝钗无奈说道:“妈,那是人有城府,喜怒不形于色,谁知道人家心头怎么想的?说不得……心里正自冷笑呢。”

这话,自是有一半儿在唬自家母亲。

薛姨妈闻言,脸上洋溢的笑意,果是凝滞了下,迟疑道:“这……应不至于吧,毕竟是表里表亲的,哪能这么小心眼?我的乖女儿,我瞧着这珩哥儿虽性子清冷了些,但也是个知礼数的,明个儿还说好一起启程。”

宝钗轻轻摇了摇头,说道:“这人年岁比着哥哥也没大多少,可已是三品武官,领兵出征在外,人家一多半儿,还不是靠着祖上余荫袭封的官儿,这等旁支儿,得了富贵权势,要么是胸怀宽广的,要么是个睚眦必报的。”

这等出身寒微,骤登高位,要么气度恢弘,海纳百川,要么心胸狭隘,不能容人!

从方才看来,倒是个有气度涵养的,但她总觉得其人身上笼着一团迷雾。

不恼归不恼,但面上殊无异色,起码她看不出什么端倪。

“只怕是,心有山川之险,腹有城府之严。”

还有,她刚刚都不好说,看着那人腰间佩着的宝剑,剑鞘浮雕着金龙,这龙凤也是旁人能乱镌的?

怕不是御用之物!?

当然,她没见过,也不敢确信。

“等到京里,得让莺儿偷偷打听打听,不然,别什么时候把人得罪的给什么似的,自己还跟个没事儿人一样。”宝钗铰着手中的手帕,杏眸闪了闪,思忖道。

这边厢,薛姨妈闻听宝钗之言,多少有些心头怯惧,强笑道:“乖囡,你怎么越说越吓人了。”

宝钗转而柔声劝慰说道:“妈,先前倒也不妨事,只是人心险恶,这样因此种祸的先例,也不是没有的,我寻思着咱们到了京里,还是不要太张扬,那老话不是说得好,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呢。”

她曾经读过一个故事,说得是唐时汾阳郡王郭子仪与卢杞的故事,从此让她对“人心险恶”四字印象深刻。

想来,若是因为话多而惹祸,那千言万语,倒是不如一默了。

其实,宝钗再是安分随时、自云藏拙的性子,也没有在这等避祸之事上,给自家亲妈藏着掖着的道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不过平时,也不大愿意显露能为。

薛姨妈闻言,心下稍宽,笑着点了点头,道:“我就说吗,哪能这么瘆人?不过老话是有道理在的。”

她家姑娘自小儿就心思谨细,落落大方,她也明白了自家姑娘的意思。

是了,逢人三分笑,面带和气,谁都别得罪,不强出头也就不惹是非。

她们孤儿寡母的,到了京里只要不张扬,凡事不强出头,她们是亲戚上门,不管是谁,但凡顾着脸面,也不愿折她们体面。

薛姨妈念及此处,心头打定主意,也是欢喜,笑着看向宝钗道:“乖囡,若是你哥哥也像你一样让娘这般省心,该有多好啊。”

宝钗心头叹了一口气,正要开口叙说。

“妈,您唤我?”

却在这时,薛蟠从外间大步而入,晃着一颗扎着紫头巾的大脑袋,笑着说道。

薛姨妈笑道:“就是唤你,你表兄送回去了?”

“送回去了,人家骑上马走的。”薛蟠笑道。

“那歇息一晚上,等明天咱们启程,也能早点儿到京城,”薛姨妈看着自家儿子的脸上挂着憨厚笑容的大脑袋,觉得还是自家儿子看着讨人喜欢,不像那珩哥儿一脸生人不近的样子,看着没有热乎气儿。

……

……

贾珩离了薛家所在客栈,回到营寨,已是傍晚时分,进入中军大帐,坐在帅案后,继续整理、书写着新军架构以及作训章程。

他前世在边防从军,对如何练兵倒是不陌生,但想要训练一只听从指挥、能打胜仗、纪律严明的兵卒,还是需要花费一番心力的。

整个练兵过程,还不能假于人手。

“回去也需要往军中填充一些家将,比如从讲武堂中寻一些愿意从军的贾族子弟,共同训练,还有军械之事,回京之后,要去军器监看看,千头万绪一般。”

正在贾珩思忖之时,忽地帐外军卒的声音,打断了思绪。

“大人,宋参军来了。”

贾珩唤了一声,搁了手中的笔,抬眸看向从军帐外进来的宋源,问道:

“都妥当了?”

宋源笑道:“大人,都布置好了,有功将校也各有录名事迹,就等大人前往授功、赏银。”

贾珩点了点头,离座起身,沉声道:“我这就过去,虽然晚上诸将校庆贺,但也不能放松警戒,着亲兵往来巡弋。”

说着,也是离了中军营帐,前往对有功将校进行授功奖赏,此举自是为了培养荣誉感和归属感。

是夜,果勇营军心欣悦,欢呼沸腾。

玉兔西落,金乌东升。

不知不觉就是一夜过去,第二天,清晨。

打点好行囊的果勇营八千步骑大军,列队严整,在华阴城外打起旗幡,整装待发,相比初至华阴县,士气多少有些萎靡,此刻士气高涨。

因为还有五军营左右哨帮助华阴县百姓修补房屋,还要处理一些手尾。

然而也不知是谁,提前知道了贾珩将要还京的消息,华阴县百姓自发出城相送,万余华阴的黎民,在官道两旁围拢的水泄不通。

薛家的车队这会儿显然也装点好行李、箱子,准备启程。

薛蟠用罢了早饭,上得二楼,道:“妈,妹妹,该启程了,珩表兄那边儿都出发了。”

“好了,这就出来了。”里间薛姨妈的声音传来。

就在这时,却听得楼梯处急促的脚步声,家仆上来禀告,上气不接下气,道:“大爷,这会儿走不了,城门口被堵住了,华阴县的百姓都相送官军呢,人山人海一样,我们等半个时辰再启程。”

刚刚在丫鬟、婆子簇拥下,走出厢房的母女二人,听着外间的话,就是面面相觑。

第二百六十七章 神京城外

客栈之中

宝钗和薛姨妈闻听外间薛蟠之言,对视了一眼。

“乖囡,这是怎么一回事儿?”薛姨妈凝了凝眉,问道。

宝钗轻轻摇了摇螓首,杏眸中闪过一抹疑惑,表示自己也不清楚。

这时,薛蟠已举步入得厅中,急得团团转,道:“妈,妹妹,表兄那边儿说是华阴的老百姓为大军送行,堵住了城门口。”

薛蟠心头也有一些不爽,这些华阴百姓没事儿凑什么热闹?

薛姨妈也一时没了主张,看向宝钗,

宝钗纤声道:“妈,不妨先打发了人过去盯着,等人群散开一些,咱们再动身,不然人挤人的,省得手忙脚乱的。”

城门口被堵得水泄不通,如果还是大车小车的紧随其后,就容易出乱子。

薛姨妈心绪一定,点了点头,笑道:“是这个理儿。”

说着看向薛蟠,吩咐道:“蟠儿,派人去盯着,待人群散了一些,咱们再启程,倒也不急这一时半刻的。”

薛蟠应了一声,正要离开。

忽在这时,外间一个婆子,来到回廊下,说道:“太太,那位珩大爷打发了亲兵过来,让太太等半个时辰再启程呢。”

其实,贾珩也没想到华阴百姓会来送行,只得立刻着军兵维持秩序,以防发生踩踏、混乱。

另外倒也想起薛家三口,若赶着车往城外来,不定再出什么事儿,就吩咐了亲兵,过来叮嘱薛家不必急着动身。

薛姨妈脸上重又现出喜色,看向宝钗与薛蟠,道:“那咱们再等一会儿就是了。”

薛蟠笑道:“妈,我就说表兄是个有心的,不过,这么多百姓过去送表兄,也不知是怎么个说法?”

这话一出,薛姨妈将征询目光看向宝钗,笑道:“乖囡,你读的书多,可知道这里的门道儿?”

宝钗默然了下,轻声道:“听说官员离任,有送万民伞、遗爱靴的,但罕有听百姓万人空巷,去送领兵大将的,想来,应是表兄剿灭了贼寇,还一方太平,百姓感恩,都去欢送?”

其实,她心头隐隐怀疑是华阴县官吏鼓捣出来的名堂,无非是打着巴结、讨好那年纪轻轻就位高权重的珩表哥的主意。

“可从昨日来看,那位珩表哥性子清冷,这讨好倒也未必合他的意了。”

饶是宝钗洞明世故,一时间也没有弄清缘由。

因为与其“常识”相违,至于昨日放下车帘后,又没有见着军民互助的一幕,自也无从推测缘由。

薛姨妈笑了笑道:“这倒是奇了,为娘也听过官员离任,似有送万民伞这回事儿,但都是一方父母官,给领兵大将的的确没听过。”

薛蟠笑道:“妈,别乱猜了,我去看看。”

分明是想过去凑个热闹。

薛姨妈脸色倏变,急声道:“蟠儿,外面乱糟糟的,如何好去?别是让……人磕着碰着了。”

想说着仔细别让花子拍了去,但一见自家儿子的大脑袋,还有五大三粗的体格,就将后半句话咽了回去,连忙改口。

薛蟠笑道:“我带着小厮过去,不打紧。”

首节 上一节 248/46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这明末强的离谱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