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让你修路,你全国通了高速

大明:让你修路,你全国通了高速 第211节

  仔细想来,自己似乎并无太大的疏漏。

  郭恒一案,自己都躲过去了,这次,应该也不会有太大问题吧。

  自己这些年,在户部尚书这个位子上,还是挺小心的。

  但当来到奉天殿,听到那将近3万的缺口,整个人惊得瘫痪在地上。

  3万?!

  怎么可能?!

  这么大的缺口,怎么可能在他眼皮子底下发生?!

  户部尚书求助的目光望向太子朱标,太子朱标把头扭向一旁。

  户部尚书,彻底傻了。

  完了!

  全完了!

  当着朱元璋的面,将近3,万的缺口一一核查。

  户部尚书带着户部的众多官员,对照着一份份卷宗,反复阐述缺口的由来。

  其中有1多万两,勉强能找补回来。

  有的是一些正常损耗,有的记录错误,各种纰漏,展露无遗。

  但即便如此,还有将近2万两,说不清道不明。

  朱元璋直接令三法司,展开审讯。

  随后,又查出一桩贪污案!

  这桩贪污案的方向,主要指向海外贸易和朝贡贸易名单。

  跟海外贸易相关的,可都是肥差啊,这里面的猫腻太多了。

  加上朝廷刚刚开放海禁,还没几年,很多制度不够完善,存在不小的漏洞。

  不少官员,就是在这上面,钻了空子。

  自以为做的隐蔽,但他们的那些账册,在猫头鹰这些更专业的人眼中,根本就藏不住!

  这一次,牵扯到的大大小小官员,数千名之多。

  有不少户部大大小小的官员,都被牵扯其中,户部尚书,并不在贪污之列,然而他监察不严,出现这么大的漏洞,几年的时间都没发现,也是严重失职,直接被朱元璋革去了官职,念他的辛劳,饶了一命,回家种田去了。

  而名单之上的人员,有不少人被朱元璋株连,还有很多人被判了死刑。

  秦洲的开荒救了不少人一命,免了死罪,但要到秦洲干几年的苦力,然后,永远流放秦洲,不得返回大明王朝本土。

  这一桩案件,再次在朝堂上引起巨大的轰动。

  而对于这事情的原委,自然也是瞒不住的,起因,就是太子朱标信不过齐王殿下,借着太孙婚礼的由头,让户部给齐王殿下发了一封问询。

  结果,齐王殿下直接怒了,又是让齐王府断了沥青公路修建的银两,又是亲自写了一封奏章,陈明秦洲那边的艰难,还狮子大开口,向朝廷索要了1,万银两的补贴。

  这才导致朱元璋清查户部,揪出惊天大案。

  这个案子,比起郭桓案来说,算是小儿科,但是时间隔了这么短,居然就闹出这么大的案件,可以想象朱元璋的愤怒。

  这件事情,倒是出乎朱榑和众多猫头鹰的意外,毕竟在刚开始,大家也只不过是因为一件小事起的风波,没想到会闹出这么大的动静。

  朱榑原本,也只是想整一下自己那个大哥,让他别没事老盯着自己。

  谁能想到,背后的事,这么大啊!

  太子朱标郁闷的几天都没吃下饭去,觉也睡不着,这一次牵扯到的官员着实不少,最关键的是,让朝中的不少大臣,对他也产生了一点意见。

  你说你没事儿去招惹齐王殿下干嘛?

  人家在秦洲那边开荒容易嘛,周围都是虎豹狮狼,那种野蛮之地,开荒本就艰难,就算齐王殿下那边能捞一些银子,但是支出同样也非常庞大。

  随便想想,秦洲短短几年光景,发展到如今的地步,不都是用钱堆出来的吗?

  一封小小的问询,引发了一桩血案!

  值吗?!

  这么多官员,被牵连其中,朝廷机构再次有些运转不灵

  很多空位顶不上来,没办法,不少被牵连的官员,先戴罪办公,上朝戴着脚镣,戴着枷锁,每天进进出出的办公。

  这事儿可就发生在朝堂上,因为几名官员的职位还是比较大,一时半刻没人能顶得上来。

  这些日子,就带着枷锁,带着脚镣上朝,啧啧,那叮叮当当的声音,听着都心惊肉跳啊!

  这当官儿的,谁敢说自己完完全全是清清白白的,谁私底下没有一点猫腻。

  眼看着同僚如此境地,搞不好下一个,就会轮到自己。

  太子朱标回家之后,把朱允炆狠狠揍了一顿。

  没办法,也只有找着儿子出气了。

  太子朱标这次向朱元璋求情,根本就没有用,一个人都没有保下来。

  没全都真杀了,就已经手下留情了,去秦洲开荒,让他们充当苦力,已经是朱元璋能够给予的最大仁慈。

  户部尚书带了一家老小离开京城,坐在马车里,泪流满面,后悔啊,悔不该听太子殿下的呀,就不应该给齐王殿下写那一封问询。

  本以为算不得什么大事,没想到,会闹出这么大的风波。

  自己辛辛苦苦爬到户部尚书,努力了一辈子,连郭桓案都躲过去了,这一次愣是没有躲过去!

  这满心的委屈,找谁说理去?

  而因为户部产生了大量的空缺,有几只猫头鹰,在核查户部的时候表现突出,直接被朱元璋提拔上来,进入户部,担任要职。

  虽然达不到户部尚书这种级别,但相对于他们进入官场的时间,这提拔,已经称得上神速。

  户部统计账目的方法,也为之革新,随着这一次大清查,采用了更新式的统计3.1方法,效率也大大提升。

  当消息传回秦洲府,朱榑总算是出了一口恶气。

  整个人都是念头通达!

  其实,这一次也大大出乎他的意料,首先是,他没想到朱元璋会这么霸气,真给他批了1,万两银子。

  说白了,这1,万银两,他现在并不怎么急迫。

  秦洲府现在的积蓄并不少,而且私底下,齐王府也没少赚银子,有些小型的银矿,基本上都被他拉回家了。

  他在这奏章中,索要1,万银两,无非就是想发发牢骚,恶心一下大哥,出一口恶气。

  没想到朱元璋还真给了!

  这也让朱榑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魄力。

  至于清查户部,揪出一桩惊天的贪污案,更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而有几只猫头鹰进入户部担任要职,也同样是意外之喜。

  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一只只猫头鹰在朝堂上说话的分量,可就越来越重了。

  PS:感谢彦祖的、评价、票票^_^.

第244章 太师,你的亲戚也要被发配!

  户部的案子告一段落,不论是朝堂上的文武百官,还是远在秦洲的朱榑,都以为这件事情算是尘埃落定,翻篇了。

  但没想到,中间出了一个小插曲。

  这一次牵连到的人员,着实不少。为首的几名官员,还被株连,而受到牵连的人,非常广,这其中就有丁斌等几名老百姓,这几个家伙比较特殊,是太师李善长的亲戚。

  在应天府这个地方,是官员最集中的权力中心,走在大街上,随便扔一个砖头,搞不好就会砸在一名官员的脑袋上。

  大大小小的官员,相互之间多多少少有些牵扯,至于太师李善长就更不用说了,他如今已经是76岁的高龄,大多数时间都是官居高位,现在的影响力也非常大,刻意与李善长交好、巴结他的官员也比较多。

  而官员下面的一些亲戚,彼此之间相互结婚的也不少,虽然他们并不当官,但是背景都比较强大,这种婚姻在普通老百姓眼里,算是门当户对,强强联合。

  平日里,也得到一些便利。

  但是当朝堂上的案子爆发,牵连的范围也就顺着这些关系网,延伸了过来。

  户部的案子,本来跟泰是李善长没有任何关系,他也一直是处于瞧戏的状态,但万万没想到,瞧着瞧着,自己也被拽入漩涡当中。

  这天,太师李善长正在家中忙着盖院子,此时,还不知道有亲戚被卷入其中。

  他从信国公汤和那里借卫士三百人,帮着盖宅院。

  外面的人在忙忙活活,太师李善长和信国公汤和在厅中喝茶。

  “太23师,这一次户部的案子,水军那边受到牵连的官员也不少,如今,督练水军的担子,也落在太师身上了,太师劳累了。”

  太师李善长喝了口茶,笑着说道:“海防的事务,还是你熟,我跟着偷懒就行了,咱这把老骨头,海上是漂不动了。”

  汤和笑着说道:“太师只管在岸上督造战船,在近海训练水军便好,这出海巡视,尽管交给我。”

  两人相视大笑。

  信国公如今也是63岁高龄,他为人谨慎,沉敏多智,与太师李善长向来亲近。

  信国公汤和也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功勋,别的不说,能活到现在,已经足以说明他很懂得自保。

  这些年,大明王朝对于海务越来越重视,原本大家都不怎么当回事的水军,地位也越来越高,汤和深得朱元璋信任,负责海防各种事务。

  这次,户部的案子,水军中几名官员也有牵连,就把太师李善长临时调过来,坐镇全局。

  太师李善长的威望,还是非常高的,朱元璋对他也比较信任。

  只是太师李善长的年龄确实是大了些,这些年,各种政务都比较松下,对部下管束,也不够严格,已经被朱元璋训斥了好多次。

  不过,太师李善长都七十多岁,快八十的人了,说不好听的,黄土都埋到脖子梗了,这官位也算是爬到顶了,哪还有那心气好好表现什么的,无非就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混日子罢了,上朝没睡着,已经算是难得。

  也正因如此,他虽小错不断,但大的动乱,都沾不到他的身上。

  太师李善长之前没怎么接触海防事务,变趁着这次机会,跟汤和打听起一些细节。

  信国公汤和浑然不在意的说道:“太师放心,这活轻松着呢,所有的战船,都是齐王府的造船作坊打造,朝廷的订单,早就下过了,太师只管盯着交货便可。”

  太师李善长有些疑惑:“这战船,如此重要之物,为何会全是齐王府负责,不应该是朝廷的造船作坊负责吗?”

  信国公汤和放下茶杯,无奈摇头:“之前,确实是工部和兵部管着造船作坊,专门负责此事。不过,太师也知道,咱们朝廷的那些工匠水平,跟齐王府训练出来的那些工匠,确实不在一个档次。”

首节 上一节 211/30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之这个土匪是个兵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