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爹别造反了,跟我一起养生

大明:爹别造反了,跟我一起养生 第36节

“爷爷,要不咱们边吃边聊?”朱瞻壑道。

朱棣道:“边吃边聊?吃你这玩意?”

“对啊,咱就吃这个。”朱瞻壑摇了摇手中的土豆道:“这三种作物,吃法特别多,但是也特别简单。”

“比如那米饭,就需要用锅去煮,需要铁锅等东西,那些灾民家都被淹了,哪来这些玩意?这就无形中给赈灾添加了很多烦恼。”

“而我这三种作物,有一种最简单的吃法,那就是直接丢在柴火堆里面烤一烤就能烤熟了吃。”

“烤烤就能吃?”朱棣有些惊讶:“真这么简单?”

朱瞻壑道:“就是这么简单!”

闻言,朱棣大手一挥:“来人,拿一铁盆来,堆满木材,生了火端进来。”

殿外立马进来太监领命,去办这事。

这空隙间,朱瞻壑又开始介绍第二种作物,道:“爷爷,这外面绿绿的,里面包裹的果实黄黄的,一粒粒的作物,称之为玉米!”

“玉米?这作物有什么特性?跟那土豆比如何?”

一边说着,朱棣拿起一玉米棒子,撕开外皮,闻了闻,竟然发现闻到一股清香的味道。

“这玉米的吃法也很多,可以炖汤,也可以剥下来炒着吃,也可以直接烤着吃。”

“玉米亩产量比土豆少,只有一千斤。”

朱瞻壑刚说完。

朱棣点了点头道:“一千斤倒是比那土豆少了很多。还是土豆好啊。”

“爷爷,这玉米和土豆味道不同,就像是我们吃菜一样,不过,这玉米比土豆还能储藏。”

比较能储藏?那行军打仗当做干粮如何呢……朱棣这般想着。

却见朱瞻壑拿着玉米,一撮撮出了不少玉米粒,手握着玉米粒握着手上,道:“这些玉米粒晒干,足以储存两年三年!只需要用水泡一泡,就能煮熟当粮食了!”

一听这话,朱棣眼睛猛地亮起,若是能保存这么长的时间,那当做干粮再好不过了!

“这些剩下的玉米棒子也不会浪费,拿去喂牲口也是可以的。”朱瞻壑道。

“这么一说,这玉米也是个好东西啊。”朱棣欣喜道。

说着,朱瞻壑又指向最后一个作物,红薯。

“这红薯能亩产3000斤。”

朱瞻壑直接说出了产量,随后补充道:“同样,这红薯也是有它的优点的,比如它烤着吃,特别甜,能补充各种营养。最重要的是,它特别好种,丢下去不用打理,自己就能长出来。”

介绍完红薯后,朱棣负手盯着那些作物,好像在想些什么,这些东西能为大明带来什么变化。

想着想着,朱棣竟然忍不住一个人微微一笑。但考虑到这两人是来给朱高煦这个人求情的,立马又把脸沉下来。

朱高炽多了解自己的老爹,一见这模样,就明白了。

也就在这时,几个太监拿着长木,抬着一个大火盆进了殿中。

朱高炽立马端来一把凳子,放在火盆子旁边,“爹,咱坐着说话吧,看看这土豆、玉米、红薯究竟是个什么味道。”

朱棣颔首,坐了下来,“你们俩也坐下吧。”

朱瞻壑也是有眼力劲的,立马也去搬了两把凳子,“大伯您先坐。”

三人就这样围坐在火盆四周。

朱瞻壑立马开始动手,拿着火钳,把土豆啊,红薯。玉米都丢了进去。

“这样不行,火太旺了,剥开一点……算了,让朕来。”

朱瞻壑明显是第一次做这样的事情,朱棣看的着急,索性撸起袖子,自己拿着火钳来烤这些作物。

作为皇帝,朱棣不会动手做这些事情,不过今儿他高兴,居然动起手来。

他很小就从军打仗,在元朝末年的时候,朱棣就跟着朱元璋走南闯北,13岁就参加了鄱阳湖战役。

之后更是参加了无数次北伐的战争,朱棣当皇帝后,又五次北伐,所以考起东西来也极为熟练。

“这样才行啊。”朱棣一边将那些作物铺开,一边指导两人。

朱瞻壑和朱高炽两人还不是连连点头,夸赞圣上圣明。不一会,这些作物就传来烤香味,玉米的清香,土豆的糯香,红薯的甜香掺杂在一起,那味道一闻就让众人有种食欲大开的感觉。

“好香啊……”朱棣眼睛一亮,“应该考的差不多了,拿出来看看。”

朱棣边说着,边拿着火钳又将那些作物拿出,放在地上。

皮都有些烤的焦了,特别是那红薯皮上,冒着油光,感觉特别好吃。

朱高炽嘴馋,迫不及待的伸手去拿。

朱棣一把拍开他的手,笑骂一声,“烫,猴急什么,让它凉一下。”

朱高炽嘿嘿一笑,“对对对,差点忘记了,看把我馋的,嗯啊啊,这味道真香。”

说着,他又自顾自的说道:“这些东西,我好像是第一次见过啊,也不知道哪里来的。”

刚才朱棣脑子里想了很多事情,却是没来得及问朱瞻壑这些东西究竟是哪里来的,经过太子这么一提醒,倒是想了起来。

朱棣看向朱瞻壑问道:“壑儿,这些作物你是从哪里得来的?”

面对这个问题,朱瞻壑来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答案,道:“爷爷,说起来这还是托您的福,这些祥瑞,都是出自您老人家之手。”

“我?”朱棣愣了愣:“又在糊弄你爷爷,我可是第一次见到这些东西的。”

“哈哈……”朱瞻壑道:“爷爷,这些作物都是出自海外之国带回来的,也就是您让马三宝(郑和)远航的大明宝船舰队带回来的,这样一说,是不是出自您之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朱棣命正使郑和,副使王景弘率士兵二万八千余人出使西洋,造长44丈宽18丈大船62艘,开启了大明的远航之路。

每次回来,都带回了大量的海外之国的特产。但因为每次带回的产物太多,朱棣不可能样样都观察到,这些东西都流入了市场。

朱棣一想,也许是疏忽了这产物的作用,不过孙儿能在这些产物当中找到这三种,还能摸清楚它们的产量特性,应该是下了功夫研究过的。

慧眼识珠!

若不是孙儿,这些东西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浮出水面。

朱棣不由大喜道:“原来如此,孙儿,你真是为大明谋福啊!”

第42章 三样祥瑞

一听朱棣夸奖朱瞻壑。

朱高炽也是连忙称赞道:“大侄子可真有你的,每次那马三宝带着舰队回来,几十条舰队带回来的特产都是满满当当,你能从中发现这等造福大明的作物,可真是火眼金睛。”

朱高炽也开始意识到,这些产物若是真的能和他说的一样,便能增加国家粮食的产量,国家将更加安定,是社稷神器。

“谢谢大伯夸奖,不过归根结底还是爷爷的英明伟略,让郑和下西洋,才能为我大明带来了很多新东西。”

朱瞻壑又拍了一发马屁过去,不过这倒是他的真心话。

因为郑和下西洋,大明获得了很多新的作物,比如胡椒、辣椒、番茄等等。

还有带回来了一些没见过的动物,比如:长颈鹿、狮子、金钱豹、西马、骆驼、驼鸟等等奇珍异兽。

朱棣继位时,持续三年之久「靖难之役」使财政耗费极其浩大。为了弥补财政上的亏损,之地不惜耗巨资,派遣郑和下西洋,对海外国家实行开放政策,以求输入大量的海外物品。

这些海外物品在当时的盈利是非常可观的。以苏木、胡椒来说,盈利达50倍之巨。

这种「派出去,招进来」的办法,不仅解决了当时所面临的财政危机,而且使百姓从转贩土物中得以营生。

所以,此举是非常伟大的,朱瞻壑非常敬佩,明朝的朱棣有如此雄才伟略的魄力,不愧被后人称赞为千古一帝。

现在的大明朝,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没有之一!

因为能造出如此规模宏大的宝船,跟未来航空母舰一样的宝船,全世界也只有大明能做到了。

同时,明朝也是最早开始海外贸易的国家,没有之一!

若是没有清朝的闭关锁国,可能华夏可能永远屹立于世界之巅!!

朱瞻壑不由得有些感慨,想的很远去了,发呆了片刻。

“好了好了,可以吃了。”

眼见地上的土豆、玉米、红薯凉了一些,馋嘴的朱高炽再也忍受不住了,率先拿起来,不过还是有些微烫,他吹了吹,剥开一个土豆皮,吃了起来。

土豆入口软糯,朱高炽眼睛一亮,觉得特别好吃,三两口就把一个土豆给吃光了。

“味道怎么样?”见朱高炽先吃,朱棣有些不悦。

“爹,味道好极了,就是有点淡,放点盐巴作料应该更好吃,不过已经很不错了。”朱高炽嗦着手指,有些意犹未尽。

“嗯?我来尝尝。”

朱棣说着,也拿起来一个,剥了皮,开始吃起来。

“确实不错,直接烤就有这个味道,用来赈灾、行军打仗很方便,可以不用带笨重的铁锅烧火做饭了,辎重一少,行军速度就会提升很多。而且这些土豆和大米不同,不怕被雨水淋湿。”

朱棣不愧是马上的皇帝,第一件事情居然是战争上的作用。

说着,朱棣的目光又瞄向另外一个玉米,他拿起玉米,开始吃了起来。

朱高炽一见,也立马拿了个玉米。

看到这两人吃的这么香,朱瞻壑也开始有点馋嘴了,也拿起一个玉米,剥开外面的皮,开始吃。

一个爷字辈、一个儿子辈、一个孙子辈,三人围在一起煞有其事的啃玉米棒子,那画面真的是很美丽。

玉米入口,香甜爽口,跟土豆不一样,土豆没有作料有些差点意思。但玉米本来就是直接煮着吃的,味道清香。

朱棣认真咀嚼着玉米,眼睛眯成一条缝。忽的眼睛一亮,忍不住惊喜的说道:“好!好吃!很香甜!味道真不错!”

随后他又补充了一句,也不知道这玉米,能不能饱肚子。

朱瞻壑一听就知道这个所谓的「饱肚子」是什么意思。

不是单纯的填饱肚子,而是吃完有没有力气,人的力气能量,主要来自淀粉转化为碳水化合物。

这玉米的淀粉很多,糖分也很多,自然是可以做到这一点。

朱瞻壑笑着说道:“吃玉米跟吃大米是一样的效果,都能有力气干活!”

一听这话,朱棣心中大喜,这玉米也可不用铁锅,可以跟这土豆一样,换着吃,这样行军打仗,将士们也不会吃腻。

当然土豆也是好东西,虽然味道差一点,但实在,一颗吃完基本上就饱了。而这玉米棒子中间的棒子是不能吃的。

无形中占了很多空间。

首节 上一节 36/13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唐:安西最后一个信使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