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剑天外来

红楼之剑天外来 第35节

  不过这件事儿还的确不能责怪李衍化,一个钦天监的监正,让他去议论军政大事,也是缘木求鱼了,于是明康帝就将视线放在了内阁几位大臣上。

  “王阁老,这件事儿,伱怎么看??”

  文官队伍最前面左侧一列,一个胡子已经花白的老者,上前一步,开口说道:“启奏皇上,微臣以为此事不过是危言耸听之词,大康立国数百年,顺天应时,四方皆服,自皇上登基以来,重文试,薄徭役,与民生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威服四海,刀兵之事,自古皆有,大康屯兵百万,个个骁勇善战,只要君臣同心,我大康必定能势如破竹,一扫阴霾!”

  听到这话,在朝的几位勋贵有些站不下去了,这个老家伙这不是趁机给他们上眼药吗?这几年九边不安定,岂不是在说他们不和皇帝一条心吗?

  还未等明康帝说话,从勋贵的队列之中走出一个老者,高声说道。

  “皇上,臣有本要奏!”

  明康帝目光扫了过去,见到那人,眼底闪过一丝厌恶,不过并没有表现出来,只是沉声问道:“石大人有何事要奏?”

  “启奏皇上,九边战事,也是老生常谈之言,我大康击败大元朝廷,后击元朝遗族,将后元打散,一分为三,为瓦剌,鞑靼,兀良哈,除却这三方势力还有建州女真,这些异族均为马背上的民族,自小就弓马娴熟,居无定所,极为难缠,这件事儿自建国之初,我们就已然知晓,这些年我大康多少儿郎战死沙场,今日王大人却轻飘飘一句就否定那些将士们的努力,冤屈了多少英魂,臣要为那些英魂讨一个公道!”

  见这位说的如此冠冕堂皇,一开始说话的老者脸色不由一涨,憋得通红,九边的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站在这里的人谁不知道,没想到对方居然有脸说这个,那些人到底是怎么死的?他们不都门清?

  老者似乎憋不住了,刺辣辣地破口大骂,“汝彼娘之不亦排气乎?”

第72章 捷报,朝堂轰动

  大明宫,整个朝堂霎时雅雀无声,在场的文官谁也未曾料到一向德高望重的王阁老会突然出此惊世之言。

  这句话用现代文翻译一下,就是“你他妈的在放屁!”

  这已经是毫不留情地骂娘了,不过这位石大人读的书少,一时间也没反应过来对方是在说什么。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勋贵都没有读过书,这不,勋贵队伍最前方的一个老者走出队列,他的语气有些阴森。

  “王阁老,过分了!”

  王姓老者名为王希仁,他见这位出来,眼睛一眯,直接调转枪头。

  “侯爷,你们是怎么答应皇上还有太上皇他老人家的,还有月余就要过年了吧!钦天监算出这么一个结果,难道你就没有话要向皇上交代吗??”

  老者名为侯锡武,是修国公侯晓明的后人,也算是这一代勋贵集团的领头人之一。

  牛天德、柳全德不再,勋贵集团这位就是带头人。

  太康帝拥趸中,文武皆有,军方势力便是勋贵集团,文臣一脉的人不多,在内阁之中,只有两位,不过这两位平日里根本就插话,一个名为范元和,一个名为曾书堂。

  侯锡武被他一呛,半晌也说不出话来。

  就在这时范元和出列,“王大人,事情可不是这样说的,大康可不只是那些将军们的大康,而是我们所有人的大康,他们纵然身负使命,但是我们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等食君之禄,也要忠君之事,您说是不是呢?”

  还别说,范元和的段位明显就要高明许多了,首先驳回了对方的观点,而又将所有人拉了进来,事情可不就是这样的吗?

  大康现在的事情,谁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就连明康帝也是如此,作为大康的掌控者,他才是最该为此负责的人。

  王希仁被这一番话怼的哑口无言,还别说,无论是从大义还是责任上,对方一点问题都没有。

  朝堂此时也静了下来,没有人敢再窃窃私语。

  九边的事情是个烂摊子,勋贵集团自己也知道,底下到底埋了多少腌臜事情,根本不想再触明康帝的眉头。

  其他人对于九边的事情,那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明康帝在心底也是叹了口气,很多时候,他也不得不妥协。

  就在这时,在一旁伺候的戴权忽然见一个小太监走了过来,小声在他耳边说了什么。

  戴权稍稍侧过身子,眼中惊诧万分,小声问道:“这是真的?要是出了纰漏,老天爷可是要杀伱九族的!!”

  小太监心里素质不错,没有当场出丑,在戴权的审视的目光中坚定地点了点头,戴权见他如此,挥了挥手示意他先退下,然后缓步向明康帝走了过去。

  来到明康帝身侧,他小声汇报道:“皇上,奴才有要事汇报!”

  明康帝见戴权不似说谎,没有出声,只是轻轻地点了点头。

  戴权压低了嗓音,小声说道:“宫外有一封八百里加急的战报,听宫外值守的御林军说,是一封捷报,从辽东镇过来的,具体的内容不太清楚。”

  明康帝眼睛里出现一丝惊喜,这个时候,他还真的缺一份能够压得住场子的捷报。

  “速传!!”

  听到明康帝的话,群臣不由一愣,明康帝这是什么意思?

  看到群臣一头雾水的模样,明康帝不由哈哈一笑,少见的露出一个畅快的笑容,不过他没马上就揭破,而是给众人留了一个悬念。

  很快门外就有小太监手里拖着一本奏折走了进来,顺着柱子的外侧快步来到了戴权这里,戴权接过奏折,然后又递给了明康帝。

  打开奏折,明康帝看到这样一段话,“臣,辽东镇总兵官郭英靖启,明康九年,九月末,有建州女真扰边,百姓苦女真久已,臣奉皇命镇守辽东以来,夙夜兴寐,不敢有任何懈怠,自明康六年来,肃清壁野,强化兵事,于今年成军。有小将贾琙者,威猛无双,堪称古之卫霍,于十月奉命出击,带兵千骑,辗转建州数万里,千骑无双,屠建州女真十数万,逼锡宝齐篇古,猛哥木儿,阿哈出等部汇集众多部落于三处,奈何畏惧我军军威,不得出门,时遂十月三日,建州女真举行杀羊大典,尽屠我大康五千被俘百姓,大怒而出,结军三万五千余人,西击铁木堡,贾琙部得知百姓被屠,泣血立誓,誓报此仇,待女真铁骑离去,率兵行釜底抽薪之计,尽屠建州女真部二十一万人,而后星夜回援,三日后,臣与女真铁骑决战与铁木堡外,与贾琙前后夹击,尽歼建州女真铁骑与堡前,至此建州女真部彻底绝灭,建州领土尽归我大康之地,付讫再拜,赖皇上圣佑,解此九边之劫难,复我华夏故土,为君再拜,大康万世不易,千秋万代!”

  奏折写的并没多出色,言辞只是达意,但是看完之后,明康帝只感觉自己陡然打了一个激灵,这不仅是一分捷报,更是一分天大的惊喜,辽东镇拿下了整个建州女真,这是什么?这可是开疆拓土之功,自己的父皇在位之时都没有做到,自己现在居然做到了。

  随及便是一阵狂喜涌上心头,在古代,那个有作为,有雄心大志的帝王不想着开疆拓土,哪个不想再现汉武之景,犯我华夏者,虽远必诛。

  “好!好!好!!”

  明康帝看着手里的奏折,激动地浑身颤抖,他狠狠地一拍自己的大腿,连续道了三个好字,随后便是哈哈大笑起来,爽朗无比的笑声响彻整个大殿。

  看到明康帝如此,群臣更是疑惑,不就是一分奏折吗?至于高兴成这样。

  不过在场的众人很快就知道为什么了。

  “戴权!!将奏折给大家伙念念~~”

  戴权接过奏折,粗略的扫了一眼,也是打了一个激灵,好家伙,怪不得明康帝乐成那样,开疆拓土之功啊!!

  不多久,戴权那公鸭嗓子的声音开始在大殿中盘旋。

  听着这一个个数字,在场不少人开始吞起了口水,心头更是震撼地无以复加,十几万??这不是在开玩笑嘛??

  釜底抽薪,尽屠建州女真,又让他们的心里不禁猛地一抽,建州女真被灭族了??钦天监的李监正眼底有些尴尬,自己夜观天象不会是说的建州女真吧??

  到最后又听到建州女真铁骑尽数被剿灭,让众人不知所措了,他们不禁怀疑这建州女真不会被辽东镇打下来了吧??

  当听到“至此建州女真部彻底绝灭,建州领土尽归我大康之地”时,几乎所有人都面色巨变,四个字蹦入了他们的脑海之中。

  “开疆拓土!!”

  很快就有人眼睛红了,心脏不受控制的猛地跳了起来。

  大功!滔天的大功!!特别是在九边频繁遭受异族骚扰的这几年,出现如此的功绩,绝对是滔天的大功!!

  在文官队伍中的林如海听到这份奏折心里也猛地打起了突突,这才多长时间,那个小子居然做下了如此的事情,想起那个站在他身前掷地有声说着“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小子,他心底只剩下惊叹,真可谓一战惊世。

  当然也有细心的人注意到了贾琙的名字,姓贾,在这京城可就只有一家,于是就有不少人望向了在官员队伍最后的贾政,这个贾家难道又要崛起??

  “.大康万世不易,千秋万代!”

  随着戴权最后一丝声音落地,大殿之中静悄悄的,针落可闻。

  不多时,群臣山呼万岁,差点没把大明宫的房顶给掀起来。

  “天佑大康~~吾皇万岁~~”

  站在外面值守的御林军心里都不由颤了两下,这群大臣不会是疯了吧??

  随后就是明康帝的笑声经久不息~

  今日北地有个少年将军一战惊世!竟是少年英雄将,天下谁人不识君!

第73章 封赏,异声

  “诸位爱卿,辽东镇的将士们浴血奋战,抗击异族,终不负朕望,今朝收服建州,一雪前耻,此事当举国同庆!”

  “吾皇圣明!!”

  明康帝端坐龙椅,脸上全是笑意,平日里显得还有些刻薄的面容,今日也焕发一新。

  朝上这些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上也都浮现出笑意,当然有一个人除外,那就是齐牧候马昌龙,他的孙儿马长青可是被他派去辽东镇了,此番捷报,这个郭英靖竟是连提都没提,只提了一个贾琙,还有他自己,简直就是在打他的脸。

  还有一件事儿,辽东镇发生这样的事情,朱其云居然一点风声都没透露出来,就算是他想操作一番,也没了可能,是可忍孰不可忍,那可是灭族之功,开疆拓土之绩,只要搭上个边,那就是滔天的富贵,如此一个天大的富贵就这么从他的面前溜走了,这怎么能不叫他不心痛呢!

  看着周围那些人山呼万岁,他的脸就像是被人狠狠地抽了一个巴掌,火辣辣的,他微微垂下目光,尽量不让其他人看到他眼中的杀意,心底却是记恨上了郭英靖和朱其云,说来也是奇怪,贾琙这个当事人他却没有一点怨怼之意,或许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的那个孙儿到底是什么货色,这等功绩就算是他亲临辽东怕是也只能望其项背。

  但郭英靖一人不看僧面,愣是一点没提,还有朱其云知情不报,在他这里都已经和叛变画上了句号。

  不得不说这样的思想也太过奇葩,但勋贵集团把持九边多年,在他们的意识里,这里都是他们的地盘,在这里取得的好处也都应该归功他们所有才是正常的,如此说来,对方的想法也不难理解。

  可是他绝对想不到,贾琙到底是什么人,现在辽东镇又是谁说了算,这件事儿是朱其云不想说嘛?事实可不是这样的,而是他不敢说,他很清楚的知道,若是贾琙知道自己泄密,就算是自己躲进京城,也难逃一死,在生死之间,他当然知道该如何抉择了。

  过了片刻,大殿中的众人慢慢的冷静了下来,明康帝亦是如此,如此巨大的功劳,到底又该如何封赏?还有那个贾琙到底是何人?郭英靖的奏折中根本未曾提及对方的出身。

  “这个莽夫~”

  一想到郭英靖,明康帝不禁笑骂了一声,不过却没有生气的意思,郭英靖带来的这个捷报实在是让他一点也生不起气来。

  “诸位爱卿可知贾琙是何人??”

  明康帝清了清嗓子,视线扫向了下方。

  下方的诸位大臣,闻言不由傻眼了,唯一知道真相的林如海此时也装起了哑巴,他现在都不知道该怎么开口了,要说自己认识贾琙,这话又该怎么圆场,一个在北地,一个在扬州,一个姓贾,一个姓林,八竿子打不着的人~

  他这一开口,以明康帝的性格绝对会起疑心,到时候自己可就坐蜡了,所以林如海这一回装起了鸵鸟。

  站在官员队伍后半段的贾政,眉头也拧了起来,满脑子地开始搜刮两府的后辈,姓贾,很大可能是出自他们贾府的。

  东府那边有贾代儒,贾珍,贾蓉,贾蔷,贾芹,贾瑞,贾珩,贾璜,贾芸等一众后辈,并没有个叫贾琙的哥儿。

  西府这边贾赦,贾琏,贾珠,贾宝玉,贾琮,贾环,几个宗族子弟,除此之外似乎就没几个本家的爷们了。

  搜肠刮肚好一翻,也没想到两府中有这么一个人,他不禁在心里怀疑,难道这个名叫“贾琙”的哥儿,不是出自他们两府的??

  可惜,他这个平日里不通俗物的书呆子那里知道府里的那些腌臜事儿,事到临头,连个人都没弄明白。

  贾政能想到的事儿,他们那些人自然也能想到,本来还打算卖贾府一个好,让他自己去回禀,可等了半天也不见贾政动弹,看到这种情况,众人不由一愣,勋贵队伍的那些人一脸狐疑的望了贾政一眼,似乎是在问,你他妈不是在开玩笑吧?不是伱们府里的哥儿??

  不过此时,贾政还在绞尽脑汁地思索着两府后辈,根本就没注意到这件事儿。

  明康帝一系人,见贾政没有回话,眼里也不由眯了起来,若是对方真的不是贾府的人,那这不就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儿吗?他们一边,正缺这种能撑得住场子的猛将了。

  明康帝也不着痕迹地扫了一眼贾政,心里也泛起了嘀咕,今天难道是自己的黄道吉日?好事儿一件接着一件就来了??自己正缺人了,上天就给自己送来了一个。

  一时间大家伙见没有人出列,都愣在那里,这可真的闹笑话了不是,一个被镇守九边的总兵官称之为古之卫霍的小将军,居然没有人知道对方到底是谁。

  可明康帝的问话总该有人回答,想了想,王希仁眼帘低垂,举起手里的笏板,躬身回道:“启奏皇上,从贾琙的姓氏来看,或许是宁荣二公的后人,当年二公浴血沙场,后辈之中出现此等后代,倒也说得过去。”

  明康帝闻言,不着痕迹的轻轻点了点头,他一下子就明白了王希仁的意思,于是就将视线投向了站在后面的贾政身上。

  “贾爱卿,这贾琙可是宁荣二公的后辈?”

  贾政此时还在出神,并没有听到明康帝的问话,还是他身旁的一个官员轻轻推了他一下,他这才反应过来,看着对方再给他使眼色,他不由一抬头,然后就看到前面的人有不少都在看他,就连龙椅的那位也一样。

  吓得他赶紧跪了下去,脑门上瞬间就布满了冷汗,好家伙,可吓死本老爷了。

首节 上一节 35/42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开局获得项羽模板

下一篇:帝国崛起,我是大军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