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开局继承三个系统

三国:开局继承三个系统 第14节

一旦有了成果,便可以推广出去。

若失败,也不会造成多大的损失。

现在想来,这才是至理。

他们这些农人,最怕的就是上面有个新的技术,官员本身都还一知半解,就强行推广,导致当年减产甚至绝收。

这也就罢了,官员还会把错误怪罪到他们头上,只说‘别人可以增产,为什么这里不行’。

另外一边,同样的农田之中,两名农人正在帮忙除草除虫。

过段时间秋收,地主许诺邀请两人过来帮忙收获,包一日三餐,同时还有一些粮食作为报酬。

“子山,你我这样做有意义吗?忙活月余,最后就一些果腹的粮食。那尚贤馆里,可是包吃包住,我们何必要受苦。”其中一人看向同伴。

两人都是为了避难,才逃到江东。

本来想着是去会稽那边,路上听商旅说泾县的事情,于是好奇过来看看。

主要是去会稽的路上,贼人也不少,哪有泾县安全。

两人也不是普通流民,姑且也算是寒门子弟,有进过学的。

来到泾县后,听说有尚贤馆这种存在,其中一人表示要不就入住尚贤馆?

却不想同伴却否定这个提议,表示要自力更生一段时间。

“入了尚贤馆,我们也算是受了县令的恩惠。对县令的判断,也就先入为主,无法正确判断。此人为孙坚族侄,突然来泾县为县令,又有数千士卒,如今又开尚贤馆收买人心,提升声望,所图甚大。若不清楚其为人,说不定以后反而会害了自己。”同伴回答道。

那士人不免嘟哝,尚贤馆免费招待来往士子,那可是县令说的。

难道吃了住了,就得帮他说话?

“这泾县不错,一路过来,难得有如此太平的地方。”同伴起身,“明年想办法开几亩荒地,一边耕种一边读书,也挺好的。”

“子山,难道你就没想过出仕?”士人询问,读书的目的,可不就是为了能出仕么?

“良禽择木而栖,如今天下局势如此,想要走正规渠道出仕很难,只能投靠一方诸侯,再做打算。若所托非人,不仅性命不保,说不得也会身败名裂。再说你我才学尚浅,还需要多学几年。”同伴摇了摇头,继续开始除草除虫。

接受尚贤馆的救济的确可以,短期没问题,哪有长期赖在尚贤馆的道理?

年轻士人打算在江东累积几年,坐观天下局势,同时也提升自己的才学,然后再做决定。

尚贤馆可以应急,却不可以依赖,否则欠孙暠的人情,那可不好还!

自己这同伴卫旌出身低微,性格刚烈好面子,又不懂得珍惜羽毛,迟早要受累。

到了傍晚,雇佣两人的地主留他们吃个饭。

待两人吃饱,拿出几十文,递了过去:“步骘,卫旌,这是你们今天的工钱。”

两人拜谢离开,不多时身边管事却是上前询问:“家主,为何要对这两人如此优厚?”

约定一日两餐,而且还有工钱没错。

问题这两餐里有肉,而工钱也多了二十文。

“此二人不同寻人,以后必成大器,提前交好总没错。”

地主看了家仆一眼,若非有些血缘关系,也懒得废话。

钱是自己的,怎么花还要你们这些来管?

几天后,秋收正式开始。

农人们开始卖力的收割田里的庄稼。

田地多的,如果佃户不够的,少不得也要雇几个人帮忙收获。

试验田这边,自然成为了泾县的焦点。

“亩产五石三斗!”随着一亩的粮食收获和脱粒,掾吏将其倒入容器一看,顿时高呼。

“大亩还是小亩,大石还是小石,说明白点!”不远处的孙暠喊了一声。

来到这个时代,才知道这年头还有大亩小亩,大石小石的说法。

用小亩的产出用大石来计量,产量低点的地方,可能真的有‘亩产一石’的情况出现。

换个角度,若是以大亩小石的方法计算,那么亩产六七石,甚至八九石的情况也会有。

“亩是小亩,石也是小石!”

掾吏回道,孙暠一再强调过,衡量标准必须统一。

谁给他玩文字游戏,就扒了谁的皮!

“哇!”周围农人闻言,顿时惊呼起来。

他们或许不通数算,却也知道,这产量比寻常增产两成有余。

其他技术不变,仅仅是改用粪肥,居然就有如此成效!

孙暠很满意这个结果,于是立刻下令称量其他几亩试验田的收获。

增产大小不一,不过增产却是实实在在的。

从收获到脱粒,最后再到上称,所有过程公开透明,百姓都看在眼里。

“明年开始,粪肥各位需要也可以自行取用,不过但凡用粪肥的,要组织人手去县城把便溺都给运出来堆肥,尔等可有异议?”孙暠当即看向这些农民,甚至是地主。

“没有,没有!”众人纷纷回应,知道这玩意好用,抢还来不及,哪会有意见?

人群之中,步骘和卫旌也在看着孙暠。

知道孙暠能打仗,会打仗,没想到也通农事。

“当为明主也!”卫旌称赞道。

能重视农业的,就算不是明主,也肯定不昏聩。

“………………”很难得的,步骘没有反驳什么。

这年头会打仗不算什么,会打仗而且懂得收买人心,甚至同农事的。

就算最终不能成事,成就也必然不低。

“子旗,或许我们,可以入住尚贤馆了。”步骘缓缓说道。

“早该如此!”卫旌随口附和道。

===第16章 休沐日===

“忙活了两个多月,秋收算是结束了,可钱粮要运上去,这叫人真受不了。”

孙暠端坐在衙门里面,看着眼前的吕炽。

眼看着群雄割据,都在想着扩大地盘。

这收上来的钱粮,他就不想便宜了周昕。

“正是天下群雄,都不肯上交钱粮,伯彦却那么做了,这才能凸显你的忠君爱国。”吕炽提醒道,“再则,就算要上交,也是有说法的。也没必要傻乎乎的,真就该是多少交多少。”

“哦,说来听听!”孙暠还真不知道其中的道道,当即虚心询问。

“仓库里面,还有不少陈粮。我们甚至可以主动和商家,勾兑一批陈粮运过去。若是两三年那种陈粮,一石新粮大概可以换两石陈粮。再做点手段,把陈粮翻新一些,最后再买通检查的官吏,基本就能当新粮运上去。”吕炽倒也不隐瞒,反正那么做的人并不少。

黑,真特么的黑!

只是孙暠虽在心里吐槽,却不好说些什么。

自古这钱粮问题,就算到现代都没办法解决。

钱粮老鼠什么时代都有,火龙烧仓到现代也没办法断绝。

否则西汉时期,为什么会废除常平仓制度?

理由就是官吏用低价强收百姓的粮食,高价强卖给百姓,又各种贪污挪用。

是以汉元帝时期,便废除常平仓,东汉明帝时期打算重新设置,也是被这个理由否定。

在吕炽的安排下,粮队朝着宛陵方向运去。

这一路大张旗鼓,由士兵护送,行人想要忽略都难。

只要有人好奇,这车队运送的是什么。

身边就会有人告知,这是泾县今年收上来的钱粮。

“收买吏员,花费五贯,雇人沿路鼓吹,花费两贯。如今别说是泾县和宛陵,周边好几个县,都知晓县令的忠君爱国。”

吕炽把开销和结果汇报上来,孙暠则是点了点头。

宣传这一块就要舍得花钱,名声这玩意,在这个时代有时候比官位还重。

“那么低端的玩意,有心人直接就能猜到是我们的手笔。”孙暠调侃道。

“问题他们不会戳穿,规则就是这样的。”吕炽回道。

孙暠这情况不是个例,而是这个时代大家都是那么做的。

就说尚贤馆开设以来,陆续过来游学的学子,还有路过的游侠越来越多。

孙暠有条件都亲自见过他们,和他们‘畅谈天下’,塑造忠君爱国,豪爽仗义的人设。

慢慢的也开始有成效,就丹阳郡这一亩三分地,孙暠的正面形象算是树立起来了。

“真就有些羡慕伯父,自己是什么样,就表现出什么样,根本不去管什么人设。”

孙暠调侃,后来孙策似乎也是走这个路线。

“孙文台看着直爽,甚至莽撞,但并不意味着,他没有伪装。不如说,这本身就是他的伪装。”

吕炽摇了摇头,这年头没伪装的,早就被人吃干抹净了。

孙坚并非豪门出身,骤然上位,就得装成一个莽夫,甚至是个二愣子。

这样别人才不会忌惮他,他也可以通过装傻,来回避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换个角度来说,也正是因为‘莽’,那些老油条就不喜欢带他一起玩。

朱儁这样的寒门子弟,没人可用的情况下,还会想起孙坚。

到了张温时期,就会觉得孙坚是个麻烦。

孙暠要说实力也可以,走孙坚的老路也行,只是就这个世道,要起家会更难。

除非,找个名头大的人投奔,比如说二袁。

首节 上一节 14/34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亮剑杀敌,我是军阀之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