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重生之民国谍中谍

重生之民国谍中谍 第85节

试想这样一位功劳赫赫的属下,前途光明,谁会想不开做出不智之事,直到日本人投降时,国民党还呈现如日中天,没露败像,也就王自新知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就是委屈刘佳昊这个忠心的属下了,只要王自新私下里跟刘佳昊解释,王自新相信刘佳昊会理解的。

想到这的王自新一声长叹后,起身在隔壁叫来了保镖,把翻译好的译电码交给了四位保镖的其中一人,叮嘱道:

“这个译电码在早中晚,这个频率发送出去,连续发送两天,这个是跟上海滩那边谈好的生意,后续的一些简单想法。”

王自新简单的解释了一句,其实就是跟刘佳昊约定好的时间段,王自新怕错过时间或者有电波干扰,所以嘱咐连续发送两天。

放下这件事,王自新的精力又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实验室的上面,王自新首先就是把这些个助手单独叫来谈话。

明确的要求提出,接下来的实验过程,只需要听话就行,然后记录下所有的实验过程,相互 之间不允许互通消息。

王自新还拿出准备好的保密协议,让这些助手签署,一旦泄露,都是这些人所承受不了的条款。

其实王自新的布置已经超出了他们理解的范畴,更不清楚王自新做的是什么实验,具体的东西是做什么用的。

王自新这么做也是尽可能的多保守住点秘密,最后的实验成果检验,王自新更是打定主意,亲自上手秘密实验。

为什么王自新把实验的地点选在日本,因为日本国内在这时间节点,无论是安定环境,以及实验设备,还有将来实验成功后,需要设计大规模量产所需要的技术人才都可以找到。

王自新在日本只要不接近政治,根本不会有大人物关注他的所作所为,再加上王自新以前化学老师的迷惑性身份掩护,更加没人会注意他在实验室干什么......

第156章 磺胺砒啶

这一日王自新不再去想国内的布局以及事态的发展,抱着尽人事听天命的想法。

王自在酒店整理实验开始之前的准备工作,实验设备这些王自新都已经安排助手准备好了!

王自新在酒店准备的是实验具体步骤,这里的实验步骤,是指做实验之前分解的详细步骤,例如把大象装冰箱分几步,开个玩笑比,这个还要详细!

王自新把这些实验步骤尽可能的拆解分类成几个大的组,尽量做到一次实验两个人配合就能完成。

其中一个关键的环节,王自新要自己独立完成,从而保证配方不会在日本期间流传出去,日本期间肯定不能公开药效,公开药效时间得在看王自新在什么时间节点,存下一大批药品之后,只要这样才能保证他的利益,也不算白忙活一场。

如果被小日本官方知道了这个药品的疗效,再给王自新下达一个封口令,王自新再一次为别人做嫁衣,他自己真就有可能找块豆腐直接撞死得了。

将来以后到美国大规模生产,就很难做到完全保密,王自新只能尽可能的申请些专利或者找个强有力的合作者,要么就改进一些工艺,从而保证自己的效益。

实验步骤书写到一半,王自新的思绪,不自觉的被回忆拉回到那一段后世记载的历史中,其中有一段后世流传出来,并且得到大家普遍认可的故事,非常具有传奇性。

1932年,德国化学家在染料的合成过程中, 偶然发现了一种红色的偶氮化合物——百浪多息。

服用它后具有一定的消毒作用,可用于丹毒等疾病的治疗,但因在实验室的研究过程中,并未展现出灭菌的功效,所以一直没有受到重视。

直到德国化学家多马克又对其展开研究,百浪多息才算遇见了它真正的伯乐。

多马克用百浪多息治愈了感染溶血性链球菌的小白鼠,并发现它对兔子、狗有同样的效果。

更具传奇性的事情发生在1935年圣诞节前夕,多马克的小女儿不小心摔倒,并且被针头刺破了手掌,因针头刺入手掌引发了链球菌的感染,这一后果导致危急女儿幼小的性命。

多马克仔细检查了女儿的伤口,在显微镜的观察下,见到伤口渗出的血液伴有大量的链球菌。

(败血症)说白了就是血液被细菌感染了,女儿高烧不退,多马克用尽了各种常规办法,都没起到效果。

最后无奈之下,他想到了自己刚发现不久的百浪多息,但这种药物还未经过临床实验。

紧要关头,这种只在动物身上起作用的药物,对人体是否同样有效,它会不会伤害到自己的孩子?多马克拿一时间不定主意!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毅然决定尝试百浪多息给女儿服用。

据多马克回忆记录写到:“那一夜显得格外漫长,饱受煎熬的自己和妻子守在女儿床边,焦急万分......”

第二天清晨,当女儿醒过来叫了声:“爸爸!我感觉好多了"时,多马克和妻子才放下心来!

女儿的痊愈,让多马克越发坚定了进一步研究百浪多息的决心。

1937年,来自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特雷福埃尔和他的同事也加入研究的行列,他们认为百浪多息之所以在人体外毫无效果,而在人体内发挥作用。

那是因为它进入人的身体后,经过胃肠道产生了某种生化反应,得到了另一种物质—氨苯磺胺。

至此,百浪多息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从此磺胺类药物在医学界名声大噪,多马克也因此获得了193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想到这里的王自新,特意的留意了这一时段关于医学上的信息,到目前为止市面上根本没有流传出任何消息。

但确实有百浪多息的不少传言,唯独历史上那篇多马克发表公布出来的论文,是肯定没有的。

王自新笨想想其实也能明白,这样重要的药物发明,怎么可能随随便便就公布出来,百浪多息确实有疗效,但是百浪多息副作用也很大。

首先这东西本身是一种染料,虽然经过一定的加工提纯,动物食用肯定没问题,因为只要不涉及性命的副作用,动物都能承担,但人不行,吃了会有很大副明显作用。

红色素在人体内短时间排除不出去,人体浑身上下皮肤都会成为暗红色,还稍微伴随头晕恶心在其中,服用初期的百浪多息过后,还会被封建之人视为异类怪人等等。

王自新自己琢磨,可能是药物在没有确定的疗效之前,各个国家轻易也不会允许科学家把这种药物公布出来。

在当时年代这可都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况且发明他的科学家是德国人,德国在这时间点,正在做战前准备,怎么会允许可以改变战争走向的救命药物流传出来!

百浪多息这种有副作用的药物,本身也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得到的,更别说更高级一点的磺胺类药物了。

王自新知道这个药物肯定也在一定的小范围研发中,距离成功的进度条应该也快了,无论是什么新奇发明,开始出来的时候都是粗糙的,这是定律。

所以王自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研制出来的东西,虽然功能有些近似,但成分还是有所细微差别,王自新知道他所做出来的磺胺砒啶是可以直接纳入药品,并且可以是直接服用的产物。

磺胺砒啶的疗效,更是不知道领先摸索初期的百浪多息多少代。

以结果推导过程,虽然需要王自新浪费一番手脚,但肯定比那些在朦胧中摸索的研发人员快多了。

王自新肯定不会把东西捂在手里,注定要问世的东西,藏着掖着也没用,王自新的想法是怎么样才能更好的把药品投入到中国的战场。

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同胞,跟那些个当世强国的人民一样,也能用上特效药延长生命。

而不是他们有,我们同胞没有,或者有也就一部分高层能用到,而普通百姓却只能望而兴叹,导致被病痛夺取生命。

第157章 实验前布置

王自新需要秘密的研发出来磺胺砒啶之后,然后再设计一整套计划,还得把工厂想办法架设在美国,大批量生产,只有大批量生产出来才能支援给自己的同胞使用。

王自新或者以药品不成熟为借口,大批量的运往中国实验,等到想垄断这个药品的国家和团体反应过来也是为时已晚,到了那时木已成舟,他们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以上是王自新不太成熟的想法,具体如何办,还得看到时候走到哪一步,此一时彼一时很好诠释王自新此时的想法。

计划赶不上变化,也是王自新将来安慰自己时的借口......

王自新暗自寻思:隐在幕后,收割这些西方列强的钱财就好,后世磺胺类初始的药物都是烂大街的东西,养殖场才是这类药物的大量使用场景,可想而知成本有多低。

磺胺类抗生素的诞生,一旦普遍应用,可以说能把旧中国的人口平均寿命提高十岁甚至更多,这是事实一点都不夸张。

后世权威统计,二战时期,中国人口的平均寿命是35岁,就算统计的不准,再长个两到三岁也就差不多了。

直到后世20世纪,磺胺在治疗如疟疾、肺结核、麻风病、脑膜炎、猩红热、鼠疫、呼吸道感染、肠内或尿路感染等疾病方面仍然有其广泛的用途。

磺胺药物的原理是,能抑制多数细菌和少数病毒的生长和繁殖,用于防治多种病菌感染。

王自新之所以能把磺胺这类简单的抗生素研制出来,是因为他大学本科时期学的就是化工专业。

在这里就不得不感谢后世大学生活了,王自新这样的不善长谈对象选手,只能把精力用在学习上,后世的大学化工专业包括了:

化学工艺、催化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制药工程、高分子、精细化工、和电化学。

这些学科虽然深入学习后的研究方向不同,但是这些学科都有些共同的课程,像: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化工原理等课程是基础课。

无论你以后的研究方向是什么,这些基础的科目都会学。

王自新精力充沛,观看过一些: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制药工艺学、制药装备与车间设计的书籍;

王自新从短暂的回忆中拉回到现实,继续书写记忆中的一些实验用的试剂,然后在用酒店的电话叫来了实验助手。

把需要准备的材料名单分发给这些人,王自新让这些人准备的其实都是些简单的化学原材料。

大概就是些冰醋酸、硝基苯、苯胺、醋酐、乙酰苯胺、氯磺酸、对乙酰氨基苯磺酰氯、对氨基苯磺酰胺,这些化学品,在日本高度发达的社会,很容易找到这些化学用品。

尤其是农科院的实验室基本也都有存货,王自新派不同的助手,把那些有的是半成品制剂准备好。

有前期十万美金发放过后的成果,这时候就展现出来了,这些个助手拿着王自新的纸条,也不多废话,直接就去准备东西了。

这些高知识的助手,根本就不用王自新再叮嘱这些化学制剂长什么样,更不用介绍那些化学制剂平时都是干什么用的,这些人基本都懂。

如果王自新在国内,还真没有这样听话的工具人可以使用,就算找几个稍微懂些生物化学的人员,还会有一堆的疑问等着王自新。

比如有些半成品找不到,再比如需要这个做什么用等等的问题。

王自新这时候哪有时间从头解释,就算解释了,在这个时代最前沿的科学,他们也真理解不了那么快。

这时段的旧中国,国内学化学的人才都是研究炸药那些实用东西的,药物化学可能真没有几个,就算有也只是凤毛麟角,王自新因为没有详细调查国内学术界,所以也就没有发言权。

在外面找些工具人就能达到目的,又不是原子弹那样的大利器,犯不着非得掌握手里,真逼急了,王自新自己也能做出来磺胺砒啶。

在日本的农学院实验室,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比如:

硝基苯,性状:这些助手就知道,无色或微黄色具苦杏仁味的油状液体,注意事项: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苯和油。遇明火、高热会燃烧、爆炸。与硝酸反应剧烈。

这些工具人来领任务时,王自新都顺便会问上一句,知道这些东西吗?得到的答案出奇的一致,都是规矩的回答,"知道!"

所以这时期的国内,没有这样的实验条件,更别说研究后续大规模制备的设备了,这时期的中国大部分人都没听说过那些化学名词。

当然了,不少国内高等学府的留洋回来的老师还是知道的,那些人都是国宝级的技术领头人,也不会听从王自新指挥啊!

送走这些助手后,王自新又开始书写实验详细步骤:

第一小组任务,苯胺的制备:

在250m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还原铁粉20g,30mL水及2mL冰醋酸,装上回流冷凝管、滴液漏斗。小心加热至沸5分钟。

稍冷后慢慢滴加10.5mL硝基苯。边滴加边摇动反应瓶。滴完后,加热回流半小时,并间歇摇动反应瓶,使反应完全。此时冷凝管回流液不再呈现硝基苯的黄色而呈乳白色油珠状。

冷却,将反应瓶改为水蒸气蒸馏装置,进行水蒸气蒸馏,蒸至馏出液澄清为止。

用食盐饱和馏出液,分出有机层,水层用20mL乙醚分三次萃取,合并有机层和醚层,用粒状氢氧化钠干燥。

粗产物滤入蒸馏瓶,收集180-185℃馏分。

实验中的现象:反应物加入后,不断有气泡冒出,铁粉不断消融。

逐渐加入硝基苯后,溶液颜色变化为:灰色-土黄色-褐色-黑色,

反应物由液体变为固体黏在瓶壁上。

进行水蒸汽蒸馏,圆底烧瓶不要加热,缓慢蒸馏,有馏出物,微黄色,

分液时,细心进行,分液要慢.......

第158章 磺胺砒啶制备过程

首节 上一节 85/2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重生乾隆朝当皇帝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