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老朱,咱说好的不急眼!

大明:老朱,咱说好的不急眼! 第138节

“还是正面。”

朱橚回答道。

苏璟打开手:“错了,是反面,不过没关系,错了也没有惩罚。”

两次之后,苏璟并没有继续抛铜板了,而是看着朱橚道:“如果我继续抛十次,你觉得有几次是正面,又有几次是反面?”

继续十次?

朱橚思考着苏璟的问题,并没有立刻回答。

苏璟说道:“不用想那么多,凭你的直觉回答。”

朱橚点点头道:“苏师,学生以为应该正面五次,反面五次。”

“很好。”

苏璟点点头,对于这个概率问题,朱橚的回答他很满意。

尽管对于现在的朱橚来说,他并不知道什么叫做概率。

“那我们试试看,到底是不是这样。”

苏璟连续抛了就此铜板,让朱橚记录结果,最终的结果却让他的神色有些诧异。

“苏师,三次正面,七次反面。”

朱橚呆呆的看着结果,有些诧异。

这和他的直觉,差的有些远。

“怎么,是不是觉得好像哪里不对?”

苏璟笑着说道。

朱橚点点头道:“学生刚才猜错了,但学生又不知道为什么会猜错。”

“你来抛十次,然后看看结果。”

苏璟将铜板丢给朱橚。

朱橚点点头,随即开始了试验。

很快,他得到了十次结果:八次正面,两次反面。

这下,朱橚又有些看不懂了,这两次的结果,竟然差距如此之大。

“继续抛,再来八个十次,全部记录结果,和这二十次归结到一起。”

苏璟朝着朱橚道。

若是在前世的数学课堂上,大概也就抛个十几次就完事了。

那是因为当时已经有了准确的结论,不需要再去探讨了,教学必须要尽快的推进。

但在现在,朱橚对于概率的认知,还处在懵懂的阶段。

老老实实的将这个实验多做几次,是理解概率最好的办法。

朱橚也是相当的听话,就这么抛了八十次,一一记录了结果。

“苏师,我完成了,一百次的结果一共是58次正面,42次反面。”

朱橚朝着苏璟道。

苏璟点点头,说道:“牛肃,发现了没有,随着次数越抛越多,这正反面出现的次数,是不是越发的接近。”

“和你之前回答的五五平分,是不是也更加的接近。”

“如果继续跑下去,一千次,甚至是一万次,你觉得正反面出现的次数,大概是什么样的呢?”

苏璟缓缓的引导着朱橚。

朱橚也是认真的听着苏璟的话语,思考着苏璟的提问,他回答道:“应该会越来越接近吧。”

“很好!”

苏璟看向朱橚道:“铜板落下出现正反面这是一个随机的事件,正面出现和反面出现都是有可能的,这个可能性我们就称之为概率,概率的大小,便是可能性的大小。”

一番费劲的操作,只为了将概率这概念引入给朱橚。

虽然苏璟很想让朱橚快点掌握,但他深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朱橚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继续下面的教学。

“苏师,学生明白了。”

朱橚认真思考了一会,这次回答道。

苏璟接下来又拿出了一个色子,开始重复相同的实验,但这一次,可能发生的结果,变成了六个。

重复投掷,重复记录。

这是一个相当枯燥乏味的过程,但苏璟一直做的很认真,他必须要把这个态度传达给朱橚。

这可是要承担未来科研重任的奠基者,严谨和认真是必须的。

好在朱橚完全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耐烦,认认真真的和苏璟做着实验。

概率的学习,对于日后遗传学规律的探究,那是相当重要的工具。

.......

在朱橚跟着苏璟学习的时候。

朱标则是陷入了求索之中。

苏璟这段时间和他说了许多的东西,在朱标的眼中,都是治国的良策。

但从苏璟的理论,到真正可以在大明执行之间,还是有着距离的。

他现在的想法,就是将这道距离给缩短。

只是,闭门造车,对于朱标来说,还是太难了。

第120章 此法,我认为不妥

“急报!急报!”

紫禁城内,驿员一路风尘仆仆,快马加鞭,将急报送至了朱元璋的面前。

朱元璋面色沉凝,这样的急报,一般都意味着大事发生。

果然,当他看到急报内容的时候,脸色也有些难看起来。

“浙江秋汛连日大雨,河岸决堤!”

朱元璋沉声念了出来,当然还有后续描述的惨状,但朱元璋也不忍再念了。

洪水!

这对于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那是绝对的大灾难。

一场洪水过后,无数农田淹没,百姓流离失所,民生必会凋敝。

救灾治灾一直都是古代封建王朝的一件大事。

“立刻上朝!”

朱元璋没有犹豫,当即决定要上朝议事。

金銮殿内,一众大臣恭恭敬敬的站立在两侧,神情严肃。

对于朱元璋这种突然上朝的情况,他们早已习惯。

多的时候,一天上三次朝也是有可能的。

朱元璋面色沉重的坐在龙椅之上,看着下方的臣子们开口道:

“众位爱卿,朕刚刚得到急报,浙江秋汛连日大雨,河岸决堤,已有数个县遭灾,你们都说说看,现在该怎么办?”

浙江遭洪灾了,还是秋汛,这可是大事!

一众大臣的脸色,那是瞬间就变了。

粮食乃是重中之重,这洪灾一来,注定有大量的农田被淹没,颗粒无收。

吃不饱,就会生乱。

大明外患仍在,这内忧再出,问题就大了。

“陛下,臣以为现在当务之急,是组织当地开仓放粮,安抚灾民。”

户部尚书杨思义立刻站出来说道。

虽然在这一众大臣之中,他并不是官位最高的,但他是真的心忧百姓。

朱元璋没表态,而是继续等待着。

“陛下,臣以为,现在应该立刻祭祀上天,为百姓祈福,让大明百姓看到陛下心忧天下。”

礼部尚书崔亮开口道。

这话在现代咋一听,肯定是非常可笑的。

但在古代,天灾之事,祭祀上天,祈求神灵保佑,那是常事,即便是皇家也不例外。

礼部就是管这事的,所以崔亮这么建议并没有任何的问题。

“左丞相,你怎么想?”

朱元璋依旧没有对崔亮的话发表意见,而是问向了李善长。

这大明左丞相,此时的朝堂之中,乃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

李善长缓步出列,朝着朱元璋躬身道:“陛下,臣以为浙江水患,朝廷应拨粮救灾,但当地个府衙也应该积极组织自救,同时派驻军队,以防生乱,。”

李善长作为左丞相,那可是知道不少朱元璋的困难的。

虽然浙江水患,急需救灾,但大明来年依旧要出兵伐元,粮草的储备,若是救灾太多,大军便不足了。

但受灾的百姓,又不可能不救。

一旦波及太广,灾民太多,聚集起来,那便很容易受到有心之人的挑唆利用,导致灾民变乱民。

所以,朱元璋此刻内心所想之事,是如何用最少的钱粮,将这受灾的百姓安抚下来。

首节 上一节 138/6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从百万熟练度开始无敌

下一篇:大明测字天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