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家父永乐,永镇山河

大明:家父永乐,永镇山河 第449节

  有事没事就往树荫下面一躺,舒舒服服地晒太阳……

  这样的劳力别说与大明子民相比,连最近臭名昭著的倭奴都比不上!

  指望调动这些劳力开发南洋,朱棣自问这辈子都没有什么希望,成功将南洋打造成粮仓了。

  思来想去,还是那个问题,必须废除海禁国策,迁徙大明百姓进入南洋,开发利用这块宝地!

  所以,开海势在必行!

  但是有一个问题,很严重的问题。

  海禁国策可是太祖高皇帝钦定,自己这个永乐皇帝要是直接下令废除海禁,那无异于是违背了太祖祖训。

  朱棣并不愿意这么做,毕竟他当初夺位称帝的时候,可是打着奉太祖遗诏奉天靖难的名义。

  也就是说,他朱棣为了给自己即位称帝寻到一个大义名分,蒙上了这么一块遮羞布!

  永乐皇帝的法统不是来自建文皇帝,而是来自洪武皇帝,大明太祖朱元璋!

  海禁国策与其他不一样,这是太祖高皇帝十分重视的国策,终洪武一朝都在严格推行,甚至到了“片板不得出海”的恐怖地步!

  而海禁一策也早已深入人心,上至达官显贵,下到平民百姓,都对这海禁国策习惯了。

  如果突然间废除海禁,允许大明子民出海贸易旅居,那势必会引发国内动荡,天下不安!

  一时间,朱棣有些拿不定主意,不知该如何是好。

  杨士奇看出了皇帝陛下的迟疑,直接跪倒了地上,从怀中取出了一物。

  “陛下,这是南洋七国宗王的联名上书,请求朝廷废除海禁,请求大明开海!”

  “这上面不只有七位大王的签名,更有南洋上万子民的手印,他们同样希望能够真正成为大明王朝的百姓子民,为此而感到骄傲自豪!”

  闻听此言,朱棣神情豁然动容,急忙命人将万民书取了过来。

  上面的签名与手印清晰可见,一个个都承载着期盼与希望。

  诚然,只有大明开海,南洋土著百姓才有机会进入大明,一睹天朝上国的盛世风采。

  值得一提的是,这南洋七国乃是大明的宗亲藩国,同样隶属于大明王朝!

  他们国内的百姓子民,自然也就是大明王朝的百姓子民。

  他朱棣这位永乐皇帝,可是他们的君父!

  看着眼前这份万民书,朱棣心情很是复杂。

  兵部尚书金忠作为永乐皇帝的心腹重臣,此刻也明白皇帝陛下的心思。

  但废除海禁,大明开海,这是大势所趋,更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所以金忠轻轻咳嗽了两声,出言道:“陛下,老臣记得洪武年间,高皇帝之所以执行海禁国策,乃是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

  “然如今东海五国尽为大明宗亲藩属国,再无海盗倭寇滋扰之患,废除海禁允许百姓出海,与海外藩国友好往来,以全亲亲之谊,这是因时制宜之举……”

  老金头毕竟是永乐皇帝的左膀右臂,转眼间就为皇帝陛下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开海借口。

  诚然,海禁国策是太祖高皇帝定的,这没得说。

  但是太祖高皇帝定这么个政策,是因为江浙一带的百姓,甚至当时居住在泉州一带的外国商团曾经协助过张士诚、方国珍等人与高皇帝争夺天下,使高皇帝对海上贸易产生了恐惧。

  再加上一些元末逐鹿中原失败的军阀势力都选择远遁海外,倭国的倭寇海盗又时常滋扰沿海地区,高皇帝这才确立了海禁政策。

  可是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了啊!

  元末远遁海外的军阀势力,早就不知道漂流到哪个岛上做山大王了。

  而最令大明沿海百姓深恶痛绝的倭寇浪人,前不久也被大明水师给清洗了个干干净净,甚至直接打到了他们的老巢,硬生生地将倭国给变成了宁国!

  没有了倭寇海匪的袭扰,也没有了军阀势力的觊觎,大明朝廷为什么不能开海?

  “因时制宜”这四个字,最是令人寻味。

  吏部尚书蹇义同样开了口,沉声道:“陛下,若不开海,只怕东海五国与南洋七国将会与朝廷离心离德,反倒是得不偿失!”

  蹇义这话意思就很直白了。

  你把人家赶到海外去就藩,结果还不开海通商,那这些宗室亲王岂不是一个个心怀怨愤?

  这一旦处理不好,埋下一个心怀不满的种子,只会给日后留下致命的隐患!

  户部尚书夏元吉早就坐不住了,急声道:“皇上,废除海禁还是大势所趋,于国于民而言都是一件好事!”

  “朝廷可在各港口设立税关,以此限制民间私人的走私贸易,此外南洋七国也可进行开发,早一步进入正轨,朝廷的压力也就会小上一些。”

  听到这话,朱棣深深地看了夏元吉一眼。

  如果自己没记错的话,老二那个反骨逆子,此刻正在北平捣鼓什么新商税!

  在港口设立税关,向往来船只船队收取税款,这同样是商税的一种。

  果然啊,这废除海禁一事,背后果真有那个逆子的身影!

  “罢了,朕不是一个糊涂虫。”

  “户部准备一下吧,尽量降低此事可能引起的动荡。”

  此话一出,众人大喜,纷纷跪倒了地上。

  杨士奇激动得面色涨红,一颗心终于落到了肚子里。

  自即日起,大明开海!

第508章 太平盛世!只不过是个笑话罢了!

  北平。

  城门口。

  杨士奇面露惊容。

  自那日皇帝陛下决意开海后,他反倒是闲了下来。

  毕竟废除海禁国策,允许民间百姓子民出海贸易,这是一件足以影响大明国运的天大事情,不是皇帝陛下轻飘飘一句话就可以瞬间改变的。

  接下来整个大明朝廷都会进入一个忙碌期,为即将开海做足准备。

  比如,制定出新的私人海外贸易政策,哪些东西可以任由百姓子民运出海外经商,而哪些东西则是违禁品,严禁任何人私自带出海。

  再者,东海与南洋一应港口舶司都需要出台新的政策,并且派遣专人专户管理。

  总而言之,皇帝陛下一张嘴,下面朝臣跑断腿。

  海禁国策虽然已经废除,但想要成功落实推行下去,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做准备工作。

  而杨士奇如今依旧挂着个旧港布政使的名头,在中央朝廷并无官职,所以一时间反倒是得了空闲。

  至于“南洋相国”之名,那不过是赵王等宗室亲王的尊称罢了,如今身在大明更是无人胆敢提及。

  毕竟,在整个大明天下,相国、宰相之词,都是禁忌!

  故而闲来无事之下,杨士奇就动身赶来了北平。

  他心心念念的那位汉王殿下,不知过得可好?

  然而一路行来,杨士奇却是大为惊奇。

  从应天帝都到北平新都,这一路上走走停停,杨士奇也对大明朝如今的现状有了深刻的了解。

  哪有什么太平盛世,除了凤阳、开封等这些重大城市外,一般城镇都是流民遍地,百姓子民面有菜色,大部分面黄肌瘦,一看就是营养不良。

  尤其是这些百姓子民看到身穿官服的自己,竟然下意识地露出了畏惧惊恐的神色,别说上前搭话了,连多看一眼的勇气都没有。

  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杨士奇一行人。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明百姓对朝廷官员,就只剩下了害怕与恐惧!

  这样的朝廷,还有什么脸面敢自称“太平盛世”?

  杨士奇此行,不单只有他一人,还有礼部尚书王景。

  王景这三年来,一直忙着游走天下各地州府,弘扬推广新学新政,迄今为止新学已经卓有成效。

  此次王景前去北平,也是为了向汉王殿下请教一下新学的事情。

  现如今新学以陆学、科学与公羊学三派为主,南直隶各大州府官学里面都设置有相应学科内容教授子弟,以往程朱理学一家独大的局面荡然无存。

  毕竟是礼部与学部联合出手展开行动,加上顾喷子的都察院从旁全力辅佐,即便有不少程朱缙绅试图阻拦,在暗中搞一些小动作,那也是螳臂当车自取灭亡罢了。

  两位尚书大人与三位侍郎大人,身份地位摆在那里,地方官员除了布政使能够与之掰掰手腕之外,还有谁挡得住他们?

  然而能够做到一地布政使这个位置上的人,都是主宰一地百姓民生福祉的人杰人尖,他们或多或少地都知道一些旁人不知道的东西。

  比如,皇帝陛下的态度!

  是,新学是汉王朱高煦捣鼓出来的,也是这恶贼一力推行的。

  但是,那是在汉王监国理政的时候!

  陛下已经还朝,却没有及时“拨乱反正”,这就已经表达出了陛下的态度!

  解缙解公豹还做着他的学部尚书,王骥还做着他的学部侍郎,大力推广弘扬新学!

  甚至都察院以权谋私,严打阻碍新学推广的士绅缙绅,这些皇帝陛下都看在眼里,但他却是什么都没有做!

  还需要说明什么吗?

  捣鼓出新学之人,的确是汉王朱高煦!

  但真正想将新学推广至天下的人,却是永乐皇帝朱棣!

  知道这么一个隐秘,各地布政使别说阻碍新学了,要不是他们顾及自己的脸面,当真恨不得调转马头对付那些个程朱缙绅!

  种种原因之下,新学推广其实比较顺利,除了少数头铁的缙绅外敢于阻挠罢了。

  不过新学推广工作进行到了这一步,接下来的推广事宜,王景还需要向汉王殿下请教一二。

  “王大人,这一路行来,所见所闻真是令老夫……”

  杨士奇轻叹了一声,面露惭愧之色,后半句话硬生生地给咽了回去。

  王景听到他这话之后,倒是神色如常。

  毕竟三年奔波游走于各地州府,王景对此早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更何况,相比于只看到表象的杨士奇,王景更是深知造成这般现象的本质。

首节 上一节 449/75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水浒之武皇天下

下一篇:影视从海豹突击队开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