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家父永乐,永镇山河

大明:家父永乐,永镇山河 第52节

  那么,汉王朱高煦,会有什么高见?

  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的看着朱高煦,或是期待,或是戏谑。

  有的人等着他语出惊人,解决掉这个赋税征收难题。

  有的人却是满含戏谑嘲讽,等着看他笑话。

  朱棣也满脸期待地看着他,希冀着这个开了窍的儿子,能够再次带来惊喜。

  良久,朱高煦这才深吸了一口气,扭头看向夏元吉。

  “老夏头,你可有什么高见?”

  众人闻言,一阵无语。

  合着你静静思考了半天,最后好屁都没有想出来一个?

  夏元吉苦笑着摇了摇头,将方才对金忠所说复述了一遍。

  眼见这位名臣也没有办法,朱高煦顿时笑道:“老夏头,你这户部尚书也不行啊!”

  夏元吉一张老脸瞬间涨红,却又无法反驳。

  朱棣见状狠狠瞪了朱高煦一眼,正准备教训这混账一番,却听见他笑着道:“其实这事儿也不难,用不着大刀阔斧地改革税制,只需要在征收制度上面做一个小小改动即可!”

  一众大佬闻言瞬间一愣,神情变得精彩至极。

  不会吧?

  他不会真有办法吧?

  连户部尚书夏元吉都感到棘手,汉王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想到了解决办法?

  原本朱棣喷他的话已经到了嘴边,听到这话硬生生地给咽了回去,憋得好不难受。

  “行了,赶紧说,别卖关子了!”

  朱高煦撇了撇嘴,沉声道:“大家都知道,朝廷的赋役征收主要以人户为中心的赋役黄册为主,以土地为中心的鱼鳞图册为辅,互为经纬。”

  “因此,户帖和黄册制度就成朝廷重要的赋税征收依凭,对吧?”

  夏元吉连连点头,眼中的惊喜之色更加浓郁。

  汉王能够意识到这一点,那就证明他不是无的放矢!

  兴许这个泥腿子,还真能让人刮目相看!

  朱棣微微颔首,笑眯眯地示意他接着说下去。

  “但是,自永乐以来,民户人丁急剧增长,田地也发生剧烈变化,加上攒造册籍与推收钱粮过程中,户书、粮书、里书、甲书等吏役人等从中舞弊,生者未补入,死者不予勾销,田地买卖、抵押等情形都没有登录在册,黄册制度逐渐陷入紊乱和废弛状态,成了徒有其名的伪册!”

  伪册!

  这个词语,深深地刺痛了众人。

  户部尚书夏元吉一惊,立马提出异议:“汉王殿下,黄册户贴十年一大造,怎会出现伪册……”

  “老夏头啊,你不要嘴硬,信不信本现在随意从各地州府中提取黄册,上面所开列人户的姓名和事产,仍然是明初洪武年间的姓名和数目,内容根本就没有丝毫变化?”

  此话一出,夏元吉神情一滞,满脸惊骇之色。

  “洪武初年大造黄册,太祖爷没有任用当地的官员核查田亩数,而是任用了大量的监生,为的就是防止地方官员与士绅豪强之间勾结,瞒报田亩数少交税,所以那一次的黄册乃至洪武年间的黄册,都具有真实性与代表性。”

  “但是现在,大造黄册已经流于形式,地方官员们忙着搜刮民财都来不及,谁还会去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破差事?有这个闲工夫,他们拿去巧立名目中饱私囊不好吗?”

  听了这话,朱棣脸色逐渐变得难看了起来,金忠等巨头脸色也好看不到哪儿去。

  汉王这话虽然说得尖酸刻薄,但不得不承认,的确是事实。

  比如眼前河南赈灾金一案,那些贪官污吏都敢将手伸向了赈灾金,他们还会在乎什么黄册鱼鳞图?

  “老二,既然这些黄册大多作伪,那说说你的办法吧。”

  朱棣沉吟了片刻,眉头紧紧皱在了一起。

  黄册与鱼鳞图册,乃是朝廷征收赋税的依凭。

  地方官员的不作为,甚至是贪污腐化,导致这些黄册成了伪册,根本就不具有真实性!

  但是,即便朱棣这个天子知道了,他眼下也没有合适的办法。

  难不成下令清查全国各地的黄册?

  那将会是一个耗费无数人力财力的大工程!

  然而真这样做的话,只会得不偿失!

  所有人眉头紧锁,不约而同地看向了朱高煦。

  汉王爷微微一笑,沉声道:“既然黄册是伪册,那朝廷就重新制作实册!”

  “老夏头,让各道州府县官出一道计划册,每年秋粮征收,地方上八月出预算计划册,九月造花户实征册,填写通知单,十一月起朝廷开始征粮并按户填册,十二月征收结束将实征册上报朝廷。”

  “征粮结束,朝廷会核对计划册和实征册,如果二者对比之下有出入,不管多还是少,都可以要求地方官员解释,解释不清的就可以追责了。”

  夏元吉一怔,随即兴奋地点了点头。

  这个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地方官员谎报或利用灾情贪腐的难度,即提高了朝廷的收入,也抑制了恶劣的贪腐状况,而且还没有对太祖旧制予以改动,简直就是解决眼前困境的完美策略!

  金忠等人有些惊讶地看着朱高煦,眼神中充满了质疑,仿佛第一次认识他似的。

  朱棣同样满脸惊色,他当真没有想到,自家老二能提出这么好的主意。

  这个家伙,真是开了窍了啊!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诸位爱卿,这计策如何?”

  朱棣心情大好,笑眯眯地问道,引得群臣连连点头。

  “既然如此,那就即刻拟旨,将其推行天下!”

第63章 有钱了!原来还有这种赈灾方式!

  三日后,锦衣卫查清所有涉案之人,除却那四十三名御史外,还牵扯出高达上百位地方官员。

  朱棣勃然大怒,下旨将所有涉案人员抄家没收脏款,下狱论罪。

  首犯左右都御史刘观与吴中二人,更是被处以剥皮揎草的残忍酷刑,阖族流放奴儿干都司。

  四十三名涉案御史处以斩刑,抄家流放,三代以内不得科考。

  新任都御史顾佐匆匆回京,率蹇义临时为他搭建的草台班子,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腐斗争,对朝堂上下进行了一番清洗,成功扭转了自建文以来官员贪腐成风的局面。

  一场惊天大案,就此落下帷幕。

  当年朱允炆即位称帝后,针对洪武时期朱元璋实行严苛政策的弊端,进行改革推行建文新政,实行惠民之风,教化百姓,宽刑省狱,减少杀戮,形成了以仁治天下的新气象。

  然而物极必反,建文帝过度的宽仁,加上他重用文人士大夫,反倒使得文臣气焰嚣张,洪武朝被打压到极致的贪腐之风剧烈反弹。

  到了永乐朝,贪腐之风更是大行其道。

  官员们不思精忠报国,反倒是互相宴请、招妓作乐,甚至竞相攀比奢华。

  文人士大夫们终日沉湎于秦淮河畔,夫子庙千百年来积攒的浩然正气,都掩盖不住十里秦淮的冲天脂粉味。

  直到汉王朱高煦勘破刘观这场惊天大案,皇帝以雷霆手段肃清了所有涉案人员,新任都御史顾佐接连弹劾数十名贪腐官员,引得文武百官人人自危,如履薄冰。

  永乐朝堂这股贪腐之风,总算是刹住了脚。

  然而最大功臣朱高煦此刻却很是烦恼,因为朱棣解决了这案子后,拍拍屁股就走人了,依旧以龙体抱恙为借口,让他这个大冤种监国!

  监国也就监国吧,毕竟财政不那么紧张,需要朱高煦关心的事情很少。

  这场贪腐大案中,朝廷抄没的赃款总价值高达三百余万两,勉强支撑得起户部开支一段时间了。

  但最让朱高煦闹心之处在于,顾佐顾礼卿这个大喷子,不知为何对他始终抱有敌意。

  朱高煦不上朝监国,喷他!

  朱高煦上朝坐在小板凳上,喷他!

  朱高煦上朝的时候挖了一下鼻孔,照样喷他!

  汉王爷都快无语了,你这王八蛋好歹也是老子举荐的,就算是不投桃报李,也不用这样恶心人吧?

  此刻他正与顾礼卿大眼瞪小眼,夏元吉金忠等人则在旁边看着好戏,险些乐出声儿来。

  这就是刚正直臣啊,不愧被比作大宋包拯!

  户部有了银子,夏元吉现在也是眉头舒展,精神矍铄,笑道:“汉王殿下,赈灾银已经到了山东与河南,我等总算可以松一口气了。”

  先前汉王立下军令状,强行让他夏元吉把仅有的二百万两,拿去赈济灾民,自己去筹措北伐粮饷军资。

  如果出了任何问题,由他这个监国汉王一力承担。

  而后便闹出了刘观这场惊天大案,汉王爷也成功抄没赃款三百余万两,足以支撑皇上明年开春北伐了。

  所以现在,他们可以松一口气了。

  不料朱高煦听了这话,却是微微变了脸色。

  “老夏头,以往朝廷赈灾,都是怎么个法子?直接开棚施粥、发放粮食吗?”

  听了这话,夏元吉一愣,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对啊汉王殿下,自古以来,一直都是这么做的啊!有什么问题吗?”

  “嗯,有问题,而且问题大了,你们思想太保守局限了,做法也太蠢了,自古以来这样做,难道就是对的吗?”

  朱高煦没好气地嘲讽了一句,却惹来了大喷子顾佐的怒目而视。

  眼瞅着这大喷子就想开喷,朱高煦急忙解释道:“想必你们这些老东西都没亲身去过灾区,经历过赈灾吧?”

  老东西?

  你说话太粗鲁了吧?

  一众巨头满脸涨红,怒视着朱高煦。

  顾佐咳嗽了一声,不料朱高煦抢先一步,叹道:“爆发灾荒的时候,灾民吃了上顿没下顿,直接开棚施粥发放粮食,效果往往极差!”

  “这些灾民大多成了流民,吃饱了的人无所事事,滋生祸端,养成依赖,没吃饱的人则是铤而走险,偷盗抢夺,人心不稳,这也是为何灾区往往劫匪横生,且赈灾不见成效的原因。”

  夏元吉捋了捋白须,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首节 上一节 52/75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水浒之武皇天下

下一篇:影视从海豹突击队开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