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五年狗县令,震惊朱屠夫

大明:五年狗县令,震惊朱屠夫 第662节

“甚至皇上还需要淮西一派来平衡朝堂各方势力。”

“但是现在淮西一派垮台了,性质就不一样了。”

“你们还是太低估也太不了解皇上了。”

徐达有些担忧地叹了口气,自己跟朱元璋一起打天下,再到现在朱元璋坐拥天下。

他比谁都了解朱元璋的戒心,这才会跟淮西一派划清界限,不去掺和李善长他们的事情,这才得以幸免于难。

李善长等勋爵被杀,更让徐达把局势看得更加清楚。

他们这些老兄弟中,还有汤和也比较了解朱元璋。

除此之外,就是已经逝去的刘伯温,心里也跟明镜似的。

只是可惜了,刘伯温英年早逝,甚至死因至今还是一个谜团。

有人说刘伯温死于派系之争,也有人说他是病死的,甚至还有朱元璋杀了他的传闻。

可是他们面对朱元璋时,想法一样,那就是懂得君臣有别,再好的兄弟也要知道尊卑。

徐达心里清楚,朱元璋现在或许不会动宋隐,但是朱元璋老了。

以朱元璋对朱标的宠爱,谁也不知道朱元璋在退位前,会做出什么事来。

越是这种很敏感的时候,其实也是朝臣最危险的时候。

因为没有人揣摩得了朱元璋阴晴不定的心思。

今日朱元璋能把宋隐捧到高处,他日朱元璋也能把宋隐甩下尘埃里。

这就是徐达担心的地方。

宋隐和徐达是忘年交,又是自己女婿,于情于理,他都不想看到宋隐出事。

徐允恭虽然还年轻,毕竟从小在军中长大,也见多了各种尔虞我诈,于是很快就明白了徐达的忧虑。

当即倒抽了一口凉气,“爹,姐夫,皇上真会过河拆桥吗?”

“姐夫的才华,皇上也非常欣赏,应该不至于有那一天吧?”

徐允恭虽然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却有些迷茫。

他和徐达一样,不参与党派之争,只对朝廷,对皇上负责。

所以,他不大相信,皇上会将屠刀对准对大明贡献那么大的功臣。

看到徐达的担心,再看看徐允恭的难以置信的表情,宋隐微微点了点头,“允恭,你也要快速成长起来,不要有太多的孩子心性,这件事情,皇上确实做得出来。”

“但是徐老哥,你也不用过度担心。”

“我也不傻,皇上心性如何,我也看得出来。”

显然,宋隐心里也清楚怎么回事。

事实上,从朱元璋让宋隐接管军部时,宋隐就知道,朱元璋已经开始把他当枪使,让他对付淮西勋爵了。

而且那时宋隐就知道,等自己彻底搞垮淮西一派后,自己在朝堂中的地位也会变得微妙起来。

那时,自己就要提防朱元璋了。

不过宋隐觉得,从目前情况来看,还不需要去准备什么?

以不变应万变,不让自己表现出跟平日里有什么不同,不让朱元璋怀疑自己才是上策。

虽然明白宋隐也清楚眼下自己所要面临的局面,但是徐达还是放心不下。

“你别光说允恭,你自己不也一样心大,大明皇上,可不是省油的灯。”

“何况高处不胜寒的道理,不用我说你也知道吧?”

“即使皇上没有多想,可是日子久了,架不住朝臣各种风言风语,就难保皇上不起戒心。”

“朝堂是最不讲人情的地方,就从你还没有调入朝堂时,有多少朝臣替你说话?可是现在,当初支持你的那些人,还有多少人保持初衷?”

“别说还支持你了,甚至巴不得你出事,让你也垮台。”

“这就是丑陋的人性,所以你千万不能大意。”

徐达连声警告,“我已年迈,以后也帮不了你什么了,即使你真有事,我去向皇上求情,都有可能会起反作用。”

“所以,你从现在开始,就要存有戒备的心思,凡事小心,尽量别冒头,尽量低调。”

“再说你现在已经是伯爵,身份地位都有了。”

徐达连声叮嘱,宋隐明白徐达是真心替自己担心,真把自己当成家人般着急。

第730章官员不够用了,从国企里补充

宋隐现在在徐达心里,已经是家人,所以他毫无顾忌地警告宋隐,让他小心朱元璋会过河拆桥。

宋隐自然也知道自己面临的危险,只是他没有流露出来而已。

朱元璋手段毒辣,这些年来宋隐也见得多了。

伴君如伴虎,高处不胜寒!

这些事情在任何一个朝代都适用。

只是心里清楚是一回事,能不能阻止又是另一回事。

至少宋隐知道,真要出事,他还真阻止不了。

“别担心,我会小心的。”

宋隐坦然地附和。

当然,这些只是宋隐安抚徐达等人的话,他心里早有打算。

更是在这一刻,他更加告诫自己要居安思危。

宋隐怕麻烦,只想简单地过日子。

但是真有危险,他也不会坐以待毙。

实际上,宋隐早就在暗中筹划了。

徐达一番苦口婆心的警示,话也说到了这份上,往后如何,也只能看宋隐自己见招拆招了。

“好了,我知道你也是有主意的人,我的家人就交给你护着了。”

“还有允恭在军队里,你也费心多照应点。”

徐达今天话说得多了些,没办法,他也感觉到自己时日不多了,倒像是在安排后事般地哆嗦起来。

这夜,宋隐没有回府,而是和徐妙云留宿在魏国公府。

饭后,徐达又单独和宋隐聊了很长时间。

聊得最多的还是不停地叮嘱宋隐,要小心朱元璋秋后算账。

翌日。

宋隐回到了户部,又开始补救李善长等勋爵留下的烂摊子。

经过户部协调入拨款,各州府资金短缺造成的各种问题得以缓解。

事实上不仅户部忙碌,其他各部也随着铁轨工程渐入尾声,而跟着忙碌起来。

……

金銮殿。

这几日朝会,各部门汇报的公务,几乎都是收拾李善长遗留下的烂摊子进展。

好在整个大明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动乱。

这多少还算是不幸中的幸事。

只是李善长一案,杀了许多官员,从而造成整个大明官员体系出现一定程度的空缺。

毕竟淮西一派经营了二十多年,底蕴深厚,在整个大明都遍布了他们的党羽。

朝会上,朝臣开始汇报这段时间以来各部门的工作进展。

“皇上,各州府资金短缺问题,在户部调剂和整合下,已经渐渐步入正轨。”

“当务之急,就是各州府官员出现严重空缺,若是通过科举甄选人才,怕是来不及。”

“而且有些州府长期受到淮西一派官员掌控,新官员怕是很难融入当地圈子。”

内阁官员一脸忧色地汇报各地官员短缺的情况。

朱元璋和朱标一听就明白了。

从大明建国开始,在李善长的运作下,淮西一派官员遍布朝野。

可想而知,受李善长株连被杀的官员不在少数。

遗留下来的各种问题,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抹除。

又发生官员短缺问题,朱元璋听后直皱眉头。

思忖片刻,朱元璋这才开口,“武将不用担心,军队中能人众多,空缺较容易补上。”

“倒是各州府空缺的官员,可否通过调动调剂一下?”

整个科举下来,需要几年时间,自然是来不及了。

而且正如内阁官员担心的那样,新人去了淮西一派的地盘,定会被欺压。

虽然淮西一派已经倒台,但是多年下来的影响力还在。

搞不好没有什么官场经验的新官,还会被腐蚀,沦为这些人的走狗。

大明现在正在经济上升期,承受不住那么多的动乱。

所以,用人方面,需要慎重考虑。

“皇上,朝廷官员几乎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而且近期许多年迈官员也告老还乡,能替补的都已经进行补缺。”

“而且京官和地方官员级别相差太远,京官若是调任地方,无异于是降级,所以也没有京官愿意。”

“调剂也需要官员同意,否则带着情绪上任,终归不好。”

“更主要的是京官不熟悉地方情况,即使是愿意过去,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熟悉业务。”

首节 上一节 662/6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民国:从贫民窟开始做幕后大佬!

下一篇:觉醒,我的时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