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从殷商开始的千年世家

从殷商开始的千年世家 第156节

  “虽然绝大多数百姓才能有限,但是千千万万个百姓之中,总会有一些天才。将这些天才找出来,然后授予他们官职,这些人就是你控制朝堂,压制贵族、官员、豪强的利器。”

  王恪对于自己的儿子要求很高,看著他有些迷茫的眼神,王恪微微一笑道:“不懂没关系,记下来就好,等你长大就会明白的!”

  也幸好王策天资不错,每过一段时间,王恪都会带著他亲自进行教导。

  ——

  很难想像,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国人就修建出来了如此规模庞大的交通网络,可以说乾直道就是现代铁路的鼻祖。而历史上唯一能够稍稍和他相比只有罗马帝国所铺设的大道。这让我们不得不感慨古人的智慧和力量。——《古代帝国的统治·交通》

第343章 选才制度 贵族官员世家的默契

  大干的人才选拔方式有好几种,最早的是学宫制,后来又出现的客卿制,军功授爵制,以及爵位继承,还有举荐制度,也就是察举制。

  学宫制乃是当年子珏设立,理论上来讲,天下百姓皆可入学读书。但是实际上能够进入学宫的平民子弟可谓是少之又少。

  学宫因为设立在洛阳,和其他四京,想要学习就只能前来洛阳或者其他四京,但是其他学宫没有做官考核,想要做官还是要来洛阳考核,先不说能不能入学宫,单就是食宿路费一般家庭都拿不出来。

  洛阳居,大不易。

  普通百姓根本没有钱去读书。要知道即便是学宫中对平民百姓子弟免费学习,可是竹简、毛笔、墨也是需要花钱的。

  这就导致了普通百姓前来求学的越来越少。

  并且想要进入学宫,还需要先通过考试,即便是有学宫老师教授三个月,平民百姓能够通过的机会也太低了。

  更何况,那些勋贵、官员等众多贵族们也不希望有平民百姓来挤占名额。虽然不敢明著反对,也会暗地里在各处进行针对。

  客卿制度是当年晋国创立的,然后魏国和秦国将之发扬光大。大乾也学习了这种制度。客卿制度是只要你觉得自己有才,就能向贵族公卿、官员或者皇帝自荐。

  如果成功了,就会成功客卿,客卿不是正式官职,只能出谋划策,若是客卿的确有才,那些贵族、官员们就会向国君举荐其做官。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魏国信陵君了,三千客卿名传天下。

  当然能够成功的人少之又少。

  更何况在大乾创建之后,国中的贵族们很少愿意举荐客卿了,客卿制度已经变得名存实亡了。

  军功授爵和爵位继承就不用说了。现在要说的是察举制度。

  察举制度是在天下一统之后,王骆感觉到管理天下的人才不够用了,又不想要继续推行世禄世卿制度,于是就让各地郡县主官,每年举荐人才。

  举荐人才的标准是什么这一点很难确定,有的举荐品德高尚的,有的举荐才学出众的。

  举荐人才并不是举荐了就能做官,还需要通过朝廷的考试,通过考试之后,再按照才能高低授予官职。

  原本这些举措都是要为国选才的,但是在推行了一段时间后,王恪发现了察举制度出现了一些问题。

  就在不久之前,今年各地郡守举荐的人才纷纷被送到了洛阳,然后在乾元殿进行大考。

  原本这不过是一次平平无奇的大考,可是在王恪心血来潮和这些人进行提问的时候却发现,这些人的才能并不算出色,甚至有不少人居然对于民事、农事几乎一无所知。

  这让王恪大为震怒,而此人被举荐的原因居然是道德高尚,孝顺。

  震怒不已的王恪直接命人将举荐他的人拿下,然后押送进京,同时对这一次察举的人全部进行清查。

  果然,这次举荐的人才中,不仅仅只有他一个人如此,其中名不副实者有七八个人之多,几乎占到了五分之一。

  并且随著调查的深入,王恪发现,这些被举荐者几乎全部都是地方豪强、名门望族。

  真正来自民间的普通百姓是一个都没有,最低的都是一些寒门子弟。

  这些人表面上看似乎和举荐者没有什么亲朋关系,但是他们的动作怎么可能瞒得过暗卫的调查。

  很快这些人之间的关系就被暗卫们查的一清二楚。王恪看著眼前这错综复杂的关系,只觉得气血上涌。

  “好啊,好啊,真是好啊。”

  “你举荐我的后辈子侄,我举荐他的后辈子侄,然后他再举荐你的后辈子侄。完美闭环是吧。”

  “国家抡才大典,就是让他们来举荐这些废物的吗?”王恪大为愤怒。

  “陛下息怒!”王哲说道:“任人唯亲和任人唯贤本就难以界定,从这次事件中我们发现察举制的缺陷,不如陛下正式诏令,对察举制度进行考核然后对举荐者进行奖惩。”

  “每次察举都进行严格考核,对举荐有贤才的人,可以获得赏赐,举荐不贤的人则进行严惩,如此一来那些人就不敢再举荐无才之人了!”

  “哲弟,你去见一见丞相,告诉他朕的意思。”王恪冷静下来说道。

  “诺!”

  王哲来到左丞相李斯作为两朝元老,可以说已经是位极人臣,只不过李氏并不是高门大户,李氏能够兴盛,是依靠了李斯的才能才有如今的地位。

  若是李斯一死,后继无人,瞬间就会成为普通贵族,无法保证家族的长盛不衰。

  原本这些勋贵、官员们想要通过联婚来相互扶持,组建联盟,只不过被王骆破解了。这让勋贵官员之间不敢明目张胆联姻。

  于是这些人就找到了察举制。

  王哲来到丞相府,李斯亲自来迎接。

  “李丞相。”

  李斯连忙回礼道:“斯拜见内相。”

  王哲坦然接受,然后大咧咧的直接坐下。看到王哲的这种态度,李斯心中一惊,脸色微变,作为深谙权术之人,他很清楚这代表著什么。

  内相丞相都是平起平坐,无关高下,王哲作为内相,日理万机,怎么会闲著没事来羞辱他?

  李斯按耐下心中的不安,笑著问道:“内相日理万机,大乾无数事务都等著您来裁决,怎么有时间来斯的陋室呢?”

  王哲淡淡说道:“这天下难道缺了谁就无法运转了吗?不要太高看了自己。这丞相府乃是先帝诏令督建的,仅次于皇宫的宅院,怎么能说是陋室呢?”

  李斯表情更加恭敬了,冲着王哲继续说道:“斯不过是受到先帝的恩典,得以施展一些才华,然后得到陛下赏赐,这才有了些家资,如此恩典,斯只有为陛下效忠才能对得起陛下的恩典。”

  “皇帝圣明,难道会看不到您的忠心吗?今天哲来此就是奉陛下之命前来看望丞相。”王哲淡淡说道。

  李斯瞬间松了口气,现在看来,陛下并没有要杀他的意思。

  这由不得他不紧张啊,不久前王恪震怒,直接抄家了好几个官员,要知道其中一个就是开国勋贵,因功被封的列侯之一啊。

第344章 学宫改制

  那位列侯被赐死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他让人上书朝廷,让朝廷不再收取实物赋税,而是收取钱财的。

  对于他到底是怎么想的,王恪没有去深究,直接将其赐死,爵位贬低为子爵,而其后辈又没有什么出色之人。估计两代之后就会倒退成普通豪强。

  而在洛阳这个地方,普通的豪强根本守不住家业,最后只能返回祖地。

  李斯听了王哲的话之后,松了口气。

  王哲继续说道:“丞相可知晓近日举荐之事?”

  李斯心中微动,他很清楚察举制的操作,顿时就明白了肯定是那些人相互举荐后辈子侄被陛下发现了。

  当初那些人这样搞的时候,他就知道会这样,勋贵集团和官员进行串联,再加上后来相互举荐子侄,几乎就是以前世卿世禄的翻版。

  李斯自然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先帝和当今陛下都是雄主,这种事情怎么可能瞒得住?但是家族子嗣实在是不成器,为了家族的延续,他也只能参与其中。

  可这种事情只能做不能说啊,一旦捅破了,那可就是大罪。

  王哲没有等李斯回答,继续说道:“丞相,陛下大发雷霆,因为这次举荐来的贤才名不副实,陛下考校其治民、农耕之术,此人只会夸夸其谈,没有半点实用,如此之人如何能够成为一地主官?这简直就是笑话!”

  “大乾创建才多少年?察举制度才运行了十余年,居然就出现这种事情,这些人是要干什么?是觉得大乾国祚太长了吗?”

  “先帝知晓你们的心思,因此推行察举制,给你们推荐贤才的机会,但是并不是说你们可以随心所欲肆意妄为。

  诸多功臣因为创建大乾而立下了功劳,所以有为朝廷举荐贤才的资格,但现在却搞出来这种事情,你们对得起先帝和陛下吗?

  你是丞相,在朝中有很高的威望,现在去告诉那些人,察举是大乾选拔贤才的,不是让他们做利益交换的,是朝廷的底线,决不允许触碰,谁要是再犯,勿谓言之不预也!”

  李斯听这王哲所言,整个人都麻了,察举制的本意是为国荐才,这个‘才’可以是平民百姓,也可以是世家豪门,这些皇帝都可以接受,但是这个‘才’他必须是真正有才能的,而不是蠢货!

  现在这些人是在干什么?是在将蠢货送到皇帝面前,这是在消耗皇帝的信任,是在找死!

  李斯原本并没有在意察举这些事情,他觉得那些勋贵官员们不是蠢货,但是他错了,当权势、财富迷住了他们的双眼,就算是再聪慧的人也会变成一头蠢货!

  他恨不得现在就去将那些人找出来,用尽办法将他们搞死,以免连累自己。

  现在的皇帝乃是雄主,不是晋定公、齐废公这种被大臣操控的傀儡。

  李斯当即起身,冲王哲大礼参拜道:“内相,臣蒙受先帝、陛下恩典,得以施展抱负,辅佐先帝创立大乾,一统天下,开万世之基业,得以名留青史,斯绝对不允许这些人肆意妄为!也决不允许这种事情出现在李氏!”

  “内相放心,斯这就去处理他们!”

  看到李斯如此说,王哲很是满意。李斯这个人能力是有的,而且很不错,但是私心也重,但是他同样有自己的弱点,现在他已经位极人臣了,现在就只剩下身后名了。

  只要给他一些体面,他就会明白接下来怎么做。

  三月,南阳令等一十三人坐法,皆赐死,十三家上万人徒岭南。

  察举制在出现这种情况后,王恪当即对察举制进行了限制,明确规定了察举制中每次必须有五人出身平民,并且规定父子不可同朝为官。

  也就是说,想要让自己儿子当官,父亲就必须上书请辞。这样的限制为的就是打压那些勋贵官吏。

  虽然他们可以让子侄为官,以绕开这个禁令,但是子侄两三代之后,还会亲近吗?他们会有自己的想法。

  同时有了父子不可同朝为官的限制后,就算是父亲请辞,儿子步入官场,再想要达到其父亲的地位或者影响力,就需要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时间。当然更多的是他一辈子也达不到。

  当然若是真有才,能超越其父,那也是为国效力,并不吃亏。

  王恪在看到察举制的弊端之后,开始在州郡设立郡学。他打算将郡学作为学宫在各地的延伸。

  郡学并不会教授太深奥的东西,主要面对的则是平民百姓。郡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宫选取学生。

  王恪在发现学宫的问题之后,开办郡学,为平民百姓准备一个上升空间,为学宫增加学生。

  郡学每年都可以向学宫推荐学子,这些学子通过考核之后,就会成为学宫的学生,不仅可以免费学习,每个月还有钱粮补贴,可以让他安心学习。

  以前因为学宫在洛阳,天下州郡之中,没有钱粮,没有根基的普通人根本没有机会前往学习,现在开办郡学,就是给他们一个机会。

  王恪通过开办郡学的方式,为学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学宫之中几乎再次成为贵族、官员的自留地。这是王恪决不允许的。

  ——

  贯穿整个古代王朝的政治矛盾有很多,但是这其中最主要的矛盾分别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以及皇帝与大臣之间的矛盾。

  在上古三朝时期,这种矛盾引发了很多次动乱,夏朝后羿之乱,太康失国,殷商的屡次迁都,到了周王朝就是周天子与诸侯的矛盾。

  等到了大乾创建之后,就变成了皇室与开国功臣集团之间的矛盾。在乾始帝和乾文帝时期,皇室的权威一直压制著功臣集团,并且通过打开上升通道,让更多的寒门子弟,甚至平民子弟登上朝堂。

  这种方式让皇室一直处于强势的一方,但是这种做法却也让功勋集团和官吏、世家豪门渐渐走到一起,同时学宫也渐渐催化出来了经学世家这个怪胎。——《全球通史古中国史·乾王朝的兴衰》

第345章 阶层 家族利益和国家利益

  朝廷的政令下发很快,但是天下间的事情并不是你上面下了诏令,下面立刻就完成了改制。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书同文、量同衡。

首节 上一节 156/3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初唐:我与武曌争皇位

下一篇:穿越三国,招募一百零八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