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333节

  王世隆被韩允升提了这句,也稍微有些惊醒,才知道自己酒后说了胡话,连忙找补道:“自家兄弟总不会害我。”

  “那倒是。”

  赵开吉也不迭道:“今天这话自己人说说就是了,千万别传出去。”

  勋贵家族的当家之主中,有些人是二代子弟,除曹琮这种曹彬晚年生出的儿子,现在才五十岁上下以外,其余人年龄都可能有六十岁往上。

  而三代子弟则一般在三四十岁左右,大家互相玩不到一块。

  因此他们这群将门三代子弟,往往都是从小一起玩到大,多年感情,其中杨仁德甚至小时候还和曹修的关系不错。

  马正举就岔开话题,问杨仁德道:“老杨,你之前去曹修家,问出什么东西没有?”

  “唉。”

  杨仁德叹息道:“老曹让我们听朝廷的话,莫要有什么顽抗之心。朝廷给我们找的活计比如今赚得更多,他反正是已经从军队里脱身了,他现在是皇城使,但他弟弟曹任如今已经是曹氏商社的社长了。”

  王世隆得知之前的同僚现在完全放弃了军队营生,皱眉道:“他们曹家不可能就没龌龊事,难道一点想遮掩的意思都没有?”

  “人家家里出了位皇后,知院夫人,怕什么?”

  赵开吉自嘲道:“像我等说是将门勋贵子弟,实际上无权无势,没有后台,一旦事发,朝廷不是想收拾我们就收拾我们?”

  “伱们说,如果向朝廷认错的话,朝廷会不会看在咱们父辈的情分上,网开一面?”

  韩允升迟疑道:“你们也看到了官家和知院的态度,愿意和我们商议,而不是直接开始动手,这就说明事情不是有回旋的余地吗?”

  “这”

  另外几人互相看看,陷入沉吟,似乎在想这件事能否行得通。

  “呵呵。”

  王世隆冷笑道:“先不说其它事,单说你儿子当初在你磁州老家带着手下十多个亲军,看中人家女子,把人家丈夫打死,抢强回家的事情,要是那位知院也能网开一面的话,你尽管去说。”

  韩允升就默然不语了。

  “还有你,老杨,你家倒卖过不少军械给西夏和辽国吧,违禁物卖得不少吧?听说你连手榴弹都”

  “老马,你把军队里一些快老死的老卒偷偷杀掉,以此吃空额这件事,传出去你说是官家会放过你,还是那位知院会放过你?”

  “老赵,你也做过不少龌龊事,一旦被揭开,家里几条命可以抵上去?”

  “大家都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只要被查出来,谁也跑不了。”

  王世隆一个一个地点道:“何况朝廷现在已经开始在清查军队人数了,难道不是已经开始直接动手了吗?省省吧,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死路一条!”

  他说着还给自己倒了一壶酒,又狠狠地灌了一口,然后满是嘲弄的笑,似是已自暴自弃,坦然面对现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余人则是低头不语,场间陷入沉默之中。

  将门勋贵们在汴梁这块地方横不起来,那是因为在宋朝重文轻武的大环境下,文官集团比他们还横,御史和谏台的官员可不会惯着他们。

  但在地方以及下属各营管理的军队当中,他们还是有些能量。

  毕竟三衙虽然没有实际调兵权,可掌握着升迁、奖罚、日常训练、管理等工作,他们这些人在三衙任职,家中还有一些子弟在下面的各营担任指挥使、都虞侯之类的军官,自然能插手一定军队事务。

  因此看上去在汴梁开封府还算老实的将门勋贵家族,在地方上,特别是普通百姓以及他们管理的那部分军队上,就属于无法无天,横行霸道的存在。

  如同很多乡里的百姓根本不用去想皇帝和宰相,甚至是地方上的县令、县丞、县尉什么级别的大官,乡里的宗族族长、地主豪绅就已经是能决定他们命运的大人物一样。

  他们对于另外一些特定人群,同样掌握着生杀大权。

  所以他们可以通过一些常规的手段捞钱或者搞特权,贩卖违禁物品都属于将门勋贵的常规操作了,其余违法的勾当,自然也是数不胜数。

  因而不是他们不愿意接受朝廷开的条件,而是一旦朝廷开始清理军队,对军队进行筛选严查的话,他们以前干过的破事一下子就能抖露出来,除非朝廷能够忍了,否则个个都得杀头。

  要是赵骏没来之前,他们还真有可能答应。

  毕竟本身他们也不具备反抗的能量,后来宋神宗和宋哲宗时期,都有过不同程度的裁军,虽然裁得不多,大概率没有涉及到将门勋贵的利益,但也没有太多阻力。

  然而赵骏来了。

  他这个人眼里容不得沙子是全大宋都知道的事情。

  比他们还位高权重的刘元瑜贩卖违禁物品虽然没杀头,可被判了几年,直接流放到海南去了。

  韩家马家哪个不是宰相家族?犯的事甚至可能比他们还轻点,下场呢?

  他们哪还敢让朝廷把盖子掀开。

  一时间,众人的沉默让场间安静得像是毫无波澜的湖面。

  便在这个时候,忽然有人投下一颗石子,就见到韩允升看向王世隆说道:“那照你老王的意思,咱们就只能坐以待毙吗?”

  “不,我倒是有个想法。”

  “哦?你说说。”

  “只是这想法是杀头的大罪,我可不敢乱说。”

  “都是自家兄弟,你怕什么?”

  “那我可说了。”

  王世隆借着酒劲,环顾众人,低声说道:“我背后有个高人指点我,若是前去巡查的奉使遇刺,此事可解!”

  “什么?”

  众人惊骇道:“你疯了?”

  “我没疯。”

  王世隆摇摇头道:“你们想想,朝廷已经在查我们了,继续下去,我们必死无疑,但如果奉使遇刺,那这事最后也只会不了了之,我们才能活。你死我活之间,你们自己选吧。”

  “呵。”

  马正举冷笑道:“我看你是酒喝多了,谋刺奉使,视同造反,何况三百多人,你杀得过来?你想死,别带着我们。”

  “第一,三百多奉使,我们只顾调查我们自己那部分即可。”

  王世隆沉声道:“第二,出门在外,总有可能发生个意外,谁知道呢?何况你们不敢做,那到时候最终还是大家一起死,为什么不敢搏一把?”

  众人默然无声,没有人说话。

  但这个想法,犹如一颗石头扔进了平静的湖面,不可遏制地泛起了涟漪。

  是了。

  现在的情况是任由钦差出动,去各地调查他们所辖的部队,老底可能都会被查出来。

  以前犯的事一旦事发,在场众人没有一个人能跑掉。

  如果谋杀掉钦差的话,或许能活下去。

  “谋杀奉使最终的下下策,我看还是先试试能不能遮掩证据吧。”

  到最后韩允升叹了口气。

  其实他们都知道这很难,以前在军队扬武扬威惯了,涉案人员太多,根本不可能封住。

  很多士兵都知道情况,一旦被钦差抓住,或者有人举报,顷刻间就要倒台。

  所以捂盖子这事,难如登天啊。

  

第二百七十章 王安石查兵籍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正文卷第二百七十章王安石查兵籍王安石今年二十三岁,他十九岁中进士,而且还是状元,当了半年的将作监观政,随后被授予鄞县知县。

  在地方上勤勤恳恳,虽然二十年纪,却把考成法上要求完成的任务做得井井有条,甚至还要出色,打击违法的地主豪强,没收地主土地,当作官田低价租赁给佃户。

  同时又大修水利、推广教育,曾经多次前往朝廷在县里修的学校讲述学习的重要性,虽然之前没学过数理化,却还亲身钻研,如今对数学物理颇有研究。

  因此在这样出色的政绩下,三年一次的吏部磨勘当中,两浙路将他排在了县一级的县令评选第一名,获得了前往汴梁审官院待选升迁的机会。

  恰逢今年朝廷要清查全国军队人数,王安石正在等着朝廷把他派往新地方任职的时候,被兵部尚书富弼抓了壮丁,成为驻营钦差。

  临出发前,知院赵骏亲自到了兵部一趟,一一交代好各个前往军营的使者,告诉他们务必查清楚军队情况,保证军队纪律,其中若有问题,可以立即采取行动,抓捕犯事人员。

  如果对方反抗的话,可以不经过朝廷,先斩后奏,只是事后必须说明详细情况,把调查报告原原本本交上来,并且还需要经过政制院的亲自询问,防止误伤。

  这是王安石第一次见到传闻中的知院,当时知院在会上发言勉力他们,他在下面打量着这个年轻的大宋二号人物,对他既是崇拜,又是憧憬。

  因为他听说范仲淹能够击败西夏和辽国,背后都是有知院在支持。

  而且这几年改革下来,各地改变多能看得见,也是知院在帮助范仲淹,可以说新政如今能如火如荼地改变大宋,知院至少得占一半功劳。

  因此很多年轻的进士都把他当作楷模,认为男儿大丈夫,就应该像知院这般,执掌全国政务,有改革破旧的勇气。

  王安石自然也不例外,于是带着赵骏的嘱托,带着十多人的钦差卫队,向着河北路进发而去。

  他要去的地方是大名府。

  大宋接近两千个禁军营,其中有638个是东京营,其余1300多个就粮营。不过前些年打仗,军队调动频繁,战事结束之后,有些军队调回汴梁,还有些继续在地方留守。

  因此加上厢军的话,在外地驻扎的军队达1900多个营,除开东京营那边由富弼主持审查,三百多名巡查钦差,每人要负责6到7个营,还是非常辛苦。

  其中王安石负责的是大名府骁武军团7个骑兵营。

  大宋最离谱的地方是,一个军团的几十个营并不在同一个地方。如骁武军团20个就粮营,北京大名府七个、定州六个、真定府三个、相州、邢州、怀州、洺州各一个。

  整个军队体制的设计可以说是杂乱无章,完全不成体系。

  正值盛夏,王安石的队伍几乎刚出汴梁,还未到封丘的时候,人数就已经又多了十余人,赵骏下令让全国皇城司配合钦差卫队,负责保护他们的安全。

  京畿路的皇城司士兵最多,全开封以及京畿路的皇城司司卫会护送他们离开京畿路,再由地方皇城司接送。

  除此之外,地方御史司也要配合行动。

  如钦差入驻一营的时候,御史司的地方御史会把营指挥使、副指挥使、都头,副都头等中下级军官带走,由钦差直接与士兵沟通。

  整个行动十分严谨,且多部门配合,务必保证各路钦差顺利完成任务。

  等王安石出了滑州,在白马渡口准备渡过黄河的时候,他远眺东方,看到在渡口下游两岸,不知道多少民夫正在沿岸修筑河道堤坝。

  “那是鱼池埽。”

  滑州皇城司副指挥使薛甘见王安石盯着那边,笑着说道:“这两年朝廷一直在修整大河,多建堤坝,说是要蓄水冲沙,以缓大河泛滥之急。”

  王安石点点头道:“自汉王景修河以来,大河已平静八百余年,然自唐始就愈发泛滥多灾,也是该好好修缮的时候。”

  最近几年朝廷的政策都趋于治理,这是一件好事,民生也安稳了许多,让他非常欣慰于朝廷的变化。

首节 上一节 333/37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开局一万大雪龙骑硬钢朱棣

下一篇:大军阀:帝国二世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