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军阀:帝国二世祖

大军阀:帝国二世祖 第180节

要知道作为皇帝,赵绪想要出一次皇宫,那可都是大事,结果却为了林逸家的三个孩子,半个月内,连续出宫三次。

通过这件事,满朝文武算是彻底见识到了林逸在赵绪心里有多得宠。

但是作为当事人的赵绪,却在心里暗骂这些朝臣,觉得他们啥都不知道,就在那里感叹。

他去看林逸的孩子,怎么了?有什么不行的吗?一个个真的是吃饱了撑的。

第290章 同盟国,还是协约国

大夏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安定祥和。

并在大夏的干预之下,就连扶桑国和樱花国也陷入到了短暂的和平时期。整个东亚地区,勉强算得上是风平浪静,百姓安居乐业。

但是跟大夏相反的,则是在欧洲那边,似乎矛盾进一步加深了。

特别是,在6年前,也就是1901年,约翰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去世之后,这位足可以影响整个欧洲政局的老太太去世,让欧洲各国失去了最后的最后停下战争的可能。

欧洲各个皇室之间,多多少少带一点亲戚关系,而维多利亚女王,则是这个“大家庭”当中,辈分最高的存在。

她的离世,让欧洲各国陷入到无比的沉痛的同时,也让他们没有最后的约束。

约翰国与汉斯帝国,为了非洲大陆上的殖民地,已经水火不相容。

为了应对汉斯帝国的挑战,以约翰帝国,高卢帝国为首,成立了协约国,而相对应的,汉斯帝国和奥匈帝国也成立了同盟国。

其余欧洲各国,纷纷开始站队。当然了,意大利这个墙头草,二五仔先不说。

两大集团开始围绕欧洲和非洲的利益,开始加紧战备。虽然两个集团的上层,都觉得自己这边还没有准备好,在加急战备的同时,也在努力控制,希望战争不要提前爆发。

看上去整个欧洲各国,只是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的矛盾,但那个只是大矛盾,在他们各自的内部,也有不少的小矛盾。

例如,同为协约国的约翰帝国和高卢帝国,为了苏伊士运河的运营权,两国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很好。

同时在东亚地区,约翰帝国控制的天竺和高卢帝国控制东南亚,也有一些小摩擦。

而同盟国这边也是如此。

汉斯帝国想要跟奥匈帝国争夺日耳曼人的领导权,奥匈帝国想要跟奥斯曼帝国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

可以说,现在的欧洲,在两个集团的对立之下,各自内部还有不少的利益纷争。

此时的欧洲各国的心里,其实都非常的清楚,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所以,欧洲各国,除了在加强自身的实力,也在努力的想要寻找新的盟友。

于是,成为东亚霸主的大夏,就进入到了两大集团的眼中。

此时的大夏,虽然距离欧洲很远,但是大夏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可以给己方提供支持。

虽然约翰和高卢帝国,对于这个曾经可以被欺压的对象,现在变成如此至关重要,有一些心里难受。但是他们也不得不放下面子,去邀请大夏加入协约国。

而做为现在大夏的盟友,汉斯帝国也同样给大夏发来请求,邀请大夏加入他们的同盟国。

两份请求,就这样摆放在了赵绪的案头。

赵绪对于这种事,还是有一些拿捏不准,所以他就召集了众人商议此事。

就连这段时间一直在家带娃的林逸,也被赵绪给拉了过来。

众人跟赵绪一样,看到两大集团的邀请,他们也有一些拿捏不准。毕竟这种事,直接关乎帝国的未来,他们根本就没有办法,轻易下决定。

林逸也是同样如此。

他觉得按照实力来说,帝国应该加入协约国,因为这样的话,帝国什么都不需要做,就可以直接躺赢。

但是坏处就是,在战后,按照约翰国和高卢帝国的德行,他们绝对不会给帝国多少好处。

如果加入到比较弱势的汉斯帝国,林逸觉得,帝国在战后至少可以得到东南亚地区,如果打得好,甚至从天竺国这个约翰国的心尖肉上撕下来一块,也不是不可能。

但问题是,如果加入到汉斯帝国,那么帝国需要面对的压力,就会非常的大。

特别是同盟国的海军实力比不过协约国的情况,希望同盟国能够在兵力上支援自己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在东亚地区,帝国需要独自面对约翰帝国和高卢帝国的挑战。

这个决定,并不好下。所以,林逸也有一些犹豫,不知道该站哪边,但是他的内心当中,他其实是偏向同盟国的。

不要说林逸是什么德粉,根本就不存在的好吧。

主要是,帝国的既定目标就是东南亚,这就注定了帝国需要站在约翰国的对立面。

谁让现在整个东南亚及南亚地区,都在协约国的手里,不打他们,只是加入他们,他们能够老老实实的让出这些地盘嘛?

不过,即便是林逸偏向于同盟国,但是他觉得,最好还是不要过早的加入。他还想要两头赚钱呢,过早的加入其中的某一方,就没办法两头吃了。

思索再三,林逸还是向赵绪和在场的大臣们提出,为了帝国的利益,应该加入同盟国。

至于理由,当然是为了东南亚地区,但是他也建议赵绪,不要过早的回复双方,因为一旦战争爆发,帝国可以利用中立的身份,向两国输出资源,赚两国的钱。

并且,一开始就加入到同盟国,一定会引起协约国的警觉,导致他们在东南亚安排重兵,这样对于帝国攻取东南亚不利。

最高是一开始,帝国保持中立,向两大集团输出军火,物资和矿产,甚至还可以在一些不痛不痒的地方,指责一下同盟国。

让协约国放松警惕,将东南亚的兵力抽调回他们本土。

一旦他们将东南亚的兵力抽调回去,那就说明他们双方已经进入到白热化的程度,没办法顾及东南亚地区。

那个时候,就是帝国出手,夺取东南亚的最好时机。

而在此期间,帝国可以加大对同盟国的资源输出,让同盟国替大夏将协约国的主力拦在欧洲。

为了让同盟国出力,到时候帝国可以向协约国保证,在夺取东南亚地区之后,可以派出一支远征军,进入到欧洲战场,从协约国的背后发动攻击,由东西两个方面夹击协约国,迫使对方投降。

不过,林逸也清楚,以汉斯帝国的脾气来说,他们是不会同意帝国把手伸到欧洲和非洲的。

而帝国方面也没有那么大的胃口,所以在这方面,帝国可以主动提出,在击败协约国,签订合约之后,就撤回到帝国势力范围之内,以安同盟国的心。

对于林逸的提议,赵绪和大臣们商议了几天,也觉得这是唯一可行的办法了。

所以,赵绪和大臣们,也都通过了林逸的提议,并且派出李辅去与两大集团商议。

第291章 汉斯帝国的计划

对于让李辅去跟两大集团扯皮,林逸还是很放心的。

毕竟李辅吃的就是这碗饭,他对于李辅的能力,还是挺信任的。

说起来,李辅这个人也挺有意思的。他并不属于罗琛派系,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那个时候大夏积弱,他作为外交部的顶头上司,在朝廷当中,丝毫没有问题地位。

所以,罗琛并没有把手伸到外交部。这就要导致,林逸在接手罗琛派系,给他们上紧箍咒的时候,并没有动外交部。

但是,林逸很清楚一件事,那就是在现在这个世界,大夏需要频繁的跟西方各国交涉,要通过外交的手段,来争取符合大夏的利益,那么外交部就必须高效的运作起来。

所以,林逸就想要把外交部,彻底抓在手里。

李辅这个人呢,没有太大的野心,又比较纯粹。他的理想就是通过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替大夏争取利益。

自从林逸开始掌权之后,对外战争节节胜利,他这个外交部的负责,面对以往那些西方列强,也能够直起腰杆子。

所以他对于林逸,那是相当的佩服。

现在看到林逸有意思想要把外交部掌控在手里,李辅也没有任何的反对,甚至还主动贴了上去。

林逸对于李辅这样子上赶子,主动靠过来,他自然不会拒绝。

这一次,林逸直接告诉李辅,他的任务就是跟两大集团,继续拉扯下去。无论对方说什么,都不要轻易答应对方。

一旦他们迫于压力,开始转变态度,不再要求帝国现在就加入他们,转而希望帝国提供支援的时候,李辅就直接答应他们。

只要能够拖到欧洲那边打起来,那就是帝国的胜利。

同时,林逸告诉李辅,现在距离欧洲那边开战,估计还有好几年,所以这段时间,对于李辅来说,压力可能会很大。

李辅听到之后,却对林逸保证,一定能够完成任务。现在的西方各国,不敢在这个节骨眼上得罪帝国。

因为他们都清楚,这个时候得罪帝国,就是把帝国往对手那边推。所以,李辅觉得,这一次跟西方各国拉扯,顶多是烦,但还不至于说会有什么危险。

打发走李辅之后,林逸重新回到了自己的王府。

这一次他没有去逗家里的他的子女们,而是把自己关在了书房。

书房内,方孝已经准备好了大量关于欧洲那边的情报。

由于前些年,他一直把注意力放在了东亚这块地区,所以对于欧洲那边的情况,只是让方孝收集了一个大概。

现在他觉得,帝国下一步的行动,将会是围绕着欧洲那边来进行的。所以他需要查阅一下这些年欧洲那边的情报。

说实在的,林逸对于一战前的欧洲,也就只知道那些耳熟能详的大事件,对于其他的一些事情,他并不是很清楚。

所以他才让方孝准备一些欧洲那边的情报,他需要了解一下现在欧洲那边,具体是个什么样子,然后才能让帝国做出正确的回应。

通过手里的情报,林逸知道,促成汉斯和大夏结盟的俾斯麦已经去世,接任他职位的是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也就是小毛奇。

据说他已经制定出来了一套针对协约国的作战计划,正在秘密实施。

林逸倒是知道这个计划,但是他也同样的清楚,这个计划在马恩河战役破产,让汉斯帝国陷入到了战争泥潭当中。

这份计划,是根据施利芬计划改编出来的。

在原本的施利芬计划中,由于高卢帝国在普法战争中失利,于是就在帝国的东面,从阿尔卑斯开始,沿着两国的边境线修建了一道防线。

这道防线,以四座城市为中心,其中就有贝尔福,厄比纳尔,土尔、凡尔登。在这四座城市构建了坚固的要塞群。

整条防线全长两百多公里,其中以四座城市为核心,围绕着四座城市打造了一条几乎完美的防线。

在厄比纳尔与土尔之间,还故意留出了一道缺口,为的就是引诱汉斯帝国的朝这里进攻,然后利用地理优势,歼灭汉斯帝国的有生力量。

为了应对这一局面,施利芬就制定了一个钳形攻势计划,将汉斯帝国的军队分为两个集团军,一个在正面抗住高卢帝国的攻势,另外一个集团军则从凡尔登转道西南,直接从比利时杀过去。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汉斯帝国只需要用少量的牺牲去牵扯敌军,然后汉斯帝国的精锐就可以把战火烧到高卢,重新复现当年普法战争的那一幕。

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施利芬选择性的放弃东线。在东线只留下了少量的汉斯军队,然后配合奥匈帝国,去抵挡罗刹国的进攻。

这里需要提一句,罗刹国在大夏的怂恿之下,已经加入到了协约国。

原本来说,按照施利芬的计划,这种放弃东线,主打西线的策略是可行的。

因为施利芬很清楚,现在的协约国主力,就只有约翰,高卢和罗刹国。

但是罗刹国国内矛盾重重,没有多少战争潜力,即使东线失利,以罗刹国的实力来说,对汉斯帝国造成的威胁也很有限。

同时由于汉斯帝国抗住了约翰和高卢,那么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就可以在东线投入大量的兵力。

施利芬觉得,即便这两个老牌帝国在怎么拉跨,也不至于二打一,还打不过一个罗刹国吧。

首节 上一节 180/20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