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混在北平当知县

大明:混在北平当知县 第306节

“黄兄所言极是,那水泥晒谷场可是我等这些士绅的救星。要不然,今年的稻谷,定然要烂在田地中不可。”

“燕王殿下,郭长史,您二位让我等建造的水泥晒谷场,可是我北平府的大救星,至少救了我北平府数十万石的粮食啊……”

一众士绅越说越离谱。

刚开始,朱棣听着还十分舒服。

但是,越听,越不得劲。

“行了,行了,水泥晒谷场是郭卿让尔等铺建,与本王有何关系?尔等感谢郭卿便可,不必老是将本官挂在嘴边,本王还不是那般小气之人!”

一众士绅脸色顿时一僵,偷偷看了一眼朱棣,发现朱棣所言是发自肺腑之后,一个个讪讪一笑,随即便又开始一脸真诚的夸赞了起来。

“殿下功成而不居,真乃贤王矣!”

“我北平府有燕王殿下这般贤王,我北平府何愁不兴?”

“是极,是极,燕王殿下……”

上方,朱棣听的额头直接黑了下来。

就连平日夸赞朱棣最多的郭安,这会也是嘴角直抽搐。

与他相比,这些士绅才是佞臣人选。

好在,这些士绅一个个都是人精,在感觉朱棣脸上神情有些不对劲之后,连忙改口。

“燕王殿下与郭长史大概不知,那晒谷场坚硬平整,我等将收割回来的稻谷,直接堆放在晒谷场,便可直接将稻谷打落下来。

然后,再将稻谷摊平放在晒谷场,那晒谷场就像是一个大烤炉,不到一日的功夫,便可直接晒干。”

“如此一来,便给我等省下很多的功夫。”

“原本需要四日的活,一日多些,就可以干完!”

“到了最后,周围那些没有铺建水泥晒谷场的农户与富户们,都过来租用我等的晒谷场……

谁能想到,我等建造的水泥晒谷场,不仅让我等提前数日将稻田中的粮食收割完。

还能给我等赚些钱财……”

“哼哼,看那些上官们,还怎么笑话我等!”

“就是,一会我等定要去给城隍爷上几炷香,让城隍爷保我北平府风调雨顺,保佑燕王殿下与郭长无病无灾,福寿康宁……”

“哗啦……”

“……”

殿外已经开始下起瓢泼大雨。

屋内,郭安与朱棣两人,越听越是满心无奈。

他二人貌似都不愿与这些士绅这般虚与委蛇,但是这会外面下着大雨,而这些士绅们,一个个好像也都是在真诚的夸赞他们,也不好无情的将他们赶走。

最后,朱棣便直接看向郭安。

郭安一怔,“殿下,如今我北平府大丰收,诸位士绅也在,合该摆宴庆贺一番!”

“摆宴?”

朱棣不由一愣。

下方,一众士绅顿时住嘴,则是满脸期待的看向朱棣。

见状,朱棣直接朝着一旁的马和吩咐道:“马和,传下去,本王要摆宴庆贺我北平府大丰收!”

“是,殿下!”

马和连忙应道。

“再请朱长史与所有官员来殿内共贺!”

“是,殿下!”

很快,朱复带着一众府上官员武将,便走了进来。

有了朱复这些官吏,那些士绅们一个个也都有了聊天对象。

朱棣与郭安两人,顿时清静了不少。

尤其是,等到膳厨的膳食端上来之后。

一众士绅们好吃的,差点没将他们的舌头给咬掉,自是顾不上再说什么。

再加上一坛坛美酒灌进肚内,郭安与朱棣彻底清静了。

吃完贺宴,酒足饭饱。

外面的大雨也已经散去。

一众士绅们满脸喜色的向朱棣道谢,然后挨个散去。

而郭安与朱复等人,也可趁此,歇息片刻,熬到散值。

只有朱棣,半躺在一张藤椅,眉头微皱,总是觉得哪里不对?

突然,朱棣好像直接坐起来,盯着一旁的马和,问道:“马和,刚刚郭卿是否是想吃宴席了,故意提起的?”

马和:“……”

……

第273章 该让那群小崽子上战场实习了

不到几日的功夫。

那些士绅们家中的水泥晒谷场的作用,也都传到北平府一众官吏耳中,引起一片哗然。

随即,还没等这些官吏脸上的惊诧散去。

一艘艘从南方而来的粮船,再次来到北平府。

“你还要购买良稻?”

燕王宫内,再将那将近十万石的稻谷,如数交给朱棣后。

沈庄,还有上次签了契纸的商贾们,一个个都是满脸喜色。

“燕王殿下,郭长史,太子殿下与曹国公庄子上的良稻今年也是大丰收!”

“哦?”

朱棣眼中满是好奇,“太子与曹国公庄子上的良稻,今年亩产多少?”

沈庄连忙回道:“回禀殿下,太子殿下的庄内良稻,亩产五百一十斤!”

“这么多?”

朱棣与郭安都不由一脸惊诧。

要知道,北平府的那些农户与燕王府农庄的良稻,最多才是四百六七十斤左右。

而农场的良稻能超过五百斤,是因为农场有着郭秉雍与郭直四人,还有一帮学徒与老卒精心照看。

各种肥料,除草,松土,浇水……

而现在,太子庄子内的良稻,居然也可以亩产五百以上。

“殿下,郭长史,南方相比北方来说,雨水天气更适合水稻生长。

就连曹国公庄内的水稻,也是亩产接近五百斤。”

郭安淡声道:“所以,现在南方那些士绅富商们,都开始争抢着购买良稻作为种子了!”

沈庄与一众商贾们,顿时下意识的一脸讪笑。

郭安道:“尔等放心,我燕王府的粮食商行,并没有前去收购那些农户与老卒家中的良稻。”

“多谢殿下,多谢郭长史!”

沈庄与一众商贾连连感谢。

郭安一脸肃然的警告道:“但是,尔等最好也别想着去刻意压价,去克扣那些百姓们。如今,我北平府还有许多富户没有买到良稻,周边的那几个州府,也都想要购买良稻。

要是咱听到有百姓向咱哭诉,尔等便不用来北平府做生意了!”

“还请郭长史放心,我等绝不会坑害北平府的百姓们。”

一众商贾连连应道。

……

这一次。

良稻之事,燕王府赚麻了。

燕王府的粮仓内,直接多了将近二十万石新粮。

至于下面那些种有良稻的百姓们,也跟着大赚一波。

至少,他们辛苦了一年,种植出的粮食,相当于他们种植了六七年。

再加上,他们家中的辣椒,也开始成熟,变红,干煸。

经过燕王府下面的商队收购一波后,这些百姓们,终于富了些。

相应的,朱棣与郭安等人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宛平县与大兴县下面的结婚的人多了很多。

农场的肉食,也突然不够那些百姓们买了。

一些布匹卖的也快了。

甚至,就连燕王府下面的一些钢铁农具铺肆内的农具,也突然卖的更快了……

“不出几年,我北平府便将会真正大兴!”

看着下面那些书吏与各个铺肆管事送来的奏报,朱棣一脸大喜,也还有些期待。

“定然会大兴。”

郭安也是满脸喜色。

北平府的兴盛,可是他亲手打造出来的。

朱棣突然猛的盯向郭安,道:“郭卿,仅仅一个良稻,还有一个辣椒,便可以让宛平县与大兴县的百姓们生活富裕起来。

首节 上一节 306/5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天命玄鸟,华夏始焉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