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我继承破道观后被奉为神仙

大明:我继承破道观后被奉为神仙 第427节

朝廷供养如此庞大的生员队伍,原本应该为国出力。

然而调查的结果显示,有一半的江南生员终日无所事事。

其他的一半,干正事的也不多,反倒是干扰行政、为害地方的居多。

朝廷等于是养了一群大爷,并且还是不干事,专搞事的那种。

得出这些结论,夏允彝等人都沉默了。

前些日子,云逍推动官府催收拖欠钱粮,针对生员、士绅进行严酷打压,甚至杀了人。

他们心里都是颇有微词……不,怨气满腹。

现在看来,云逍的做法不仅不是过了,反倒是太轻了。

等众人说的差不多了。

云逍这才说道:“还有最为重要的一条,你们没有说到。”

众人一阵冥思苦想,却想不出那是什么。

陈子龙道:“草民鲁钝,请云真人明示!”

云逍道:“复社的事情,你们应当十分清楚。”

陈子龙、夏允彝等人神色一变。

莫非云真人这是要……清算旧账?

“复社广招门徒,每逢乡试、会试,凡是二张看中了门徒,他们都会通过种种形式予以举荐。但凡是二张举荐,基本都会被录取,‘十不失一’。”

“因此江南生员、举子,以拜入张溥门下,加入复社为荣。我说的可对?”

陈子龙面露羞愧之色,“确有此事。”

云逍没有继续纠缠复社的问题,又问:“据我所知,直浙之地,各种文社不下三百个,可有此事?”

陈子龙老老实实地答道:“正是。”

“这些文社,果真是以文会友?”

“或者是跟复社一样,以文社为名,行结党营私之实,为自己谋取前程?”

云逍的话,让陈子龙、夏允彝无言以对。

如今的文社,谁还真的去谈论诗文?

除了议论国事,针砭时弊,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在科场、仕途上相互援应。

一些志趣相投、命运与共的举子,除了在举业文章上共同切磋,“厚自濯磨”,还自发地用以文会友的形式结成联盟,共图举业。

这才是结社的目的。

云逍拍了拍椅子扶手,叹道:“这就是党争的祸源!”

陈子龙、夏允彝等人无不骇然变色。

党争之惨烈,对国家危害之大,他们当然很清楚。

却怎么也无法把结社,跟党争联系在一起。

然而仔细想想,云逍说的分毫不差。

众多生员要想出人头地,就要参与激烈的科场角逐。

在这种角逐中,个人的力量变得极其渺小。

因此,士子们开始寻求靠山(组织),从一开始就踏上了互相依傍、党同伐异的党争之路。

只是多数文社成员,包括陈子龙、夏允彝这样的文社领袖们,并未自觉而已。

此时若不是云逍提醒,他们哪里知道,会有这样的恶果?

云逍看了众人一眼,语重心长地说道:“党争,乃亡国祸源,如今的大明,再也经不起内耗了啊!”

众人都是一震。

黄宗羲道:“云真人取缔东林书院、复社,莫非就是为了消除党争之源?”

云逍答道:“取缔东林书院、复社,主要原因是他们参与谋害先帝和今上,消除党争,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还有一句他没说。

不消灭东林党和复社,大明很快就会被他们折腾到亡国。

夏允彝满脸羞愧,站起身躬身说道:“草民回去后,就立即解散几社,从此再也不做结社之事。”

其他人也都纷纷起身,声称退出文社。

云逍摆摆手:“结社也不是不可以,但是结社的目的若是为了自己谋取私利,党同伐异,那就万万要不得。”

薛国观与范景文相视一笑。

江南结社成风的问题,看来也不再为患了。

云真人有雷霆风暴,也有润物无声,这手段简直是绝了。

瞿式耜心中一叹:看来以前还是错怪云逍子了!

东林书院、复社被取缔,大批东林党人、复社成员下狱。

瞿式耜这个东林党人,也因受牵连而被罢官。

因此他将云逍视作是魏忠贤一类人。

此时才明白,云逍并非是针对东林党,而是为了消除党争。

“云逍子,才是真正的一心谋国,我的心胸还是太狭窄了啊!”

不知不觉中,瞿式耜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第406章 同路人越来越多了

“咱们来汇总一下!”

“联系大明如今的形势,外有建奴,内有流寇,外加天灾,最终会得出什么结论?”

云逍拍拍手掌,向众人询问道。

十几人陷入沉思。

随后个个脸色苍白,后心阵阵发凉。

在场的都是有识之士,不是那种只知道读死书的蠢货。

将所有问题都联系在一起,可以看出如今的大明,可谓是内忧外患。

因此不难得出最后的结论。

亡国!

这个结论,让所有人都惊呆了。

云逍将众人的神色看在眼里,微微一笑,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不等众人从震惊中恢复,云逍顺势引入到下一个话题,

“生员问题之严重,危害之大,我们已经有了结论。”

“下面,咱们来找一找问题的本质是什么,然后从中找到解决的办法。”

众人发挥各自的才学,各抒己见,最终汇总成两条。

其一,生员数量众多,然而上升的渠道却只有一条。

能够中举的是少数,进而中进士做官的,更是寥寥无几。

这就注定了大量生员被摈斥于仕途之外,又皓首白发以待“金榜题名”,别无所事,虚度一生。

同时激烈的竞争,引发了党争。

其二,生员的知识面太窄,除了会读书,百无一用。

生员热衷科举,只识四书五经,其他以外的知识,统统都成了“杂学”而无人问津。

更为糟糕的是,如今的生员,别说什么君子六艺,就连四书五经都舍弃了。

那学啥?

专门钻研为应付考试而设的八股文范文。

这种东西,除了应付科考,其他的屁用没有。

以至于此时的读书人,一个个都学成了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白痴。

就是这些废物,还死守着读书人的脸面,其他事情都不做,反而成了大明财政的累赘,侵蚀国家根基的蛀虫。

云逍继续引导话题:“最后,如何解决?”

“我以为,解决办法有二!”

黄宗羲第一个站出来,朗声说道。

“其一,革新科举内容。”

此时的黄宗羲年仅二十,正是处于无所顾忌的年纪,说出的第一句话,就让在场的人神色大变。

薛国观等人暗自颔首,此子见识非凡,将来必定非池中之物。

接着黄宗羲列举了唐宋的例子。

隋文帝首开科举之时,科举考试只有一科,就是“策问”。

“策”,就是对当世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时务问题阐述观点,作出评析或提出改革方略。

可见科举最初之目的,是为了选拔真正的经纶济世之才。

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没有八股限制,考生可挥洒空间很大。

试题内容更是无所不包。

不仅考儒家典籍,还要考道家的经典,还要考诗词歌赋,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重视军事、法律、盐政、漕运等治国方略。

苏东坡正是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阐述实务问题,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顺利考中进士。

正因为这个原因,唐宋时期的文学家很多出自朝堂。

首节 上一节 427/62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混在北平当知县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