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第230节

  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虽然说之前严应辉的时候,政府上下确实是一心很是团结,但是如今新王即位,也难免会有人有异心,更何况手底下的那些被迫割肉的地主们,也是表面安分,实际上各怀心思。

  果不其然,在严全说出这一番话之后,群臣看向那最前头的身影的眼神,更显敬畏。

  王以之为父。

  这是何等的信赖与尊崇。

  以后,此人在朝堂上的权势,怕是真的要达到顶峰了。

  在众人的不同心思之中,登基仪式结束了。

  而江浙军,也是继续攻城掠地,除了越王逝世的那一天,他们停止了一切军事行动,食素以示哀悼,新王登位之日有丰盛的宴席为食之外,并没有因为严应辉的逝世,而影响作战。

  旬月之间,南直全数失守。

  江南之地其实也实在没什么难度,甚至要不是朝廷将大量的精锐主力配合上骁将投入过来,江浙军政府三下五除二就能够将这里给平定了。

  严家在江南毕竟经营两百年,渗透实在太深了,哪怕很多地主士绅在听闻他们在浙江干的事情之后反水,也架不住对方的实力恐怖,百姓更是早就已经期盼他们的到来。

  这样的名望,你让各个城池,不战而弃守,那不太可能,但是毫无疑问,军民一心抵抗他们攻击的情况,是绝对不会出现的。

  本来就听着靖平王、严铿等人的传说长大,对其的品性信赖无比。

  要不是明廷现在依然是天下正朔,江浙军政府头上隐隐顶着一层“谋反”的帽子,他们甚至都不想反抗。

  更何况袁崇焕刚刚战败,明军军心更是受挫已极,自然是轻松被破。

  有一些城池,甚至知府还是家族的门生故吏,很干脆的就开城投降。

  江浙军一路狂飙,将南直隶全数收入囊中,向西、向南又先后击破明军的残余防线,占据赣东与闽北,这才因为兵力以及后备官员不足等种种原因,暂时停止了扩张的脚步。

第364章 书坊

  “此次战役,我军士兵折损颇为惨重,并且新占领的城池也需要军队镇守,兵力已经明显不足,你立刻安排大规模的征兵,至少征兵四万以上,此次战斗的伤员伤愈之后,不必回归,可以与新兵组成新的师。”

  “吕宋那边,我会再调一个军过来,协助作战。”

  严凌向军部的尚书嘱咐道。

  军部的尚书匆匆离开,随后吏部的尚书又过来,汇报各部尚书共同推举的内阁人选。

  是的,在经过综合的考虑之后,严凌还是决定继续采用大明的内阁制度,而不是像如今其他的反王那样,普遍使用丞相制度。

  毕竟以后转型也方便。

  严凌将目光转移到内阁成员的名单上。

  打头一个是严洪亮,这个自然没得说,他在之前一直都是充当严凌秘书一般的存在,对于各种政务都是颇为熟悉,进入内阁名正言顺。

  后面两个,也都是为政府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官员,完全合适。

  他点了点头,在文件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不过,这还不算,接下来还要上交给越王严全,得到他签名并用印之后,这一份文件才算正式生效,虽然只是一道程序,但是却是必须要走的。

  论起调教后辈,这么多年下来,大明他敢说第一,绝对没有人敢说第二。

  让严全过目这些文件,对于帮助他熟悉政务,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

  随后他又问道:

  “准备派向各个府县的官吏,可否已经预备?”

  “已经准备好了。”吏部尚书点头,将另一份名单呈上,不过这一份严凌却只是一瞥,便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这份名单已经经过吏部与情报司的双重确认,是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行政成绩较为优秀的官员,他们将被抽调到新占领的各个府县,官阶也将会得到提升。

  潜龙现在已经浮出水面,至少政府的高层是知道有这么一个机构的,它正式更名为情报司,已经成为了官方的机构,名义上直接向越王负责,但是实际上还是由他掌控。

  “好,令军部安排士兵跟随,将江浙地区的各种政策,广泛地在各地扩展开来。”

  虽然江浙军政府的种种措施,令各地的地主乡绅很是不满,但是好在对方的这些条令政策还在他们的承受范围之内,轻徭薄赋、清查人口,再增设一个镇村的行政体系,地主们虽然内心不爽,但是也还是捏着鼻子认了。

  谁让明军实在不给力,挡不住对方呢?

  这些还不至于令他们群起反抗,甚至已经有些人,开始打听上一次官员考试的题目与内容,准备参加考核了。

  乱世,终究还是武力说话。

  不过,为了避免有些财迷心窍的家伙铤而走险,依然还是需要军队协助镇压。

  “遵命!”

  吏部尚书应诺道。

  ……

  武兴二十一年接下来的时间里,江浙军政府十分平静。

  他们首先开始在其他几个县贯彻中央的政策,在军队的帮助下一切颇为顺利。

  这些政策保证了佃户的利益,更是将统治完全下放到镇村,将权力从地主士大夫的手中夺了回来,保证了百姓们的权益。

  不过,纵然是百姓的负担大大减轻,但是此时天灾依然在大地上纵横,该收不上粮食还是收不上,还好严凌当即下令从江浙的府库之中运粮,及时地救济灾民,百姓们自然也不会如同以往那样,踏上流浪的道路,纵然饱受灾害之苦,但是至少现在依然有着生的希望。

  一时之间,乡野之间尽闻歌颂越王仁义,首辅贤明之声。

  虽然此时长乐书坊由于东家的起事,已经在各个省府被全面驱除,但是这些消息依然不胫而走。

  在这个乱世,能够吃饱饭,不受战乱,已经是犹如桃源一般的存在。

  虽然这些消息,被各个士绅极力封禁,看做是“匪逆邀买人心”之举,奈何这种东西根本禁止不住,甚至民间还津津乐道,私下里聊天,说到激昂处,时常有人爆出

  “要是他们快点来就好了”

  之类的语句。

  朝廷和士绅们自然是不愿意看到这一切的,有王二等人“珠玉在前”,他们倒也不敢像从前那样小看百姓的力量了。

  他们很快便效仿着曾经的长乐书坊,创办出一些报社,试图掌握舆论。

  奈何长乐书坊太过机警,早在起事之前,就已经把印刷的各种用品以及工作人员全部撤走,导致他们只能从零开始。

  虽然一些器物他们可以模仿,甚至时论的表面做得一模一样,但是长乐书坊用的一些后世的宣传手段,他们却是无论如何都学不去的。

  比如说,长乐书坊哪怕是报道一些有偏向的内容,也是尽可能地保持着公允的表象,只是在暗地里增添一些私货,由读者自己读出,体悟。

  他们就不一样了,公然抹黑,说江浙军政府“礼乐废除,与蛮人何异”,更是“不尊孔圣教诲”,以一些“旁门左道”取士,“鱼肉士绅”,早晚会“自取灭亡”。

  这种东西,看到的人都会觉得可信度为零。

  抹黑太过,反而会激起逆反的心理。

  更重要的是,民间舆论所宣传的江浙军政府,和大众印象里的,实在太搭了。

  早在明初就开始进行的宣传,到这个时候,已经深入人心了。

  而大明其他的那些书坊,搞的则是差距太大,要是能够实锤也就算了,偏偏和事实南辕北辙,这就导致他们很快便失去了所有人的信任,百姓宁可听市井流言,也不肯再去看书坊里的时论。

  到最后,皇帝开办的“大明书坊”只剩下群臣和宦官们为了讨好皇帝还在购买,其余的士大夫们开办的,更是只有一群地主乡绅在捧场。

  就连大明的士子们,也不想浪费钱。

  反而是他们的卖力抹黑,导致江浙军政府之中发生的种种,传遍了整个大明,江浙军政府的名声更旺,一时之间,竟有了“天下向往之”的苗头。

  而随着流言的越发传播,也被一些反王给注意到了。

请假

  太累了,今天实在写不动了,抱歉抱歉。

第365章 豫南,滇地

  “啧,没想到这江南小王也有两下子,竟然给他闹出如此阵仗……不过多半是那首辅所为,嘿,也不知道这个新王,可以忍耐这个家伙,骑在头上多久。”

  王二咂了咂嘴,颇有些嫉妒地向一旁的顾君恩说道,这般名望,他也是眼馋得紧。

  “早晚的事……不过,如今江浙依然还是颇为强大,王上也该效仿他们,收拢一番民心。”

  顾君恩笑道。

  “我每攻下一城,皆是发粮发饷,且不收取赋税,这岂不是收拢民心之举?”

  王二有些不以为然,他治下的百姓,也是大明之中少有的不是很向往江浙之地的人。

  废话,王二直接不收钱,能不喜欢吗。

  “发粮发地,乃是收百姓之心……可是却反而恶了士绅们,若是王上志在天下,就不可不顾及他们,士大夫才是天下之根本。”

  “江浙依靠火器之利,可逞一时之能,不过却是无源之水无根之萍,早晚落寞……”

  “反正我们编的那套俗言“吃他娘,喝他娘,敞开大门迎豫王,豫王来时不纳粮’也没能流传出去,没流传出去也好,正好可以改变宣传策略,拉拢士大夫,不然朝令夕改,反而会令他们不敢轻易投靠。”

  顾君恩是传统的文人,纵然他智计百出,但是依然还是坚定地相信,拉拢士绅,方为正道。

  之前没有阻止王二所做,甚至还帮他编造俗言俚语收揽民心,只是因为当时还是在起义初期,需要大量人手,也需要这些东西来动摇民心,更好地攻城掠地,一旦已经有了固定的地盘,可就不合适了。

  不纳粮,几万几十万大军吃土吗,还是富商大户跟韭菜似的可以一茬一茬地长?

  王二听了,沉吟一下,也觉得有些道理。

  这么一段时间过去,他也已经得到了成长,不再是原本那个只知道一头莽的义军领袖,明白政治等种种利害。

  “待击败朝廷此次围剿,我便于豫省开科取士,开收赋税。”

  他说道。开科取士,便是给了他统治区域内读书人上升的阶梯,而既然已经收了赋税,也就是暗示不会再随便抄他们的家,这无疑是对士绅阶级的拉拢。

  顾君恩微笑点头。

  不过,当务之急,还是要击退明军大兵的进攻。

  没办法,河南毗邻北直隶,这里出现一个不断坐大的坐寇,那是堪称心腹大患的问题,一个不好,对方就兵临京畿了,当然得尽快剿灭。

  之前南边还有一个家伙吸引火力,现在朝廷打不过他们,就只能专心对付其他的叛军,企图先平定他处之乱。

  好在如今的大明朝也有为数不少的良将,流寇基本都是被官军追着跑的。

  不过,由于天灾造成的大量流民,使得叛逆剿之不尽,除了湖广巡抚孙传庭经营一方,手底下逐渐太平了一些之外,其他区域明军单纯就是拿流寇在刷战绩,甚至有些人已经开始了养寇。

  但是,这也造成,有一些流寇,战斗力开始不断提升。

  简单来说,就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小流寇以及新起的流寇,面对明军一个千户都吃力,而几个大的反王,在经历过这些年的流窜生涯之后,其核心部队经历了征战,已经拥有了相当的军事实力,有了一定和明军放对的能力,甚至超过了大多数的普通明军。

首节 上一节 230/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九州:大秦太子,悟性逆天!

下一篇: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