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第62节

第102章 解缙的高光时刻,太子终立

  很快,朱棣也开始了自己的行动。

  他召来了大批的勋贵。

  对于永乐皇帝而言,自然是这些跟着他打天下的老兄弟的话更有可信度。

  也没有绕弯子,朱棣直截了当地询问他们,他们赞同谁做太子。

  其实选择问这些人,已经表明了朱棣的倾向——毕竟谁不知道,朱高煦深得武将之心呢?

  一众勋贵,就连朱能,也很快做出了选择——朱高煦。

  朱高煦毕竟曾和他们一起冲锋陷阵,那是血里火里拼杀出来的交情。

  至于世子朱高炽,不好意思,你哪位?

  只有三个人,没有选择支持朱高煦。

  其中两个人保持了沉默,一个是严铿,一个是张玉,他们都没有说话。

  严铿虽然已经打定主意,支持朱高炽,但是却也没必要在这个时候得罪高阳郡王,张玉为人稳重,也是一样的想法,不想得罪人。

  再说了,立储这种大事,明哲保身,也未尝不是一种选择。

  还有一个,是兵部尚书金忠。

  “陛下,君不见秦二世隋炀之事乎?立太子不以嫡长,必招致天下大乱,请陛下立世子为太子!”

  他跪在地上,在一众勋贵异样的眼神中大声说道。

  如果他真的只是一个普通的兵部尚书,一个区区二品官,那当然没什么好说的,一大群勋贵站在他的对立面呢,而且这样的话,朱棣又不是没有想到过,既然已经问出来了,肯定是有心理准备的,毕竟你真要说起来,李二可就有话说了。

  但是金忠,他还真不一般,或者说,能作为朱棣的问询对象之一和勋贵们站在一起,已经是表明了他的不凡。

  金忠,他在洪武二十四年就已经进入燕王府,从一个卫兵干起,一路到长史文书,甚至还是靖难的主要策划人之一(毕竟朱棣手下没几个文人)。

  后来,姚广孝坐镇北平,他则随军征伐,赞理军务,是朱棣的得力谋士,官至王府长史,大小历经十四战,和朱棣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甚至最后,他成为永乐皇帝的心腹重臣,重大的国事决策朱棣多会听取金忠辅国的建议,他虽然不在内阁之中,但却和姚广孝一起,参与到了很多大事的裁决之中,可见他在朱棣心中的地位之重。

  因此他的一句话,让朱棣沉默了下来,他不能不考虑这个老伙计的意见。

  但是事情并没有完,王朝终究还是需要一个太子的,毕竟在那个皇帝平均寿命都不长的年代,朱棣也说不好,自己哪一天说不定就起不来了,这种事情还是不能拖的。

  于是他秘密找了许多的大臣,诸如黄淮、尹昌隆等人。

  问文臣,那自然是不用说的。就算不从皇帝本身,之前严涯说的那个方面去考虑,他们也都是立嫡长的忠实拥护者,更何况太子尚文,和他们是一路人。

  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说服朱棣。

  直到解缙的出现。

  此时的解缙,是内阁七人组之一,算是朱棣的心腹。

  话说朱棣登基之后,很快便组建了自己的内阁,帮助处理事务,前面的黄淮二人,便是内阁中人。

  解缙便是在那个时候入了内阁,而且他不仅是阁臣,还是永乐大典的主编之一,地位仅次于总览全局的越国公严涯。

  大典在朱棣心中的分量不需多说,他能成为严涯以下地位最高之人,可见朱棣还是很宠幸他的。

  而当朱棣找到他的时候,他的第一句话,也是说朱高炽仁厚,该立他为太子(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

  朱棣面无表情。

  因为已经不是第一个文臣这么说了,他已经有些免疫了。

  现在的情况就是,勋贵基本支持朱高煦,而文臣都站在朱高炽一边。

  勋贵不善言辞,再加上自己本身也是倾向于朱高煦,没什么好说的。

  文臣们倒是一个个巧舌如簧,但是说来说去,也就是立嫡立长,世子仁厚那一套,他听得可太多了。

  问自己的心腹严铿,这小子平时挺活跃,和朱高煦走得也近,这次却反而一反常态,支持起朱高炽来,倒是令他大跌眼睛。但是问起理由,还是那套嫡长的说辞,没有半点新意。

  这还用你们说吗?我当时起兵的时候,伱以为我了解的还不透彻?我要真是因为这个,我还来问你们干嘛?

  唉。他在内心叹了一口气。

  其实他也是知道,大明朝是真的经不起折腾了,朱高炽治国还是很有一套的,让他来,肯定比朱高煦强。但是他的内心,就是很偏向朱高煦,想让他来继承。尤其是看见他,好像看见了曾经的自己一样。

  这般问,其实也是想找一个人,能够彻底地说服自己。

  可惜这帮文臣实在不中用,看来解缙也不例外。

  朱棣默然片刻,就要挥手让他退下。

  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这个时候,解缙出乎意料地放了大招。

  只见他猛然从座位上起身,跪倒在地,叩头之后,紧紧盯着朱棣的眼睛,口中说道:

  “好圣孙!”

  朱棣怔了一怔。

  他的脑海里,回想起了那个早慧的孩子,不仅聪慧过人,还相貌可爱,深得他的心思,朱高炽不多的宠幸之中,有一大半是占了他儿子的光。

  想到这个孩子,朱棣的脸上,也不由地露出了笑容。

  他点了点头。

  解缙笑了,终于,一切成为了定局。

  永乐元年七月,朱棣正式下诏,册封皇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次子朱高煦为汉王,三子朱高燧为赵王。

  那一天的朝堂之上,朱高煦的脸色阴沉到了极点。虽然被册封为汉王,但是他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喜悦。

  哪怕党羽遍布朝野,他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更恐怖的是,他已经被封到云南,自己的岁数早就已经到了就藩的时候,也就是说,他在南京待不了多久了。

  而一旦离开权力中心,那么他必然将失去最后翻盘的机会。

  必须得想个办法留在京师。

  朱高煦这般想到,他还不打算放弃。

第103章 缺钱,我们也很难办

  太子的事情暂时尘埃落定,而在下一次的风波出现之前,明王朝也并不平静。

  永乐三年。

  交趾胡一元弑君一事败露,更离谱的是,永乐三年朱棣派遣五千人,护送着交趾王子嗣陈天平归国正位,不提防胡一元等人表面欢迎,却偷偷在山林中设伏,突然杀出,陈天平当场被杀,大理卿薛岩、行人聂聪亦遇害。

  明军根本没有料到,他们竟然胆子大到袭击宗主国的军队。

  征南副将军黄中也是老将,当即整军向前,然而胡一元的军队却是狡猾,毁去当地桥梁,致使明军无法追击。

  这能忍?朱棣大怒,当即命朱能为大将军,沐晟、张辅(张玉之子,屡立战功)为左右副将军,总领两京畿、荆、湖、闽、浙、桂兵共三十万,号称八十万,出广西,征越南。

  然而,朱能在龙州病逝了,朱棣闻之大悲,辍朝,追封其为国公。

  领兵大将没了,这算是出师不利,但是仗还是要打的。

  老将张玉被派上了战场。

  事实证明,堂堂正正的打,那个年代能够战胜明军的,还真不多。

  十月,明军破隘留关、鸡陵关,交趾北部大门被打开。

  随后沐晟率军攻夺猛烈栅、华关隘,“贼徒悉奔”。

  十二月,张玉率军攻重城多邦,裹甲衔枚夜袭城池,大败交趾军,一路追杀至伞圆山,元帅梁民献、祭伯乐全部被斩杀,交趾军死者不计其数。

  同月,交趾东都、西都先后告破。

  永乐四年正月,张辅、沐晟先大破交趾军于筹江栅,又败其于普赖山,斩首三万,接着再败其于盘滩江,三战三捷。

  同月,木丸江之战,明军再次大胜,将领阮子仁、黄世冈等百余人被阵战。

  明军入交趾不过两个月,胡一元引以为傲的所谓“两百万大军”已经崩盘。

  五月,胡氏父子就擒,献俘阙下。永乐大帝设置交趾布政使司,以张玉为交趾总兵,交趾就此纳入大明版图。

  而在征讨交趾的时候,大明北方的邻居也并不消停。

  永乐三年。

  蒙古第N次犯边,他们冲破长城,肆虐大明的北地,从辽东到山西,无一处不燃起烽火。

  朱棣震怒,但是他很快便发现,自己找不到此事的主要责任人,或者说,导致蒙古肆无忌惮地进犯的罪魁祸首,就是他自己。

  戍边九王除了秦王一直呆在南京,晋王被废之外,其余的几个王一个不落,全跟着自己打到了南京。他们的军队也跟着来到了南方,驻防在南京的周围。

  北地不空虚,那才见鬼了。

  合着这事儿算来算去,最后怪得还是自己。

  永乐皇帝眼神一厉,眉头一竖,御驾亲征的话就涌到了嘴边。

  正好太久没砍人了,手痒。

  他本来就是一个很好战的马上皇帝。

  但是下一瞬,他就憋了回去,因为有人提出了更好的选择。

  蓝玉。

  上一个时代的璀璨将星,哪怕是朱棣都不得不在他面前垂眸。

  于是被关入狱已经有五个年头的前凉国公,终于走出了肮脏潮湿的监狱。

  终于得脱囚牢。迎着久违的明媚阳光,他轻声感叹。

  上天还是眷顾他的,那个老人死在了他的前头。

  而现在,新登基的永乐皇帝,要重用他了。

  五年的狱中生活磨平了他的棱角,现在的蓝玉不复曾经的轻狂与骄傲,只剩下沉着与稳重。

  率领着十万大军,他再次踏上了征途。

  不过,这只是一时之计,就好像当年洪武在时把蒙古揍得有多惨,但是到了永乐年间,他们又有了屡次进犯的实力,恢复是很快的。

  要说南京不适合作为首都,也确实。它与北方相隔太远了,以蒙古的恢复速度,要不了几十年,他们又会组织起大军。而现在是开国之初,明军战力还能够阻挡蒙古铁蹄的进犯,但是等到后面,明军战斗力开始衰退的时候,一个不小心,大一统的大明就要变成南北朝。

首节 上一节 62/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九州:大秦太子,悟性逆天!

下一篇: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