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第97节

  朱元璋示意大家免礼,然后看着众士子,开口道:“你们大家知道,咱们大明的根基在于哪儿吗。”

  不等大家回答。

  朱元璋自顾自开口说道:“就在这片广阔无际的土地上。所谓京城啊,朝廷啊,翰林院啊,说白了,都是从这土地上长出来的。”

  “如果没有这片土地,什么都不会有,也不会有皇上,就算有了,那也得饿死喽。”

  朱元璋难得说一句笑话,他原本是想要稍微缓解一下现场氛围,哪里知道现场氛围变得更加严肃了。

  就像杀人屠户,对着娃娃说笑话,起到的效果只会把小娃娃给吓哭同样道理。

  他只能接着开口道:“朝廷派你们下去调查人丁、赋税、田产,去丈量各省的官私土地,这件事十分之重要!”

  “田亩不确,国家就无法合理地纳税,收多了会激起民怨,收少了,会私逃税粮。所以呀,田亩数目的准确与否,关系到国家的安稳,百姓之太平,是咱大明的千秋之大业啊。”

  朱元璋说着,从身上拿出一本册子,一边打开给众人展示,一边开口道。

  “中书省给你们出了一个样本,鱼鳞册。按照这种式样,你们就可以把那些高低不等,大小不一的田亩,像鱼鳞那样,一片一片地录画下来。录画的方法,都在图后面。你们这些人都是聪明人,一看就会。”

  “关键是,你们要吃得起苦,舍得跋山涉水。还要有细心,有耐性!”

  “你们如果能把一个县的鱼鳞册,全都录画下来,这可比你们中举入仕可要难的多了。”

  众士子再拜,高声道:“禀皇上,臣等一定录画好鱼鳞册。”

  “出发吧,咱们一年后见。”朱元璋朝着众士子,一挥大手,开口道。

  大明第一届恩科新晋的三十六名进士,人人都带着任务下去,他们彼此之间亦是竞争的关系。

  而这同样是朱元璋对他们的一次考验。

  只有通过了这次最终的考核的人,才会成为老朱的心腹,因为他们之前所做的种种举动,已经让他们得罪了那些勋贵大户,让他们无路可选了。

  而这批人就将成为老朱投入朝堂的第三股势力,用以牵制淮西与浙东党。

  临行前。

  朱元璋特意叫住了李进。

  “李进啊,之前答应你让你去扬州跟在杨宪身边学习锻炼的事情,怕是要先行搁置了,你不会怪我吧。”朱元璋开口道。

  李进连忙回礼道:“为国分忧,是臣应尽之职。”

  “好,很好。”

  看着李进敬着自己的样子,朱元璋还是很满意的,在他看来,杨宪哪哪都好,就是在这一点上稍有瑕疵。

  李进这娃这点就做得很好。

  朱元璋伸手拍了怕李进的肩膀,开口道:“李进,这次咱特意把你给派到咱凤阳老家,你到了之后,每到各县,把当地的民情、政事、官吏优劣、年景丰灾,全都给咱写个褶子呈上来,直接呈给咱。”

  “臣遵旨。”

  “好好干,咱看好你。”

  ........................

  自从有了京扬轨道列车之后。

  太子朱标来扬州,来得便更勤了。

  当然不仅仅只是朱标,还有源源不断的商品物资从扬州运往京城,京城那边那些闻风而来的勋贵官员们,则是纷纷亲自登车感受其新奇。

  在看到巨大的列车一次性装载数万斤的货物,并且以堪比八百里加急的速度疾驰时。

  这帮子勋贵官员,都给惊得瞠目结舌。

  轨道列车自然不是免费乘坐的。

  这么多站点工作人员的薪酬,轨道列车日常维修保养,战马的损耗,等等没有一个地方是不用烧钱的。

  在杨宪的建议下,继羊毛加工制衣司后,朝廷又一个新的部门列车局随之成立。

  无论是沿途站点的工作人员,还是轨道维修保养的工人,就算是列车上负责清洗马桶的阿姨,也全都有了正式编制。

  要知道这些人里头,很多去年都还是逃荒的灾民,如今摇身一变,也算是公门中人了,能吃上一口皇粮,再不济这一辈子也总算是饿不死了。

  在朱标强烈要求下,杨宪顺理成章成为了列车局的首任局长。

  如今第一批参与京扬轨道修建的这些老人,自然便成了局里的骨干。

  日后这些人在通过考核后,都是要派往各地参与当地的轨道列车的修建工作的。

  列车局的事情理顺了之后。

  杨宪终于腾出手,有功夫开始搞玻璃了。

第135章 一堆破烂

  玻璃在我国古代又叫琉璃,就是沙师弟失手打碎的那个。

  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其他氧化物。

  最早出现在4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的遗迹中。

  我国玻璃最早出现于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剑的剑格上镶嵌的玻璃就是中国早期本土玻璃制品的代表。

  虽然我国本土很早便出现了制作玻璃的技艺,可当时的玻璃与现代玻璃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古代西方的玻璃,由于矿物和石英砂的品质,其成分都是钠钙玻璃,这种玻璃更接近现代玻璃。

  而此时中国的玻璃主要是铅钡玻璃,手感沉重,做不到无色,且容易破碎,怕冷热冲击,而且不适合盛装食物,完全比不上陶瓷。

  因此玻璃发展速度一直很慢,再加上宋瓷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玻璃的普及。

  而辽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也不重视玻璃技艺。

  导致这一时期,玻璃业相对停滞,现存玻璃器不多,且多为西域传入产品。

  玻璃烧制技艺甚至曾经一度断了传承。

  如今明朝初年,琉璃的烧制技艺同样是保密的,几乎是皇家专利。

  琉璃制品也只是赏赐给皇室宗亲、勋贵大臣价值堪比黄金的奢侈品。

  为了接下来的玻璃烧制做准备,杨宪在扬州又开设了新的工坊,很多东西都要提前准备,因为杨宪要做的不是从系统兑换一些成品玻璃,而是要让这项技术彻底在这片土地扎根。

  杨宪的动静,自然也引来了朱标的注意。

  毕竟杨宪的每一次发明,对于大明而言都是具有开创意义的,他会如此关心并不奇怪。

  一番打听后,朱标露出疑惑的神情,开口道:“杨卿,你这是打算烧制琉璃?”

  杨宪先是点了点头,然后又摇了摇头,开口道:“我准备烧制的叫做玻璃,与殿下认为的琉璃,并不完全相同。”

  杨宪只是随口的一句话,朱标却实将其记在了心里。

  并不完全相同,说明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朱标甚至没去问,这玻璃制造出来具体是干嘛用的。和老朱不同,对于杨宪,朱标是完全百分之一百信任。

  没过几天,朱标竟是直接带着皇宫琉璃厂的工匠,以及一些琉璃制品,坐轨道列车直接来到扬州。

  “杨卿,我本人并不懂你所说的玻璃,也不懂琉璃的工艺,不过你既然要研究这个,我便直接把皇宫手艺最好的工匠大师带来了,你有什么疑问,可以直接问他。或许会对你的研究有所启发。”

  朱标说着又是拿出一些琉璃制品,接着开口说道:“这些都是金师父这些年的得意之作。”

  听到是得意之作,杨宪来了一点兴趣,从桌子上拿起一个绿色的玻璃杯,将其靠近窗边,放在太阳光底下看了一眼,里面全是气泡,便兴趣全无了。

  像这样的玻璃杯,放在大明或许是一笔不少的财富,但是在杨宪眼里,这就是垃圾。

  杨宪将手中的绿色玻璃杯放回原处,又是扫了一眼桌上其他琉璃制品,没有一眼能入他眼的,里头甚至还有一些三扁四不圆的琉璃珠子,这玩意儿放在后世,他小时候玩弹珠的时候一毛钱5颗,而且后世玻璃弹珠的成色,远不是这些琉璃珠子可比的。

  “怎么,这些琉璃器是有什么问题吗?”朱标开口问道。

  杨宪轻轻摇了摇头,开口道:“还是要感谢殿下特意来这一趟,不过我之前说过,我要烧制的玻璃与你们口中的琉璃,还是会有些区别,远不是这种程度的琉璃可以相比。”

  事实上,杨宪已经嘴上留情了。

  这玩意儿在他看来完全就是一堆破烂。

  可即便如此,还是刺痛了琉璃工匠今师傅的自尊。

  “杨大人,并非我小老儿夸口,这大明几乎找不到比我烧制还好的琉璃器。就算是西域流过来的琉璃器,小老儿也自认不输给它们。如果这些琉璃器都无法满足大人的话,那么大人想要的琉璃器,只能是传说存在仙宫之中了。”金师傅开口道。

  拥有琉璃烧制技艺的工匠,手艺毫无疑问也都是世代相传。

  再加上又是稀缺技艺,因此金师傅自然也有着属于他自己的骄傲。

  他一个匠户,和一个大明侯爷说这话,原本来说无疑是冒犯的。特别是最后那句“只能是存在传说中的仙宫之中了”,让人听着更像是反讽。说不好就要大祸临头。

  可此时他也顾不得这些,这番话完全是脱口而出。

  好在站在他面前的是朱标和杨宪。

  朱标虽然开口训斥了他一番,可并不会对其有进一步的惩处,因为他能够体谅这些下人。

  杨宪则是毫不在意,以他现代人的思维标准,对方会有这样的反应再正常不过。

  他开口笑道:“我要是能够拿出比金师傅你制作的这些琉璃器,更好的琉璃制品,怎么办?”

  金师傅也是硬气,开口道:“要是大人真能拿出来让小老儿我心服口服的琉璃器,小老儿我任由大人处置。”

  杨宪嘴角微微扬起,从身上拿出一颗无色透明的玻璃弹珠,顺着桌面滚了过去。

  弹珠圆润无碍。

  与金师傅那些琉璃珠,有着天壤之别。

  金师傅伸手拿起桌子上的弹珠,只看了一眼,就面如死灰,愣愣站在原地,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金师傅是第一次看到无色晶莹透剔的琉璃珠,他抬起手,将其放在阳光下,这珠子甚至能够让阳光穿透。

  在阳光下,这颗珠子是那么的漂亮。

  与之相比,一桌子他制作的那些,曾经引以为傲的琉璃器,完全像是垃圾。

  这时,他开始深深怀疑起他们家族传承了数代人的琉璃制作手艺。

  事实上这倒不是因为这个金师傅手艺问题,而是古代整个玻璃的制作工艺就很差,形状外观难以得到保证,会有很多气泡。除此之外,玻璃中会含有大量的金属元素,因此古代制作出来的玻璃大多是彩色的。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可不就是垃圾吗。

第136章 无垢琉璃珠

  “这世上竟然真的有这样的琉璃器,无垢琉璃,洁净无垢,传说中的无垢琉璃原来真的存在......”金师傅看着手中的玻璃弹珠,竟然直接哭了起来。

首节 上一节 97/1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