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我的姐夫叫朱标

大明:我的姐夫叫朱标 第28节

  “参加沙场校阅的勋贵子弟和文臣武将中,能在一个时辰内写下二三篇策问的不在少数。”

  “不多备一些考题,如何能分出高低?”

  常升的目光在士卒的脸上盘桓许久,直看的他握着腰侧刀把的手都不自在的攥紧,终于“呵”的一声,将目光重新投入到面前的考卷上。

  虽然明知道其中有猫腻。

  但这猫腻的目的肯定是影响他的成绩,这与他的目的不谋而合,自然就没有掀桌子的必要。

  至于这五道策问题,他的原则还是和上一轮一样。

  能被解决的问题,他就不用管。

  论北方新复失地的治理的确是个大问题,从老朱在明初掀起的四大案中,除了蓝玉案,其余三大案,几乎都可以与这个问题扯上关系。

  只因北方失地收复时,大明的官员不足,无法全面接收地盘,所以只能将一大批的前朝官员重新筛选任用。

  这些人贪腐成性,互相包庇,使得明初对于新收复北地的主权难以行使下去,所以老朱以各种借口掀起的三大案,实际上都是在清洗包括这些前元官吏在内,威胁到皇权的官员,将领和勋贵,从而整肃吏治。

  彻彻底底的改换新天。

  列举开国选才制度的利弊。

  这个问题,老朱亲口向他问过,现在大概是放个风头,看一看这些勋贵及文臣武将子弟的想法,答之无用。

  如何富国。

  提出这个问题,老朱大概是被户部逼急了,他才不给他填坑呢。

  有解决办法,留到后面自己用它不香吗?

  解析宋元兴亡的原因。

  如果常升猜的不错,这大概就是许多人的主答题了,但只是给那些吊书袋一个发挥的机会。

  人家毕竟陪跑一天了,总要让人有点参与感。

  快速安置安抚迁民之策。

  这个问题怎么可能有定论,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全看负责迁置抚民主官的手腕。

  所以到头来,唯一有回答价值的,还是北方新收复之地治理的问题。

  一个稳定的大明,显然更加适合他未来操盘发挥。

  于是乎,常升还是挥笔写下了三个字——定北策。

  论对失地的收复治理的标杆,不吹不黑,还得看后世的子弟兵。

  而他们为何能够快速接收失地?

  是依靠铁一般的纪律?

  充足的物资保障?

  还是和人民打成一片?

  归根到底还是三个字——得民心。

  所以,常升破题的核心就是民心。

  以前元欺压百姓已久为引,反问为何大明驱除鞑虏,改换新天,减免赋税,与民休养,为何依旧不得人心,引得百姓暴乱频频?

  其缘由有四。

  其一,前元倒了,治理北方的官员却仍是那些。

  他们依旧在当地勾连乡绅,欺压百姓,使大明的明政难以落成。

  其二,百姓依旧困苦。

  他们蒙昧无知,视听闭塞,甚至未必知道前元和大明有什么区别,大多数人觉得不过是换了一个皇帝,重新从他们身上盘剥粮食和赋税罢了,即便受了欺压,甚至也不知道该去何处,找何人为他们主持公道。

  其三,后勤保障的缺失。

  新收复的失地满目疮痍,不仅仅只是粮草,布匹。医师医药,学社先生,乡长甲长,道路驿站,都时刻影响着北地百姓的生存质量。

  其四,武力震慑的不足。

  北地新复,任有不少在前朝欺压百姓得利的地主乡绅思念前朝。因人手不足,他们往往与被筛选出来的前元官员相互勾结,继续作乱。

  所以,欲治理北方,须得先治理这四处顽疾。

  朝廷大可以从征战多年的老兵和伤兵中,筛选出一批忠于大明的士卒迁至北方,赏赐田亩,使其成群结队发配乡里,取代甲长乡长。

  以乡甲为据点。

  不仅可以守望相助,开设驿站,监察吏治,也可以安抚一方,保障耕种,赋税和民生,并震慑不法。

  其次,以这些老兵驻扎的乡甲为点,可以设置大量的临时官职,无论科举发派或是兵卒举荐,都可带头学习、宣传大明国策,并实地考核人才,筛选补充地方官吏。

  最后,以临时官吏的统计奏书为凭,朝廷可以灵活调配人员,物力精准扶持,以迅速恢复北地繁荣。

  一个时辰不到的时间,常升能写的也就是一份草案。

  采不采用,具体实施,都还要看老朱自己的决策。

  反正身旁的士卒到点就将他的策问卷糊名收了。

  看台上的勋贵,文臣,武将都已经看了一天热闹,这会都在紧锣密鼓的审阅这近五百份的军略,现下又来了近五百份的策问,着实有些废心力。

  好在有聪明人指挥,文臣武将各自分阅,按照官阶分出了主次审。

  只要有五人共同认为出彩举荐的答卷,就送给上面的主审讨论或打回。

  这样一来,一二三等很快就分了出来。

  最终,十份被公认为最佳的军略和策问都送到了老朱所在的看台上。

  虽然试卷没有经过专人誊抄,通过笔记,多少能够分辨自家孩子的笔迹,但是皇帝和四位国公亲自阅卷,谁敢使小动作?

  活腻歪了?

  看着最终送上来的考卷,几个国公依次阅卷,除了没有子孙参赛的李善长,其他三位国公的脸上,多少都浮现出了一抹喜悦之色。

  原因无他。

  这是看到自家那兔崽子的笔迹了。

  但他们并不觉得亏心,因为这是下面的百官亲自阅卷,共同推举送上来的。

  他们可不认识自家兔崽子的笔迹。

  能凭自身实力挤上来,甚至可以争取最后的魁首之位,他们几个老父亲还不允许高兴一下了。

  至于偏心,到了他们这个层面,已经犯不上了。

  毕竟他们旁边还坐着老朱呢。

第35章 淦,要被阴了

  “这军略和策问你们都看完了。”

  “都给咱提提建议,分别决个一甲(一甲只有三名,二甲若干)吧。”

  当二十份答卷在老朱和四位国公之间传阅完毕,老朱也适时开口,聆听一下他们意见的同时。

  也算是施恩了。

  这其中毕竟有他们儿子的答卷,他们的发言,多少可以在老朱那儿给自家儿子拉拉票。

  可老朱越这么说,他们越是不能将自家儿子推上来。

  在场的都是人精。

  花花轿子众人抬的道理,他们心有默契。

  徐达率先发言,将一份大非川之战作为选题的答卷抽了出来。

  “陛下,这份叙写大非川之战的军略,明细详实,调度有方,一决一策,皆有大将风范,臣以为当为军略第一。

  李文忠一听,顿时也开口到:“臣这儿有一篇针对残元的答卷,虽定计大胆,兵出险招,但以如今大明国力,再配上一员老将坐镇,成功施行的可能性极高。”

  李善长也抽出一份答卷:“老臣这有一份答卷,以云南边陲作为假想敌,大胆推演了大明与云南部族必有一战,老臣以为,可列一甲。”

  老朱点了点头,对他们所推荐的答卷出处都心知肚明。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三篇军略在呈送上来的军略答卷中,都属上乘。

  但发现汤和一直没有出声,老朱偏头一看,竟发现汤和仍在仔细的研究一份答卷,不禁好奇的问到:“汤和,你还在瞧什么呢?”

  汤和如梦初醒,将手中的答卷再次呈送到老朱面前。

  “臣失礼了,老臣在看一篇大明海防。”

  “其眼光独到,行文天马行空,很是大胆。”

  “但臣之所以沉迷,是因为此文与旁文不同的是,其不仅考虑了战略的可行,还对战后的局面进行了更详细的解析和布置。”

  “在臣所接触的这么多将领中,还从未遇见谁的目光放的如此长远。”

  朱元璋接过了答卷。

  他当然知道这篇大明海防的答卷是谁写的,可他之所以没有一言拍板将这篇答卷列作头甲,就是考虑到大明如今的国情。

  即便常升所预言的局面真的形成。

  开海之事也只能后延。

  毕竟,大明穷啊。

  所以,这份答卷放在这场实际用来敲打勋贵,笼络人心的施恩校阅中,注定要被掩盖光芒。

  毕竟,他还要给其他几个老弟兄的子孙施恩。

  这样,才能更快的稳定朝局。

  “此文虽文采斐然,但过于冒进,还是列入二甲之中吧。”

  “军略头甲,还是这篇大非川之战最为稳妥。”

  “云南篇和北元篇同列一甲。”

  “策问呢?”

  “汝等可有决议了?”

  老朱拍板了军略的名次,转而问询起策问的答卷来。

首节 上一节 28/3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厨王:开局征服徐妙云的胃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