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我的姐夫叫朱标

大明:我的姐夫叫朱标 第45节

  无疑就成了他增长智慧最快的方式。

  还能练习如何驱策臣子。

  “可能讲的更细些?”

  “这些都是我的一点心得,若一时无法领悟,那便之后碰上再说吧。”

  常升也没法再细讲。

  套用一句后世的话,那大概就是懂的都懂。

  “施政从来都是一门灵活变通与妥协的学问。”

  “就拿精简奏书来说,我不赞同如陛下般订立奏书格式,限制奏报字数达成目的,不仅是过犹不及,容易被奸贼钻了窟窿。”

  “同时也得考虑到,后世之君并不一定都如叔伯与姐夫般喜欢精简的,如果哪一任新君觉得精简的奏书有碍仰瞻,又一任新君中意浪漫词藻。”

  “若将奏书的定制一改再改。”

  “岂不是将朝廷威仪四个字丢在地上,任人踩踏?”

  “同理。”

  “奏书的排名也是如此。”

  “如果那一天百官对奏书排名的热情消退,又该如何调整呢?”

  朱标思虑片刻,提议到:“将那些奏书编撰,发往国子监,”

  常升有些惊讶于朱标的反应速度。

  夸赞道:“这的确是个好办法。”

  “每年派人从去年的甲等奏书中再选优,编纂一集,除了分发给国子监,还可对外“限量”售卖。”

  “就算是他们自己掏钱,他们也绝对会将这本奏书集采买一空。”

  “但如若是我,我会将那些甲等的奏书收拢,每月一次,堂而皇之的放进给太孙讲学用的案牍室中。”

  “或者干脆让太孙每月去往案牍司一学。”

  “毕竟是读书人。”

  “谁不想自己的奏书能被太孙一览,甚至收藏呢?”

  两人一路交流着,很快就来到了东宫。

  作为象征整个王朝传承的重地,东宫负责太子教育,德行的培养。

  老朱给这设立的相当完备的官职体系,选拔了许多德高望重的老师,又严格筛选了不少年轻俊才与太子一同陪读,虽然不参与国朝的执政,但是但凡有什么重大会议,东宫不少人又都有机会参加、旁听。

  为太子实际储备了一大批有能力,有品行,日后可以亲信,倚重的年轻臣子。

  以备新君继位时,可以迅速接替执政大权。

  同时,这里也是许多官员的净土。

  不管朝堂上的斗争有多激烈,在明一代,几乎就没有东宫官属被针对牵连的案例。

  “可要先去认认同僚?”

  面对朱标的提议,常升自然没有拒绝的理由。

  他也挺想看看东宫如今储备的这帮年轻俊杰,到底几个可用之才,毕竟等他达成老朱的那些要求后,想要办的事儿可不少。

  东宫里的人才要是够多。

  不仅可以省去他大量收罗人才的功夫。

  还可以分批带出去历练,替他独当一面。

  只可惜,当朱标带着常升挨个问候了,甚至还撞见几个淮西老将,听闻他是开平王之后,沙场校阅魁首常升后,对他都是好一顿“爱的鼓励”。

  就是没碰见几个真正有见地和实干之才。

  也就是说这些人或许在文学造诣和品行上都不差,但论到施政治政,即便他们有参加朝会,旁听重大会议的特权,年轻官员里也没几个能拎得出手的。

  至多是个中人之资。

  当前往东宫中的刊印之所,因为物料不足,常升提供的那份书单的雕版虽然都做出来了,可多的也不过印了五百,少的甚至都还没来得及刊印。

  翻看了几本印刷的书籍,常升忍不住皱眉掩面。

  “我说,你们有这功夫和物料,将每本书的雕版都刻了出来。”

  “你们这些年轻才俊们,难道就不能将这些书里的内容重新校正,分类,排列,挑选有用、符合当下实际情况和需要的内容,重新编撰成一本?”

  这话一出。

  负责刊印,校对的东宫属官们顿时面面相觑。

  对啊,这即节省物料,还能出名的方式,他们怎么一时没想到呢?

  看着他们纷纷致歉并马上行动起来。

  常升无奈轻叹。

  果然都是一群榆木脑袋。

  朱标也觉得有点燥得慌。

  平常还不觉得什么,但人就怕对比。

  这帮人琢磨了半旬,也没想到一个节省变通的办法。

  就在这枯等。

  常升一来,虽然不能马上复印,但至少有更要紧的事情安排他们去做,省得他们闲下来了。

  “姐夫,老一辈的也就算了。”

  “可这些年轻的若再不加以引导,只怕就要废了。”

  “大明需要的是能干实事,有能力的官员,那些之乎者也的,到哪不是一抓一大把。”

  朱标点了点头,反思道:“我年幼时,东宫上尚几位国公重臣为我解答疑难,东宫诸事不须我烦忧。”

  “而今监国,我也有几年没有太注意过东宫的官属,竟不知他们荒废至斯。”

  “只是,我一时也不知该怎么引导的好。”

  “这不巧了么。”

  常升一拍手,指着面前停工的刊印坊到:“这就是现成的难题,正巧拿来试一试他们的水平。”

  “只是还得提醒姐夫一句。”

  “利诱可以,但别轻易许诺,模棱两可最好。”

  “吝夸赞,吝恩赏,吝决断。”

  “让他们自己发挥。”

  “真金不怕火炼。”

  “不逼他们一把,哪知道他们中有几个能担大任的呢?”

  朱标迟疑片刻:“若无人敢接下此事呢?”

  常升笑了笑:“总有人想要出头的。”

  “如果没有。”

  常升脸上的笑容逐渐收敛:“那就都不用留了。”

  “宁愿让东宫官位空缺,也不留废物。”

第55章 天生演员——朱标

  当太子召集所有东宫官属的诏令传出。

  所有无功勋,无兼任官职,无背景的官属,全部被传诏到东宫一处大殿中。

  至于那些有功勋,在朝堂中有官职的。

  大多都是跟随朱元璋一辈的老臣,勋贵,大多也已告老推官。

  剩下一些有背景的。

  如果将印书的事交到他们手头,就算是自己掏钱,他们也会把事办漂亮了,但这样就达不成锻炼东宫官属的目的,索性也将他们排除在外。

  望着眼前近二十人的庶务官,以及总计五十人的小团体。

  朱标的目光依次扫过了他们每个人的脸。

  这大概是朱标第一次集体性的与他们公开会面。

  但那审视的目光,微蹙的眉头,重重不满的情绪痕迹,似乎都在昭示着他此刻不太好的心情,让一干官属的小心肝都不由揪了起来。

  生怕被莫名迁怒。

  果然,朱标开口的第一句,就让他们的脑袋都深深的埋了下去。

  “孤很失望!”

  “自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陆续告老,官职虚悬,父皇陆续为孤挑选了一批品行端正,饱读诗书的年轻俊杰。”

  “也就是在场的诸位。”

  “你们都是我大明最饱学之士,上至天文地理,下至经史子集,无有不通。”

  “父皇信任你们。”

  “让你们到文华殿给皇子太孙讲学。”

  “孤也信任你们。”

  “将东宫庶务全部交由你等手中。”

  “可谁能说一说,孤不过监国三载,只是暂且顾不上东宫之事,东宫庶务为何就能荒废至斯?连份内的刊印之事都能推诿拖延,至今无果?”

  明明是对他们不满的。

  但朱标的态度始终保持了平和。

  连语气中,也未掺杂半点责备的情绪。

  只是那扫视着东宫官属的双眼中,分明充满了恨铁不成钢的失望。

首节 上一节 45/3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厨王:开局征服徐妙云的胃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