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我给昏君当替身

三国:我给昏君当替身 第111节

  说白了就是适应未来的制度未必就是适应当下的好制度。

  当下,既要发挥诸臣积极性,又要强化皇权,有些新的理念、新的机制,必须靠强有力的皇权才能推行和维护。

  “陛下,臣有表奏。”杨彪出班启奏道,“陛下英明神武,铲除蹇贼阉党,还政清明,大汉有中兴之象,臣请陛下改元以纪年。”

  “臣附议!”

  “臣附议!”

  部分大臣纷纷出列附议,大伙都觉得这也是个讨皇帝欢心的机会。

  所谓改元,其实就是改年号。

  从汉武帝之时开始使用年号,一个帝王往往有多个年号,用以纪念或者祈祥,同时作为某一阶段纪年的开始。

  特别是新君上位,必换年号,标志著新的帝王统治开始。

  要不要改元,说实话刘明之前还真没想过。

  随即想了想,如果用后世的眼光来看,其实年号纪元是很麻烦的一件事,也不利于老百姓树立一以贯之的历史观念。

  因而孙中山创建中华民国之后,毅然废除了年号纪年,改用国号纪年,即民国多少年,新中国成立后采用了西方的公元纪年。

  作为一名曾经的历史YY网络作者,刘明一直有著汉统天下、绵延无穷的执念,这一刻,当他有了可以决断历史走向的力量后,这个执念又冒了出来。

  “为了利于汉统延续,朕已决定,从今之后废除年号纪年。”刘明大声说道,声音在殿内久久回荡,“改为国号纪年,高祖建汉,乃为大汉元年,距今三百九十年,今年当纪为大汉三百九十一年。”

  说完目光扫视群臣。

  大臣们第一次听说国号纪年这种新鲜事,即便是武帝发明年号纪年法之前,也没用过国号纪年,而是用帝王在位时间来纪年。

  比如《曹刿论战》中,有一句“十年春”,这里所谓的“十年”指的是鲁庄公在位的第十个年头。

  国号纪年,从未闻也。

  “改元纪年乃是国之大事。”杨彪犹豫良久说道,“大汉历代帝王皆无国号纪年之说,祖宗之法不可变,还望陛下三思,采用年号纪年成例。”

  “请陛下三思。”

  不少大臣也跟著附和。

  刘明觉得自己的权威必须以此为突破口创建起来,在这种事关国家民族发展大事之上,必须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祖宗之法不可变?”刘明笑著反问道,“敢问武帝实施年号纪年之前,可有哪位祖宗有年号纪年的成例?”

  “这……”杨彪一时语塞。

  众臣也都默然。

  “变与不变,其依据不在于是不是祖宗之法,而在于是否有利于大汉繁荣昌盛。”刘明继续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变则通,通则久,不变则腐、则死,国号纪年有利于汉脉绵延,此事就此确定,不必再议,当颁告天下,统一实施。”

  “陛下圣明!”司徒袁隗率先赞成。

  无论哪种纪年方法本来也无关他们的利益,既然陛下坚持,那就按著陛下的意思办就好了,何必硬要顶牛?

  见袁隗如此,众臣也纷纷称赞。

  “微臣也有表奏。”袁隗接著说道,“贼人剪除,大汉改元,正值气象万千,天下共贺,臣请大赦天下,以示陛下恩德。”

  “大赦天下?”刘明摇了摇头,大赦天下是古代帝王经常使用的一个手段,用以彰显自己的仁德,也在一定程度上收卖人心,但在有著现代文明理念的刘明看来,大赦天下无疑是对法治的破坏。

  是以人治代替法治的典型案例。

  “大赦天下,不如以法治天下。”刘明沉声道,“任何人犯法,都应依法惩处,不能因为掌权者的一句话就免除其罪责,朕将推行司法独立,不受其他权势干扰,对于冤假错案,可以纠正重审,但决不能因为改元就大赦天下,朕决不会放过一个坏人,也不会冤枉一个好人。”

  司法独立?

  这又是一个新名词,殿中众人面面相觑,一时难以理解,刘明也懒得给他们解释,有些东西需要潜移默化地感受。

  便继续道:“如今三公九卿制,三公之职严重弱化,九卿之职也多有交叉,朕决意改制成立五大司,对天下之事集中统一管理。”

  大殿之中全都安静下来,他们等著这位皇帝再发宏论。

  以前没有看出来,陛下沉迷于玩乐,被宦官左右,皆以为没有多少治国理政能力,没想到这甫一剪除宦官,就不断推行新政。

  “大司马,融合大将军及太尉的部分职能,协助朕统管天下兵马,如征兵、训练、征战、将佐奖惩等事宜。”

  “大司徒,融合司徒、司空、大司农、少府部分职能,协助朕处理日常行政事务,如官吏选拔升迁、农桑、水利、牧渔、工商、财税、府库、建设、开矿等事宜。”

  “大司空,融合御史、司空、太常、大鸿胪等职能,协助朕负责监察考核百官、礼仪、祭祀、历法、教化、档案、番邦等事宜。”

  “大司刑,融合廷尉及贼曹等职能,协助朕负责律法制定、颁布、施行、盗贼缉拿、审判、刑狱等事宜。”

  “大司宗,融合尚书台、光勋、卫尉、太仆、宗正、少府等部分职能,协助朕处理日常文书、皇宫守卫,皇宫及皇室日常管理事宜。”

  刘明扫视一圈已被震得无以复加的众人,继续道:“以上五大司皆为万石俸,各置属官若干。”

  从臣立刻纷纷低声议论起来。

  刘明也不打断,给他们时间充分消化,毕竟这是一项具有颠覆性的机制设置,算是改天换地般的机构改革,更加注重效率,避免相互纠缠。

  比如,三公九卿制之下,光服务皇宫、皇室和皇帝本人的,就有尚书台、太常、光勋、卫尉、太仆、宗正、少府等部门,机构繁多,浪费钱财,而这次全部归到大司宗里边去。

  从众臣表情来看,大多数还是面带喜色的,以前万石以上的官职也就是三公而已,现在一下子增加到五个,每个下面又有一大批属官,这么多位置等著他们去占领,自然皆大欢喜。

  “各州设置州牧,但州牧只管行政事宜,无权干涉军事与刑狱。”刘明继续道,也就是说州牧是司徒及部分司空职能在地方的呈现,至于军事和刑狱则由大司马与大司刑直属。

  这就避免了地方大员的一家独大。

  接下来刘明又公布了工作机制,这些都是他提前就谋划想好的——

  日常工作制度按照后世的星期制结合夏商周时期的七曜周期实施,星期日为日曜日,星期一为月曜日,星期二为火曜日,星期三为水曜日,星期四为木曜日,星期五为金曜日,星期六为土曜日。

  七天为一个星期,工作日五天,土曜日与日曜日百官休息两天。

  著力精简会议,会开得太多了,又没有正经大事可议,就会相互攻讦,出各种妖蛾子,增加内耗。

  后世有些看似勤政的皇帝,天天升朝,真的能解决多少大事吗?几十人一起乱哄哄的变成了议而不决的吵架场,和朋党相互攻击的平台,刘明对此深恶痛绝。

  刘明直接指示,众朝臣一齐参加的常朝会由灵帝时的十天一次改为一个月一次,主要讨论和通报特别重大的事务。

  日常事务由五大司按照自己的职责权限处理,重大事务每星期的金曜日,即星期五,由皇帝召集五大司主官召开小朝会进行讨论解决,刘明称之为中枢朝会。

  需要在中枢朝会讨论的事项,都要提前报请皇帝同意后,再通报给其他各大司提前做好准备。

  这注定是一次开拓性的机制变革,只要刘明不过早地噶掉,这个机制能够坚持下去,那么大汉将能够永远走在历史的前列。

  “陛下,五大司的万石之职需要捐多少钱帛?”蔡邕小心翼翼地问道。

  这都是灵帝和十常侍操弄卖官留下的后遗症,已经在官员心中根深蒂固。

  “一个铜板都不需要捐!”刘明斩钉截铁地道,“众爱卿都听好了,从今往后,任何官职都不许买卖,否则按渎职论罪。”

  

第159章 征召贤能(求订阅)

  大的框架定下来了,但是五大司的主官刘明没有当殿宣布。

  说实话朝中目前的几大重臣,他并不是太满意,但眼下这种形势,不用他们又不行,只当是一个过渡吧。

  不过如此大事,他们也先要熟悉适应一下,刘明再继续推动接下来的步骤。

  刘明回到长乐宫,让王越召集天下的奇人异士,组建“明汉禁卫”,主要职责是类似于后世明朝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掌握的情报部门。

  当然此处“明汉”的明字,不是指明朝,而是刘明的明。

  虽然是以大汉纪元,但是从昨日起,这个天下是他刘明的天下了,这个大汉也开启了刘明的新时代。

  虽然之前王越也召集了部分江湖人士作刘明的近卫,但是人数太少了,只有十几人,而真要实现锦衣卫的功能,没有几千人难以达到效果。

  王越见陛下如此重用自己,满心欢喜,立刻去通过各种渠道召集人手去了。

  刘明又将尚书令卢植召来,道:“朕欲请爱卿掌管大司宗,不知爱卿可愿意否?”

  卢植一震,随即面露喜色,跪倒在地道:“感谢陛下垂恩,臣肝脑涂地以报皇恩。”

  作为一个喜欢三国题材的老仆街,刘明对卢植很是敬仰的,此人文武兼备,功勋卓著,而且素有名望,也是经学大师,但为人刚直,宦海几度沉浮,现在也仅仅是一个尚书令而已。

  尚书令掌管尚书台,职权十分重要,但他仅是少府的一个属官,连九卿都算不上,千石官员。

  而现在,刘明要直接将他提升为万石的大司宗,进入权力中枢,可谓是一步登天。

  大司宗主要掌握皇帝及皇宫的相关事宜,非陛下最亲近之人不能担任,如今在其他大司位置空悬之际,率先将自己提拔上来,足见陛下对自己的信赖。

  卢植自然是无比高兴,老脸之上每条皱纹都似乎张扬著喜愉的情绪。

  “爱卿请起,待其他人选确定之后,朕一并诏告天下。”刘明扶起卢植,沉吟一下道,“以爱卿之见,收复弘农,当派何人领兵?”

  今日朝堂之上,众人讨论当前最为要紧之事,便是消灭董卓叛军,剪除京都雒阳周边的威胁。

  董卓如今占据河东、弘农两郡,这都是紧挨著雒阳的,其危险性要远远大于黑山贼、羌乱及各地黄巾余孽。

  大家的意见是要趁著董卓率大军与盖勋在河东、河内对峙的时机,尽快派出兵马击败李傕,夺取弘农郡,打通长安与雒阳间的通道。

  整个大汉不能就这么东西割裂开来,否则时间一长,容易出大问题,甚至造成疆土分裂。

  但是派谁去领兵,朝堂之上没有定下来。

  大臣们倒是推荐了几个人选,比如袁隗推荐中军校尉袁绍前往,王允建议派杨奉率领黑山与白波降军去打,还有建议把老将朱俊从河内调回来领兵的。

  但刘明都不满意,倒不是他认为李傕有多厉害,而是因为李傕的手下有个谋士叫贾诩,李傕还特别是信任他。

  前者袁术、孙坚之所以落败,就是因为中了贾诩的计策。

  就现在众臣推荐的这几人来看,都敌不过贾诩,总不能打个小小的李傕,也需要朕御驾亲征吧。

  这时,卢植拿出两份奏表,递给刘明,道:“尚书台刚刚收到两份奏表,一份是皇甫嵩自陈仓发来,一份是盖勋自河内发来,陈仓之围已解,臣建议可令皇甫嵩领得胜之兵去战李傕。”

  “陈仓之围已解?”刘明大喜,拿过皇甫嵩的奏表一看,果然如此。

  西凉叛军久攻陈仓不下,军心涣散,便开始撤退,皇甫嵩抓住机会在后追杀,斩杀叛军头目王国,韩遂、马腾、李相如等叛将率残部逃走,但仍在凉州作乱,暂时还无法彻底铲除。

  刘明知道,朝遂、马腾在凉州耕耘日久,根深蒂固,不是那么好铲除的,但是目前二人暂时也无法组织起大规模的反攻了,皇甫嵩此役也可以算是大获全胜。

  “皇甫老将军率得胜之师回战李傕,倒是个不错的安排。”刘明点头道,“如能再派一支大军出函谷关自东往西进攻,两面夹击之下,李傕必败。”

  贾诩再厉害,在悬殊的实力面前也必将无能为力,李傕所率人马也就是万余人,在朝廷东西两气夹击之下,无力回天。

  卢植犹豫一下说道:“义真(皇甫嵩字)将军久知兵事,战功卓著,在军中素有威望。臣举荐其为大司马,请陛下察之。”

  “可以作为备选。”刘明点了点头,随即打开盖勋的奏表。

  表中说黑山贼与白波贼混战了一段时间,最后和解,在黑山之中养精蓄锐,随时可能反攻河内,太守朱俊正在筹备应对。

  董卓亲率大军进攻河内野王城,盖勋率领官军紧守城池,想要拖垮董卓军,董卓攻城不下,这时曹操的亲族将官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率军来援,董卓不敌,退回河东。

首节 上一节 111/1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明末:我,孙可望!绝境翻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