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隐相

大明隐相 第175节

  他让汪广洋和某人打擂台,限制一下某人的行径,结果后者沉迷声色犬马?

  反倒是一直以来,在大本堂本本分分教书的宋濂等人,在朝堂直接硬怼“国朝选仕不可在一人之手”!

  甚至连苏贵渊都借此发挥。

  苏闲今日甚至也说了这么多。

  “也好,既然都如此热心,还阻扰了咱北伐的信心。哼!索性咱就亲自给你们搭好舞台。”

  “择日不如撞日,就这几天吧。”

  正如此想着的时候,却见此刻,苏闲已经望来,似乎应战。

  “是不是说,要让他们心服口服?”

  朱标也似乎想到什么,道:“虽说君子可欺之以方,宋夫子、刘夫子、李先生、品性孤高,视作儒学为正统,但他们怎么可能向百工技艺低头?”

  他本想继续说下去,却见苏闲似乎真的认真起来。

  只是喝道:“格物致知,也是儒学,不是空谈,而是实情。”

  “勤恳做事,实事求是,难道真不如高谈论阔,纸上谈兵吗?”

第112章 吹个大牛

  大明开国,万象更新。

  正月还没结束,京城街道上的年味儿依旧十足。

  距离苏闲在宫里说那些话的日子,已经过去五天的时间。

  刚回到家,娘亲先是喜出望外,拉着苏闲看了好几圈后,旋即便是长吁短叹。什么她昨天去接自己的时候,一路上听了好多的传言,今天又是心惊肉跳,幸亏父亲早朝去了奉天大殿云云……

  苏闲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而这几天的时间,他其实一直在盘算,自己该怎么搞这个新学。

  说白了。

  如果没有父亲在奉天大殿,突然说出来的改动四民。没有几位夫子的重启科举,没有那位皇帝的突然询问。

  苏闲还真没想到,新学那地方去。

  不过,若真说起来,还真得多亏他们。

  苏闲还真得为未来打算。

  如果朝廷以后真的定下了科举,把先贤大义的《四书五经》奉为圭臬,将其当成国朝选仕的唯一准则。

  那苏闲对于自己,未来能否在这洪武朝堂上站稳一席之地,甚至能否保持现在的“领先位置”,还真没有把握。

  不是他对自己没信心。

  而是科举一旦势成,那此后大明的路数几乎就是注定了,和大宋没什么两样——受制于文官之手!

  大明不可能年年都打仗,没有那么多的新晋勋贵和武将。但每三年一次的科举,却足以让现在还是“弱势方”的文臣,逐渐坐大,并且逐渐把控朝堂!

  而这说白了,也就是一个风向的事情。

  大儒教化皇子,文官坐镇朝堂,地方官治理天下。他们尽管没有武将的霸道锐气,但潜移默化之下,就会占据主导权。

  没有开拓之心,就会变得内守,内守就会安逸,安逸就会内斗,内斗就会废弛武备,争权夺位,然后历史循环,走向灭亡……

  真到了那时,朝堂之上论资排辈,你是我的先生,我是你的同乡,我爹曾是元庭旧臣,东南仕族,咱们都是一家人……

  朱元璋肯定想过防制这种现象,比如分封诸王就是他制衡朝野权臣、朝政混乱的一个办法。

  但可惜,内斗内行!

  在内部争斗时,这些人远远要比想象的团结,甚至手段齐出,防不胜防。

  可惜,苏闲和他们,怎么论,都论不到一起去。

  苏家祖籍在关中,祖父带着父亲流落在湖广,歪打正着之下,才赶了个巧,趁着朱元璋还没称帝,就来这南京城有了一间小院。

  这可是父亲苏贵渊,早年前一笔一划,趁着开国前后,勤恳劳动来的房子。

  自己一家在京城并无底蕴,论起家世,也没有在元庭当官的,更不是东南仕林之人,再加上宝钞提举司的财权大握。

  那绝对是香饽饽!

  未来不用想,洪武帝今年五十了,自己老爹才三十,自己才七岁。

  迟早也得进入官场旋涡!

  就说现在……苏贵渊走在哪儿都得被惦记着。

  要不是自己在皇宫里经营的好,现在又已经献药治好了太子妃,再度名震京城!

  苏闲回来的第二天,常府的老太君甚至亲自上门感谢!那种规模,几乎把这个杏花巷都给挤得爆炸了。

  而苏家圣眷正浓!

  就在昨日,又有轰动的消息传出,朱元璋在文华殿邀请两位丞相、六部尚书,御史大夫……等等三品以上的大员。

  确认了一件事……

  改制宝钞提举司!

  一时间,一个关于苏贵渊新的名词,已经出现在了这大明朝堂之上。

  官场新贵!

  ……

  得益于此,苏闲也得未雨绸缪。

  他看得出来,关于国朝选仕,朱元璋也在犹豫,要不然也不会拖延这么久。

  而如今的朝堂之上,关于选仕的趋势。

  以前是两种。

  以淮西势力为首的……胡惟庸一方,如今其坐镇中书省,权势正浓。荐举之法,本来是整个朝堂百官、地方官都可用的选仕之法,但不敌人家左手握着吏部,右手握着御史台。

  而另一个便是默默不言,看起来就跟软柿子一样,连个像样的代表文臣都推不出来,还让宋濂熬老头,提出之前被起了又废的——科举。

  按照历史脉络来看,前者如同烈日当空,但没多久就夕阳西下。

  而后者却是老而弥坚,很快要活出不知道第几个春。

  但现在……

  苏闲希望是三种。

  尽管这个就如同燧人氏取火一样,最开始只是一个小火苗。

  但苏闲提出格物后,越是结合现在的局面,就越是觉得可行。

  借着历史洪流,这小火苗迟早要成为席卷天地,乃至改天换地的烈火!

  西方的文艺复兴,马上就要开始了,从14世纪往后,就开始踏上油门,工业时代正在招手,生产力的提升让西方仿佛真的如同上帝眷顾,一个个在后世都散发光芒的名字,恒耀于空!

  而东方古老大国,长达数千年制度、文化、军事、工艺上的遥遥领先!却被按上了暂停,乃至倒退键!

  不在烈火中重生,就被烈火烧个灰烬,然后沦落为人家的养分。

  但同样。

  在现在这个时代,要将新学真的捧上庙堂,受全大明的百姓认可,受全天下的学子尊重,乃至仕林儒生,都要捏着鼻子认了的局面!

  难如登天!

  所以,这新学的第一枪,一定要打好!

  且不能拖延时间,要很快行动。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优质人才!

  既有权势,未来注定在这朝堂上有响当当的分量,甚至能决策一国大势!

  近水楼台先得月。

  其实不用想了,就在苏闲自己所在的大本堂!

  至于以后招收的人才,源头一旦确定,活水慢慢就来了。

  苏闲要先调动这些人的兴趣,再给老朱一个震撼。

  然后在两方争夺“未来选仕”的争论中,让这星星之火,尽快燎原。

  只要新学一成,自己在这大明,看似只有“简在帝心”的无根浮萍,才算是真的有了根。

  且在猥琐发育的时间段中,刚好能错过,洪武这几个血案,最吓人的时间点。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

  太医院必须改制!父亲那日在朝堂上说的话,简直是说到了自己的心里。

  要知道,从整个空印案开始,自己就无形中,受了朱雄英的帮助。

  现在的太子妃暂且无事了。

  但朱雄英才是重中之重。

  而关于其为什么早夭,后世最大的一个猜想,好像感染豆疾,即——天花!

  天花哪怕是在后世,完全治愈都很难。就算有幸治好,身体也会留下坑坑洼洼的痘痕。

  而古代的治愈几率,好像只有拿命扛了?

  但其可预防,甚至在后世是人类第一次消灭的疫病。

  所以,太医院就是苏闲瞄准的“靶子”,在未来的四年时间,不!三年时间内,必须提前准备。

  凑巧,太医院又是世袭的户籍,相比较农户、匠户……等在朱元璋心里的分量,其可不就是个软柿子。

  而在大明后期,大明皇帝溶于水,溶于药,红丸案……把皇帝治死还能高升,简直是古今奇闻!

  将自己的未来方向,乃至整个小家的立身之本想通之后,苏闲马上就进入行动。

  他先是戴上令牌,前往宫里的内官监,开始仔细交代一些事情。

  如上所言,这第一次的新学……

  不!

首节 上一节 175/27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听说你老李想收编我?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