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隐相

大明隐相 第220节

  “恕奴婢多嘴,如果官盐的价格降低,最起码,也要给灶户留有对应的利润。否则,若是降得太狠,这制盐的第一关就过不下去。”

  朱元璋轻轻点头,对这高符看重了几分。

  而苏闲仿佛不清楚这些,继续问道:“那湖盐呢?”

  “湖盐倒是少用煎煮法,至于所用之法……”高符说着,连忙看向苏闲,又指着右手边的区域道:

  “奴婢刚才还迷糊,但现在算是明白了,其实湖盐大多用的也是这种办法。”

  嗯?

  朱元璋几人疑惑看去。

  高符赶紧说道:“晒盐法!”

  “利用晴空,以及风力,将这些卤水,放到盐池里。然后让太阳晾晒,之后也能得到类似的盐……这种方法在山西盐城一代极多,而且不用耗费太多柴薪……”

  “等等!”

  朱元璋听到这儿,忽然打断道:“既然湖盐能用晒盐法,为何海盐也不能用晒盐法?”

  “对啊!”朱标也疑惑道:“按理来说,海盐比湖盐应该更多,可耗费太多柴薪,最后得到的盐还不如湖盐。这岂非太让人费解?”

  “民间的那些灶户,还有盐运司的那些人,怎么在这个时候不发挥聪明才智了?”朱元璋也无比疑惑,忽然他想起什么有些不太愿意相信:“难不成他们也在这个事情上欺瞒咱?东南的那些人,故意借此大发盐财?”

  高符连忙道:“陛下!别的奴婢都不知道。”

  对方也是个聪明人,对这些猜测从来不表态度,而是说着自己的分内事,“但奴婢可清楚,海水之所以不能用晒盐法。”

  “其一、海水不比卤水,卤水几乎是盐分极高的水,只要煎煮或者晾晒,很快就能看到效果。”

  “但海水不同,海水煎煮都要耗费很多柴薪,如果晾晒,恐怕得等到猴年马月去,更何况,海盐不比其它盐,有些海盐吃过不久,就会有一些……中毒现象?”

  高符对此也不太清楚,“总之,灶户用煎煮法,还有一些独门手段,煎制成的海盐,要远远比一些不懂的人制出的海盐,好上太多,就算吃了,也不会有性命之危。”

  “其二,海水涨潮落潮,不比湖水,如果晒盐的地方没选对,一涨潮,海水一淹没,前功尽弃!”

  听到这些,朱元璋这才恍然明悟的点了点头。

  “原来还有这方面原因,咱之前倒是没想到。”

  之后,他便又看向苏闲。

  “听清楚了吧,朝廷制盐效率就这样,要打击私盐,也得各类商贾能将盐运出运进之后,再细细谋划了。”

  而苏闲听完这些。

  却也是弥补了自己对制盐以及海盐无法晾晒的空白。

  但是!

  据他所知,用不了多久,海盐就会开始晾晒。指不定几十年之后,东南沿海地区的晒盐法也将会彻底普及。

  毕竟大明后期盐政的大部分收入,可是海边的“盐田”收入。

  与其如此,不如自己先提前规划。

  “陛下,既然晒盐法可行。那刚才高公公所说的那么多困难,无非是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而已。”

  “那么遇到问题就该解决问题,而不是退避三舍。”

  此刻,苏闲指着刚才建成的“小盐池”。

  “办法就在这里!”

  刚刚已经放下去的念头,现在又被苏闲拿着鱼饵钓了起来。

  朱元璋立刻问道:“真有办法?”

  “有!”苏闲迎着高符的困难,索性一个个的解释道:

  “海水不如卤水,是因为海水所含的盐分少,那想办法浓缩就是了。”

  “制作海盐不易,动不动就容易中毒,那是因为杂质太多,在此期间,过滤杂质,提纯海盐即可。”

  “至于海水涨潮,这就更容易了,选好时间,选用平坦的地势,堆砌田垄,截留海水……”

  说到这里,苏闲指着旁边,字音清亮,再度对应前路。

  “人造盐田!”

第140章 一纸盐引,托不起大明!

  又来了!

  这让朱元璋无比熟悉的一幕,再度出现。

  此子,走一步看三步。

  再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前路已经铺好,接下来不论大家怎么继续,似乎都会回到原来的路径,然后回到当前的布置里。

  只是尽管知道这些,但当朱元璋看着面前这一幕的时候,还是无法将这些,和茫茫的大海联系在一起。

  不过。

  得益于之前的宝钞案例,朱元璋父子以及马皇后,显然知道对方又是在以小见大。

  “人造盐田?你的意思是……咱们在这里,就能得到解决海盐的晾晒法?”

  “陛下看着就是。”

  苏闲没有回答,而是直接进入了自己的准备之中。

  刚才谈话,朱雄英、朱椿、常森他们听得云里雾里,但是看见苏闲终于准备动手。

  他们顿时兴奋起来,常森第一个道:“我来!”

  朱雄英也跑了过来,“我也来。”

  而苏闲则指挥着他们。

  刚开始做这个“小模型”的时候,苏闲就加了很多水,争取达到稀释盐的地步,不过毕竟是模型,无法和真正的大海相比。

  当然,只要能说明清楚接下来的动作便是。

  如此想着。

  苏闲先解释道:“刚才高公公说了,海水里面的盐分很少,如果用晒盐法,第一点就是浪费时间,得晒到猴年马月去。”

  高符点头,正是如此。

  而朱元璋和马皇后两人,也疑惑看去。

  只见苏闲这一次并没有说话,而是将脚下摆着的九宫格一样的“盐田”搅弄了几下。

  眼下正是正午,阳光虽然没有眼下炙热,但加上旁边燃烧的火盆,也能提供一些温度。

  苏闲刚才说了那么久,这里的水分已经蒸发了不少。而苏闲接下来,则是让常森他们,将其他宫格里面的水,一起舀入最中间的水池中。

  “可惜,受制于条件,目前也只能这样了,不过能看懂就成。”

  “过去了那么久,高公公可注意到了,这里的水少了多少?”

  这一次,还没等高符说话。

  朱标就当先开口道:“刚才来的时候,这池子里的水刚好在这些泥沙中间靠上的位置。”

  他来的时候显然已经观察过了,“而现在,则在靠下的位置。”

  苏闲点头道:“刚才我将高公公等人拿过来的下等盐,放入这搭好的泥沙池之内,然后灌满了一个食指高度的水。一个上午的时间,这些水现在已经少了三分之二。”

  “而我将剩下的水,全部聚在一起,这样一来,这个水池里的盐分够不够呢?”

  闻言,高符一愣,恍然明悟,“是太阳带走了水汽!水汽少了,里面的盐分却没变?如此继续,迟早就能变成盐分足够的卤水。”

  苏闲点了点头,正是如此。

  “那为何不带走盐呢?”

  就在这时,朱雄英眨巴着眼睛,下意识的问道。

  其实这个问题,某些人也想问,但总觉得问出去就有失身份,硬是忍住了。

  “很简单,煎煮盐的时候,会带走盐分吗?在一定的温度下,水会变成气体,飘散在空中,但盐不会。”

  苏闲随口解释了几句,又道:“当然,至于为什么,这些都是以后格物学要学的。”

  提了一下格物院之后,看着几位皇子和勋贵子嗣眼中,掩饰不住的好奇,苏闲小小的达成了一下自己的目的。

  旋即继续说道:“其实除了这种方法之外,还有最简单的一种方法。”

  嗯?

  闻言,几人纷纷看来。

  “海岸线上的一些沙土,本身就有吸附盐的作用。所以如果真的铸造盐田,趁着潮水涨潮又退潮之后,直接将海岸线这些湿润的沙土连同海水,一起舀走。”

  “然后放在竹片、叶片、树枝做成的“筛子”之内,再用海水冲洗,这样一来,也能得到盐分较高的卤水……”

  既然点头,显然是第一次听到如此新奇的说法。

  利用泥沙?

  而正在他们迟疑之时,苏闲则看着被舀入中间的“盐水”,再度等了一会儿后。

  一定浓度的饱和盐水,会析出盐晶。

  只是这些,苏闲没办法给他们解释。

  而是继续道:“至于什么时候,盐分可以足够制盐了,其实很简单,用一些莲子抛进这些水里,就可以估算。”

  “如果能完整的漂浮在水面上,就是可以制盐,如果还在水中,或者水下,则远远达不到标准。”

  朱元璋听得半信半疑,但还是看向旁边,让他们赶紧记下。

  而苏闲则顺手,将旁边高符带来的一些莲子抛进去,莲子沉浸在水面,不一会儿就漂浮上来。

  苏闲这才道:“类似这种,其实就可以制盐。”

  而接下来,才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当然,如此简单制成的盐,其实就和现在的盐差不多,暴晒所得到的海盐,还是有杂质。”

  此话一出。

  马皇后当即反应过来,这应该就是苏闲得到“精盐”最为关键的办法了。

首节 上一节 220/27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听说你老李想收编我?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