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48节

  老朱笑的那叫一个开心,他最希望看到的就是一家子人和和气气,就是兄友弟恭。现在这一幕就很好,别管是不是有人心里头不舒服,反正每一个人表情没有怨怼、不乐意的样子。

  等到行礼结束,老朱说道,“国本已定,当着祖宗的面,你们这些人也都该知道分寸。以后但凡有人起了不该起的心思,咱非得将不肖子孙革除宗籍。”

  朱樉等人立刻跪下,连称不敢。

  都到了这个份上了,君臣的名分都定了,确实没人敢起不该有的心思。哪怕作为皇子或者皇孙,对龙椅确实有些念想,可是一个个的也都心里清楚,那个位置生来就不属于他们。

  老朱随后开口,说道,“老二,你们几个在外的亲王这次滞留京师已久,明日启程回藩。”

  朱允熥都愣了一下,正常来说明天是需要百官进表称贺,还有大宴。

  老朱直接对朱允熥说道,“你照顾你这些叔父是好,只是也不该如此护着。君臣名分已定,宴席本就不该给宗室藩王留席。他们在不在,也不要紧。”

  这倒也是,因为按照老朱定的规矩,朝廷但凡有大的宴席,宗室诸王就算是在京,也只能是去偏殿,不许和朝臣同殿。

  朱樉立刻领旨,“儿臣遵旨。”

  其实朱樉早就想回去了,在应天府肯定是不如在西安自在。在应天府,他就是空有秦王头衔的皇子,在宫里也要谨小慎微的。到了西安,那就自在多了。

  老朱随即看向朱棡,说道,“你留下。”

  朱棡虽然很想回太原,可是这个时候也只能强颜欢笑的领旨。哪怕此前朱允熥稍微透了点口风,让朱棡有些心理准备。

  不过现在看起来是最后的一点侥幸也没了,说好听点他是要承担重任了,说难听点就是要被父皇扶起来,要开始制约二哥了。

  朱樉心里跟明镜似的,可是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满。谁让他现在是老朱在世的儿子当中最大的,那就算是天然的容易被误会、被猜忌。

  朱允炆心里也是跟明镜似的,一些皇叔现在还没有就藩呢。可是他这个皇孙,马上就要去杭州了,名不正言不顺的就藩。

  没办法,谁让他此前和朱允熥争过呢,所以再想要留在应天府也是不可能的了。

  也好,去了杭州就自在了,可以寄情山水、潜心修学,不用在应天府见了面就磕头。

第76章 三江上架感言

  第76章 三江+上架感言

  作为扑街,这本书能一路到三江,实在是喜出望外。

  能有现在的成绩也是出乎意料,实话实说开书前都没有想到。

  首先感谢书友们的收藏、推荐、打赏,也要感谢责编大大蓬莱的指导。

  也有注意到有书友提起‘水’、‘节奏’等问题,我只能尽力改正。如果还是不能让一些书友满意,只能怪我笔力有限。

  书评、章读我基本都看,回复的比较少是真的。

  首先来说一下嫡庶的事情,这个很多人都在争论,这类帖子等等我基本都没删过,除了极个别引战、脏话的。

  另一个是关于主角的性格,说主角圣母之类的。

  首先我主角现在这个年龄、位置、权力等等,并不是说能够直接决定一些事情。

  比如说吕氏、朱允炆的安排问题,一些书友觉得圣母。但是主角如果刚被册立就杀兄弟,那是不是也不像话?

  另一方面来说关于常太子妃、朱雄英的死,我倒是觉得吕氏应该没有那个本事,要不然在靖难期间她也不会一直都没有存在感。她最特殊的地方,应该是生了朱允炆、被抬为太子妃。

  我希望的主角是汉文帝、汉景帝、汉明帝那种,所以朱允炆死不死等等,也仔细考虑过。觉得杀了好像不划算,所以没有写死。

  如果有书友觉得没办法接受这样的设定,那我也没办法。

  最后明天凌晨零点上架,最后一章公众章节也发了。

  希望书友订阅,更新目前保持两更六千保底,上架后第一天五更,成绩好点继续加更。

  最后最后,希望书友们订阅支持。

第77章 对皇叔的期待 (求首订!)

  皇太孙的册立大典准备的还算充分,好歹也是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来准备。

  可是朱允熥的册立大典结束的也很突然,没有进行例行的大宴。

  原因就是礼制上来说朱允熥还处在丧期,所以这个时候聪明一点的人都不会想着宴席这些。因为这样只会让新鲜出炉的皇太孙立场尴尬,也会惹得皇帝非常的不高兴。

  所以在册立大典的第二天,百官进表称贺,这也就行了。

  与此同时,秦王朱樉等一众藩王纷纷上表请回封地,皇帝毫不犹豫的批准了。

  虽然舍不得儿子们,不过老朱也习惯了儿子们不在身边的生活。

  朱棡非常的尴尬,一众藩王现在也就是他留在应天府了。与那些没有就藩的弟弟们一起,继续在宫里小心谨慎着生活。

  作为皇太孙,朱允熥还没有来得及去太庙,就先要送叔叔们出城。

  本来朱允熥有十个皇叔就藩,其中八叔潭王朱梓担心卷入胡惟庸案自焚且没有子嗣导致死后无谥、国除。十叔鲁王朱檀久服丹药身死,好在留了一个儿子朱肇煇,现在才五岁,自然也就不用回来。

  就算是远在四川的蜀王朱椿也是紧赶慢赶的回来了,刚参加大典就要回藩了。

  这么一算,这一次一共七个藩王离京。

  老朱特意让朱允熥摆足仪仗出城,虽说册立太孙已经昭告天下,不过该现实存在感的时候还是要显示,谁让年龄现在有些许尴尬呢。

  一路到了城外,朱允熥看着朱樉说道,“二叔,侄儿也只能送到这里了。”

  朱樉哈哈一笑,说道,“不用如此,咱几个一般都是要每年朝觐,又不是见不着了!”

  朱允熥就笑着说道,“是这个道理,只是下回很难看到叔叔们都回来了。”

  藩王朝觐是不许一同过来的,甚至不是‘错峰出行’。而是某个藩王来到了应天府、回到了封地,再去传信给下一个藩王,这才能动身。

  朱樉看着朱允熥,笑着说道,“你现在是皇太孙了,可有什么要交代的?”

  朱允熥仔细想了想,才开口说道,“二叔就藩西安,本就是紧要之地。只是二叔也该明白,朝廷现在对羌地还要压制。二叔回去后,该练兵的时候练兵,但凡有叛乱,朝廷旨意一到,二叔就该率军出征。”

  西安的位置太特殊了,朝廷要是想要向西北的甘肃、青海等地出兵,西安是出兵的首选。包括对西域用兵,西安也是最为紧要的位置。

  朱允熥继续说道,“虽说此前已经新修了城垣,只是一些关隘,二叔也该时常去查看。”

  朱樉就笑着说道,“咱要是常去,父皇能够安心?”

  对于朱樉的话里有话,朱允熥也不在乎,“潼关到底是进出三秦之锁钥,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二叔要常去潼关、函谷关,武关、大散关之地也要常去。”

  不得不说秦王朱樉地位特殊,从他的封地在‘十三朝古都’西安就可以看出来。

  东边的函谷关、潼关,重要性就不用说了。南边的有武关、峣关,是防卫西安的要塞。

  西边的大散关就不用说了,往北是关中,往南是天府之国巴蜀。所以这里也特殊无比,必须要重视起来。

  北边就是萧关了,这也是以前中原王朝对匈奴最好的防卫点。一旦萧关有险,关中就要震动。

  朱樉微微点头,严肃说道,“咱知道了,咱就是再胆大,也不敢在秦之四关的事情上马虎。”

  说完这些,朱樉正式行礼,然后直接率领着少量护卫径直离开。

  朱樉离开了,朱棣就上前了。

  朱允熥着开口,对朱棣说道,“北平本是元大都,是重镇。虽说元鞑子北逃,只是也有一些残余。朝廷必然要持续打压,四叔也该勤练兵马,但凡有鞑子扰边,四叔该节制诸军、奉旨讨伐。”

  这个时候朱棣熟悉,前年他就节制诸军,出古北口征讨北元太尉乃儿不花。

  也是那一战,朱棡和朱棣有些结怨,因为乃儿不花投降,这两位藩王都是认为是自己的功劳。

  元朝已经覆灭,草原上的各个部落还在纷争,但是他们还有机会卷土重来。所以持续的打击、瓦解,那也是有必要的。

  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他们也将是朝廷北上出塞的两大主帅人选。不过燕王更多的是对北方的游牧民族,晋王还要做好准备经略西北,西域那边也是需要晋王给与压力。

  朱棣在听完朱允熥的吩咐后,立刻领命,然后行礼、带着人就走,连给朱高炽打个招呼都懒得说了。

  他还记得朱允熥刚见面时的事情,生怕朱允熥再次提到道衍和尚。

  朱允熥也只是笑了笑,道衍和尚跑不掉的,他有的是办法让道衍和尚被送回应天府。

  周王朱橚也开始上前,朱允熥就笑了起来,“五叔,我也知道五叔向来喜欢草药。若是五叔喜欢这些,可召杏林高手编纂药典,这也是救济苍生、造福百姓的好事。”

  朱橚眼前一亮,连忙说道,“咱是有这个心思,就怕力有不逮。”

  朱允熥就肯定的说道,“五叔召见一些郎中,他们自然不敢不尽心尽力。再者说了,开封离应天府不远,太医也能去帮衬五叔。”

  朱橚欢天喜地的说道,“那好,咱回头就去合计。”

  “五叔,还有就是开封到底是北宋故都,如今黄河改道,五叔要记得让人时常清淤。”朱允熥开口吩咐说道,“一旦起了水患,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那就不好了。”

  朱樉也严肃起来说道,“这事咱记在心里,肯定不能马虎。”

  朱橚刚走,楚王朱桢就上前。

  朱允熥看着自家六叔,笑着说道,“六叔镇守武昌,征讨诸蛮夷也不能马虎,练兵不能懈怠。除此之外,六叔该勤去屯田卫所,荆楚之地该大量开垦良田。”

  湖广熟天下足。

  那是历史上明朝中后期的事情,不过对于湖广的开发,也是该一以贯之。

  齐王朱榑上前,这一位有些以武略自傲,所作多不法。

  朱允熥认真交代吩咐,希望这位皇叔勤练兵马、防御胡人,若有需要就在接到朝廷旨意后随燕王出征。

  朱榑有没有放在心上很难说,这位在历史上被朱允炆废为庶人、在永乐时期复爵后更为骄纵的齐王,确实对朱允熥没有那么恭敬。

  不过朱允熥也没在意,齐王真的不算什么。

  看着朱椿,朱允熥笑着开口,“十一叔一路奔波辛苦了。”

  朱椿笑了笑,说道,“也是应该,没赶回来送皇兄最后一程本就是心里难受。”

  蜀秀才朱椿,这是老朱家读书最好的宗室之一。也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贤王,大减赋税,制订蜀地集市规范,终使蜀地大治。

  而且他的王妃就是蓝玉的宝贝女儿,和朱允熥也算是‘亲上加亲’。

  朱允熥认真起来,说道,“十一叔,蜀地民心归附是大事。叔父该宽厚一些,对百姓该宽仁、开垦良田当免税。若是有蛮子作乱,急召兵马镇压。”

  朱椿严肃说道,“臣明白。”

  朱允熥想了想,说道,“蜀地也是文华之地,十一叔又喜欢读书。此前宋师全族迁至四川,还望叔父多加照料。”

  宋师,自然是指明初三大家之一的宋濂,那也是朱标的师父之一。

  朱椿就严肃说道,“臣明白,臣此前就将宋师转葬华阳城东。”

  朱允熥开口说道,“准许宋师家眷春秋两季祭祀,要是有士子去祭奠也不用拦着。这样吧,过些天我就撰写圹志,修缮宋师墓的事情还是要叔父代劳。”

  朱椿眼前一亮,激动说道,“殿下英明!”

  宋濂对于很多读书人来说,那就是偶像了。而朱允熥现在去撰写圹志,不只是代太子朱标尊师重道,这也是他重视读书人的标志。

首节 上一节 48/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皇宫太监:从后宫开始权倾朝野!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