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我成了赵佶

北宋:我成了赵佶 第167节

  据史料记载,最早研制和使用管形火器的鼻祖,就是陈规。他发明的管形火器用长竹竿做成,竹管当枪管。使用前先把火药装在竹筒内,交战中从尾后点火,以燃烧的火药喷向敌人,火药可喷出几丈远。

  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陈规运用他发明的火枪组成一支六十余人的火枪队,二至三人操持一杆火枪,将攻打德安城的李横匪军打得大败而逃。这也是竹筒火枪在正史中于实战的最早记载。

  赵吉决定,先将德安府的安陆县县令陈规召回京城,先授予京城军器监的火器作坊使,与当火器作坊副使的李季搭档合作,一起开发研制出更厉害的火器……

  其实,赵吉也知道,朕即便是给李季画出了火枪等武器的设计图,

  再经过陈规和李季的主持研制,想在这个科技相对比现代社会落后的时代,研制出的极大杀伤力火器的可能性,恐怕也不会太高。

  很可能会像欧洲近代社会,刚研制出的无膛线的火枪,只能在两军阵前排队互相‘枪毙’的样子。

  不过,作为穿越者的赵吉深知,若在这个冷兵器的时代,真的能将火枪以及火炮运用到未来对金军的作战中,其给敌军带来的杀伤力和震慑力,应该是极大的。

  大宋不缺读书人和进士,也不缺能当好某一地方县令的官员,缺的是像安陆县县令陈规这位明法科进士出身、还懂得创造发明火器、且忠君爱国的主战派军事奇才。

  穿越者赵吉知道,历史上的陈规除了发明了竹筒火枪被史书记载之外,其对金军的战绩也极好。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军南下,寇盗四起,陈规以安陆县令代理德安知府之职,进讨群寇,接连获胜……

  建炎元年,陈规升任直龙图阁、德安府知府。期间,他指挥手下官兵抗御群盗,颇有盛名……

  陈规在南宋之初,率厢军坚守德安一域之地十五年,在缺少大宋强力援军的形势下,其能够抵抗住数倍于己的金敌的强攻,九战九捷,未尝一负,可见其颇通军事、非常擅于守城。

  陈规在德安城,九御金军而九胜,他便根据守城的实战经验,著有《守城录》一书,流传于世……

  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陈规改任顺昌府知府,期间他与名将刘锜一起抗击金军。发生了著名的顺昌之战。

  金攻宋守的顺昌之战中,主将刘锜采纳了陈规的正确守城建议,宋军以少胜多,在城邑防御战中屡屡获胜,最终打败了十万金军的疯狂进攻。这是南宋偏安十四年以来,与金军作战中取得的最大胜利,开宋金南北对峙之新格局……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陈规改任庐州知州兼淮西安抚使,其到任不久即去世,终年七十岁,赠右谏议大夫……

  历史学霸、穿越者赵吉,回想自己看过的史书中关于陈规的记载至此,他更加坚定了要重用陈规的信心。

  虽然,陈规如今已经年近五十岁了,不过,他还能活二十来年,还可以为朕、为我大宋贡献出二十年的力量。

  朕要先召陈规回京,让其主持火器营工作,与李季合作,看看能否根据朕所画出制作火药武器的原理图,领先于全世界研制出近代社会才会出现的诸如火枪、火炮、炸药包、手雷等军火武器?!

  对于陈规这种军事人才,朕把他放在火器营主持工作,最多一年半载的时间,只要火器营的工作捋顺后,朕还应该更进一步地重用陈规。

  当然,赵吉的这些想法,绝对不向朝会上的文武百官透露出半句。

  本来,调一个小小的县令回京,由吏部下公文即可。

  可是,赵吉却让中书门下舍人按他的圣谕,拟旨写好了急召安陆县令陈规回京的调令圣旨。

  赵吉接过圣旨,过目后用玉玺盖好了印,派人八百里加急送出……

  朝会之上的群臣都已经猜测出,赵官家亲自下圣旨召小小的安陆县令回京,必要重用于他,只不过谁也猜测不出陈规将要顶替京官中的哪个空缺呢?

  在赵吉这个穿越看来,当年的诸葛孔明在《出师表》中,那句“亲贤臣、远小人”的观点,非常正确。

  他在重用了主战派的贤臣宗泽、李纲,还召主战派的军事奇才陈规回京之外,赵吉还要“远小人”。

  赵吉对监察御史曹辅问道:

  “朕在御驾亲征方腊之前,京城的太学生们集体向朕进谏,求朕治罪于绰号为‘浪子宰相’的李邦彦,彼时,朕让曹爱卿派人调查此事。

  如今,调查得如何了?”

  ………………

第197章 白侍郎,好大的胆量啊!

  第196章,白侍郎,好大的胆量啊!

  “朕让曹爱卿派人调查那件事。如今,调查得如何了?”

  在朝会之上,赵吉问及先前浪子宰相李邦彦与太学生发生矛盾之事……

  监察御史曹辅出班回奏道:

  “臣曹辅启奏官家,先前李尚书与请愿进谏之太学生发生殴斗之后,官家下旨让李尚书闭门思过。

  臣曹辅领官家密旨,派手下数名小吏监视李尚书是否安心居家思过。

  然则,当官家御驾亲征东南平定方腊匪乱之际,李尚书时常出府,去拜会朝中大臣……”

  “哼!”赵吉故意怒哼一声,装作很生气的样子。

  实则,他一点儿也不生气,甚至还有些窃喜。抓到大宋朝堂中在未来会对金军贬乞和投降派大臣们的小辫子,这是一件舍得窃喜之事啊!

  毕竟,作为穿越者的赵吉,本来就知道这位号称浪宰相的李邦彦,在历史上是一个对金乞和投降派。靖康元年,金军南下,宋徽宗禅位给宋钦宗,任命李邦彦为龙德宫使,迁为太宰。

  当金军逼近京城,李邦彦坚决主张割地求和、罢李纲、种师道兵权。当东京城墙上一名霹雳砲手,对城下的金军发砲后,李邦彦竟认定为此举乃破坏宋金议和之大计,那名敢于向城下金军发砲的砲手,悲惨被定罪当即枭首处死……

  靖康之难的发生有多重原因,能那么快自毁抗金长城(罢免李纲和种师道兵权),不得不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李邦彦其罪,绝不可赦。

  不过,赵吉想到这里,他也深知这些只是因为自己知道这段历史。

  现在,朕根本无法拿还没有发生的‘靖康之难’去说事,更无法以此判李邦彦死罪。

  那么,朕正好借着曹辅检举出李邦彦有违圣命这个由头,收拾一下未来会坑害大宋、对金军乞和的投降派了!

  赵吉故作大怒的样子,问道:

  “曹爱卿,请在朝会之上当众讲出,违抗朕意的李邦彦,不居家养伤、闭门思过,却趁着朕离京御驾亲征平定方腊之际,他都在京城之内秘密地拜会哪些大臣?”

  朝会之上的群臣皆惊……

  特别是那些在赵官家离京后,与李邦彦私会的大臣们,更是心惊胆战,额头冒着冷汗,各自在心中想着万一被这个多事的监察御史曹辅真的给揭发出来后,应该如何狡辩呢……

  生性正直的曹辅,本来在接到赵官家的密诣之时,心中有些排斥这项任务。毕竟这种派手下盯梢监视当朝尚书右丞李邦彦之举,总会让曹辅感觉不光彩,不是正人君子所为。

  不过,当时的赵吉却对他下了密诣,还说这是为了防止大宋出现朋党之危,曹辅这才答应了下来。

  此时,曹辅遵旨,从怀里掏出了准备秘密呈给赵官家的奏折,展开读道:

  “官家御驾亲征后的第三日,臣曹辅所派出的密探,看到李尚书车驾出府,先去了太宰府门前……”

  曹辅读到这里,他还没有读完,群臣都偷偷地望向了太宰余深,特别是那些与李邦彦私交甚好者,心里像吃了一剂定丸。他们暗想着,有七十岁的老宰相余深垫被,赵官家就无法深究此事了。

  可是,此时的余深却一脸的风轻云淡,他右手捋着胸前花白的胡须,微眯着双眼,嘴角上弯,脸上的皱纹因微笑加深了不少。

  曹辅继续读道:

  “然则,李尚书拜会余太宰时,却被回禀而出的门房小吏,称太宰身体有恙,李尚书被拒于太宰府大门之外!”

  听到此处,那些想拿余深垫被减责的大臣们,顿时心里凉了。

  没有参与此事的大臣们,个个都在心中佩服余深,真是老谋深算啊!

  曹辅道:“尚书右丞李邦彦没有拜见到余太宰,气愤地登轿,去往燕国公府……”

  群臣又将目光移向了领枢密院事、燕国公郑居中的身上。

  此时,郑居中昂首挺胸、得意洋洋……

  曹辅继续说道:“然则,燕国公亦没有让李尚书入府相会……”

  赵吉点了点头,道:“曹爱卿,直接说出李尚书都成功地与哪些大臣见面了。”

  “臣曹辅遵旨。”

  “在官家御驾亲征东南之际,尚书右丞李邦彦违抗令其闭门思过之圣谕,

  数天之内,其私自出府,分别私会了:

  中书门下侍郎白时中、

  刑部尚书赵野、

  吏部尚书王孝迪、

  开封府尹蔡懋、

  户部侍郎唐恪、

  中书舍人李棁。”

  赵吉大怒,问道:“六位爱卿,曹御史所言,是否如实?”

  “砰砰砰……”叩首声不断。

  白时中、赵野、王孝迪、蔡懋、唐恪、李棁出班,跪在大殿之中,叩首后,纷纷辩解着自己看到堂堂的尚书右丞登门拜访,岂有敢不迎接入府之理呢?!

  “呵呵……”赵吉冷笑,目光恨恨地看着这六人。

  这六人中,除了中书舍人李棁的官职最小外,其余的五位大臣,哪怕是在赵吉没有穿越前的现代社会里,那都是部~级或副部~级的大员。

  某部的尚书,相当于后世的部~长,侍郎相当于后世的副部~长。

  而且,在后世分了太多个部,古代却没有分那么多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古代的某一个部的职权范围,可比后世管的职权范围更大更广。

  历史系学霸、恰巧还特别喜欢两宋历史的穿越者赵吉,看向这六位平常与浪子宰相李邦彦交好的大臣们,

  他心中早就知道这六位在历史上,都是有大问题之人。

  赵吉压着怒火问道:“白侍郎,尚书右丞到你府上,都密谈了什么?”

  中书门下侍郎白时中跪在大殿上瑟瑟发抖,不过,他通过之前听监御史曹辅的奏言,知道倒霉的李邦彦是被曹辅派出的下人给跟踪盯梢了。

  故此,白时中稳定了一下心神,暗想:曹辅派的密探不过是尾随着李邦彦的车驾,看到李邦彦入了吾府,岂能知道李尚书与吾都密谈了什么呢?

  白时中脸上的紧张神色微微地平复了一些,他跪在大殿上回奏道:

  “臣白时中,回奏官家。李尚书因伤情好转,在尚书府宅内烦闷,故来臣时中府上,与臣饮茶下棋。”

  赵吉冷冷地问道:“白侍郎,只此而已乎?”

  白时中略一迟疑,不过他怎么敢把自己附喝着李邦彦抱怨官家处事不公,不治殴打他李邦彦的那些太学生之罪,反而让他李邦彦停职回家反省的那些大逆不道的牢骚话,说与官家和文武百官们听呢?

  白时中暗想:在自己的府里,吾与李邦彦密谈的那些话,外人岂能知道?何况,昨日刚刚征方腊凯旋回京的赵官家,又怎么会知道详情呢?

  故此,白时中回奏道:“臣时中,岂敢欺君?臣时中,只是与李尚书饮茶下棋。只此而已!”

  “啪”的一声,赵吉一拍龙案,道:

  “白侍郎,好大的胆量啊!在这大殿上,白侍郎口口声声言说着‘不敢欺君’,实则,尔正在欺君。”

  白时中吓得脸色惨白,他还没有看到赵官家对他发过这么大的火。

  群臣亦是大惊失色。

  赵吉对监察御史曹辅问道:

  “曹爱卿,你可知道尚书右丞李邦彦拜会白侍郎,密谈为何事?!”

首节 上一节 167/35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私兵80万,皇帝逼我交兵权?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