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我成了赵佶

北宋:我成了赵佶 第171节

  接替这些乞和、逃跑、投降派大员们腾空出来的官位,必须要让主战派的忠臣担任,赵吉心中已经有了适合的名单……

第202章 朕重用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中可用者

  第201章,朕重用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中可用者

  赵吉决定接替这些或被贬或流放的乞和、逃跑、投降派大员们腾空出来的官位,必须要由朕所知道的那些主战派的忠臣担任,赵吉心中已经有了适合者的名单。

  历史系学霸的穿越者赵吉,当然知道历史上的南宋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宋理宗命令画师将北宋开国至南宋的二十四位功臣,绘成画像,挂于昭勋阁中。

  昭勋阁二十四功臣分别是:

  赵普、曹彬、薛居正、石熙载、

  潘美、李沆、王旦、李继隆、

  王曾、吕夷简、曹玮、韩琦、

  曾公亮、富弼、司马光、韩忠彦、

  吕颐浩、赵鼎、韩世忠、张浚、

  陈康伯、史浩、葛邲、赵汝愚。

  虽然,这昭勋阁二十四功臣,被封得不一定让后人非常信服.

  比如,这其中少了名相寇准、少了变法的王安石、少了第一次东京保卫战中的李纲、少了靖康之变后的东京留守抗金儒将宗泽、少了精忠报国的岳飞等等那些能扶大宋的江山社稷于即倒的贤臣名将。

  但是,能入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列者,可以说绝对是两宋这几百年间对江山社稷有大功的忠臣良将。

  当然,赵吉也知道,像北宋时的功臣赵普、曹彬、薛居正、石熙载、潘美、李沆、王旦、李继隆、王曾、吕夷简、曹玮、韩琦、曾公亮、富弼、司马光、韩忠彦,

  这十六位功臣,早已不在人世了。

  其中,已故最早的是公元992年去逝的北宋开国功臣、自称读了半部《论语》而治天下的北宋名相赵普。

  这其中,距离今年的宣和二年,已故最晚的是公元1109年9月去逝的北宋宰相韩忠彦,距今已经离世十一年整了。

  剩下的八位昭勋阁功臣中,有十一年之后才会出生的葛邲、以及二十年后才会出生的赵汝愚,如今的赵吉当然没有办法启用他们俩了。

  然而,出生于大宋崇宁五年(即公元1106年)的史浩,今年还只有十四岁,暂时也无法启用为国效力。

  今年二十三岁的陈康伯,还在读书,要等再过几个月后的明年,也就是宣和三年,等到开了三年一度的科举时,按历史的发展他将会登进士第,从此在仕途中崛起……

  朕暂时也无法重用正在备战科举的陈康伯。

  朕要给天下读书人一个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也不急于这一时,就破格启用正在备战科举的陈康伯。

  赵吉在脑海里,筛选着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中,现在哪些人可用,剩下的就只有如今已入仕途、还活得好好的吕颐浩、赵鼎、韩世忠、张浚这四位了。

  韩世忠在征方腊作战中,表现神勇无比,在军中已经得到了朕的重用,特赐他有私自招募手下兵将、并严格训练之大权。

  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中,除了已经被提拔重用的韩世忠外,如今活在世上已经入仕的,能立即重用的还有三位,分别是吕颐浩、赵鼎、张浚。

  吕颐浩今年四十一岁,为宋哲宗朝的绍圣元年(1094年)进士,初任密州司户参军,后被李清臣荐为玢州教授,如今官至河~北都转运使。

  赵吉在朝会上宣布道:

  “调河~北都转运使吕颐浩回京,接任吏部尚书!”

  赵吉此言一出,群臣震惊不已。特别是其中的两名吏部侍郎,本想着原刑部尚书赵野,因罪被赵官家放逐至遥远的儋州后,

  这吏部尚书之位已经空缺,自己由副手转正当吏部尚书的机会来了。

  可是,万万没想到,赵官家居然把吕颐浩召回京城,让他接任吏部尚书之职……

  吏部,掌管全国各地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诸事。

  吏部尚书,作为吏部的最高长官,权力极大。

  赵吉把未来的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吕颐浩,放在这个重要位置上,他才能放心!

  赵吉知道史书上记载的吕颐浩,其自幼生长于西北两边,娴熟军旅;应诏上奏战守之策,筹划颇为完备。在宣和伐辽时,吕颐浩奏陈河北危急五事,请议长久之策,一时称此言“切直”。……

  ,早先叛辽降宋的将领郭药师,在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又叛宋降金了;故此,一侍三朝(相当于三姓家奴)的郭药师,把吕颐浩押送给了金军。

  之后,吕颐浩被掳至金国。他守节不屈,始终没有向金车投降,表现出了臣忠的气节。

  在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吕颐浩被金国释放回到了北宋的京城开封……

  再后来,苗刘和刘正彦兵变之乱时,宋高宗被迫退位,吕颐浩与张浚、刘光世、韩世忠等将领率军勤王,平定苗刘之乱,迎宋高宗复位,立下了大功。

  故此,吕颐浩先被拜为尚书右仆射,复迁左仆射……

  不过,穿越者赵吉知道,即便像位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吕颐浩,也不是一个完人。

  史书中记载:吕颐浩在为相时,专横刚愎,力排李纲、李光等人;他为满足军需,又创立了月桩钱,使东南百姓负担沉重……

  而赵吉觉得,像吕颐浩这种虽不是完人的忠臣,在如今正值用人之际,让他当吏部尚书还是可以的,只是,以后别让他当上宰相就行了。

  何况,朕重用吕颐浩,还能牵制平衡未来将会提拔为相的李纲有可能存在的独权。

  帝王玩的,不就是让臣下相互制衡的驭人之术吗?

  赵吉提拔了吕颐浩为吏部尚书后,见文武百官没有人敢反对的,他又下旨道:

  “朕召解州安邑县令赵鼎回京,权(代)户部侍郎一职。”

  此言一出,引得众臣震惊无比,个个面露狐疑之色……

  他们嘴上不敢说出反驳半句,只因不敢顶撞心性大变、用人风格超然迥异的赵官家。

  可是,群臣在心里却都暗想着:一个小小的县令赵鼎,为何如此受赵官家的器重呢?由小县令,升为户部的代理侍郎,这几乎是一步登天了!

  甚至参加这次朝会的不少大员,都不知道解州安邑县,还有一个名叫赵鼎的县令!

  穿越者赵吉却知道,史书中记载的南宋初年名臣中有赵鼎的大名。

  赵鼎不仅位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还与李纲、胡铨、李光并称为南宋四名臣。

  今年(即宣和二年),赵鼎三十五岁了,他字元镇,解州闻喜县人。

  赵鼎年少丧父,由母亲樊氏抚养成人。他自幼苦读诗书,文章做得好,行文气势畅达、浑然天成。

  早在十四年前,年仅二十一岁的赵鼎,便在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的科举殿试中,登进士第,从此步入仕途……

  只因,赵鼎为官清廉正直,不喜巴结权贵,故此,他以进士及第的资历,在步入仕途后的这十四年间,却只是一个小小的七品县令。

  可是,熟知两宋历史的赵吉,绝对不会让贤良忠臣们埋没于朕的这一朝。

  当然,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赵吉所读过的史书中记载着:在南渡之后,赵鼎在仕途之路上开始崛起。

  南渡后,赵鼎升任权(代理)户部员外郎。

  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拜赵鼎为御史中丞,次年任签书枢密院事,不久历任建康知府、洪州知州。

  绍兴年间,赵鼎两度出任宰相,官至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

  赵鼎曾荐任岳飞、韩世忠等知名将领,有效地协助南宋朝廷组织军事力量,以抵御金军南下的侵略。

  赵鼎为相期间,推崇洛学,‘重民生约束武将,让南宋固本安邦’,以此巩固了南宋的政权,使南宋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富足,政~治清明,赵鼎主政为相这一时期,被赞称为“小元祐”……

  赵鼎极力反对与金议和,故此,他遭到了媾和派秦桧的构陷,被迫辞去相位,先后出任绍兴府知府、泉州知州。旋即被谪居兴化军,移漳州、潮州安置,再移置吉阳军。

  绍兴十七年(1147年),赵鼎再次受到秦桧的严重陷害……

  于是,赵鼎以绝食向宋高宗赵构表明忠心,以及对秦桧所诬陷他的罪行进行抗争。

  在赵鼎临终前,他自书墓石铭:

  “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

  赵鼎以此表达,他即便是身死以后,也不会忘记大宋朝,更不会忘记抗金救国之大业!”

  绍兴十七年(1147年)八月,赵鼎因绝食数日而逝,享年六十三岁。

  宋孝宗即位后,追赠赵鼎为太傅、丰国公,谥号“忠简”。

  淳熙十五年(即公元1188年),赵鼎配享高宗庙庭。

  赵鼎也是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赵吉还想起自己没有穿越前,所看过的《宋史》,对其记载的是:

  “(赵)鼎为南渡名相,与李纲齐名。其词‘清刚沈至,卓然名家’……”

  赵吉心中暗想:朕召解州(后世的山~西地区)安邑县令赵鼎回京,任代理权代户部侍郎一职以后,经过朕的观察和考核,

  如果赵鼎的为政能力,真的与史书上记载的一致,

  那么,朕提拔权户部侍郎的赵鼎,找个机会再升任他为户部尚书,这又有何难?

  只要赵鼎的从政能力实至名归,就算朕拜赵鼎为相,可能也是早晚的事了。

  这大宋实行群相制,难道还能少了与李纲齐名的南渡名相赵鼎的一个相位吗?

  此时,赵吉环视大殿中的群臣,他已经看出了群臣的面色疑惑,应该是不理解为小小的安邑县令赵鼎能被朕赏识,平步青云般地提升为权户部侍郎一职。

  不过,赵吉没有跟群臣们解释半句。

  只因朕行事,何需解释?

  赵吉又道:“原中书门下侍郎白时中,因罪被朕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这中书门下侍郎之位,如今已空缺……”

  赵官家的话,还没有说完,大殿内的群臣都双眼放光,竖起耳朵,极力想听清赵官家将要宣布升任中书门下侍郎者,会是谁呢?

  群臣中除了官位高于中书门下侍郎者,都打心眼里想着,自己万一被赵官家提升为中书门下侍郎,那该有多好啊!

  群臣皆知:宋朝前期,在宫城内设置【中书门下】,作为中枢部门的首脑官署和正副宰相集体处理政事的最高权力机构,也称政事堂。中书门下的长官在北宋前期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分散宰相的事权,又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宋神宗朝,元丰官制改革,撤销了【中书门下】,将其职权分归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以尚书左、右仆射各兼门下、中书侍郎为正宰相,再设门下、中书侍郎各一人,尚书左、右丞各一人为副宰相。

  可是到了赵佶继位当皇帝后,喜欢复古的当今赵官家,又重新设置了【中书门下】,其职权依然如大宋朝前期时那般,【中书门下】是朝延的中枢部门……

  原中书门下侍郎白时中因罪被贬,这空缺下来的中书门下侍郎的位置,自然是很多大臣心中竞争的要职。

  可是,当赵吉说到‘这中书门下侍郎之位,如今空缺’时,他却话锋一转,道:

  “朕以三个月为期,考核列位爱卿。故此,从今往后,列位爱卿定要克己奉公、勤政爱民。朕自然会从中造出优秀者,继任罪臣白时中空缺下来的中书门下侍郎之位。”

  赵吉的此言一出,想升任此位的众多大臣,心潮澎湃,想着从今往后,真的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为官不作为混日子了,心中的干劲十足……

  群臣齐呼:“陛下圣明,吾皇万岁万万岁。臣等定当克己奉公、勤政爱民……”

  穿越者赵吉给群臣们画了一个大饼。

首节 上一节 171/35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私兵80万,皇帝逼我交兵权?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