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我成了赵佶

北宋:我成了赵佶 第187节

  在垂拱大殿中的群臣,听到郑居中讲花甲之年的儒将宗泽,居然如此悍不畏死、敢单骑赴阵去劝降王善,皆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赞叹之声,此起彼伏……

  坐在龙椅上的穿越者赵吉倒是早有了心更预期。

  他知道,在历史上,靖康之变后,宗泽也是单骑独赴危险重重的王善兵营,流着泪对王善道:“朝廷正处危难之际,若有一两位像公一般英雄人物,我大宋怎会外敌金兵入侵之患呢?!……”

  王善感动落泪:“听公之言,吾怎么敢不为朝廷效力?!”于是,王善解甲投降……

  穿越者赵吉暗自感慨,历史上的靖康之变以后,东京留守宗泽把号称拥兵七十万人马的义军首领王善给招安了。

  如今,因朕这位穿越者能唯才是用,并且还知道谁能办成哪些大事,故此,让宗泽去招安王善才能如此成功!

  此时,郑居中又道:

  “微臣据宗泽所上呈的军情奏报得知:

  权拜枢密院副史、兼任河东、河~南、河~北招安御史宗泽,招安了王善所部一万余兵马后,立即在原地进行了整编,申明大义、赏罚分明,以礼感化归降者,以军法严明军纪。

  十日后,宗泽派受招安者王善率领所部兵马,向流窜于河~南、河~北的那位绰号为【没角牛】的杨进所部流寇进行围剿。

  宗泽擅于协调手下各部战将的关系,分兵多路支援新被招安的战将王善,将【没角牛】杨进所部三千余名流寇,围困在两河交界处的铁牛山上……

  几经交战,宗泽所部斩杀杨进匪部五百余名流寇后,【没角牛】杨进同意接受朝廷招安……”

  “哈哈哈!”赵吉高兴道:“朕派出宗爱卿前去河东、河~南、河~北,行招安王善和杨进之重任,看来宗爱完成得甚好,不负朕之嘱托啊!”

  此时,郑居中见势,立即奏请道:

  “权拜枢密枢密院副史宗泽,立此大功,微臣郑居中奏请陛下,为其表功行赏!”

  …………………

第215章 双喜临门

  郑居中见势,趁着赵官家高兴之际,立即奏请道:“权拜枢密枢密院副史宗泽,立此大功,微臣郑居中奏请陛下,为其表功行赏!

  “哈哈哈!”赵吉高兴道:

  “好!

  朕派出的宗爱卿前去河东、河~南、河~北,行招安王善所部和杨进所部乱匪,大功告成!

  当行封赏!

  朕拜宗泽为枢密院副使、赠观文殿学士!

  赏赐其黄金三百两!”

  大殿中的群臣对三月前被召回京城受到重用又派出行招安大事的宗泽,如今又深受当今官家的恩宠,皆是羡慕不已。

  大宋时,黄金绝对是贵金属,三百两的赏赐,绝对是大手笔了!

  这也体现了当今赵官家对宗泽之恩宠非常。

  权拜(暂代)枢密院副使宗泽,因为招安王善和杨进所部的流寇大军之功,被赵官家转正为枢密院副使,这都在群臣的心理预期之中。

  唯独,宗泽被赵官家赠授【观文殿学士】,这太出乎群臣的意料了。

  赵吉看到群臣羡慕不已的复杂表情后,他却微微一笑。

  穿越者赵吉是知道,在大宋,观文殿学士这官名,是在宋庆历八年(即公元1048年)始置,由曾任执政大臣担任。皇祐元年(1049年)置观文殿大学士,由曾任宰相的大臣担任。观文殿学士无职掌,仅出入侍从以备顾问,示天子对重臣的尊宠!

  故此,宗泽如今被朕升任枢密院副使、赠授【观文殿学士】,引起群臣的羡慕和嫉妒,也在所难免。

  历史上的宗泽在活着时,最高官职只做到了东京留守、知开封府一官,其死后才被追赠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

  赵吉回想起来,三个月前,当朕询问朝堂之上的群臣,谁愿往河东、河~北等地招安王善、李进这两批乱匪时,只有宗泽率先站出来,不惜身家性命敢于去剿匪并行招安之事。

  那时候,朝堂之上的你们,却没有敢像宗泽和敢于主动请求去京西、淮南进行剿匪并行招安的李纲那样勇敢地站出来;

  现在,有了好处,你们却羡慕和嫉妒,那你们只有眼馋的份了。

  身为穿越者的赵吉,是知道历史上的宗泽其活着时,根本没有做到枢密院副使这种高官,更没有被赠观文殿学士这种殊荣。

  大殿中的群臣中,对宗泽招安乱匪建功后的受到重用封赏而表露出羡慕嫉妒恨的唯有领枢密院事、燕国公郑居中了。

  因为,当初郑居中洞察出了圣意,知道天子想启用一向为人正直、当地方官政绩斐然却因上疏进谏被贬的宗泽时,他郑居中便立即心领神会,举荐起了宗泽。

  如今,宗泽立即此军功又受到天子的封赏,他郑居中也倍感有颜面,自己有举贤任能之功。

  果然,赵吉对郑居中赞扬道:

  “如今,宗泽能立此大功,功在当初燕国公力排众议,向朕举荐宗泽如此贤良有为之能臣!”

  郑居中心里美滋滋的,立即叩拜道:

  “臣居中向陛下举荐贤良之士,是尽为人臣之本份,然则,宗泽这种小官能受到朝廷重用,皆因陛下圣明,识才任能。吾皇万岁万万岁!”

  有燕国公郑居中的带头称赞赵官家圣明,群臣立即跪拜附喝,道:

  “陛下圣明,识才任能。吾皇万岁万万岁!”

  赵吉嘴角上扬,满意至极。这位“国舅”郑居中,还真的会说话,其不揽功还变向地拍了朕的马屁,属实拍得恰到好处,让朕感觉很舒服啊!

  赵吉知道,历史上的郑居中,早年属实以当时得朕宠爱无双的郑贵妃之从兄在官场上自居,这算其人生的一个小小的污点。

  不过,熟悉北宋历史的穿越者赵吉知道,郑居中总体上来说,算是一个忠臣。

  之前,朝廷遣使与金约定夹攻辽国以收复燕云时,

  郑居中曾力陈不可,劝阻过:“不能守(宋辽)两国盟约,辄造事端,诚非妙算……独不思汉世和戎用兵之费乎?不宜幸灾而动,待(辽)其自毙可也。”

  穿越者赵吉知道,郑居中虽然被自己这副身体的原主宋徽宗委以要职,却因原主宋徽宗的昏庸,没有采纳郑居中阻止联金灭辽的建议,也是导致发生靖康之耻的一个因素。

  赵吉还知道,当郑居中死后,其被追赠太师、封华原郡王,谥号文正。便足以看出,郑居中的功劳之大,又得皇帝的恩宠。

  自唐朝以后,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地想着自己死后能得到的谥号就是“文正”。

  而天子是不会轻易地把“文正”这个谥号给一般大臣的。

  在历史上,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屈指可数。

  能得到“文正”谥号者,皆是文人敬仰的重臣,如范仲淹等人。

  “文”者,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德美才秀曰文;声教四讫曰文……

  “正”者,内外宾服曰正;大虑克就曰正;内外用情曰正;心无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

  此时,赵吉翻开郑居中呈上来的宗泽军报奏折。

  他看到,宗泽在奏折中,还附有招安王善和李进中所部将领的名录,以及宗泽上疏表奏:王善和李进识大局能接受朝廷招安后,其忠勇可嘉;

  宗泽还在奏折上,请求天子开恩特赦,让王善和李进继续统领原部人马为朝廷所用……

  如此一来,才能让王善和李进所部人马安心,也才能在国家有战事时,保持着王善和李进两部受招安军队的原本战斗力……

  赵吉将宗泽的奏报,交于身边侍立着的大宦官梁师成,让其当众宣读出来,好让大臣们群议一下宗泽的上疏内容可行否?

  此时,群臣议论纷纷……

  太宰余深出列,跪奏道:

  “微臣余深,认为宗泽之奏请大为不妥。王善和李进皆草莽出身,反贼本性难改,若让其还统领原部人马,恐怕再次为害朝廷!”

  余深之言立即得到了十余位朝臣的支持,纷纷附奏,赞同余太宰之言……

  赵吉若不是知道在历史上的靖康之变以后,宗泽任东京留守、知开封府,招集来王善、杨进等义军协助防守,又联络两河“八字军”等部协同抗金,并任用岳飞等人为将,屡败金兵之事;

  那么,他也真的会有余深同样的顾虑。

  此时,赵吉风轻云淡地一笑,霸气地说道:

  “余太宰多虑了!

  朕以诚相待受招安者,便要对其充分信任。

  即便,受招安者胆敢再行叛逆之事,朕必当像铲除反贼方腊匪患一样,将叛逆者彻底铲除干净,并夷其三族!

  故此,宗泽之奏请,朕准奏之!”

  太宰余深看到自己的建议没有被如今心性大变的赵官家采纳,便只好低着头,灰溜溜地退回班列之中。

  领枢密院事、燕国公郑居中,则意气风发,心中庆幸着自己所举荐之人宗泽能得到皇帝的信任且重用,变向地也是在重用信任微臣啊!

  “陛下圣明。”郑居中恭贺道。他难掩喜悦之情,再次启奏道:

  “今早,枢密院又接到权拜尚书左丞,领京西、淮南剿匪招安御使李纲传来的捷报。

  三月前,陛下派李纲领京城三千名禁军精锐,有调遣京西、淮南两地厢军剿匪之权,历经大小十余战。李纲已经平定了京西路、淮南路多处盗匪流寇。

  李纲依仗陛下天威,行陛下宽仁好生之举,分别成功招安了京西、淮南两地拥众数千人的三位匪首王再兴、李贵、王大郎,前后共计招安匪军兵将一万余人;

  至此,剪除了京西、淮南两地深受盗匪侵扰抢掠之祸患!

  微臣郑居中,请奏陛下,对权拜尚书左丞,领京西、淮南剿匪招安御使李纲,论功封赏!”

  此时,群臣也都学乖了,虽然羡慕嫉妒李纲所立之大功,但是,跟着郑居中一起附和着为李纲邀功,便可以给当今天子留下好印象。

  群臣纷纷附奏,为李纲所立的平定京西、淮南两地之匪患,并招安了三位匪首王再兴、李贵、王大郎及所部共计一万余人马之功,大加赞扬,并请求赵官家对李纲进行封赏。

  赵吉翻开李纲呈报来上的捷报奏折,属实如领枢密院事的郑居中所言那样,在京西、淮南两地剿匪招安成功了。

  “哈哈哈!”赵吉开怀大笑,高兴道:

  “朕派宗泽去往河东、河~南、河~北,行剿匪招安大事,已成。

  朕派李纲前往京西、淮南两地,行剿匪招安之事,又成!

  此乃双喜临门也!

  宗泽已被朕封赏了,李纲岂有不封赏之理乎?”

  群臣心中虽然各有想法,却在表面上陪着赵官家一起微笑着,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圣意……

  穿越者赵吉深知,三国时诸葛亮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的重要性,故此,要将大宋境内的匪患在金军灭掉辽国之前全部平定。

  如今,赵吉即便对受宋军围剿而从梁山逃出来,成为流寇的宋江等三十六位匪首的追剿,也在进行中。

  这段时间以来,赵吉在京城,始终密切地关注着各地往来的军情奏报,并有意地下令各路厢军逼迫将宋江等流寇往南逃窜。

  至今为止,赵吉收到的关于梁山宋江等流寇去向的军报,其已经到达了海州境内……

  赵吉心中有底,海洲有梁山“好汉”们的大克星——海州知州张叔夜!

首节 上一节 187/35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私兵80万,皇帝逼我交兵权?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