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我成了赵佶

北宋:我成了赵佶 第262节

  他看到了很多参加殿试的考生拿笔的手都有些发抖,或是皱眉沉思着暂时不知从何破题。

  然而,赵吉却看到了坐在第一排第一座的岳飞,怒目圆睁,盯着桌案上的宣纸,提起蘸好墨汁的毛笔,在御赐的上品宣纸之上,开始笔走龙蛇,写起了殿试制策……

第260章 西华门唱名

  坐在龙椅上的赵吉看到,随着岳飞动笔开始书写殿试制策后,大殿内的其他考生冥思苦想过后,也开始了动笔书写了起来……

  虽然,本次武科举殿试的考题震惊到了所有考生,甚至让很多考生都感觉到惧怕,但是那也得硬着头皮,去把这制策内容写出来啊!不写的话,那就是零分了。

  殿试成绩若是零分,那可不是小事啊!

  万一惹恼了赵官家,那事就大了!

  要怪,也只能怪赵官家此次考题,出得实在太难、太刁钻了。

  此时,武科举内外两场总成绩第一名者岳飞,已经奋笔疾书起来,很快就写了多半张宣纸的制策内容……

  在岳飞的带动下,其他考生硬着头皮,提笔写着如果金灭辽,再找借口攻宋掠走皇帝和太子之后,大宋处于极度劣势情况下,应如何应战……

  只不过很多殿试的武科举考生思索着,没有赶快动笔,是因他们大都在想着自己制策时,应该如何写才能让赵官家高兴呢?

  此时,他们都绞尽脑汁思索,如何在这殿试制策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自己忠君爱国之情,还要充分地展示出自己率军抗金的将帅之才呢?

  参加此次殿试的一些武科学考生们,才写了几十个字的制策内容便停笔了,这殿试考题,把他们难得皱起眉头,冥思苦想起来……

  ‘太难了!’很多考生都有同一想法:按赵官家所出的制策题目,金灭辽后再攻宋,打下大宋国都,大宋只剩半壁江山的残局:若想逆转战局,抵抗并打败强金,怎么做才能收复失地迎回圣上呢?

  很多殿试考生都在心中认为,若实战中真的出现赵官家所出这种考题类似的情况,那么收复失地迎回圣上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坐在龙椅上的赵吉,看到了大部分殿试考面露难色,但是也有部分考生此时却运笔如飞,一直没停笔地书写着制策内容。

  他们分别是岳飞、吴玠、吴璘。

  赵吉规定的此次武科举殿试时间,为一个时辰。

  他看到岳飞只用了半个时辰,就已经完成了殿试的制策。

  岳飞望了一眼大殿前方用于计时的沙漏,他看到殿试时间已经过半,他又提起笔来,在首次拟写好的制策答卷上修改批注了起来……

  岳飞又默读了一遍所写的制策内容后,满意而自信地点了点头,他在桌上又铺了一张宣纸,重新抄写了一份字迹工整的制策答卷。

  赵吉看到未来的名将岳飞做事如此认真,还真是打心眼里喜欢。

  武科举殿试的最后一刻钟,赵吉命令李纲提醒了一次殿试考生殿试的剩余时间不多了,要尽快写完制策。

  此时,大殿中除了岳飞、吴阶、吴璘、王贵等几位写完制策的考生正在检查着自己的答卷,其余考生这会儿却都手忙脚乱地开始加快书写起来……

  大殿内的沙漏已经滴完,整整一个时辰已过,此次武科举恩科殿试时间也结束了。

  殿试考生大部分人皆已写完了制策。

  赵吉高声道:“殿试时间已到,诸位考生停笔,阅卷官收试卷。”

  “微臣遵旨!”阅卷官李纲接旨后,带领小吏将分别走近了文德殿中的三十六张考生桌案前,将制策试卷收了上来。

  岳飞等三十六名武科举殿试考生起立后,跨步移到桌案左侧的过道处,一齐向坐在大殿上方的赵官家跪拜见礼谢恩。

  “吾皇万岁万万岁……”

  “诸位考生免礼平身。”赵吉微微一笑,对着岳飞等考生和李纲、宗泽等阅卷官,下旨道:

  “朕为了此次武科举殿试之公平,制策试卷名头亦要封好之后,再交由诸位阅卷官观之;

  由阅卷官推选出十二份制策试卷,呈送到朕的龙书案上,由朕拆封后再阅之,钦定出武举殿试头甲三人。”

  岳飞、吴玠等考生听到赵官家的旨意后,再次谢恩……

  他们心中对此次武科举会试和殿试的公平性,都非常满意。他们也都非常认可赵官家的公正。

  李纲、宗泽领旨后,令兵部的小吏封好了每名考生的试卷名头。

  岳飞、吴玠等三十六名参加殿试的考生,叩谢皇恩后,得到了赵官家的恩准,他鱼贯而出文德大殿……

  岳飞等三十六名武科举殿试考生,在宦官和兵部小吏的引路下,走出大殿去住西华门外等候唱名。

  当岳飞等考生,走到了西华门时,他们也看到了没有参加殿试的其它五百多位武科举考生,早已等候在了那里。

  他们之中有相识者,互相打过招呼后,方得知赵官家首开的武科举殿试之后,为了提高武官的礼遇,故此要效仿文科举后的东华门唱名那样,增加对武科举会试的考生在西华门唱名的礼遇制度。

  这西华门唱名不仅要公布武科举的殿试名次,还要公布所有参加武科举京城会试的名次,以及新授他们武官职位……

  其实,赵官家在此之前,曾下旨本届武科举会试的所有考生皆录取为国效力,故此,他们现在等候在西华门外,只是准备听旨,等候赵官家能授给他们什么官职。

  他们也得到消息,听闻赵官家下旨:此届武科举恩科不会像以前的大宋武举那样,考中武科举后还要入京城的武学里面修习三年。

  本届武科举恩科及第者,只要入武学修习三个月,便会分配进入大宋各路军中任职……

  西华门外,无论是只参加武科学外场的考生,还是内外都参加的考生,或是像岳飞、吴玠等三十六名刚刚参加完了殿试的考生,他们都怀着对赵官家无比感恩之心,既欢欣鼓舞又焦急无比,等待着赵官家首创的可比肩文科举的武科举之西华门唱名。

  赵吉令郑居中、李纲、宗泽泽等阅卷官,初览殿试制策答卷之后,他们共议过后,挑选出排名前十二的殿试制策,呈送到了龙书案上。

  天子阅卷,自然是要拆开卷头那封名的黄纸。

  大宦官梁师成领旨后,满脸堆笑,小心翼翼地帮着赵官家拆开了卷头那封名黄纸,依次地将排名前十二的制策试卷,放到赵官家面前的龙书案上。

  梁师成陪着笑,恭敬地对赵官家说道:

  “官家,这十二张殿试试卷,皆是各位阅卷大人精挑细选后,从三十六张卷子中选出的佼佼者,请官家御览。”

  “好!”赵吉微笑点了点头,拿起一张制策试卷认真地看起来……

  “啧。”赵吉咂舌,道:“此制策,不过如此而已。未及朕之所望也。”

  他将这张制策试卷扔到龙书案的一侧,又重新接过梁师成接来的第二张制策试卷,认真地看起来……

  赵吉如此认真地看过了前九张殿试制策答卷;

  这其中的大部分考生,都是着眼于他这位赵官家提出的假设数年后,金国灭辽,找借口南下攻宋大破东京开封城,掠走皇帝和太子后;他们若身为军中将领要如何应对如此危局……

  赵吉认真地看过了王贵等九位考生的九张制策试卷,他们在制策中写的内容大同小异,大体表达的制策内容就是:

  若那种金军灭辽后攻破大宋国都的耻辱如果真的发生,他们这些武夫兵将定要重拾残部,组织民兵义军,抗击金军,收复抢地,誓要迎回圣上和太子回京云云……

  如此作答者,赵吉只看了一遍,便将那九张作答的试卷,都扔到了龙案的一侧。

  赵吉感叹道:“朕要是具体破敌之战略奇谋!王贵等九位武科举殿试考生,忠心可嘉;然则,”

  他又冷冷道:“如此突谈,何用之有?”

  侍候在赵吉身边的大宦官梁师成,看到赵官家不悦,他立即陪着笑,指向赵官家还未御览的三张试卷,劝慰道:

  “官家,这龙书案上还有三张殿试制策未览,说不定就有令官家满意的制策。”

  赵吉拿起剩下的三张殿试制策试卷,未先阅里面内容,先看了一眼这三张试卷的卷头姓名。

  三个名留青史的姓名,映入赵吉的眼帘,不禁令他眼前一眼:

  吴玠、

  吴璘、

  岳飞。

  赵吉迫不及待地将这吴玠、吴璘、岳飞,分别展开,依次平铺在自己面前的龙书案上。

  此举,令大殿下面的郑居中、李纲、宗泽阅卷官诧异不已。

  他们心中暗道:“难道是赵官家之前认真地御览了排名靠前的九张制策试卷后,这时看厌倦了,要三张试卷一起看,应付御览最后这三张试卷吗?”

  刚正不阿的李纲跪拜进谏道:“官家能专心御览前九张制策,最后三张制策岂能如此儿戏般同时看呢?”

  赵吉却道:“李爱卿不知,朕是见这三份制策出众,分别排开放在朕的面前,对比着反复御览。朕断言,武状元之制策,必从此中而出也!”

  李纲闻听后,惭愧不已。

  郑居中和宗泽等阅卷官听到赵官家之言后,抬眼向龙书案望去,虽然他们不知被赵官家一字排开放在龙书案上的三份制策试卷是何人所做,不过他们还是期望着那三张试卷是自己初阅之时所看重并推荐呈上的那三份。

第261章 朕钦点武状元,震惊名臣儒将

  第260章朕钦点武状元,震惊名臣良将

  赵吉把吴玠、吴璘和岳飞三人的殿试制策,平铺在龙书案上,御览起来。

  当然,像他这样同时看三份制策,第一遍时,必然是一目十行式的浏览。

  赵吉看着看着,不禁把吴玠和吴璘这对亲兄弟俩的殿试制策答卷,分左右手拿起来观看。

  这是因为赵吉发现,吴玠和吴璘这对亲兄弟的制策答卷的内容,有一半左右相似。

  他排除了这对兄弟俩在殿试过程中过弊。

  武科举殿试过程中,赵吉全程都大殿中监考。

  赵吉曾亲眼看所见,吴玠和吴璘兄弟俩在殿试时,他俩的座位离得很远,并不存在相互照抄的可能性。

  他俩的制策内容会有一半左右的相似之处,可能是这兄弟二人,手足情深想法也类似,甚至他俩平时也有可能讨论过类似于金军如果灭辽而攻宋时,大宋官军应如何应对吧?

  赵吉又对吴玠和吴璘的制策试卷,仔细地观看起来。

  他俩的制策内容大意就是:如果按照官家所假设那样,金灭辽后而攻宋,并且已经攻占了大宋国都,挟圣上与太子北狩,侥幸圣上之皇子遁于江南;身为大宋军中一员将领的自己,自然要奋勇救回圣上和太子。

  然则,吴玠和吴璘这兄弟在制策中,用简短的笔墨,表达完了忠心之后,却都话锋一转:

  “若金军势大,宋军力战而不敌退据江南;金军又乘势而南下强攻江南,吾抖胆冒死献策:

  ‘当立圣上未被金人掳走之子监国,重拾宋军旧部,据长江之险以抗金军……

  宋军应该分兵两路,一路在中原抗金,收复河北诸地……

  一路宋军应该扼守住蜀地,以防金军得蜀而沿江而下大破江南……’”

  赵吉看到这里,饶有兴趣地自言道:“不错呀!甚具战略眼光!”

  吴玠和吴璘在制策中都提到了如果那种金军南下的情况发生,守住蜀地战略重要性,一来蜀地是能够阻挡金军借路而下的重要战略屏障;

  二是,自古代以来,得到号称“天府之国”的蜀地,能得到兵员补充,还能得到大量财货、粮食等战略物资。

  吴玠和吴璘兄弟二人在制策的最后,所表达的意思也大体相同:

  ‘只要凭借着天险守住长江一线,再守好蜀地,江南的大宋朝廷只要发展数年,便会国富兵强,便可大举出兵北伐,打败金军,迎回圣上和太子。’

  赵吉看完吴玠和吴璘兄弟二人的制策后,比较满意地只点了一下头。

  作为穿越者的他,所知道的历史走向,南宋能够偏安江南,正是据长江之险,还能扼守住蜀地才能保全住半壁江山。

首节 上一节 262/35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私兵80万,皇帝逼我交兵权?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