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我成了赵佶

北宋:我成了赵佶 第331节

  这个解救西京城之围的重任,就只好交给大夏国交给大夏国内的地方军了。

  此时,李乾顺表面平静如常,内心却慌乱无比。

  他听着群臣的建议,与自己所想出的退敌之策大致相同,他不时地点下头。

  “朕甚是赞同诸位爱卿之高见。”

  “朕观此次宋夏之战,只要濮王率兵能坚守西京两三个月,朕便有时间,从地方左、右两厢共十三个监军司处的五十多万兵马中,抽调出三十万精锐之师,赶赴西京城外,必能吓退宋敌。”

  朝臣们赞同道:“陛下英明……”

  李乾顺越说,心中便越有了一点儿自信。

  “除此之外,朕还会派出三批使臣,携带朕和皇后(耶律南仙)的亲笔书信,连续出使辽国,请求辽天祚帝派使臣来此,调停此次夏宋之战。”

  朝臣们不住地点头,认为此策可行……

  三年前宋军伐夏,在宋将刘法率部被大夏铁鹞子军歼灭后,夏国也是担心大宋会破釜沉舟继续伐夏,也是请辽国天祚帝派使臣从中调停,才使宋夏议和能够成功。

  李乾顺的目光,穿过宫殿敞开的大门,望向远方,悠悠地说道:

  “以上对策,皆需要些时日,还望东京留守濮王能率兵守住西京城。”

  朝臣们又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称濮王忠君爱国、文武双全,定能守住西京城至少三个月,到了那时大夏国的地方军三十万,集结齐整去援救西京城之围,定能吓退宋军……

  李乾顺表面微笑着,赞同群臣的自信之言,可是他却因大夏国最强的骑兵铁鹞子惨败于宋军,以及他最信任、最倚重的庶弟李察哥被宋军所俘,他心里已经没有自信了。

  可是,身为大夏国的皇帝,在如今朝堂人心动摇之际,他必须面色从容,表现出必须宋敌的决心和能力。

  李乾顺又道:“朕还要使出缓兵之计,派使者出使宋军大营面见大宋皇帝,表明我大夏国绝对愿与大宋为敌,希望夏宋两国停战,共商议和条件,以此拖延宋军急攻西京西平府城。”

  大夏朝堂之上,群臣又是一片称赞之声。

  夏皇李乾顺环视群臣,问道:

  “诸位爱卿,何人可愿为朕出使宋军大营,面见御驾亲征的大宋皇帝,共商议和之事?”

  群臣立即哑口无言了……

  夏国朝堂之上,安静得落针可闻。

  ……

  数日后,夏国的第一批使臣,出使辽国……

  他们这批使臣,数年前也出使过辽国多次,曾经见识过号称小中华的大辽国的富庶强盛,幅员辽阔。

  可是如今,他们眼中的大辽国,只剩下半壁江山。

  而且,他们一路之上,为了躲避强大的金军,绕路多次,辗转才来到了暂时还没有被金军攻破的辽国南京城。

  夏国的使臣看到,辽国南京的朝堂上,原本龙椅的上那位见过多次面的辽国天祚帝耶律延禧,已经易主成了他们并不熟悉的新皇帝耶律淳。

  原来,早在去年,辽已经失去了大约一半的地盘。

  辽国的保大元年,统兵副都监耶律余睹等人,图谋废黜天祚帝耶律延禧,想改立天祚帝的次子晋王耶律敖鲁斡为帝。

  事情败露,辽朝内部因皇位继承问题,爆发了内乱。

  今年,保大二年,天祚帝派兵杀了想夺位的次子晋王耶律敖鲁斡。

  这使得很多辽国兵将,感到不安,而投靠金国。

  今年正月,金军攻克辽国中京(即内蒙古赤峰宁城县),进而攻下泽州……

  今年的四月,金军攻克辽西京(即山西大同)……

  本来就嗜好打猎的辽国天祚帝耶律延禧,因彼时金军势强,早在一个月前,他便带着侍卫大军,扔下南京的群臣,以出巡狩猎为名,远逃而去……

  辽国天祚帝带着亲卫军挑选金军没有攻破的地区,漫无目的地逃跑……

  彼时,辽国南京庙堂内的重臣们,竟然不知自家的天祚皇帝现在身在何处。

  【PS:辽国南京,即燕京(今北京西南)】

  天祚帝律延禧听说金兵将要追上他敢,他便吓得乘轻骑逃入夹山(即内蒙古呼和浩特)……

  由于战场上消息不通,辽国南京城内的文武百官,都以为天祚帝在前线阵亡或被围,于是在南京立耶律淳为皇帝,改元建福。

  而现如今,辽国新皇帝耶律淳,把不知生死的天祚帝耶律延禧,遥降为湘阴王。

  此时,被夏皇李乾顺派到辽国南京的这第一批使臣,全部都懵逼了。

  他们带着夏皇国书,以及带来的夏国皇后耶律南仙的家书,都是写给辽国天祚帝耶律延禧的…………

  可是,现在辽国天祚帝不知所踪,龙椅上换了一个新皇帝。

  这个新皇帝耶律淳,看其苍老的面容和苍老无力的身体状态,好像比不知所踪的天祚帝还老迈无力。

  夏国使者,还是硬着头皮,将夏皇的国书和皇后耶律南仙的家书,呈给辽国的新皇帝。

  他们连连表达歉意,言说夏国并不知道大辽国有新帝登基,还请大辽国调停宋夏战争,最好能出兵相助大夏国,最次也派出辽国朝廷的重臣去当调停的使臣……

  “咳咳咳……”已至风烛残年的新皇帝耶律淳,巨咳了好一阵,他才有气无力地说道:

  “朕……咳咳咳……朕自即位以来,辽国内忧外患……”

  “如今,金国皇帝完颜阿骨打,御驾亲征,率领大军,陈兵于大辽南京的门户居庸关前。若居庸关失守,则朕的南京城,便极易被金敌所攻破。”

  “咳咳咳……”耶律淳又连咳了好一阵,他眼神无光,有气无力地说道:

  “朕知,咳咳咳……”

  “朕知,辽夏交好数十年。辽国公主耶律南仙,嫁于当今大夏皇帝为后;朕虽即位不久,但依然感念辽夏之亲情。奈何,现如今,我大辽国也自身难保啊!”

  辽国朝堂上,出列一员身材高大、气度不凡的大臣,启奏道:

  “微臣耶律大石,启奏陛下,虽然我大辽自顾不暇,无法出兵帮助夏国,但应该派出使臣,对夏宋之战之进行调停。

  如能调停成功夏宋之战,夏国也能出兵助辽抗金啊……”

  夏国使臣们,都用感激的目光,看向了耶律大石。

  他们看到,耶律大石站在群臣之前,他的脸上依然从容与镇定。

  耶律淳看到,推立自己为帝的最大功臣耶律大石,都站出来给夏使求请了,他便点应允道:

  “朕……咳咳咳……朕无余兵可派,只能派出几名使臣,随夏使远赴西北,调停宋夏之战……”

  夏国使臣们无奈,也只好如此了……

  ………………

  辽境内,南京的门户居庸关前,金国皇帝完颜阿骨打,骑在战马之上,在金军阵,挥刀指挥着金军,对辽军把守的“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进行轮番进攻……

  “报!”

  “报!我军游骑队,活捉到十名夏国党项人。”

  “经我军游骑队,对那十名夏国党项人进行拷问,得知如今夏国的处境,竟然与辽国类似。”

  “宋国皇帝赵佶御驾亲征西北,率军近二十万伐夏……”

  “夏国的西京城,已被宋军包围得水泄不通!”

  “夏国战力最强的铁鹞子军,惨败于宋军,其主帅晋王李察哥被宋军所俘……”

  完颜阿骨打听到战报后,眉头紧锁。

  他并没有因为夏辽两国的大战,而感到高兴,

  相反,他感到了一丝深深的忧虑。

  “朕自起兵伐无道的辽国始,自认为能与朕的大金铁骑相提并论者,唯有大夏国的铁鹞子军!”

  “然则,如今宋军竟能以区区一万之众的奇兵,打败了包括铁鹞子军和静州兵马的数万西夏大军!”

  “唉!朕真的不应该小觑辽国之南的大宋啊!”

  他意识到,此刻的四国鼎立之势,随时都可能因为一个小小的变数而彻底崩溃。

  完颜阿骨打立刻召来随金军出征的大宋使臣马植,好言请求他速速回宋赴西北边境,催促大宋皇帝赵官家快些出兵联金伐辽,以达成海上之盟约……

  马植欣然领命……

  …………

  在大宋东京的朝堂上,留守监国的太子赵桓,听到宋军大败铁鹞子军,并俘虏了晋王李察哥,以及父皇御驾亲征,率领大军围困住了夏国的西京这一系捷报后,他惊喜交加。

  赵桓从龙椅下方的偏椅上,猛然站起,他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大臣李纲等人也纷纷上前祝贺,但他们心中也清楚,这场胜利并不意味着战争的结束,相反,它可能只是更大风暴的前奏。

  四国之间,一场更大的风云变幻正在酝酿之中。每个人都在猜测,下一个最先倒下的,会是辽国还是夏国呢?

  …………

  当天傍晚,回到西征军大营内的赵吉,召见了刘光世和其部下那已归降大宋的三百名党项族兵将。

  赵吉交给那三百名党项族兵将一个秘密任务:

  让他们脱去宋军的战袍,分别让他们侨装成夏军的溃兵败将,或是侨装成西夏的牧民。

  赵吉把他这三百人,分成十三批,让他们秘密地出使夏国境内的十三路地方军。

  他们这些秘使,有一个类似的任务:

  带上赵官家的谕旨,即由汉文和党项文双语写成的书信,以及在那书信的落款处,有赵官家的签名和玉玺印章为凭证。

  赵吉许诺,只要各夏境内的各地方部落的首领,不率军来解西京西平府之围,

  那么,等到宋军灭了夏国后,把当今的西夏狗皇帝李乾顺赶下台下,大宋将封不出兵的夏国各部落首领为“西夏可汗”……

  若有不从大宋皇帝之圣谕者,宋军大胜后,将歼其部兵马,灭其部全族……

  ……

  ……

  【PS:感谢凤栖梧桐626、小兔乖乖萌、凤啸堂之六味地黄丸的打赏!】

第317章 官家天威煌煌,夏国人心惶惶

  尊听赵吉口谕,军中文吏执笔……

  他用汉文和党项文的两种文字,写成了劝夏国各路地方部落军首领,能归降大宋最好,即便暂时不想归降大宋,那么只要在宋夏这场战争中他们保持中立,即可。

首节 上一节 331/35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私兵80万,皇帝逼我交兵权?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