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我成了赵佶

北宋:我成了赵佶 第52节

  此次出行,赵吉命令用【小驾卤簿】的仪仗即可,由六百名皇城司亲从官(兵)护驾。

  赵吉考虑的不是出行排声的问题,重点是确保出了汴梁外城后,要一路平安……

  …………

  【PS:按礼制,皇帝出行的仪仗极其隆重,称“车驾卤簿”,分为大驾卤簿、法架卤簿、小架卤簿三种。

  “卤”通“橹”,意指大盾;“簿”为簿册。

  设立卤簿仪仗的初衷,是保卫天子安全。

  后来,随着仪仗规模的扩大、礼制的发展,车驾卤簿的护卫功能弱化,宣示皇家威仪与天子尊贵的礼仪功能凸显出来。

  其中,大驾卤簿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一般来说,天子南郊祭天大典才需要动用大驾卤簿。

  北宋的大驾卤簿仪仗尤其盛大,宋仁宗时,“宋绶定卤簿,为《图记》十卷上之,诏以付秘阁。凡大驾,用二万六十一人”。

  其实,宋朝皇帝往往简化出行的仪仗。】

  …………

  【感谢古灵精怪911、两道题的打赏。谢谢支持本书的所有书友!请帮忙分享一下本书,谢谢。】

第93章 朕御驾亲临牟驼冈

  赵吉命令此次出行随简,用【小驾卤簿】的仪仗,由六百名皇城司亲从官(兵)护驾,去往东京汴梁(开封)外城西北二十多里的牟驼冈。

  赵吉的御驾,是由六匹纯白色的骏马所拉,而且每一匹都是“白马饰金羁”。

  按礼制的规定: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驾三、士人驾二、庶人驾一。

  “天子驾六”的时候,车辕里头的中间两匹马叫“服”,旁边两匹马叫“骖”,最外的两匹马叫“騑”。

  此外,四匹马拉的车叫“驷”,三匹马拉的车叫“骖”,两匹马叫“骈”。

  赵吉感慨,现在的大宋还是很富裕的,要不然也凑不足六匹白马来给皇帝拉车。

  而且,赵吉通过原主留下的残留记忆,皇城之内还有三匹纯种白马备用着呢。

  现在北宋的经济实力,可比汉朝初年要强得多了(论,文化经济也比辽金强得多)。

  史书上记载着,汉初经济凋敝,天子出行竟然都找不到同一颜色的几匹马拉车!而且汉初的当朝大员们上朝时,都没有马车可坐,只能坐慢悠悠的牛车。

  赵吉看着马车内的宽敞的空间,可坐、可躺,有御用桌案,笔墨纸砚俱全,可批阅奏章、还可书写绘画。当然,赵吉的原主,基本是不太可能批阅奏章的。

  这御驾的内饰,奢华无比……

  赵吉觉得,这副身体的原主还真的是太会享受了,这御驾可以说是当今世界最好的豪车了。

  自己没穿越前在网上所看到的兰博基尼、宾利等豪车,若跟这辆由六匹纯种白马所拉的御驾相比,那些世界顶级豪车只能算是小弟的小弟弟……

  这若不是赵吉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真的不会理解天子所用的一根杂毛都没有的白马,有多么的珍贵。

  赵吉知道在现代社会,所常见的那种‘白’马,其实只能说是灰白色的马。

  古代天子乘的白马,万里挑一,其色白如瑞雪。实际上,是这种马的基因变异,得了白化病的结果。

  即便用两匹得了白化病的公马母马交配,也不见得一定能生出一匹纯种的白马。

  故此,白马精贵无比。

  一个时辰后……

  赵吉由皇城司亲从官的保护下,由牟驼冈牧所主使于和昶和牧副使龚鸿博等官员陪同,

  他站在牟驼冈一座高丘之上,眺望着这方圆三十余里的北宋皇家养马场……

  此时,秋风萧萧,原本水草丰美之地,早已满目泛黄。

  驻守在牟驼冈的五千名禁军,也早早地列队在各自的驻营前,各就其位,准备迎接赵官家的巡视。

  这牟驼冈不仅是皇家的养马场所,还是皇家的春游之地。

  在赵吉脑海里的原主残留记忆,原主赵佶还是年少的端王时,曾长期在这牟驼冈练习骑马、射箭。

  二十多年前,端王赵佶不仅文采出众、能书擅画,骑射技艺还非常精湛!

  赵吉对牟驼冈的牧所主使于和昶,问道:

  “如今已经入深秋,准备过冬的草料,可否备齐了?”

  于和昶跪奏道:“回官家话,已备了一部分,剩下的还正在筹备。”

  赵吉面露不悦之色。

  牧所主使于和昶回奏,令赵吉很不满意。

  如今的战马,堪比二战时的装甲坦克那样重要!

  你特么的,说什么入冬后要给马喂的草料,只准备了一部分,剩下的还正在筹备?

  虽然,现在赵吉还没有正式阅马,可是他被亲从官保护着登上这高丘之前,他在这牟驼冈牧所的几个营内穿过,他是看到这牧所里的部分军马瘦得都没有毛驴胖乎。

  赵吉心里也隐隐地感觉到,如今的北宋,在自己这副身体原主那个“不作不死”的昏君当政下,奸侫之臣满朝、贪官污吏遍地。

  估计,北宋末年的贪污腐败之风,也早已经刮进了这皇家的牧所牟驼冈里。

  赵吉御驾亲临这离京城最近的养马场牟驼冈,就是要亲自如实的掌握军马数量、能否用于作战等情况。

  当然,他还要顺便处理这里的贪官污吏、以及*****。

  赵吉瞪了一眼刚刚回话的牟驼冈的牧所主使于和昶,并没有再理他。

  于和昶冷汗直流地跪伏在地,赵官家没有让他平身,他只能心惊胆战地继续跪着。

  赵吉又问向牧所副使龚鸿博,道:“龚副使,你在这牟驼冈,具体负责何事?”

  …………

  【PS:

  感谢G1F对本书的打赏!

  各位读者,若觉得本书还可以的话,求分享本书。

  这两天虽然没有推荐,可是收藏涨得还可以。可能是各位好心的书友,帮忙分享了本书的原因吧!

  祝好人一生平安。

  求分享本书啊!涨收藏就靠你们帮着给分享了!

  求分享本书,抱拳感谢!】

第94章 朕要的万马奔腾呢?

  第九十四章,朕要的万马奔腾呢?

  牟驼冈牧所副司使龚鸿博,战战兢兢地回禀道:

  “臣为牧所副司使,为辅助主使,具体负责牟驼冈牧所之日常诸事,如安排各营的禁军饲养马匹,从中先优。训练在此驻守骑兵之日常的骑射……”

  宋朝武官的名称,跟文官一样很乱。武官依其官阶分为使臣、诸司使、横班三等。

  赵吉的原主宋徽宗,在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把其他武官都改称“大夫”或“郎”,唯有使臣依旧不改。

  自皇城使至供备库使、牟驼冈牧所使,共四十使,是诸司正使;其副职是诸司副使。故此,牟驼冈牧所的主官,依然还是司使。

  赵吉面对牟驼冈牧所副司使龚鸿博,问道:“如今这牟驼冈牧所,还有战马多少匹?”

  龚鸿博心慌无比,表面强装平静,回禀道:

  “回官家话,这牟驼冈牧所大马与小马驹合计,一万一千二百三十一匹。”

  赵吉一听,现在还有一万一千多匹马,还算不错啊!就是不知道这个副司使,到底有没有随口虚报、欺瞒朕呢?

  熟知历史知识的穿越者赵吉知道,史书上记载着,牟驼冈牧所最多时养马万余匹,驻有禁军约5000人。

  历史上,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将完颜宗翰率领金军攻打东京开封城,驻军于牟驼岗,养马场内万余匹马,尽归金人。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冬,东京汴梁开封城破,赵宋王朝灭亡,牟驼岗牧所逐渐荒废。明末遭黄河淹没,后仅存少量沙丘……

  赵吉意味深长地道:“龚副司使,对马匹数量,‘了如指掌’啊!二位主副司使,平身。”

  “谢主隆恩。”于和昶与龚鸿博叩首谢恩后,擦着额头之上的冷汗站起身来。

  赵吉再问道:“如今,牟驼岗牧所,可战之马,还有多少匹?”

  牟驼冈牧所司使于和昶,见方才副司使龚鸿博那含水量挺大的的回禀,得到了赵官家对其称赞为业务‘了如指掌’,这次他想在赵官家面前好好地表现一下自己。

  于和昶率先回禀道:

  “回官家的话,牟驼冈牧所除去四千余匹小马驹,一千余匹老马及二百余匹病马,如今可战之马,尚有八千余匹。”

  赵吉微微一笑,点了点头。

  不过,他自然没有将这两位主副司使的话完全当真。

  不然,他也不用在皇城司六百名亲从官(兵)的保护下,费力费时地出宫出城,来到这京城西北之外的牟驼冈牧所亲自阅马了。

  赵吉又问道:“训练战马的骑兵,尚有多少?”

  牟驼冈牧所主司使于和昶看到,赵官家听到他的回答后笑着点头了,他心里自然是非常欢喜。

  他心中暗喜:自己在官家面前邀了功,或被提拔而升官发财之机就要来了!人若是走运时,挡都挡不住啊……

  于和昶回奏道:“牟驼冈牧所共有禁军五千名,训练战马的骑兵有三千名,余下两千名禁军为负责喂养马匹及做杂务者。”

  赵吉知道,在北宋,战马精贵无比,三千名骑兵训练八千匹战马很正常。在一日的白天里,不可能让一匹精贵的战马,总被骑着训练,战马是轮流休息的。太阳落山之前,战马也不能再训练了,得牵回马厩里喂料饮水及休息了……

  对战马训练时如此,长途行军作战时,也是如此。一个骑兵一般要配有两、三匹马,不是急行军时,骑兵甚至都要下马牵着战马而行。

  即便是急行军时,每隔一段时间即在战马还没有太累的情况下,骑兵必须换乘自己带着的另匹空闲着的战马。

  骑兵作战时,当然用所带的两、三匹马中最强壮的那匹战马,出战。大宋如此,辽国金国的骑兵也是如此。

  金国的骑兵战斗力强,这取绝于他们是游牧民族。金人骑马、射箭,就和大宋的中原农民扛着锄头,步行去田里锄草一样轻松平常。

  赵吉深知:不是有马就有骑兵,在现在这种纯粹的冷兵器作战中,真正具有战斗力的骑兵,必须经过长期而严格的专业训练。

  赵吉道:“朕要阅马!”

  “臣于和昶,遵旨。”

  牟驼冈牧所司使于和昶,传军令道:“传官家圣谕,开始阅马。”

首节 上一节 52/35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私兵80万,皇帝逼我交兵权?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