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我成了赵佶

北宋:我成了赵佶 第62节

第108章 调兵遣将

  赵吉思虑着,朕还应该启用哪些有发展前途的将领,陪着朕一起去征方腊呢?

  他最先想到的是,韩世忠(即泼韩五)。

  穿越者赵吉清楚未来的“中兴四将”里,韩世忠有多么英勇善战、胸怀韬略、为人耿直。

  不过,赵吉不能在如此重要的圣旨中,点出末来“万人敌”的韩世忠,这也是对他的一种保护。毕竟,现在的韩世忠,虽然从军已经十二年了,不过他才三十岁。

  如今,韩世忠也在西军中,而且他现在是刘延庆手下的一位偏将。

  赵吉这次启用童贯、刘延庆、刘光世,率领西军中的一万骑精兵南下,准备去征方腊,极有可能那位身材魁伟,勇猛过人、在抗击西夏战争中为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世忠一起带上。

  毕竟,在赵吉所知的历史中,等到了明年即宣和三年时,东南的方腊起义势大之时,朝廷才调集四方兵力去征讨,那时韩世忠是以偏将身份随刘延庆出征的,并立下了生擒方腊的大功,只不过上报给赵官家时,未提及到他泼韩五。

  赵吉懂得,对将帅人才不要拔苗助长,不然,也许因为自己穿越而来万一产生了什么蝴蝶效应后,弄不好恐怕要害了原本正常成长的人才。

  赵吉继续下圣旨:

  令宦官谭稹,任两浙制置使职务,从京城禁军中抽调出一万军“精锐”,即刻南下开赴歙州准备剿匪……

  这样一下,童贯、刘延庆、刘光世,率领西军中的一万骑精兵去杭州,谭稹领京城禁军一万精锐开赴歙州,在战略布置上,这两部成犄角之势力,要对付的就是在“犄角”之下的刚刚起义方腊部众乱民。

  当然,赵吉也要御驾亲征,但是,他这个穿越者是知道“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他这位大宋天子绝对不能领兵傻呼呼地今后当先锋吧!

  赵吉要御驾亲征,就是去捡拾胜利的果实的,顺便刷刷朕的声望,更重要的是锻炼大宋军队,并练练朕的胆量。末来,金宋必有大战……

  赵吉要趁现在,早早地练好胆量和学习军事指挥,不然,就是纸上谈兵的下场了。

  …………

  赵吉的这两道调兵的圣旨,想到调兵遣将落实下去,还是要经过枢密院议决的。

  赵吉对内侍宦官,道:

  “传朕口谕,让枢密院在今晚掌灯之前,议决出来:朕欲调童贯、刘延庆、刘光世,率领西军中的一万骑精兵去杭州:

  派谭稹领京城禁军一万精锐开赴歙州,共同剿灭东南匪患之事……”

  “小奴遵旨。”内侍宦官出大殿传旨去了。

  其实,赵吉对于童贯、刘延庆、刘光世的调兵圣旨,已经下达并让用八百里加急快马送出了。

  这就相当于,先把事儿办了,再领证的道理差不多。

  …………

  枢密院决议时,主副史及官吏,皆心中狐疑:赵官家是发疯了吗?对东南的剿匪,至于这般兴师动众吗?为何如此调兵遣将呢?

  其实,枢密院的官吏们不知道赵官家的真正用意。

  由于方腊起义才发生没有几天,加之睦州到达京城开封路途遥远,现在京城还没有得到了东南方腊起义的军报。倒是在东南之地,早就有不少小股的流寇横行了。

  如今,枢密院的众官,看到这几日以来的赵官家,突然间就大改往日的心性,先杀林灵素,又将宠臣高俅和王黼送大理寺受审,他们皆暗自惊叹:已不识天子之意了。

  他们生怕自己是下一位林灵素或是高俅、王黼。

  枢密院决议的结果,皆同意赵官家这次派出的两路人马开赴东南剿匪……

  毕竟,这次赵官家要调两路兵,合在一起才两万人,不算多,他们觉得从大宋号称八十万禁军中抽调出两万精锐,陪赵官家玩,还是能折腾起的。

  (其实,枢密院的众官不知道,等到再过数月后,东南的方腊起义真正成势后,朝廷派去各路大军共计数十万大军,才能勉强把方腊所部剿灭!)

  如今,枢密院的众官,早已看不懂赵官家了,他们就当成这次是赵官家如以前那种修仙问道、修艮岳时一般胡闹。毕竟,“圣明”的赵官家可能是对“文”的玩腻歪了,想换换口味,学学唐宗宋祖那种能在军事有所建立以便名留青史吧!

  …………………

  赵吉得知枢密院的决议时,微微一笑,言道:“枢密院的众官,还算识趣!”

  赵吉在思索着,现在的北宋的武将地位低啊!

  他决定:改变北宋原本的重文轻武的国策。

  其实,国策不可能上百年不变。

  当初,宋太祖经历过五代十国的战乱,宋太祖本人也是因手握兵权才能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因此,他当了皇帝后不仅“杯酒释兵权”,还开始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并被一直延续至今。

  而穿越者赵吉知道:北宋还有不到七年的时间就要亡国了,到时不想亡国,甚至对强大的金军进行反杀,不把武将的地位提升上来能行吗?

  当然不了。

  朕一定要悄然地把武将地位提升上来,甚至让其超过文臣……

  当然,这只是权宜之计,不然,等到了太平时再学习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吧!

  军事上也要改革,改变北宋禁军的那种“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局面。

  在北宋的禁军中,现在唯一“将识兵、兵识将”的,暂时只有长年驻守西北对西夏对峙的大宋西军。

  这也是大宋西军,到目前为止是宋军中最能征善的一个重要原因。

  还有,在北宋时,军队出征前,必须遵照皇帝及枢密院提前布置好的阵图去排兵布阵,这样大大束缚了身在前线的主将依据敌情而进行排兵布阵……

  想到此处,赵吉命执笔宦官拟诏:从今日起,暂停禁军的兵将轮换制,当对敌作战时,前线主将可以不必依照出征前皇帝及枢密院提前布置好的阵图去排兵布阵……

  这项诏书,传至枢密院议决时……

  枢密院众官,简直都惊呆了!他们不可思议,赵官家为何改变祖制,突然要实行这么大变动的军制呢?

第109章 隐相被扎心了

  赵吉对军事上的暂停兵将轮换制、取消前线带兵主将要依阵图排兵布阵的诏书,传至枢密院议决……

  枢密院众官,简直都惊呆了!他们不可思议,赵官家为何改变祖制,突然要实行这么大的军制变动呢?

  然则,还是如之前以一样,枢密院众官皆忌惮如今心性大变的赵官家,他们不想步的林灵素、高俅、王黼的后尘。

  枢密院众官决议通过:暂停兵将轮换制、取消主将要依阵图排兵布阵的军事规定,然后正式下诏,传到各地军中……

  赵吉很满意枢密院众官的识趣。

  他接着下旨,从皇城司的抽调三千精锐,他准备在驾亲征时的作为自己的护卫队。

  赵吉再次下旨,牟驼岗牧所准备好能用的战马,(权)牧所司史杨志挑选出最优秀的六百名骑兵待命……

  此时,传指宦官来报,大宦官梁师成欲觐见官家。

  赵吉道:“召见。”

  梁师成趋步进入捶拱殿,行完君臣大礼后,先言道:

  “老奴觐见官家,有公私两件事。”

  赵吉微微一笑道:“先说私事吧!”

  “老奴遵旨。”梁师成道:“老奴的管家已将老奴在京城府内的所有家财共计三十余刀贯钱,皆捐入了国库。此事,已经由太傅杨戬经手,并记录在册了!”

  赵吉点道:“朕已知知晓了。不过,你答应剩下的那些钱财,等你变卖完了在京城之外的私宅田地后,再补上吧!”

  “老奴谢主隆恩。”梁师成叩首,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停地向下滴。

  若论梁师成,心疼他近二十年贪污、受贿而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巨额家财吗?

  他当然心疼了。

  但是,外面忠厚内心狡诈的梁师成,已经率先看出了如今的大行势,那就是他若能以捐献家财而保住老命、甚至是保住如今的权势,那么,身外之物的钱财舍弃掉又能如何?

  比钱财对男人更重要的天生随身物件,梁师成在年少因家贫,他也咬牙而舍弃掉过…………

  而且,那天生随身物件,一旦舍弃掉后,就再也不复生出来了!

  钱财却可心复得,只要赵官家依然重用咱家,只要咱家手中的权力还在,数十万贯的钱财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梁师成如此想着,心里也就不太堵得慌了。

  而且,梁师成通过最近几日赵官家的表现,

  赵官家那么急于向众官索财入国库,又斩杀了林灵素,把高俅和王黼下狱,官家又亲自去了储备兵器的京城武库和牟驼冈牧所;

  梁师成隐隐地感觉到,赵官家可能要对外兴兵。

  若是放在以前,梁师成绝对会向赵官家奉承几句,巧妙地道出自己内心想法,好博得赵官家对咱家的夸奖。可是,他现在却不敢多说半句能看透赵官家圣意的话。

  赵吉微笑地看着强挤出笑容的梁师成,问道:

  “梁大官,是因快要散尽了家财,故此,笑得如此难看吗?”

  梁师成吓得一哆嗦,立即再次跪地叩首,道:

  “老奴是真心高兴啊!老奴即便是散尽家财,能让官家莫要因大宋国库空虚而发愁,便是老奴莫大的幸事了!”

  赵吉微笑道:“梁大官,你如此说来!朕心甚慰!

  朕也安慰一下梁大官吧!”

  “谢主隆恩!”梁师成道,他等着赵官家能用什么来安慰他内心的痛。

  赵吉笑着说道:“财乃身外之物!”

  被世人号称“隐相”的梁师成跪在地上,未敢出声打断赵官家的话,他乖巧地点头附合着赵官家的话,表示赞同。

  赵吉继续安慰道:“何况梁大官已经年至花甲,又是一个绝嗣的大宦官呢?”

  梁师成:……

  他梁师成的内心受到暴击,感觉好扎心啊!

  可是,梁师成细品赵官家的话,说得好像都是事实啊!

  官家安慰人,都是这么安慰的吗?

  梁师成老泪纵横,还得表现出听官家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顿悟样子!

  “老奴叩谢官家!”梁师成流着泪,再次叩首,道:“老奴听官家一席话,真是立即顿悟,老奴之前为何那般贪财呢!

  正如官家安慰老奴那般,老奴如今这个年岁已经是埋进土里一多半的阉人,又无子嗣,之前积攒那么多家财又有何用呢?!

  老奴真是老糊涂了!

  老奴从今往后,一定不辜负官家的教导……”

  赵吉感觉自己还真的很会安慰人的,看把梁师成给安慰得有多好!

  当然,赵吉是知道梁师成是狗改不了吃屎的本性。

首节 上一节 62/35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私兵80万,皇帝逼我交兵权?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