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116节

  瞧静慧的脸色就知道,刚才必定是那姓贾的又来招惹她,妙玉脸上一红,口中嘟囔:“登徒子!”

  只觉心头嗔念顿生,心悸摇动,便回到房中,摊开经卷,手持木鱼,默默诵读,才压下心头妄念。

  静慧回到禅房,发现床上被襟已空,英莲起床不知去了哪里,禅房中空寂一片,万籁俱寂,似乎能听到自己的怦然心跳声。

  她抚摸着手上那对银花绞丝手镯,心中泛起异样的感觉,她到现在都想不起他是谁。

  只是记得每次目光相对,自己心中难以言喻的悸动。

  刚才她面红耳赤离开时,他说的那些话让她心慌意乱,不知所措。

  “伱记不得我也没关系,我来就是要带你走的,我会一直在这里,等你愿意跟我走为止。”

  ……

  金陵往姑苏的官道上,一辆马车正碾冰压雪的快速奔跑。

  车里坐了四个人,领头的男子三十多岁,身材健壮,脸上带着上位者的气息。

  其余三人都是相貌普通,看着身形健硕,神色有行伍之风,手边各自都带着兵刃,看起来都是官府制式之物。

  “这次让三位兄弟去姑苏帮我解决一个人,事成之后,我会给你们出关身凭,还有一笔银子维生。

  年关出洋海船不少,出东瀛或下南洋都是好去处,天下之大,谁还能找到你们不成。”

  其中一人说道:“这次我们受了邹千户的牵连,如果不是你及时报信,又安排了退路,我们几个早死在锦衣卫大牢里了。

  这份情义我们兄弟必要报答,只是不知要对付的人是谁?怎么还需要到姑苏来办?”

  那领头的男子冷笑道:“这人在金陵名头可响亮,如今金陵风声鹤唳,推书院和锦衣卫势大,他要是呆在金陵,还真不好动他。

  要是追根溯源起来,几位兄弟落到如此地步,都拜他所赐!”

  ……

  姑苏襟江带湖,土沃川褒,盛产粳米香稻,饮食也带精研甜糯之风。

  这一日贾琮带着英莲,去了姑苏城东的乐余街,原来也想带静慧一起,只是她佛衣带发,戒律未失,却不能像英莲那样自如。

  英莲日常与静慧作伴,知道她很多喜好,她告诉贾琮,每年冬至,寺里信善都会送些姑苏糕团,静慧最喜欢吃其中一种甄儿糕。

  封氏曾带英莲来过一次乐余街,所以她知道乐余街有家糕团老店,能买到最地道的甄儿糕,女儿家多半都喜爱这种甜糯之物。

  冬日暖阳,照在身上暖融融的,街道两旁的路牙下,还积着未化尽的残雪。

  此时已近年关,姑苏是江南富庶之地,虽民间也有饥馑,路上常见讨食乞丐,但更多的是私囊有余,携儿带女采购年货的人群。

  贾琮和英莲手上都拎着大包小包,除了买给静慧的甄儿糕,还有其他一些特产之物,是准备回京送给家中姊妹的。

  贾琮正和英莲说笑,突然察觉到有人窥视,就见侧前方闪过一个人影,那是个中等身材男子。

  虽头上压低着毡帽,只是惊鸿一瞥,但贾琮还是看清那张有些眼熟的脸,只是一时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心中觉得有些不对劲,一时也理不出头绪,又逛了一会,便带着英莲返回玄墓山。

  如此过了两日,并无事发生,也就放下心来。

  这日贾家老宅又派人送来礼部公函,因大慈恩寺誊抄经文之事已完结,让他尽快回京缴旨复命。

  他这次来金陵出的是皇差,这也是正常的官衙程序。

  只是静慧的事情还没解决,他一时也走不了,好在他所承并不是紧急要务,公函上并没限定回京时间,只是让他归京缴旨。

  如此拖上一些时日,应该问题不大,只是元宵之前必定要到京,不然未免落人口实。

  这段时间贾琮软语温存,或许是深埋心底旧念未消,静慧已对他生出依恋,只是时日毕竟尚短。

  她在蟠香寺两年,如同换世重生,修善师太和妙玉是她最亲近的人,只怕在心中份量还要胜过自己。

  现在就让她跟自己走,从此和师傅师姐远离,只怕还有些难的。

第173章 世无双全法

  蟠香寺内院。

  妙玉在禅房中捻珠诵经,午后的阳光从窗棂上射入,在光线有些昏暗的禅房中,划出一道清尘飞舞的光道。

  融亮的日光照耀在她身上,辉映出异样的光芒,脸儿柔润,琼鼻细挺,唇含丹蔻,双眸静合,乌黑的眼睫儿娇翘,活色生香中宛如观音。

  突然听到门外传来脚步声,她睁开双眸,不用去看,也听出那是师妹静慧的脚步声。

  这些日子,那人变着法子接近静慧,静慧也愈发和他走的近了。

  师傅也不去管束,说这是静慧的命数,缘法生灭,皆为天定,任她与那姓贾的来往。

  妙玉微叹了口气,起身去了静慧的房间。

  进门发现原先简朴寡淡的禅房,如今已完全变样。

  香案上除了佛经木鱼,还摆了一个烟雨青汝窑花瓶,里面插一株姿态俊美的红梅,佛门弃绝声色,禅房红梅却有些扎眼。

  花瓶旁边摆着两个憨态可掬的惠山泥塑福娃,香案正中放着一个精致的首饰盒,里面装着女儿家用的钗簪鬓花。

  凳子上整齐叠放一件雪蓝缎绣交领长袄,一条白棉布绣梅竹叶马面裙,一双水红刺绣花鞋,都十分精致清研。

  妙玉看了眉头一皱,这些都是俗家姑娘的衣服裙钗,静慧一个出家人,怎么会用这些东西。

  静慧好好一间禅房,如今都快变成胭脂香浓的女儿闺房了。

  一定是那人买了这些物件送给静慧,整天变着法子讨她欢喜,就想鼓捣着把她带走。

  虽然静慧并不用这些东西。

  但是这般整齐的放着,可见也是动心的。

  静慧见妙玉进来,打开一个精致的食盒,笑道:“师姐,新鲜的甄儿糕,要不要尝一尝,你不是也喜欢吃吗?”

  妙玉好奇问道:“看着像乐余街老店刚出笼的,大早上怎么有这东西?”

  静慧听了脸上一红。

  妙玉转念一想,今早英莲不是就拎了这么个食盒进内院,一定是那人大早出去买的,为了哄静慧,他也是费尽心机了。

  当年妙玉年幼多病,没办法才投身佛庵消灾,那时她的父母还在世,她虽然长居尼庵,父母却常来看望自己,每次都带很多衣物吃食。

  其中便有她从小爱吃的甄儿糕,所以她虽从小出家,但过得依旧是千金小姐衣食无忧的日子。

  一直到五年前父母去世,她在这世上的亲情恩义便被断绝了,这之后才是真正的常伴青灯古佛。

  两年前师傅救了静慧,她终于有一个同龄的师妹相伴,日子才重新有了一抹亮光,可如今眼看着她也要离去了。

  那人怎么疼爱静慧,师妹跟了他去,或许也是个好去处。

  只是往后又只剩下自己陪着师傅,想到这些妙玉有些怅然若失,静慧塞她嘴里那块甄儿糕,原本该是香甜如酥,却似寡淡无味。

  突然看见床边案几上,放着一幅新写的字,笔意淋漓,字体古拙俊雅,逸趣神飞,好出众的一笔书法。

  入山投谒寻旧情,求教上师说因明。

  争奈相思无拘检,一片冰心到卿卿。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上次贾琮见静慧如今能读诗词,便写了这幅字送她,但这首短诗中有绵绵之意,静慧不好意思挂出来,只是平时拿出来赏读。

  妙玉神思恍惚,只觉那一字一句似能叩动心弦。

  她因贾琮要带走静慧,而对他心生嫌隙,其实不过身世飘零,心有块垒,怅然若失。

  师傅常说,缘法生灭,皆为天定,而我,嗔痴未尽,欲空未空。

  但,天道不仁,哪里会有什么双全之法。

  ……

  日头渐西沉,贾琮返回住处时,正遇上住在对过院子的邢岫烟。

  她比英莲还小了一岁,虽衣裳敝旧,但生得眉清目秀,自有一股清雅可人。

  贾琮见她手上拿着朵精致的粉绸鬓花,笑道:“这绢花真漂亮。”

  邢岫烟笑道:“就是从那个货郎那里买的,可是个好人,我身上只有七文钱,他也愿意卖我。”

  贾琮回头一看,见一个头戴毡帽的货郎,正挑着担子离去,眉头微微一皱。

  这种粉绸鬓花他买过送静慧,要二十文一朵,那货郎怎么会七文钱就买给邢岫烟?

  贾琮笑道:“这鬓花看着可不便宜。”

  邢岫烟一笑:“谁说不是,上次我和娘在城南的胭脂店看到过,要二十文一朵,说起来还亏了贾少爷的词好。”

  邢家家境窘迫,不然后来也不会入神京投靠邢夫人。

  邢岫烟一个小姑娘本买不起这么贵的鬓花,如今竟莫名其妙得了,多少有些意外之喜。

  贾琮愕然:“这和我的词有什么关系?”

  “刚才我在寺里内院读书,英莲正在临摹你那首满江红,我回来嘴上还在背着呢,正巧遇上那货郎。

  我本来要瞧他的鬓花,他却说这词好,问我可认识写词的人,还卖了我这朵鬓花,我就告诉他啦,可不是亏了你的词写的好。”

  贾琮心中一惊,一个货郎也懂诗词雅趣,二十文的鬓花,七文钱就卖了,也就是小姑娘不懂深浅,才会懵然不觉。

  那日他带着英莲去乐余街,曾察觉到被一个戴毡帽的男子窥探,当时他就觉得那人有些脸熟,只是一时想不起来。

  回来后才想起,那日他去濯江楼赴宴,这人就坐在留都礼部员外郎阮洪铖身边,当时他应付阮洪铖的出言刁难,所以对这个人没太注意。

  散宴之后,杨宏斌告诉他,这人是金陵卫所经历司崔博望,而他的兄弟崔博亮是邹怀义的心腹百户,当初在邹府因拘捕,被他当场击毙。

  这崔博望和自己有杀弟之仇,当时杨宏斌提醒过自己要留意他。

  如今自己到了姑苏,这人也在姑苏出现,贾琮可不认为这是什么巧合。

  金陵水监司大案,牵连甚广,被锒铛入狱者为数众多。

  但漏网之鱼也不少,总有些人通过各种渠道,提前收到信息,畏罪而逃,推事院和锦衣卫,至今都在江南各州搜捕扫尾。

  这一晚贾琮有些不安,屋里的烛火亮了大半夜未熄灭,临睡前将随身的弯刀,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

  一直到了五更已尽,屋内烛火燃尽而灭,将他惊醒过来。

  看到火盆中竹炭燃尽,屋里变的冰冷,便起身去填竹炭。

  就听得院子中响起一声轻缓的踩雪声,甚至不仔细听都很难察觉。

首节 上一节 116/7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