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132节

  贾琮跪在杜氏的诰命灵位前,芷芍、五儿在一旁焚烧纸钱,晴雯和英莲在供桌上摆放祭品,点香燃烛。

  芷芍见贾琮静静面对亡母灵位,怔怔出神,脸上无悲无喜,也不知他在想些什么,心中生出怜意。

  走过去跪着他身边,双手合十,对着杜氏的神位默默诵经:

  “俾于佛所深归仰,是故得成此光明;见彼种种色相已,令心惶怖无所依;诸幽冥所靡不照,地狱众苦咸令灭……。”

  贾琮见芷芍跪在自己身边,身姿动人,俏脸生韵,神情虔诚,口中诵经不止,心中生出一股暖意。

  在呢喃的诵经声中,这几日栗然沉郁的心绪,渐渐松软平复,佛堂上凭空生出宁静无暇之意。

  这时,外面娟儿来报,说林姑娘来了。

  贾琮有些不相信自己耳朵,又问道:“你说谁来了?”

  黛玉是闺阁千金,没有独自出门的道理,怎么会到牟尼院来,老太太怎么会同意。

  娟儿答道:“林姑娘带着紫鹃姐姐、王嬷嬷,到牟尼院了,刚在寺门外停了马车,说话就要进来了。”

  贾琮心中激荡,起身便迎了出去。

  见黛玉穿青花素缎对襟长袄,雨天青小领中衣,素白褶裙,外罩莲青斗纹鹤氅。

  气如芝兰,细腰袅袅,俏美如玉,透着仙润动人的风姿。

  贾琮急声问道:“林妹妹怎么来了,可是坐了府上的车马?”

  要是让贾母知道黛玉今天特地来了牟尼院,对黛玉只怕十分不利,他实在不想她卷到他的事情中。

  紫鹃回道:“三爷,姑娘是让王嬷嬷到外头租的马车,并没用府上车马,府上并不知道姑娘出府。”

  贾琮松了一口气,说道:“林妹妹其实不该来,没的给你找麻烦。”

  黛玉微笑道:“我怎么就不该来了,我也是母亲早逝,父亲远离,说起来我和三哥是一样的,别人不来,我却是要来的。“

  贾琮听了这话,心中不禁一暖。

  “这些年三哥苦读诗书,求身立足,做下多少光彩之事,妹妹都看在眼里,心中感佩着呢。”

  黛玉说到这里,突然发现紫鹃、芷芍等不知什么时候出了佛堂,就剩下她和贾琮两个人。

  不知是想到了什么,脸上微微一红,说道:“老太太虽然疼我,可我毕竟不是这个家的人,寄居别家,就像今日家祭,总归只是个外人。

  自来到府里,恋乡思父,忧思实多,这几年多亏三哥时时宽慰顾念,过得快乐许多,连眼泪都少了,三哥哥对我的好……妹妹心里都记得。”

  贾琮听她突然透露心声,莺声细语,绵密痴情,不禁神思震颤。

  又听黛玉说道:“今天是春祭之日,舅母新封诰命,本应该享受香火荣耀,却如此寄灵孤寂佛庵,我想三哥心中必定不平。

  心中着实放心不下,就来看看三哥哥,也拜祭一下舅母,男儿坦荡,便是有一些不顺,总会过去,三哥哥也不必放在心上。”

  贾琮听她一番话关切殷殷,柔情劝慰,又想到她身为闺阁千金,从未这般冒失的独自离府,因为挂念自己,却义无反顾的做了。

  自觉一颗心像是泡进了温水中,说不出的和煦温暖。

  上前拉着黛玉的手,说道:“妹妹今日来牟尼院的一番心意,我一辈子都会记得。”

  黛玉被他握住手,羞的俏脸通红,却并不挣脱,如水明眸看了他一眼,又垂下眼帘,嘴角微微一翘,似含笑意。

  “你啊,以后记得的人怕不会少,再见了什么姐姐、姑娘,说不得就不记得我这妹妹了。”

  贾琮听了这话一愣,林怼怼果然名不虚传。

  黛玉见他神情,微微抿嘴一笑,把手从他掌中挣脱,从香案上取了三根线香,点了插在香炉上。

  然后跪在杜氏神位前的蒲团上,恭恭敬敬的磕了三个头。

  ……

  宁国府,贾家宗祠。

  贾珍、贾政等人听到家仆唱报,全都变了脸色。

  两人连忙赶出去迎接礼部官员,见礼部一名穿五品仪服的官员,手持托盘,上面放着一个明黄色绢袋。

  绢袋上写有补赠恩赏荣国府五品宜人杜氏的字样。

  每年的春祭恩赏银子,都是在除夕之前就由礼部祭祀司,给朝中勋贵高官定例下发,用于祭祀勋贵高官祖先之用,以示皇恩浩荡荣耀。

  遇到新丧勋贵,或像贾琮生母杜氏这样的追封孝勋,也会额外补赠春祭恩赏银子,但并非定例,在可补与可不补之间。

  礼部要补赠恩赏银子也就罢了,为何偏偏挑了这个日子,要说是什么无心之举,凭谁都不会相信。

  近些日子,关于贾琮生母神位难进贾家宗祠,早在坊间流传,这事贾政和贾珍等人虽知道,但不过小民多嘴呱噪,虽不好听,但没太放心上。

  如今这架势,这怕是要出事了。

  而此时,礼部突然给杜氏补赐春祭银子的事,也已传入内堂祭祀的女眷中,贾母听到后脸色一下子白了。

  仪门外家仆突然接连不断唱报道:

  “宁王府内侍领命奉祭品至长房五品宜人灵前,尽承事郎同僚之义……。”

  “大理寺左寺正扬大人奉祭品至长房五品宜人灵前,尽承事郎同僚之义……。”

  “尚书府长子顾宏文奉祭品至长房五品宜人灵前,尽世交同好之义……。”

  “忠靖侯长子史秉义奉祭品至长房五品宜人灵前,尽世交同好之义……。”

  “洛苍山柳宅次孙柳琼奉祭品至长房五品宜人灵前,尽承事郎同门之义……。”

  ……

  正殿之外的偏房子弟,听到外面家仆唱报,这一连串送祭品的,竟都是给长房那位新追封五品诰命,个个脸露惊讶,交头接耳。

  而正殿之中贾政、贾珍等人听到这一连串奉送祭品,像是事先商量好的,都奔着贾琮的生母杜氏而来,脸色变得越来越难看。

  外面家仆每唱报一声,他们的心肝就猛的抽搐一下。

  竟然连宁王都送来祭品,贾政是知道贾琮和宁王曾在金陵共事,但以亲王之尊,奉送祭品,这脸面是不是有些太大了。

  姓顾的尚书满朝只有一位,就是兵部尚书顾延魁,六部魁首之一,他怎么和贾琮有交情的?

  而大理寺寺正也是极要紧的实职官位。

  竟然还有忠靖侯府,他是专程来拆自己姑母的台吗……。

  消息传到内堂女眷祭祀之地,贾母听了面如土色,一跤跌坐在蒲团上。

第197章 毁誉由天心

  那日,郭霖得了嘉昭帝的口谕,便去了宁王府将圣上原话转述给宁王。

  宁王是心思敏锐之人,哪里还不懂自己父皇的心思,不外乎指点贾太夫人如何敬君做人。

  立刻让内侍准备祭品,春祭之日送到贾家宗祠。

  大理寺杨宏斌是宁王举荐,与贾琮在金陵有共事之谊,两人本来就交好,听到传信自然也奉上一份祭品。

  郭霖这人善于奉和圣意,生怕这事有未尽之处。

  那日在乾阳宫,他可是在一旁看得清楚,贾琮因提出火器建营方略,极得到兵部尚书顾延魁、忠靖侯史鼎的赏识。

  而这两人又是嘉昭帝的心腹近臣,于是便七拐八拐,也往这两人府上送了消息。

  本来只是煽风点火之举,竟被他弄出火烧连营之势。

  顾延魁本就赏识贾琮这位少年英才,虽不能如愿拉他来兵部观政,但是往后兵部火器方略,他还要借重贾琮之能。

  既然这是圣意,追封诰命入宗祠乃国礼,他还有什么顾忌,大手一挥,让儿子以平辈之礼送去祭品。

  而忠靖侯史鼎完全是被殃及池鱼,虽然他也觉得姑母的做法欠妥,但贾母毕竟是他的姑母,哪里有去拆台的道理。

  只是郭霖这个阉狗,好死不死的也给自己传了消息,如果自己无动于衷,不知道圣上会怎么想……。

  而且顾延魁这个老货,二话不说就把事情做了,越发把他显了出来,忠靖侯史鼎只好捏着鼻子,跟在后面依样画葫芦的从了。

  至于礼部突然上门补赠恩赏银子,却是贾琮让人在市井散播消息的功劳。

  礼部祭祀司刘继祖听到市井传闻,立即加以证实,担心礼部宣诏追封的诰命进不得宗祠,礼部有宣诏不周不尽之嫌,万一被圣上发作……。

  在请示过大宗伯郭佑昌后,便特地在春祭日,给杜氏补赠春祭恩赏银子,昭示内外,洗脱嫌疑,命妇不入宗祠,只在贾家之过。

  至于柳静庵次孙柳琼也来送祭品,是因为贾琮的师母崔氏也听到市井传闻,她本来就颇为宠爱贾琮。

  老夫人义愤填膺之下,才让孙子特地在春祭日往贾家送祭品,给自己的弟子站位出气。

  柳静庵听说贾琮生母难进宗祠的传闻尘嚣日上,只是微微一笑,对老妻的做法不表态,也不阻拦。

  总之大家都是人精,没有一个不是明白人,只是各有自己明白的地方。

  ……

  宁国府,宗祠正殿。

  贾敬在宁荣两府嫡脉子弟中位份最高,也是春祭的主祭之人。

  他平时都在城外玄真观修炼,以超脱世外自矜,一年之中除春秋两祭外,从不回府,连子孙给他做寿,也只让晚辈对着空座跪拜。

  眼前这诡异景象,也让他心中讶异,贾政和贾珍便把其中缘故和他说了一遍。

  贾敬思索片刻,才说道:“我也听闻西府琮哥儿这几年十分了得,但今日给他生母奉送祭品的,都不是寻常人物。

  他便是再出色,毕竟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绝不能有这么大的脸面。

  其他人倒也罢了,那宁王是当今皇子,身份何其贵重,就算他和琮哥儿曾共事,也不会如此堂而皇之,给一个七品散官亡母奉送祭品。

  这可是要惹出嫌疑和非议的,身为皇子,在这些地方会比常人更加谨慎,但他却这样做了。

  身为皇子,必定是要和皇上同声共气,宁王会这么做,只有一个原因,圣意!

  琮哥儿的生母是皇帝中旨敕封的诰命,却进不来贾家宗祠,享用不了春祭香火,老太太糊涂,这是忤逆之举,驳了圣上的脸面啊。”

  贾敬虽沉迷烧汞服饵,妄想长生久视,但毕竟曾是三甲进士,饱读诗书,眼光见识还有几分犀利。

  “政弟,杜氏是你荣国府的诰命,还是尽快迎回宗祠,以免事态不可收拾,要是真激怒了圣上,那就大祸临头了!”

  贾政虽对贾敬出家为道不以为然,但对方毕竟是贾家七十年唯一进士及第的人物,学识见地还是让他信服的。

  刚才看了送祭品这些人物,又听了贾敬这一番话,早吓出一身冷汗。

  至于一旁的贾赦,虽一贯厌弃贾琮母子,但此刻也不敢说半句反对杜氏进宗祠的话。

  正殿中这些宁荣两府的嫡系子弟,如今谁还会去顾及贾母的脸面,对老祖宗的孝道礼数都靠边站,只想快快消了眼前此劫。

  贾政急声吩咐贾琏道:“琏儿,你带齐车马,立即去牟尼院,迎琮哥儿的生母灵位入宗祠,一定要快!”

首节 上一节 132/2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